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情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8-26 18:4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庆云
  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朗笑三声,答道:“我是医学第一”。此言绝无自我矜夸之意,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先生以医学自许,既非如恽铁樵云“医学乃其余绪”,也不是“医国无望,退而医人”,这与他的身世、爱好以及长期以来因于素养而积蕴的医学见解和实践等诸多契缘情结综合所致。可以这样说,在章太炎先生的时代,西医传入后虽已立足,但仍有微词;对于中医,一些激进人士以求疵为善,学术与行业面临取消与存继之争。此时,正需要有他这样的人站出来为医学说理解蔽,放言张本。
  章太炎先生(1867~1936年),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绛,字梅叔,另作枚叔,因仰慕黄太冲(黄仲羲)、顾炎武(亭林),故以章太炎为别号,号既广为所闻,反掩其名字。此外尚有别号末底,又号末公,别署大汉阁主。他出身于“三世皆知医”的书香门第。祖父章鉴,“少习举业,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书,研究三十年”,以德高艺馨嘉惠一方。其父章濬、兄章篯皆幼承家学,章篯还曾得到为慈禧太后疗病的钱塘名医仲昂庭先生的亲炙。章太炎先生问学于兄长及仲昂庭,而且能“常得传”。1890年章太炎随汉学大师俞曲園深造时,也和乃师一样,把一切古书作为考据的工具,在研读文史同时,泛涉医典,兼谈医理。但这位高足的行径、思想与“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的老师很不相同。俞曲園是道光三十年复试第一的进士,而章章太炎却拒绝走科举的道路。俞氏忠于清朝,而章太炎先生则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日本有“孙(文)黄(兴)章(章太炎)”之盛誉,为此他遭到老师的痛斥,但不为所动,执意独行,以“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情怀写了《谢本师》一文。俞氏研医,以文献为主,著有《内经辨言》、《药言随笔》、《枕上三字决》等,但因家人误于医,便言脉不可凭、药不足取,愤然而作《废医论》,这倒成为后来吴汝纶、余云岫等诋讥中医的依据。而章太炎先生毕生信仰中医、维护中医把关爱中医作为他的终生文化使命。1906~1911年他三次流亡日本,在从事革命活动的同时,也搜求宋明医书精本及验方,并加以归类、分析和考证,编著了《手写古医方》一册,期间曾为邹容、孙文等人“手疏医方”。1920年,他患黄疸,也能“自治得愈”。这都表明了他的实践功底,可以称他是“学问家之医生”。
  章太炎先生治医,上不取《内》《难》,下不采叶、薛诸家,独以长沙为师,贯通中西,疏通滞义,一时无二。他崇尚仲景之学,尝曰:“它书或有废兴,《伤寒论》者,无时焉可废者也”。他认为“精而不迂,其惟长沙太守”,他说《伤寒论》一书,大概是治外感的书。在他的医学论文中,以《伤寒论》为最多,有专论30余篇,多有发明。他系统考证了张仲景与王叔和的名、字、年代、贯籍和官职。王叔和名熙是他从《太平御览》、《千金方》录《河东卫汎记》中考证出的,他肯定王叔和对仲景医书的编次之功,指出仲景以人迎、趺阳、寸口的三部脉法与王叔和脉法的不同,他提出伤寒六经分证的六部说,赞同柯韵伯六经各有提纲之论,认为六经依次递传之说不能成立。他对六经病均有专题论述,他指出阳明病以“胃家实”足以概括,无所谓经证、腑证。他驳斥了时医误指小柴胡汤证为湿温,质言斯证“不离于少阳”。章太炎先生指出三急下证治法的机理在于通因通用。他质疑了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提出的“厥阴提纲是温病而非伤寒”的立论,他依据《素问》厥阴为两阴交尽之论,指出厥阴病的本质是“阴阳气不相承接”,属性是伤寒,治以温通为主。这些创见,章太炎先生足堪为《伤寒论》专家。
  对于温病和明清以后发展起来的温病学派,章太炎先生力辟所非而独具卓见。对以往的《伤寒论》不涉温病和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之争论,他赞同王朴庄、陆九芝等人的伤寒温病学派之论,指认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之论,言“其实伤寒与温病,不能截然分别。凡病至发热不恶寒,口渴、心烦者,即可称为阳明病,亦可以称为温病,不必强为划分也。不然,岂有一日服麻黄、桂枝之时,则为伤寒,次日服白虎、承气之时,即变成温病乎?”他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内在联系及学术发展的关系,比吴鞠通等人的说法又进了一步。他撰写了《杂论温病》、《温病自口鼻入论》、《治温退热论》等书。对于“伏气为病”,他系统论述了“伏暑说无据”,由是而引起人们对伏气温病概念的思考。基于章太炎先生的观点,当代温病学家们认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临床意义,主要不是感而即发和伏而后发,而关键在于初起发病时不同的发病类型。章太炎先生还在《论温病十八法十三方》、《杂论中风伤寒温病及医师偏任》等论文中,指出温热治法是“随时移而有所变更”,强调中医理论要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
  章太炎先生以明敏的视野开拓辨证论治。1926年前后,霍乱流行,他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指出此次世界流行之霍乱,与《内经》、《伤寒论》之霍乱并非同病,他指出在辨证时,应对真霍乱与似霍乱、寒霍乱与热霍乱详加鉴别,在治法上他强调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理中汤辈救之,认为可与“西医之樟脑针、盐水针”相比匹。适时上海张赞臣等医师在临床验之,“注射盐水者三十一人,服中药四逆汤、理中汤者二十六人,均得愈,而未亡故一人”。急性期治疗外,章太炎先生还立“瘥后三法”,以五苓散消除水饮所致之胀满,以理中汤健运中焦,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把霍乱的辨证论治演为一套完整的治疗思路。
  在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著作里,系统地论述了疟疾、黄疸、肠澼、痉证、狐惑、脚气病及猩红热等病的证治,是他率先将中医论治精神病进行归类命名,他指出“世俗称精神病,亦云神经病”。在《精神病治法》一文中概括了中医对百合病、脏躁、颠狂、伏梁、尸厥、小儿惊痫等病的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他对外科疾患及外治法也饶有研究,他指出仲景之大黄牡丹皮汤用以治疗现代医学称之为阑尾炎的肠痈,与西医之手术异曲而同工。章太炎先生重视医案,他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深研事半功倍”。他对唐以前之经方最笃功力,曾对339首古方分理诠注,此虽未刊出但为后人宝藏,题名为《古方选注》。
  章太炎先生以其训诂考据之学使中医文献铺墨增华。在训诂方面,他是继俞樾、孙诒让之后古代训诂学的殿军,又是现代训诂学的开创者,他与弟子黄侃被称为章黄学派。民国以来训解医经者多出自章门,称得上是现代中医训诂学的鼻祖。如他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大风苛毒”之“苛”字,训为“小”字,诸如此类,训字甚多。历代医家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之“火齐”向来不注而默,经章太炎先生考证,指出“火齐亦药名尔”,即《神农本草经》中之云母。他对古方权量及汤剂轻重作了深入的考证分析,曾撰写《论汤剂重轻之理》、《伤寒论若干方重量与水之折合》等多篇论文,指出汉代一两,当宋三钱,今在二钱、三钱间者为近,使读古医籍的人,对古方药量心中有数。他对一些病名涵义及源流也有考证,如对佝偻病,他说古代称为“丑”、“亚”,他在《新方言》中称“凡丑者曰佝偻”,又曰:“亚,盖丑莫如局背,如训亚为戚”。章太炎先生能全文背诵《说文解字》和《尔雅》,用此功底梳理中医文献,正是他能有诸多发明的缘由。陆渊雷先生以此赞誉他说:“先生则引与论医,竟日不倦,时聆精义妙理,则退而震惊,以为中医之发明家,前无古人”。
  在章太炎先生的时代,西医传入之初,他从学术的角度注意汲取西学,他是我国最早著文介绍病原菌的,早在1899年他就撰《菌说》,后又发表《菌虫论》、《论微生菌致病之说》等论文,先后用虫菌、微生菌、微菌、毒菌等名词,后来医学界定名“细菌”,他赞同此说法,在1931年《伤寒今释·序》中便用细胞一词,其实,细菌一词,是导源于先生的“微菌”而命名的。西医病名中的“粟粒结核”、“肠窒扶斯”等,是他在翻译医书中最先使用,“粟粒结核”沿用至今,肠窒扶斯以后改称“肠伤寒”,日本医书最早译为“伤寒”,章太炎先生指出此病即是中医所称的湿温,并特录仲景十一方、《小品方》一方以为治湿温的准绳。此病治疗,当时西医有“不可下,误下则肠穿孔而下血”之说。他指出,用黄连主疗,“下之无穿孔之患”,“假令下血不止,自有芍药地黄汤治之”,扬中医之长而不盲目依附西说。他把西医病名与中医病情相对照而开发了古代中医的治法。如当时西医称之为浆液性肋膜炎者,须手术抽水,他应之以悬饮,用仲景之十枣汤、《三因方》之控涎丹,“服之,痰涎从大便出,而胁下之水除矣”。这即是中医学“善言古者,必验之于今”的见证,也表明先生对中西医学的融会贯通。章太炎先生以其对中医学术的贡献,被当时中医界公认为“国医革新之导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学术史上最牵动人心的大事是文化思潮之争,包括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科学与玄学、中体与西体、中医与西医、国画与西画等等争论。对中医学则有废医论的取消派种种言论,对此,章太炎先生全力支持中医对取消派的批驳,并亲自应战,他指出:“是故中医诚有缺陷,遽以为可废,则非也”。他指出:“自仲景以来,论其脉证独备,而治法亦异,中医能按法治之者,率视西医为胜”。对中医的发展,他认为“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辨也。何谓自立?凡病有西医不能治,而此能治之者”。他反对废止中医,也反对盲目排斥西医,他的正确主张使中西医界都为之膺服。
  作为开国元勋又是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不仅从文化和科学的角度审视传统医学,他还从教育入手发展中医学,1927年中国医学院在上海创立,他被公推为首任院长,二年后上海国医学院创立,他也被公推为院长。1933年,苏州国医学校创立,他用小篆亲笔题写“诚敬勤朴”四个大字作为校训,该校后改为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在创办苏州国医研究院时,他被聘为名誉校长及研究院院长。他所主持的院校,皆开设中医、西医和普通课,课堂教育和临床实习相结合,培养了章次公、陈存仁、陆渊雷等一代名医。叶桔泉先生自谓,是“读了章太炎的《猝病新论》后,从中受到启发而走上了专心治医的道路”的。当时在上海江浙地区,章太炎先生结识一大批中医名家,如恽铁樵、王一仁、唐慎坊、王慎轩、秦伯未、许半龙、严苍山、陆渊雷、刘泗桥、徐衡之、章次公、章巨膺、谢诵穆等人,包括主张取消中医的激进人物余云岫,他们对中医发展进行商讨。章太炎先生当是对中医事业有贡献的医学教育家。 (上)B05
2
发表于 2003-8-26 21:03: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情缘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8/26 06:48pm 发表的内容:
指认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之论,言“其实伤寒与温病,不能截然分别。凡病至发热不恶寒,口渴、心烦者,即可称为阳明病,亦可以称为温病,不必强为划分也。不然,岂有一日服麻黄、桂枝之时,则为伤寒,次日服白虎、承气之时,即变成温病乎?”他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内在联系及学术发展的关系,比吴鞠通等人的说法又进了一步。……对中医的发展,他认为“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辨也。何谓自立?凡病有西医不能治,而此能治之者”。他反对废止中医,也反对盲目排斥西医,他的正确主张使中西医界都为之膺服。
章太炎  先生,是我敬仰已久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先生故居,就在西子湖的对面,在下寓居杭州花家山庄期间,每日必步行着前去参拜。一文一物,无不栩栩如生;此情此景,犹然历历在目。
“阳明为成温之薮”,明言取自陆九芝之说,成人之美,亦足见先生考据之善习,更可见其人见解之精辟。见此,掠人之美者,不用说到面上,自会汗颜不止;至此,人云亦云者,既然中无主见,随声附和而已。
“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辨也。何谓自立?凡病有西医不能治,而此能治之者”。实可为  中医药论坛  的坛铭云!
后生  谨记
      敬奉持
3
发表于 2003-8-31 13:37: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情缘

早上草草读了几段朱熹注的易经,觉得用“元亨利贞”四字可以述章先生之德。
4
 楼主| 发表于 2003-9-1 18:45: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先生的医学情缘

孟庆云
  但是,章太炎先生对中医学的认识还是有局限性的。总的说是他的医学思想贯穿着经验主义的思绪,集中表现在1929年他在《自强医报题辞》上指出: “取法方东,不震远西;下问铃串,不贵儒医。通天人、陈五运者,医之稗荑;多议论、少成功者,虽是亦非。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据”。重实践、戒空谈诚为至理,但重视理论的儒医和讲求人与天地相应和五运六气者并非医之稗荑,病人可堪为医生的老师,但是,系统地把握医学理论和开拓实验研究才是医生乃至医学提升的关键。他甚至还直言:“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责其言物,而责其治有效也。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医生仅凭经验不知医理,求其然不知所以然焉能有所造诣,中国传统医学长期没超越经验医学的境界,与一贯地讲求“但求鱼兔,莫问筌蹄”的实用主义的影响不无关系。章太炎先生曾提出“三劫论” ,认为中医掺入阴阳五行、道家仙方丹药、佛教及理学是中国医学的三次劫难。其实,正是这些哲学和文化因素参与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厦,为中医学增添了活力。章太炎先生的一些偏颇与他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科玄论战,认为西学即是科学,一切以西学为衡,甚至有的中医也把中医理论向西医靠拢,大谈“中医科学化”,在此情势下,章太炎先生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同时,以实践经验与取消派抗辩,无疑是明智之举。章太炎先生提出的理论,如言三焦是淋巴管,从解剖论脾、胰“两器皆称脾”等,似有牵强附会之意,这也是因时代视野所限而使然。
  章太炎先生有独特的治学之法,被称为“地上派”,其治学有四言:不以全文疑群经,不以赝品校古史,不以甲文黜许书,不以臆说诬诸子。他治医学也如此,章次公说他“语必征实,说必尽理”,对于注释经典,他认为没有把握住真义不如不注,反对“臆造新解”。于学术,他以小学、子书、医理堪称三绝,其小学子书传黄侃等,黄侃传陆宗达,陆宗达传钱超尘,当代钱超尘整理多部医经,皆从其训,对中医文献学做出了贡献。
  章太炎先生晚年较集中精力于医学,诚为中医学之幸。他从1927年到1936年在阅读中外医书和临证同时,撰写了几十篇医学论文,在探索医学与易学关系时,有着深刻的反思。清代以来,自龚自珍开始,反对五行学说,梁启超、章章太炎等继之。章太炎先生曾写《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等进行专题批判。但从他毕生对医学的研究看,他对待五行学说(也包括五运六气)大体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认识过程。他在晚年论及医易关系时指出,以八卦与五行推演出了生克关系,以其平衡之理应用于医疗科学。他早年否认五运六气,晚年也有所转变,他在《医诂》眉批按语中说:“不知六气三候,而欲按病疏方,则从能为医矣。此本专门之技,岂文儒泛滥者能袭取”。深思敏学而改变观念,表明章太炎先生之学问是与年并进的。
  章太炎先生为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一生七被追捕,两入宰狱,但他拂衣高蹈、不囿流俗、狷介而真率,平生轶事殊多,他行医足迹主要在江浙沪上,也流传不少美谈佳话。他晚年为人开处方,写的是金文,药店不认得,事后他愤然说:“不认识字,开什么药店”。他与腾冲李印泉(根源)为挚交,李印泉僦居苏州患脑疸甚笃,章太炎先生多次致函印泉老人的孙子,信中畅论医法并荐医赠药,印泉老人病愈后,将十三通信函装裱,制成线装书一卷,视若拱璧,成为历史的珍藏。章太炎先生在民国三年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受幽羁之时感风寒而患鼻渊,自己常用辛荑末治疗,陈存仁医师向他推荐碧云散方将芙蓉叶研末更有效,他试之应验,恰巧时有杭州虎跑僧人前来向他索求书法,他即刻书写辛荑、芙蓉叶治鼻渊之语,文意风雅有趣。章太炎先生中西医朋友甚多,他与恽铁樵极为友善,铁憔先生在苏州养病,就住在章太炎先生家里,铁樵先生逝世时,章太炎先生挽联云:
  千金方不是奇书,更从沧溟求启秘。
  五石散竟成末疾,尚怜甲乙未编经。
  章太炎先生和西医往来也很多,某年西医名家江逢治博士患少阴伤寒而卒,先生亲撰挽联志哀,付邮寄去。联云:
  医师著录几千人,海上求方,惟夫子初临独逸。
  汤剂远西无四逆,少阴不治,愿诸公还读伤寒。
  此联含医理而含蓄,明眼人能看出学术调侃情调。章太炎先生与余云岫为师生,虽有学术争论,但人情过从甚密。余云岫长子与沈志翔次女结婚时,章太炎先生题词为:
  上医有经,黄帝不妨求素女;
  良治之子,莫邪今已配干将。
   (原题下案:余氏世医,沈氏世治)
  章太炎先生于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政界学界挽联甚多,蔡元培先生挽联云:
  后太冲炎武已二百余年驱鞑复华窃比遗老;
  与典園仲容兼师友风仪甄微广学自成一家。
  上联道出章太炎由来:倾慕黄宗羲、顾炎武;下联言自成一家的根基:学于孙仲容(诒让)、俞曲園。许寿裳集章章太炎的文句作挽联云:
  内云颉籀儒墨之文,外云玄装义净之术,专志精微,穷研训诂;
  上无政党猥贼之操,下作儒夫奋矜之气,首正大谊,截断中流。
  上联称国学大师,下联指为革命元勋。可见人们对他器重的还是革命与国学。但是,他对医学之功绩也是不可泯没的。(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05 , Processed in 0.0571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