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方国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8-7-28 22:4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下面引用由dukeaka2008/07/26 10:33pm 发表的内容:
可以详细谈一下辩证吗?
比如:
小补肝汤
“肝虚则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是病。
...
期待答案!!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1:48: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回dukeaka先生:
    在下的回答可能会使先生大所失望的,但先生的热心又使吾不得不作回复。
先生之所问“这‘肝木五行中之土虚’‘肝木五行中之木、土虚,火、金、水偏弱’的结论是如何辩证得出的呢?”
    回答:此结论从在下所绘制的《大、小补肝汤方证图》中得出。至于先生所言之“如何辩证”?窃以为在《辅行诀》各医方中已有明确记载,如“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等。
    先生为何有此一问?这是值得吾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能把自己的想法以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能理解自己所论述的观点、问题,这是吾在本文的修改中最为要紧的事情,谢谢先生之问。
    现把小补肝汤的解析作如下修改:
解析:
    肝虚则恐,方用小补肝汤。
    “肝虚则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土虚,木弱更去克脾土之土、水,故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
    不知如此修订能解先生之惑否?
    至于此结论如何从“《大、小补肝汤方证图》中得出”的问题,还烦先生再看看第95楼的“卷八、怎样解读《汤液经法图》——以方解图,以图读方”在下之解释。
非常抱歉,由于在下的中医药专业水平有限,实在拿不出象样的答案,故让先生失望了。再次感谢先生之提问。
    其实,先生所谈及的“辩证”问题,这是所有学中医者最难掌握的技术——医术,何况在下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俗语云:学医三年,天下无难治之病;行医三年,天下无医病之方。故对只闻其名,难见其实的《汤液经法》都想有所知晓,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笔者以为,敦煌遗卷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因为她保存了早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中华医药学之组方用药法则,而这正是提高吾国传统医药的临床总体水平,提高中医药临床诊治疗效所急需的;这也是中华医药学步入现代,走向世界所最需要的。而且,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之研究,对古传中医方药之研究,对实现继往开来、古为今用之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历史意义。故笔者为此几乎化费所有的业余时间而乐此不疲,也想尽快破解《汤液经法图》,也想尽快总结出《汤液经法》,时至今日,似乎一年多的研究已有初步结果,但实际上又如雾里看花,太多的疑问,太多的难解,总觉得连自己都难以回答。所以,有关中医学专业知识很强的问题,有关中医临床的辩证问题,笔者真得心有余而“识”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如何对本文的“解析”条文进行修改,如何完成《辅行诀》医方有关“辩证”方面的解析。
163
发表于 2008-7-30 12:2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学习!
《汤液经法》是《伤寒论》蓝本

□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理论都来自《内经》”、“张仲景据《内经》撰成了《伤寒论》”、“张仲景创造了中医辨证论治”,有不少人这样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
  在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的经验,以是集成了《神农本草经》。后来通过临床实践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味……组成复方方剂治疗,于是积累了用什么方,治疗什么证,即方证经验,以是集成了《汤液经法》。故章太炎谓:“夫商周间既以药治病,则必先区其品为本草,后和其齐 (剂)为经方”,即《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的发展。认识《汤液经法》是认识经方、《伤寒论》的关键。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属经方十一家之一。证明汉前确有《汤液经法》一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是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的。不过对该书的著成、年代、作者,至今亦无定论,但章太炎的考证有着重要价值:“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皇甫谧谓:‘伊尹始作《汤液》’或非诬也。”是说《汤液经法》的成书在《神农本草经》后,但相差无几,有人认为《汤液经法》或即是《神农本草经》一书,此论有待考证。
  由《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法》,反映了经方方证积累漫长的历史过程,《汤液经法》标志经方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丰富的方证积累,影响着医药学发展,亦影响到政治、文化等,“方法”一词出现与之不无关系。这种以八纲指导的方证相应治病,对后世影响很深,甚者做为“秘方”、“对病真方”保存、相传。后世虽因以《内经》释《伤寒论》致六经实质不清,但有不少人因熟记了各方剂的适应证,也能用几个经方治病,这样不用经方理论亦称为“经方家”;而吉益东洞称不用阴阳五行,只强调“方证对应”也呈经方一派称著于日本。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吉益东洞所称的“方证对应”中,不用五行是事实,但并未离八纲,他所讲解的“药征”亦未离八纲、更未离阴阳。说明方证的积累,是用八纲治病的经验总结,是经方医学的最大特点之一。
  《汤液经法》原书已轶失,现由两方面的考证可洞观其内容,一是见于马继兴等《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60个方证,在《伤寒论》可找到相类方证。二是参见杨绍伊的考证之作《伊尹汤液经》。两者皆力主《伤寒论》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来。上世纪30年代,杨绍伊更以文字功夫考证,认为《伤寒论》的原文大部出自《汤液经法》,他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分辨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及遗论,因撰成《伊尹汤液经》一书。这种考证,且不论是否确切,但明确提示了:第一,《汤液经法》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应当说明的是,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不是一朝、一代、一个人所完成,托名《伊尹汤液经》只是标志时代背景而已。笫二,《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法》,张仲景是由《汤液法》“论广”而成。笫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看到了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
  “论广”二字非常珍贵,是认识经方、解读《伤寒论》的关键词。皇甫谧出生时张仲景尚在世,可以说是对张仲景最了解者,其在《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对于“论广”,胡希恕先生讲得最精炼:“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于原书外或亦有博采增益之处”;而杨绍伊论述精详:“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著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且亦难见则柯,势又必将全经义法,重为敷说。而仲景书中,从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而广附之者。”不用“撰”字,而用“论广”,反映了经方、《伤寒论》发展史实。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伤寒论原序》用了“撰用”二字,不过,经扬绍伊先生、钱超尘先生、李茂茹先生等考证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法》,张仲景是“论广”,而并不是据“当时流行病、传染病、伤寒病”、家族多患“伤寒“而死,于是“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一个人由无到有而写成。一些史籍记载更是佐证,如“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说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在张仲景前多已存在,并不是一人由无到有而撰成。皇甫谧谓“论广汤液”,是张仲景撰成《伤寒论》的主要方式、方法。《汤液经法》是经方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由单方发展至复方,并形成方证积累的著作,它不但标志了方证的发展,而且是《伤寒论》的惟一蓝本。
  确认《汤液经法》是《伤寒论》的蓝本,意义非常重大。一是说明了《伤寒论》不是由张仲景一人据《内经》撰成;二是由《神农本草经》到《汤液经法》一脉相承的不仅仅是方药、方证,更重要的是八纲辨证理论,是经方自成体系的理论。经方发展至《汤液经法》,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促进了八纲辨证的发展,孕育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3 邮发代号:1-140(国内)D-1138(国外)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甲四号 邮编:100085 电话:64854540  64854537  
传真:64854537 mail:cntcm@263.net.cn 广告热线:64855366
Copyright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All Rights Resened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1:48: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原创)张机《伤寒杂病论》之汤液经法方证考
                                      方国强
    自刘季东汉时代张机(字仲景〈约公元160~219〉,东汉末年人)之《伤寒杂病论》问世后,旋即失传;而随着《伤寒杂病论》之问世,《伊尹汤液经》与《桐君采药录》亦相继失传。班固著《汉书艺文志》经方类着录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久佚”。故汉晋以还,对《伤寒杂病论》与《伊尹汤液经》之研究不乏其人。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纪原》:《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清•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云:“按后汉张机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在《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下云:“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按,姚氏两书收于《二十五史补编》中)
    考前贤皇甫谧“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之论,谓《伤寒杂病论》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但在《针灸甲乙经》中又了无《汤液经》“汤液”内容之记述,其后林亿等人之说,皆以皇甫谧之论为依据。
    吾辈有幸目睹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中记载诸多医方,为《汤液经法》之传承、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源流留下足够的证据,并因此弥补了皇甫谧未录《汤液经》内容之缺憾。陶隐居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曰:“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规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笔者摘录《辅行诀》卷中这三段文字,用以说明医圣张仲景之医药学术源流。而且,经当代专家学者之研究,把《伤寒论》与《辅行诀》中的诸多医方进行比较,可看出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伤寒论》录用《辅行诀》(《汤液经》)卷中的许多方剂,已内证了陶隐居“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等,皆……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之说并非虚言,张机乃《伊尹汤液经》派之传人。
    对于张仲景所撰之《伤寒杂病论》,即现传世的《伤寒论》中伤寒113方(其中1方有名无药。用药92味),《金匮要略》中杂病262方(其中4方有名无药。用药155味),两者相加为375首方,这375首医方是否为《伤寒杂病论》之全貌?在其散失重现的流传过程中是否有损失?到底损失了几多首方剂?此375首医方是否全为《汤液经》中所有?其中有多少是仲景之广论?《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是否有《黄帝内经》之学术体系?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无解,导致汉代以降诸多专家学者对于张仲景学术源流的猜测推敲,至今尚无定论。
    笔者欲用《辅行诀》卷中医方与之验证,则由于先贤陶隐居仅摘取《汤液经》360医方中的六分之一——60首(实际只有52首)方剂,用药72味,致使吾辈仅能略知《汤液经》之内容,而终不能尽数作比较。故笔者只能对《伤寒杂病论》医方进行初步筛选,以期先予解决层面上的一些问题。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1:5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一)、《伤寒杂病论》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笔者以《辅行诀》将医方按外感天行、五脏补泻、五脏中恶卒死急救等之分类法,对《伤寒杂病论》之医方进行分析。
1、外感天行(伤寒)方:
    ①、与《辅行诀》“二旦、六(四)神大小汤”用药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多于八味少于四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2、五脏补泻(杂病)方:
    ①、与《辅行诀》“大小五脏补泻汤、五脏泻方、救五脏劳损方”用药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包括五脏小补汤加减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多于七味少于三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3、五脏中恶卒死急救方:
    ①、用药与《辅行诀》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有变动者为张仲景论广而成;
    ②、每方用药味数少于二味多于三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4、综合上述三点:
    ①、方剂用药与《辅行诀》完全相同的为《汤液经》之原方;
    ②、每方用药味数在二味与八味之间的方剂,有可能是《汤液经》之原方;
    ③、每方用药味数少于二味多于八味的不是《汤液经》之原方,而由张仲景论广而成。
(二)、《伤寒论》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按以上第(一)条的条件,笔者对宋本《伤寒论》中医方进行比较筛选,其结果如下:
1、二旦六神汤类方:
    ①、桂枝汤(用药五味。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薑三兩、大枣十二枚)…………小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二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②、麻黄汤(用药四味。麻黄三两、桂技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小青龙汤(麻黄、杏仁半升、桂枝三兩、炙甘草一兩半);
    ③、小青龙汤(用药八味。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大青龙汤(麻黄、细辛、芍药、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④、白虎汤(用药四味。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小白虎汤(石膏如雞子大、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⑤、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两、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胶饴一升)…………正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藥三兩、生薑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⑥、黄连阿胶汤(用药五味。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膠三兩)…………小朱鸟汤(鸡子黄二枚、阿膠三錠、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⑦、真武汤(用药五味。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小玄武汤(附子一枚、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幹薑三两)。
    以上为《伤寒论》中的七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但1至6方的用药却完全相同(其中第1、2、4、5四方药量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第7方则同为用姜,只不过有“生”、“干”之别。因此,可以认定此七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其内容已全部涵盖《辅行诀》中“天行热病”(伤寒)方的二旦、六(四)神汤。
2、五脏补泻汤类方:
    ①、四逆汤(用药三味。附子一枚、幹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小泻脾汤(附子三枚、幹薑、炙甘草各三兩);
    ②、理中汤(丸)(用药四味。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三兩)…………小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一兩);
    ③、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建中补脾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兩);
    以上为《伤寒论》中的三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药量都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三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从这三方的运用中,可看出“五脏病症”与“天行病症”方剂的互用。特别是“小建中汤”,在药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用量的变化而成方证各异的“正阳旦汤”与“建中补脾汤”二方,前者治天行热病,后者治五脏疾病,《汤液经》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3、五脏中恶卒死急救方类:
    ①、瓜蒂散(用药三味。赤小豆、瓜蒂各一分、香豉一合)…………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鹹豉半升)。
    瓜蒂散为《伤寒论》之医方,与启喉以通脾气方同为用豉,一用“香豉”,一用“咸豉”,前方治伤寒,“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后方治杂病,“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当大吐则瘥”。二方只差一味“咸(盐)”,两者临症不同而功效却相类,故此方应为《汤液经》原方,且亦可列入仲景论广《汤液》方证者。
    以上十方应为《伤寒论》撰用《汤液经》之原方者,约占《伤寒论》传世本百十三方(其中一方有名无药)的十分之一弱,当然,此对比仅针对《辅行诀》医方而言。其余的百零二方中到底还有多少为《汤液经》原方,已无人能下定论矣。
4、《伤寒论》中由张仲景论广而成的医方:
    ①、卷第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十二味);
    ②、卷第四,文蛤散(一味),柴胡桂枝汤(九味),炙甘草汤(九味);
    ③、卷第五,蜜煎方(一味);
    ④、卷第六,甘草汤(一味),乌梅丸(十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九味),麻黄升麻汤(十四味);
    ⑤、卷第七,烧裩散(一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敦煌遗书《本草经集注•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以上十方,每方用药味数或只一味或多于八味,笔者以为,可以认定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而且,还可从中看出,医圣吸取《黄帝内经》“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之医方制度,论广《汤液经》方而成《伤寒论》之医方者也。
5、《伤寒论》中其他九十二医方之归类分析:
    吾人所知,传世本《伤寒论》中计有医方百十三首,其中一方有名无药,实际为百十二方,除去上述的二十方,其余九十二首方剂,有可能为《汤液经》原方,亦有可能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笔者按各方剂的用药数量进行分类,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
    ①、“八”为大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八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葛根加半夏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生姜泻心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5首。
    ②、“七”为大补方、大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七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黄连汤,当归四逆汤,牡蛎泽泻散,竹叶石膏汤等16首。
    ③、“六”为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正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六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麻子仁丸,桂枝加大黄汤,甘草泻心汤等7首。
    ④、“五”为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五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桂枝加桂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猪苓汤,桂枝加芍药汤,附子汤,白通加猪胆汁方等14首。
    ⑤、“四”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四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桂枝去芍药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抵当汤,大陷胸丸,附子泻心汤,黄芩汤,甘草附子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四逆散,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白头翁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等19首。
    ⑥、“三”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调胃承气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大陷胸汤,小陷胸汤,白散方,十枣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栀子蘖皮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桃花汤,猪肤汤,半夏散及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枳实栀子豉汤等20首。
    ⑦、“二”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干姜附子汤,桂枝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桔梗汤,苦酒汤, 猪胆汁方等11首。
    从以上的1至4点中,从以上第五点的九十二首方剂的七个分类中,吾人可知,《伤寒论》撰用《汤液经》方,并打破了《汤液经》“五脏病症”与“天行病症”的方证界限,将“五脏(杂)病方”与“外感天行(伤寒)方”互用的源头,即是《伊尹汤液经》。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1:5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三)、《金匮要略》医方之汤液方证分析
    按以上第(一)条的条件,笔者对《金匮要略》中医方进行比较筛选,其结果如下:
1、五脏补泻汤类方:
    ①、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兩、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建中补脾汤(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兩);
    ②、栝蒌薤白半夏汤(用药四味。栝蒌一枚、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小补心汤1(栝蒌一枚、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白酨漿一斗);
    ③、人参汤(用药四味。人参、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三兩,在《伤寒论》中名为“理中汤”,所用为炙甘草)…………小补脾汤(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白術一兩);
    ④、泻心汤(用药三味。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小泻心汤2(黃連、黃芩、大黃各三兩);
    ⑤、四逆汤(用药三味。附子一枚、幹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小泻脾汤(附子三枚、幹薑、炙甘草各三兩)。
    以上为《金匮要略》中的五方(除第②方的“白酒”与“白酨浆”药物名称呼不同),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药量都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五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其内容为《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杂病)方关于“心、脾”二脏虚实病症的诊治,从中可看出《汤液经》组方用药之严谨,即便是医圣,在此二脏的诊治时,对所用药物亦不去轻意作变动,此五方可以肯定是“应如鼓桴”之验方。特别是“人参汤”,由于所用之“甘草”仅有“炙”与“生”之别而成方证各异的“理中汤”与“人参汤”二方,前者治伤寒,后者治杂病,《伤寒论》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2、二旦六神汤类方:
    ①、小建中汤(用药六味。桂枝三两、炙甘草三兩、大枣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胶饴一升)…………正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藥三兩、生薑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②、桂枝汤(用药五味。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薑三兩、大枣十二枚)…………小阳旦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薑二兩、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③、小青龙汤(用药八味。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细辛三两)…………大青龙汤(麻黄、细辛、芍药、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以上为《金匮要略》中的三方,其名称虽与《辅行诀》不尽相同,所用药物却完全相同(但第①、②方中药量略有变动,变动者见方中繁体字);因此,可以认定此三方为《汤液经》原方。而且,从这三方的运用中,可看出“天行病症”与“五脏病症”方剂的互用。与《伤寒论》一样的是“小建中汤”,在药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用量的变化而成方证各异的“建中补脾汤”与“正阳旦汤”二方,前者治疗五脏疾病,后者治疗天行热病,《汤液经》组方用药之简约与严谨可见一斑,张仲景将《汤液经》方证论广而成《伤寒杂病论》之方证,亦可见一斑。
3、杂病急救方类:
    ①、瓜蒂散(用药三味。赤小豆、瓜蒂各一分、香豉一合)…………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鹹豉半升)。
    瓜蒂散为《金匮要略》中之附方,乃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腹满寒疝宿食病)之医方,与启喉以通脾气方同为用豉,一用“香豉”,一用“咸豉”,而二方又同为治疗杂病方。此方在《伤寒论》中有载,故此方应为《汤液经》原方,且亦可列入仲景论广《汤液》方证者。
    以上八方应为《金匮要略》撰用《汤液经》之原方者,仅占《金匮要略》传世本二百六十二方(其中四方有名无药)的百分之三左右,当然,此对比只针对《辅行诀》医方而言。
4、《金匮要略》中由张仲景论广而成的医方:
    ①、卷上,一物瓜蒂汤(一味),百合洗方(一味),苦参汤(一味),雄黄熏方(一味),鳖甲煎丸(二十三味),侯氏黑散(十四味。古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本方为仲景采录的其他经方),风引汤(十二味),桂枝芍药知母汤(九味),矾石汤(一味),暮蓣丸(二十一味),大黄蟅虫丸(十二味),射干麻黄汤(九味),皂荚丸(一味),厚朴麻黄汤(九味),泽漆汤(九味),小青龙加石膏汤(九味),奔豚汤(九味),大乌头煎方(一味),续命汤(九味),炙甘草汤(九味),獭肝散(一味),甘草汤(一味),柴胡桂枝汤(九味),计23首。
    ②、卷中,文蛤散(一味),诃梨勒散(一味),王不留行散(九味),鸡屎白散(一味),乌梅丸(十味)计5首。
    ③、卷下,竹叶汤(十味),温经汤(十二味),狼牙汤(一味),紫石寒食散(十三味),救卒死薤汁灌鼻方(一味),救卒死雄鸡冠血吹鼻内方(一味),救卒死而壮热者方(一味),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一味),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一味),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1(一味),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2(一味),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一味),治食生肉中毒方(一味),治六畜鸟兽肝中毒方(一味),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1(一味),食马肝中毒人未死方2(一味),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2(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1(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2(一味),治噉蛇牛肉食之欲死方3(一味),治食牛肉中毒方(一味),治食犬肉不消心急发狂,方(一味),食鲙不消结为症病方1(一味),食鲙不消结为症病方2(一味),食鱼后中毒方(一味),食鯸鮧魚中毒方(一味),食蟹中毒方1(一味),食蟹中毒方2(一味),食诸果中毒方(一味),食诸菌中毒方1(一味),食诸菌中毒方2(一味),食诸菌中毒方3(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1(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2(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3(一味),误食蜀椒中毒方4(一味),食躁式躁方(一味),误食钩吻方(一味),误食水莨菪方(一味),蛟龙病方(一味),食苦瓠中毒方(一味),饮食中毒烦满方2(一味),治食不消心腹坚满痛方(一味)计43首。
    以上七十一方,每方用药味数或只一味或多于八味,笔者以为,可以认定是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
5、《金匮要略》中其他百七十九医方之归类分析:
    吾人所知,传世本《金匮要略》三卷计二十五篇,载医方二百六十二首,其中四首有名无药,实际为二百五十八方,除去上述的七十九方,其余百七十九首方剂,有可能为《汤液经》原方,亦有可能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笔者按各方剂的用药数量进行分类,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
    ①、“八”为大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八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大柴胡汤,肾气丸,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夏季),崔氏八味丸(古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本方为仲景采录的其他经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5首。
    ②、“七”为大补方、大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七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葛根汤,甘草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厚朴七物汤,大青龙汤,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土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文蛤汤,芎归胶艾汤,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姜桂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等16首。
    ③、“六”为大泻方、救五脏诸劳损病方、正阴阳二旦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六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栝蒌桂枝汤,升麻鳖甲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九痛丸,麻子仁丸,桂枝加黄芪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茯苓泽泻汤,橘皮竹茹汤,当归芍药散,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越婢加术汤,茯苓饮,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黄芩汤,当归建中汤,等17首。
    ④、“五”为五脏泻方、小阴阳二旦汤、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五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酸枣汤,桂枝加桂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乌头赤石脂丸,附子粳米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栝蒌瞿麦丸,猪苓汤,越婢汤,防已茯苓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散,竹皮大丸,半夏厚朴汤,三黄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26首。
    ⑤、“四”为小补方、小六神汤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四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大承气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已黄芪汤,甘草附子汤,防己地黄汤,天雄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赤丸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木防已汤,己椒苈黄丸,防已黄芪汤,梔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茱萸汤,白头翁汤,排脓汤,白术散,下瘀血汤,土瓜根散,抵当汤,牡蛎汤,生姜甘草汤,苇茎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等27首。
    ⑥、“三”为小泻方、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三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滑石代赭汤,蜀漆散,栝蒌薤白白酒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厚朴三物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十枣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麻黄附子汤,黄芪芍桂苦酒汤,茵陈汤,柏叶汤,猪苓散,大半夏汤,小承气汤,桃花汤,通脉四逆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散,甘草粉蜜汤,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甘草小麦大枣汤,旋复花汤,大黄甘遂汤,小儿疳虫蚀齿方,长服诃黎勒丸,三物备急丸,救卒死方5,救卒死还魂汤1,救卒死还魂汤2,治食鲙后久成症病方,术附汤,桔梗白散,瓜蒂散,三物黄芩汤等44首。
    ⑦、“二”为救五脏中恶卒死方组方法则用药味数
    由二味药物组成的方剂有: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赤小豆当归散,头风摩散,甘草干姜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薏苡附子散,泽泻汤,小半夏汤,蒲灰散,甘草麻黄汤,枳术汤,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方,茵陈五苓散,半夏麻黄丸,大黄甘草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栀子豉汤,紫参汤,蜘蛛散,葵子茯苓散,枳实芍药散,矾石丸,红蓝花酒方,蛇床子散,救卒死方3,救卒死方4,救卒死而目闭方,救卒死失便者方,治尸蹶方1,治尸蹶方2,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2,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1,解食死鸟兽肉中箭毒方,饮食中毒烦满方1,走马汤,麻黄醇酒汤等44首。
    由于《辅行诀》记载《汤液经》方数量不多,缺少参照对比依据;而且,《汤液经》对方证的组方用药有着严谨的规则,同一方剂,药味的变换、用量的变化就会改变其适用的病症。更有甚者乃医圣张仲景深得《伊尹汤液经》之精髓,对《汤液经》方证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故以上《伤寒论》中的九十二首方剂、《金匮要略》中的百七十九个医方中,到底有多少是《汤液经》原方,又有多少由张仲景论广《汤液》而成,是很难区分的。笔者以为,只有到真正能够破解《汤液经法图》、复原了《汤液经法》,并对《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或可勉强为之区分。
167
发表于 2008-8-1 21:5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感谢方国强先生的解答,非常钦佩方先生对自己帖子有问必答的高度责任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4:28 , Processed in 0.1338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