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4 11: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摘要:从周敦颐《太极图说》思想出发,探讨其对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影响,阐述宋明理学与中医学之间内在的学术联系。认为《太极图说》是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研究《太极图说》对于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说;丹溪学说;命门学说
  周敦颐以儒家易学思想为基础,吸收宋初学者陈抟《无极图》理论,著《太极图说》,提出了天地宇宙生成演化论。他的《太极图说》思想,“不仅影响着理学程朱一派,也影响着陆王的心学”[1],成为宋明理学的纲领性著作,其影响广泛波及了当时的各个学科,中医学科也深受影响,以朱丹溪、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儒医”,吸取了《太极图说》中深刻的哲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术,开创了“丹溪”、“温补”两派。本文将从《太极图说》哲学基础出发,探索其对中医学术发展影响的轨迹。
1 无极而太极,开探求生命本源之风气
《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而周敦颐则基于《周易·系辞传》的认识之上,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天地万物生成演化思想。他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3]这一套理论阐发了万物演化的过程,而最终目的在于追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就是他所说的“太极”以及“太极”之上的“无极”。《太极图说》直指万物本源,更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及其哲学的合理性,一些医家开始把这套理论引入医学,阐发人体生命的本源。
朱丹溪本出身于理学门户,故是最早又最为典型的《太极图说》理论引入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开篇就引用《太极图说》原文,提出太极动而相火产生,动的状态是由于相火的作用。而相火也有静的一方面,相火运动正常则生生不息,反之相火妄动,则“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4]。丹溪十分重视相火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有”[4],认为相火是天地万物人身生化的核心基础。丹溪的“相火论”实脱胎于《太极图说》,是对人体本源的追溯。
朱丹溪之后的明代温补学派也对人体生命的本源进行了追溯和深入的探讨。他们结合了《灵枢经》、《难经》中“命门”这一概念,提出了内涵更深的“命门学说”。温补学派各医家超越了《难经》中“左肾右命门”的命门脏腑说,把命门的地位拔高到五脏六腑之上,认为命门是人体之根,命门即是人身之太极,流出一身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源。孙一奎云:“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5]孙氏受《太极图说》影响再明显不过了,他明确提出命门就是人体的本源,是太极。赵献可、张景岳也大致持类似之说。赵献可说:“命门是为真君主,乃一身之太极。……两肾在人身中合成一太极。”[6]张景岳亦说:“命门者,为水火之腑,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7]
明代医家基于以上所论,还提出了新的治法思想,即“温补命门”与“填补真阴”两法。既然命门为人身之根,流出元阴元阳,那么人身根本亏乏,元阴元阳不足者,自然适宜于“温补命门”与“填补真阴”两法。据此,张景岳等人在治疗元阴元阳不足、命门亏损诸证时,便注重温阳填精养血。这是中医学在明代以后,在《太极图说》的影响下才出现的新气象。
可见,温补学派的医家正是受到周敦颐的影响,探索人身之本源,从而提出“人身之太极即是命门”这一观点的。这一观点的实质旨在阐明“命门太极”是生命的根本,这是在医学范围内借用《太极图说》本源论的思想,并对其进行的极致发挥,至今尚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太极图说》以无极而产生太极,太极动静而萌动阴阳,进而化生万物为立论,明析了宇宙生成的本源。朱丹溪、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诸位医家借此阐发了人体生成的本源,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使中医学有了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得到了大多数医家的认可。
2 太极本无极,命门亦无形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还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哲学思想———“太极本无极”,认为“太极”还不是宇宙的最根本的本源,“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是“有生于无”。周敦颐这一哲学观点明显受到了道家道学与佛教“空观”说的影响,这也是宋明理学的一大特点。但是朱熹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思想,不承认“无极”源于佛道两家的说法,他解释说“太极就是理,无极就是无形的意思,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8],他实质是认为“太极本无极”是强调太极的无形,并非是有一个无极凌驾于太极之上。朱熹的解释影响极为深远,这一对《太极图说》的认识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因孙一奎等人认为命门即是人身之太极,而“太极无形”,故也倡言“命门无形”之说。“命门无形”之说实源于周朱理学。孙一奎认为人身的太极(即命门)是两肾间的原气、动气,主命门无形。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流出真阴真阳,主张命门虽有位而无形。张景岳亦认为命门即是太极,并据《太极图说》中“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理论,提出阴阳原同一气,太极分两仪后,阴阳才具有体象,命门的元阴、元阳是先天无形的阴阳;太极即太虚,而虚以化气,气以造形。可见,张景岳也是在《太极图说》的影响下,主张命门无形的。
孙一奎、张景岳等人探索的是人体生命的本源,即命门,即人身太极,而这个本源无法以形质说明,故倡言“命门无形”、“太极无形”之说。正如赵献可所说:“所谓原与主者,皆属先天无形之妙。”[6]《太极图说》又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3]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故知太极是不能用具体形质表示的本源,但并非空无一物,从无形中可以产生有形。所以,探求“命门”的实质,必定会受到其理论源头《太极图说》中“太极本无极”的影响。故云“命门无形”就是“太极无形”。
3 太极生阴阳,命门非水非火
《太极图说》的核心思想是“太极动静而生阴阳”,故太极居于阴阳之上,是阴阳之源。阴阳从太极分出,太极具有阴阳的共同性质,即是阴阳同体。太极是阴阳未分之前,混沌未开、阴阳兼具的状态。
孙一奎用“非水非火”的说法来表达命门太极的性质,并认为命门是坎中之阳。赵献可也认为相火、真水俱从命门之旁流出,命门非水非火,是水中之火,水火共居。张景岳则更为明确地提出命门兼具水火、阴阳原同一气的观点:“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7]所以由《太极图说》衍生出的太极命门非水非火,而且是水火同体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明代温补学派各个医家更加注意阴阳互根、阴阳相济的生理特点,在治则治法上也产生了新的思想,如张景岳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说。
4 圣人主静,乃丹溪滋阴降火依据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还提出:“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即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3]认为心性感动而分善恶,故主张“圣人定之(心性)以中正仁义而主静”[3],从而“立人极”。他所说的主静就是“慎动”,本是针对调和心性而言,但朱丹溪推而广之,把这种“主静慎动”的思想引入了医学领域。
朱丹溪十分重视相火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消耗阴精,煎熬真阴,导致病变。而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等,尤其与心火动有密切关系,他说:“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4]。针对相火妄动,丹溪举《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为据,主之以静,主张怡养寡欲以聚存阴精,不使相火妄动。进一步落实到治疗上,就是以滋阴降火的“静”制约相火的“动”,养阴抑阳。由此可知,《太极图说》直接影响了朱丹溪“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学术思想的产生,《太极图说》“动”、“静”的理论是丹溪学说的学术之源。
5 太极化生,草木皆具
《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为万物之源,这一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中医本草药理学知识。由于朱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一些本草学家开始将理学“格物”之学引进本学科内,主张本草学亦是格物之学。而周敦颐的“太极学说”首先被运用于考释药物性理。如李时珍说:“木乃植物,五行之一,……各具太极。”[9]吴鞠通《温病条辨》亦有“草木各得一太极论”。本草学者基于《太极图说》,认为既然太极化生万物,太极之论亦可用于阐释药性。其根本的思想是草木皆具太极,亦有动静阴阳、气化升降,由此发生不同的功效。草木的太极便是草木药性的本体,由这一本体而产生出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差别。“草木太极”的学说,是利用理学“太极”思想的世界观,对药物性质进行的有机认识,最为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将人体与草木药性的本源都统一到了“太极”这一范畴之下,有利于阐释药性之所以作用于人体的根本原理。用“太极说”考释药性,这是在宋元之后,本草学才出现的新特点,也与《太极图说》的影响密不可分。
6 小结
综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不仅对理学思想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丹溪学说和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推动了中医理论和中医哲学思维的升华,使得中医学在元明两代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各个环节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太极图说》在有明一代成为了中医学术思想新的灵魂,而且至今都还在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乃儒.中国哲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8.
[2]孙星衍.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8.598.
[3]梁绍辉.太极图说通书义解[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1.
[4]田思胜,高巧林,刘建青.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5,25,7.
[5]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5.
[6]赵献可著.陈永萍校注.医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7,8.
[7]张介宾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054,2060.
[8]李申.话说太极图———《易图明辨》补[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10.
[9]李时珍著.张守康,张向群,王国辰,等校.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4期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9-25 13:3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当研究参考。
3
发表于 2007-10-18 16:3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周敦颐《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51 , Processed in 0.0485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