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议六经名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8 17: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兰清  深圳市人民医院
  读冯世纶先生发表于2006年4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第5版的文章《六经名实议》后,获益非浅。如对六经名的溯源,从中国古代的“道”这一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之源,引出《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再以《周易·系辞》的“三才(天、地、人)之道”落实“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从而追溯到了六经的源头。这是完全正确的。其实,整个中医理论的源头何尝不在于此。其后,冯先生对《伤寒论》和《内经》的六经含义之不同,从概念、传变和治则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得出“不能用《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论》的六经”的结论。对此,我也想要议一议。
  首先也从六经概念谈起。冯先生认为,《内经》六经是指脏腑经络,而《伤寒论》六经是八纲概念。并举六经病提纲条文为例,说明伤寒六经虽有三阴三阳之名,却“不同于”手足三阴三阳经所属脏腑。两相比较,认为“《内经》的六经是内含十二脏腑经络,从病位讲,是代表十二个病位。《伤寒论》的六经是六个证候提纲,从病位讲是代表三个(表、里、半表半里)病位,从病情看,又分阴阳两类,即把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分病位为三,每个病位分病情为二,统合证候为六类证候。”从而得出“其概念、实质完全不同”的结论。
  诚然,《内经》六经的概念涉及脏腑经络,但远不止此,它更广泛地涉及到人体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物质基础的生理活动,尤其更为广泛地涉及到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它奠定了中医学中诸如藏象、经络、运气等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可以说,没有《内经》把“道”、“易”中的六经概念引入人体科学,就没有中医学。它岂仅是“脏腑经络”、“十二个病位”的概念?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或仅仅是“八纲概念”吗?仅就六经病提纲条文而论,“头项强痛”不是足太阳膀胱经症状吗?“胃家实”不是胃腑的证候吗?至于“口苦,咽干,目眩”则无一不是手足少阳经脉及其所络属的胆腑的症状。再从三阴来看,硬要说“太阴之为病”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只是阴证、里证等八纲概念,没有脾胃的脏腑概念,试问如何辨证立法处方?更何况太阴还有表证在呢!同样,外感热病伤阳入里或直中至少阴出现“脉微细,但欲寐”时,已是心阳衰微,亡脱在即,若只从八纲辨证,不落实到少阴所属之脏——心肾上,而是把它认作“在表的阴证”(此话实不知从何说起),行吗?至于厥阴病这一仲圣留给我们的“千古疑案”(陆渊雷语),虽则历史上争论不休,但厥阴为热病的最后阶段,生死预后关头,这一点已渐为今人所认识。说它是“半表半里的阴证”,不知有何理论与临床依据?
  其实,《内经》所揭示的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系后世中医一切辨证方法的基础。无论是六经辨证也好,卫气营血辨证也好,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及其气化之上。而脏腑辨证和三焦辨证更直接是这样。作为辨证总纲的八纲辨证,它又须落实到上述诸种辨证方法之上,同样离不开脏腑经络这一基础。所以,《内经》六经与《伤寒论》六经的含义不同,可否这样理解:《内经》六经是《伤寒论》六经的基础(或说源头),而《伤寒论》六经是《内经》六经在热病辨证论治方面的发展。《内经》六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仲圣则赋予了六经一个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的概念,其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的基础上的”,“而气化理论,可以说是《伤寒论》的灵魂。”(《万友生医论选》“关于《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问题”)这里的“气化理论”,既有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也有“标本中见”、“开、合、枢”等理论,岂止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等“六类证候”而已。伤寒六经病是病的概念,六经病不是“六类证候”,是外感热病全过程中,遍及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淫和痰、瘀、水、血、阳虚之寒、阴虚之热、脾虚之湿、肝胆之风等内生诸邪,邪正斗争进退、多少,兼、变证候的发生,顺逆、生死的预后等等规律性的揭示。仲圣创六经病辨证论治为后世医家对辨证论治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补充完善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
  所以说,《内经》的六经与《伤寒论》的六经是一脉相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非“不能用《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论》的六经”。
  正因于此,二者在论疾病的传变与治则上有所不同就是自然之理了,否则还有什么源与流的关系和基石与大厦的区别呢?
  冯先生说《素问·热论》所载的六经病传变“是根据脏腑功能及经络运行来论述。《伤寒论》对疾病的传变,只是讲病位变化,即由表传里,或由半表半里传里,或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不是讲脏腑经络运行传变。”实际上,伤寒六经传变除传经而外,还有合病、并病、直中等等。仅就传经规律而言,也不只是由表而里或而半表半里相传,还有由里出表等。
  治则也是一样,《伤寒论》在治疗学上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与《内经》是大有不同的。然而,冯先生说:“〈伤寒论〉强调病在表,即属太阳、少阴者可汗,……病属少阴治用温阳发汗”,就不好理解了。
中国中医药报
(总2536期 2006.5.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3:52 , Processed in 0.0782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