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钧医话——比类取象与生产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9/16 04:48p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不能够直接得到正确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活动的验证。 你前个帖子所说的"取象比类是中医学使用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与你现在这个结论就已经有所不同. 既然你承认"取象比类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 那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所达到的认识只有或然性. 但古书这类说理比比皆是, 而且很多是经不起"实践活动的验证"的, 这就是古书/经典不合现代人思维、需要大力改革的地方.科学实验、科学论证只是我们获取正确认识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长期的医疗活动实际,也是我们获取正确认识的一个途径。 从"途径"的角度说是没有错, 但这样说忽视/掩盖了现代科学与"长期的医疗活动"这两种途径之间最关键的差别: 各自认识所能达到的深度. 赵老师的书说了, 直到~150年前, 中医比西医先进, 但其后西医视医学为自然科学在人体健康的应用, 在追求病因, 尤其是对热病认识的深度上超越了中医, 所以才有今天中医整体上落后于中医的局面. 究其根源, 就是因为中医所谓长期医疗实践所达到的认识, 是经验范畴的认识, 即"知其然"(如前些时我举甘遂为攻水第一药的例子); 只有现代科技手段, 才有可能解答"所以然"的问题(如甘遂为什么能下水). 所以, 如果在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火车头的今天, 仍然只满足于用喻象和医疗实践去重复古人的经验, 只能说是不长进, 应该愧对扁雀仲景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