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20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7 10: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15 08:12 编辑

第20条
【原文】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词解】
  下:攻下。
  心下坚:心下痞硬。
  
【释义】
  主要说明一种脉象可以出现于多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故必须结合证候和兼见脉象,才能得出疾病的真象。
  “紧”脉,是一种有力的脉象,数,非至数,乃急迫之谓;数紧相合,则为弦脉,其状如张弓之弦,按之不移,可知此种弦脉,是有力之脉,不是虚弦。脉数而弦,或紧大而迟,或脉大而紧,而证见心下坚的,则数与大为邪盛,弦、紧、迟为内寒,这是“阳中有阴”寒实内结的脉象,当用温下法治之。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实可下证的脉象与治法。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词解】
阴缩:生殖器因受寒而上缩。
【按语】《外台》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药味相同,而药量则有出入;《外台》原方为乌头十五枚,桂心六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一斤,大枣十枚。可见别是一方,徐、沈、魏、尤诸家俱以为即大乌头煎。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心腹卒中痛:突然感受外邪而致心腹疼痛。
【方解】本方适用于外感性的胸腹两胁疼痛,小柴胡汤疏表并治腹胁疼痛,合桂枝汤调和营卫,疏解外邪,和胃、止腹痛。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词解】
飞尸:其病突然发作,迅速如飞,症状是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
鬼击:指不正之气突然袭击人体,症状是胸胁腹内绞急切痛,或兼见吐血、衄血、下血。
老小量之:根据年龄不同调整药量。

【方解】走马汤治疗秽毒壅塞肠胃的一派寒实证,多由臭秽邪毒,由口鼻而入胃肠,壅塞气机,以致心腹疼痛,大便不通;取峻烈温通的巴豆破积攻坚,开通闭塞为主,佐苦温之杏仁宣利肺与大肠之气机,使秽毒邪气从下而泄。
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7:1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15 08:14 编辑

        走马汤功能主治寒疝;鬼击有尸疹者。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飞尸走马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七引张仲景方。主治1.《外行秘要》引张仲景:寒疝;鬼击有尸疹者。2.《备急千金要方》: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组成
        巴豆(去心皮,熬)二枚,杏仁(去火皮)一枚。
       用法用量
       上药取绵缠,捶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愈,未愈更一服,老小量之。
        主治
       1.《外行秘要》引张仲景:寒疝;鬼击有尸疹者。
       2.《备急千金要方》: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使用注意
         忌野猪肉、芦笋。
       附注
        用法中热汤,《太平圣惠方》作“热酒”。

重要文献摘要
《李今庸金匮要略释义》:“《外台秘要》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巴豆一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
《肘后备急方》:“飞尸走马汤,巴豆二枚,杏仁二枚,合,绵缠椎,令碎,着热汤二合中,指捻令汁出,便与饮之,炊间顿下饮,瘥。小量之,通治诸飞尸鬼击。”
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7:34:02 | 只看该作者
        飞尸鬼击,即西医的猝死。
         鬼击病:胸脇腹内绞急切痛或兼见吐血、出鼻血、下血、皮下淤血等,
          飞尸:起病发作迅速突然,症见心腹刺痛,气急喘息,‘胀满,上冲心胸。
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7:3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14 23:44 编辑

       猝死: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鬼击病与非心源性猝死相近,具有出血倾向;飞尸与心源性猝死相近。
5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6:0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15 08:07 编辑

         剧烈疼痛会出现休克,是机体的一种神经,体液调节反应,一般在剧烈疼痛的时候会出现出汗,有冒汗的现象,血容量会减少,出现低血压,四肢皮肤血液供给不足,四肢逆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6: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15 22:31 编辑

        肠痉挛
           肠痉挛(enterospasm)又称肠绞痛,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轻重不等反复发作,可自愈。缓解时腹软、无包块、无压痛及其他病理体征。在小婴儿,可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在小婴儿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
7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16:22:24 | 只看该作者
病因
1.胃肠道因素 
(1)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气体有四大来源:吞下的气体;中和胃酸产生;从血中弥散而来以及细菌发酵产生。
(2)肠道动力增强。
(3)胃肠道激素。
(4)饮食因素:一些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
(5)其他因素。
2.非胃肠道因素。



常见疾病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中暑痉挛、钡中毒、儿童腹痛、婴儿肠痉挛、痉挛性肠梗阻等。



鉴别诊断
应与肠套叠,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与胆道蛔虫,泌尿系结石等鉴别。



检查
1.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全项、腹部立位片等检查。



治疗原则
首先要排除引发肠痉挛的器质性疾病,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疗。对症治疗可采用三级治疗方案。
1.第一级治疗
可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服用二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是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其他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气体或帮助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减少发酵产气,但目前对肠痉挛的疗效尚不肯定。
2.第二级治疗
即药物治疗。应根据医师处方,给予解痉药(如西托溴铵)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
3.第三级治疗
改变饮食。哺乳妇女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05:01 , Processed in 0.0776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