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伤寒笔记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11: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一 病位 肝、心包 肝经
二 病因 1 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2 邪由他经传来。(太阳、少阴)
三 生理 从足走腹到胸,上巅顶与督脉相交,络胆属肝。肝藏血,主疏泄,内寄相火
四 证候分类和治法
1 邪由少阴传来,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叫脏厥,愈后不良。
2 外寒伤厥阴之经,又称血虚经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治用当归四逆汤。外寒伤厥阴之脏――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经脏两寒――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3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雷火)郁极乃发,阳气来复。(1)阳复阴退――自愈。(2)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阳热上伤阳络而出现汗出、喉痹。阳热下伤阴络而出现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则发痈脓。或发热不止、热不罢。(3)阳气时进时退――厥热胜复。(4)局部阳复太过,阴寒未尽退却――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4 厥证――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饮致厥、痰阻胸阳致厥、血虚寒厥。
5 呕、哕、下利。
32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提纲证:1 成因――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郁火上冲。2 主证和病机――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消渴是由厥阴郁火消灼津液。饥是厥阴郁火犯胃,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不欲食是厥阴寒邪未退,寒邪犯脾。吐蛔(喜温避寒,喜钻孔)是上热下寒的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
338 伤寒,脉微(主阳虚)而厥(真阳虚衰,四末不温),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主之。又主久利。(1 吐蛔史。2 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3 手足厥冷)(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附子 当归 黄柏 桂枝 人参 川椒)(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359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提示是热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黄芩、黄连清胃热,人参、干姜温脾气)(泻心汤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和中消痞。乌梅丸――偏于酸收袪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于苦降止呕。麻黄升麻汤――偏于辛散袪邪。)
357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31 伤寒,先厥,后发热(阳气恢复)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后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其喉不痹。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的提纲证)(厥――阳气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热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寒厥。对于热厥来说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必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大柴胡汤),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9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肝气内郁,情志不爽。),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肝气达,胃气调和的表现),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肝经气郁的表现)者,其后必便血。(肝经郁热下迫大肠)
350 伤寒脉滑(内热)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 大汗出(阳不摄阴),热不去(阴盛格阳),内拘急,四肢疼(阳虚寒凝),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寒厥――少阴阳衰,四末失温)
354 大汗(阳不摄阴),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51 手足厥寒,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血虚寒厥――肝血不足,四末失养)。(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即桂枝汤加当归 通草 细辛。现代用时用鸡血藤代替通草。用于治疗冻疮、雷诺氏综合证。疝气痛。用时抓3点: 痛 冷 血虚。)
352 其人内有久寒者(经脏两寒),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寒邪凝结在经)
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炙之。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痰阻胸阳致厥)
356 伤寒,厥而心下悸(胃阳和水邪相博的表现),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阻胃阳致厥――胃虚水停胃脘,中阳被阻,不能外达)
330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58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先兆)
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肝经湿热下迫大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
373 下利,欲饮水(1 湿热互结,津液不化;2 热盛伤津)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可加马齿苋)主之。
374 下利(燥热下迫所致)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66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火不暖土)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戴阳,下虚故也。
370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2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里虚寒的下利兼有表证)
364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78 干呕,吐涎沫(肝寒两寒,饮邪不化),头痛(夜间重)者,吴茱萸汤主之。(肝寒犯胃,肝胃两寒,胃气上逆)
377 呕(少阴寒邪上逆,胃失和降)而脉弱(正虚),小便复利(阳不摄阴),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肝热犯胃)
376 呕家有痈脓(毒热内盛)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表气闭郁),复与之水(1 饮水疗法。2 用水洗浴。),以必其汗,因得哕(呃逆,即膈肌痉挛)。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可用吴茱萸汤治疗)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60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 下利(机体排邪外出)脉数(阳气恢复),有微热汗(营卫通达)出,今自愈。设复紧(紧主寒邪盛,脉由紧转弱提示邪气退,即《内经》“大则病进小则平”的真实体现),为未解。
343 伤寒六七日,脉微(真阳衰微),手足厥冷(阳气衰微,四末失温),烦躁(真阳衰微,弱阳勉强与阴寒相争,争而不胜所致),炙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 伤寒发热(真阳衰微,阴盛格阳所致),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寒湿下注),其人汗出不止(阳不摄阴,真阳外亡的表现)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62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阴阳两伤)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肾气虚于下,肺气脱于上),死。少阴(太溪――候少阴正气的强弱)负趺阳(足背动脉――候脾胃正气的强弱)者,为顺也。
368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对头24小时)脉迟,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邪气盛,真脏脉见)者,死。
363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
367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5 下利,脉沉(沉主病在里)弦(主气郁)者,下重(阻滞气机)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邪退)数(阳气恢复)者,为欲自止,虽发热(阳气恢复的发热)不死。
327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48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32 , Processed in 0.0497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