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30 19:4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99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建档: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  张  鸿所长

1=标题= 自叙
余赋质椎鲁,家世业儒,舞象时即肄力於八股之间,学未窥斑而严君见背,
时先师戴望之以明经高等擅岐黄业。语余云:先正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图之,遂奋志攻苦,一切桐君之所秘,雷公之所传,琼函宝笈,
靡不  采,大约内科一门,前贤之论述似详且尽,而外科诸书,或博而寡要,
或隐而未备,鹤长凫短,腹龙头,心窃疑之,简练揣摩,少有弋获,
幸而入侍内庭,谬承委试,奏功甚多,然亦并无他术,惟能辨气禀有厚薄之殊,
风土有寒温之异,今所不经见之异症,古所不必有之奇方,驱一己匠心,
变通於前辈之遗意,日积月累,未能成帙,庚子春,先慈弃世,读礼之馀,
悉取诸书而折衷之,有言症而不言脉者,有图形象定名色而不分穴次者,
有辨大毒而忽小?   A有小毒反详而大毒反略者,紊乱无次,未可枚举,
僭为考订,汇成一书,重者删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乱者绪之,其法首列六脉,
则邪正虚实若眉分,次列三因,则病源若犀照,再次则列阴阳善恶生死顺逆之诀,
辨之则吉凶立判,再次则列肿疡溃疡二治,则先後治法内外诸方无不具矣,
又按部位、分经络、定穴次、辨名色,各列於後焉,
其调理总不外乎前肿溃二治之中,其稍异者则列本症之下,以补缺略也,
其中又有内外相似者,又列各门於本部之後,以便叁考,少赘以区区之一得,
是集也,辨症辨名从博,虽微疵悉备而不遗,用药用方从约,在单刀直入以取效,
至於独悟之心法,不传之秘方,皆为一盘托出,不复珍惜,嗟乎,
自古用药者如用兵,兵有以正胜、奇胜、多胜、寡胜、车胜、骑胜、舟胜、五花胜、
八阵胜,在审其势之所必用,故一发而奏功,攻毒者如攻贼,贼必有穴,即左洞庭,
右太行,铁壁千层,羊肠九叠,而察其穴之所必在,驰一旅可以受缚奏凯之绩,
岂曰小成,因名其集曰外科大成,以公天下,坤也不敏,大成讵敢易名哉,
不过因积累之功而统言之耳,爰使天下之人,偶有滑和之患,开卷了然,
可以尽谢医师矣,乌得云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耶,因缕述一腔之苦衷如左,
不敢乞光於大人先生之鸿藻,弁端以张楚。
时康熙四年岁在乙巳仲秋之吉太医院御医燕越祁坤广生甫识。
1=标题= 外科大成目次
卷一
总论部、
痈疽之脉、
痈疽之源、
痈疽之别、
痈疽阳症歌、
痈疽阴症歌、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
痈疽五善歌、
痈疽七恶歌、
痈疽生死法、
察形色顺逆法、
内消内托法、
虚实症治法、
经络大略、
十二经补泻药品、
针砭灸烙烘照蒸拨法、
针法、
砭法、
灸法、
取穴法、
烙法、
黄蜡灸法、
桑柴火烘法、
神灯照法、
牛胶蒸法、
药筒拨法、
论症治、
次第、
虚实、
顺逆、
标本、
论治、
药忌、
辨症、
论溃疡、
论脓、
论血、
论疮口、
生肌、
验膜、
症变、
主治方、
肿疡主治方、
溃疡主治方、
肿疡主治方附馀、
肿疡敷贴类方、
洗涤类方、
膏药类方、
麻药类方、
去腐类方、
生肌类方、
溃疡外治附馀、
家传西圣膏方、
附馀、
调理须知、
杂忌须知、
试知百病生死法。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经络、
百会疽、
玉顶发、
透脑疽、
侵脑疽、
额疽(一名赤疽)、
太阳疽(一名勇疽)、
鬓疽、
夭疽锐毒、
耳後疽、
耳根毒、
耳发、
玉枕疽脑後发、
脑铄、
面部、
经络、
颧疡、
颧疽、
颧疔、
面发毒、
面游风、
  腮、
颊疡(一名金腮)、
毒、
骨槽风(一名牙叉发)、
发颐、
时毒、
凤眉疽(一名眉发)、
龙泉疽、
虎髭毒(一名承浆疽一名  痈)、
颈项部、
经络、
项疽(一名项中疽俗名对口)、
卧蚕疽、
天柱疽、
偏脑疽、
鱼尾毒、
百脉疽、
锁喉毒、
结喉痈(一名猛疽)、
气痈、
夹喉痈、
脑疽治验、
瘰倁、
石疽、
失荣症、
背部、
经络、
上发背(一名脾肚痈)、
中发背(一名对心发)、
莲子发蜂窠发、
上搭手(一名左右串)、
中搭手、
串疽、
阴阳二儾緅、
酒毒发、
连珠发、
丹毒发、
禽疽、
痰注发、
黄瓜痈(一名肉龟)、
夏月暑疡、
瘴疽、
产後痈疽、
论背疽、
肿溃脉症治法、
外治次第法、
附医案、
腰部、
经络、
下发背(一名对脐发)、
肾俞发、
下搭手(一名连肾发)、
湿流注、
石疽(附瘀血为患)、
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
胸部、
经络、
缺盆疽(一名锁骨疽一名蠹疽)、
甘疽、
  中疽、
井疽、
蜂窠疽、
胃疽、脾发、
乳吹、乳毒、
乳痈、乳疽、
乳发、乳漏、
乳中结核、
乳劳、
乳岩、
腹部、
经络、
幽痈、
吓痈(一名胃疽)、
冲疽、
脐痈、
小腹疽、
腹皮痈、
发肚(及手肚足肚)
缓疽、
论胸腹、
附小儿脐症、
腋部、
经络、
腋痈(一名夹痈)、
米疽(附夹瘿兊呐倁)、
黯疔、
腋气、
肋部、
经络、
肋疽(一名夹荧疽)、
侸(一名败疵)、
渊疽、
内发丹毒、
下部後、
鹳口疽(一名锐疽)、
坐马痈、
臀痈、
上马痈、
下马痈、
附风疳(俗名坐板疮)、
悬痈、
涌泉疽、
穿裆发、
跨马痈、
脏毒、
论痔漏(附赵真子专科的本)、
二十四痔、
痔漏附馀、
截肠症、
下部前、
便痈(即便毒一名血疝破为鱼口)、
横倂、
疳疮(一名兦? H一名疮)、
阴湿疮、
妇人阴疮、
阴挺、
阴蕈、
阴肿(一名蚌疽)、
阴蚀、
阴脱、
阴(俗名葫芦)、
囊痈(附卵子瘟暗疔)、
肾囊风、
肾脏风疮、
肩部、
经络、
肩疽、
肩痈、
过肩疽(一名乾疽一名丁疽)、
太阴疽(一名肩後疽)、
蜂窠疽、
  部、
经络、
  痈(一名藕包毒)、
侫疽、
乐疽、
肩风毒、
臂痈、
鱼肚发、
石榴疽、
肘痈、
臂部、
经络、
腕痈、
兑疽、
穿骨疽、
骨蝼疽、
蝼蛄串、
臂痈、
手部、
经络、
手发背、
手心毒(一名穿掌毒)、
手痈(一名穿埂毒)、
病虾、
合谷疔(一名虎口疽丫叉毒又名拍蟹毒)、
手叉发、
调疽(一名  疽一名敦疽)、
蛇头疔(一名天蛇毒)、
蛇眼疔蛇背疔蛇腹疔(一名鱼肚疽)蛇节疔(一名蛀节疔)泥鳅疽、
代指、
僵螂蛀、
腐疮、
狐狸刺、
圧掌风、
股部、
经络、
股阴疽、
阴疽、
玄疽、
伏兔、
肚门痈、
箕门痈、
股阳疽、
环跳疽、
附骨疽咬骨疽、
腿游风、
附医案、
膝部、
经络、
  疽、
膝痈、
膝眼风、
鹤膝风、
游膝风、
石疽、
缓疽、
委中毒、
上水鱼、
胫部、
三里发、
腓侶发、
黄鳅痈(一名胫阴疽)、
青蛇毒、
接骨发、
附阴疽(灵枢为兔啮)、
内踝疽(一名鞋带痈灵枢为走缓)、
外踝疽、
穿踝疽、
湿毒流注、
瓜藤缠、
肾气游风、
血风疮(一名爪风疮)、
匫疮(一为裙风裤口)、
鳝漏、
四弯风、
足部、
经络、
足跗发(一名足发背)、
足心痈(一名涌泉疽)、
脱疽、
敦疽(一名足指发)、
甲疽、
足跟疽(一名兔啮)、
厉痈、
四淫、
臭田螺、
牛程蹇、
土粟、
冷疔、
脚气疮、
田螺泡、
肉刺(俗名鸡眼)、
补遗经文。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头部、
头痛头风、
油风、
白屑风、
秃疮、
疮、
蝼蛄疖(一名鳝拱头)、
发际疮、
面部、
黄水疮、
眉、
肺风酒刺、
黧黑斑、
雀斑、
黑子(痣也)、
鼻疮、
羊胡子疮、
眼部(风火云翳等眼目有专科姑不录)、
眼胞菌毒、
眼丹、
针眼、
眼胞痰核、
眼胞内生椒疮粟疮、
脾番症、
漏晴、
大小眼眦出脓出血、
耳部、
经络、
耳底疼痛、
黑疔、
耳疳、
耳? B
耳痔(附耳挺耳蕈)、
耳镟疮(一名月蚀疮又名鸦疮)、
耳  、
耳聋、
虫入耳、
冻耳成疮、
鼻部、
经络、
鼻渊(一名脑崩脑漏又名控脑砂)、
鼻鼽、
鼻聋、
鼻? B
鼻痔、
鼻疔、
鼻疮、
酒倇鼻、
唇部、
经络、
反唇疔锁口疔、
唇疽、
茧唇、
唇风、
口部、
经络口疮、
舌部、
经络、
紫舌胀、
痰包、
舌? B
重舌(附痰气重?   _)、
弄舌舒舌、
牙齿部、
经络、
牙痛(附风龋)、
牙? B
攒齿疳、
牙疔、
牙痈(附多骨)、
走马牙疳、
咽喉部、
经络、
紧喉、
慢喉、
喉痹(附喉风喉痈乳蛾喉癣)、
哑瘴喉风、
弄舌喉风、
喉疖、
喉瘤、
锁喉、
婴儿痘逼咽喉。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内痈总论(附肚痈阳侤毒心漏)、
肺痈、
小肠痈(附医案)、
大肠痈、
胃痈、
脾痈、
肝痈、
心痈、
肾痈、
三焦痈、
疔疮症治、
多骨疽(一名剩骨疽又名朽骨疽)、
流注(附马兛籢、
瘿瘤(各有五附黑砂等瘤)、
结核、
杨梅疮、
倒发梅毒、
石痈石疽、
痼发、
瘭疽、
侷(音休)、
不分部位小疵、
无名肿毒、
丹毒、
赤白游风、
瘾疹、
诸  、
诸痛、
大麻疯、
癞疯、
倁疡疯、
白驳疯、
紫白癜疯、
论诸疮、
翻花疮、
疥疮、
诸癣(附逸风疮)、
痤、
  、
傭? B
浸淫疮、
天疱疮(一名肺疽)、
火赤疮、
寒疮、
鱼脊疮、
骨痿疮、
红丝疮、
天蛇疮、
风疳血疳、
白  、
漆疮、
血箭、
血痣、
跌扑损伤、
金疮、
破伤风、
类破伤风、
发痉、
汤火伤、
冻疮、
骨哽喉及僄吞针铁、
竹木刺入肉、
咬伤、
风犬咬、
虫兽伤、
小儿部、
赤游丹毒、
胎毒疮疡、
热毒疮疡、
垂痈(附重舌重? 姥式^、
胎风、
胎赤、
胎瘤、
脐疮脐突、
阴肿(一名脱囊)、
脱肛、
肛门作  、
遗毒、
葡萄疫、
痘  疡疡、
痘後痈、
痘风疮、
痘後便脓、
炼取诸药法、
升打灵药固罐封口法、
炼玄明粉法、
炼金顶砒法、
炼硝石法、
取蟾酥法、
取金汁法、
制附子法、
制寒食面法、
制炒诸药法、
跋。



-=-=-=-=- 以下内容由 a1b1c12005年11月30日 07:45pm 时添加 -=-=-=-=-
=标题= 外科大成卷一
清祁坤广生辑着
2=标题= 总论部
3=标题= 痈疽之脉
粤稽炎农御世,而医之名始立,夫医者济世之统名也,名虽一而实有内外科之异也,
科之分有内外,盖因人之疾有内外故也,因其疾以命医,神而明之,
则因内可以推外,由外可以测内,精微之理,岂易言哉,
胡为乎今之重於内者精其内,而疮科或有所遗,专於外者精其外,而方脉或有未谙,
斯二者诚未合乎中庸之道,不几失先正之薪传乎,故惟仁者之心,深长周密,
恩欲兼之而无遗内遗外之憾者,必先以脉为首务也,灵枢经云:见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嗟嗟,神其难言也,夫诚以病在脏腑,
不能以告人而脉告之,脉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则是脉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气,
非图可状,非言可传,维在人之会心而已,独不见王叔和之脉经乎,
王忠父之脉旨乎,李濒湖之脉学,戴同父之刊误等书乎,寓之於见,悟之於心,
措之於指,运之於意,於是乎病之浅深无不彰明较着也哉,是以诊脉之道,
不易精也,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其误天下也多矣,爰采脉学歌诀,辨脉之形象,
并遴外科肿溃脉法辨症之顺逆,颜之卷首,聊补学者上达之功云尔。
4=标题= 脉歌
”浮〔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勞鞟(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为(濡)脉,(散)似杨花无定踪。
肿疡为虚为风,为虚宜补。
”沉〔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
弦长实大是(牢)形。
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
”迟〔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  ,消阴须益火之源,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驶於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肿疡为寒为虚,溃疡亦为寒为虚。
”数〔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  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宜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肿疡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病进,数甚者难医。
”滑〔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肿疡为热为痰,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涩〔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杪芒微  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肿疡为气实气滞,溃疡为血虚,为脉病相应。
”虚〔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
芤来浮大似慈勞鞢
肿疡宜内托,溃疡宜大补。
”实〔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    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实脉浮有力强。(紧)来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长〔过於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肿疡为有馀,宜内消,溃疡为气治,则易愈。
”短〔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大补。
”洪〔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叁差处,举按弦长    坚。
肿疡为热盛,宜宣热拨毒,壮实者下之,溃疡为邪气盛,药之不退者难愈。
”微〔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
细比於微略较? C
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亦为虚,若微而匀者为脉病相应。
”紧〔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为疼。
肿疡脉浮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沉滞,为有外寒。
”缓〔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  轻风,欲从脉  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肿疡为虚,溃疡为有胃气,为脉病相应。
”芤〔中空傍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脉病相应。
”弦〔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
(牢)脉弦长沉伏间。
肿疡主血气不和,为痛,溃疡为血虚,双弦为贼邪侵脾,加数则危矣。
”革〔革脉形如按剘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营虚或梦遗。
”牢〔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肿疡为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濡〔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
(细)来沉细近於微。
”弱〔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肿疡宜托  ,溃疡为脉病相应,宜补。
”散〔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肿疡为气虚不收,溃疡独见者死。
”细〔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为气聚血少,有此症者逆。
”伏〔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症属阴。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宜温补。
”动〔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抟,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主痛,阳动汗之,阴动温之。
”促〔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退,渐进者死。
”结〔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肿疡为气结,溃疡为气不调,则危。
”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肿溃俱不利。
脉数不时见,当生恶疮,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
若有痛处,当发痈。
脉浮而数,  肿在外,宜先托  ,恐邪入内,脉沉而实,宜先? q,
以绝其源,脉不浮不沉,无内外症,知其在经,宜和荣卫。
脉数发热而痛者发於阳,脉不数不发热而痛者发於阴。
痈脉宜洪大而数,若沉紧者死,疽脉宜沉而实,若浮洪而散者死。
痈疽无脉者气闭也,宜行气,其脉自见。
3=标题= 痈疽之源
人身之气血,与天地同流,人身之经络,与昼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伤,
饮食不时,房劳不节,致使阴阳乖错,荣卫蕴结而成痈者,总不出於三因,
故以三因首例。
4=标题= 外因
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
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
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叁布,太阴横流,
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
火反郁,其病热郁於上,疮发於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
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太温,肌腠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其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
少阴之复,病  疹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羲,其病疮疽血流,又云:
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於中,发为痈疡,
病本於心,又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
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
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於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後痈,又云:太阴之胜,
火气内郁,疮疡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右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
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
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荣卫通行,
邪气不得干於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
此寒气之种,八风之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4=标题= 内因
经云:气宿於经络,与血俱僈而不行,壅结为痈疽,
不言热之所作而後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
形乐志苦,病生於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
其见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
表实  虚,毒多难出,治宜托  以培其本,禁用驱热、拨毒、汗下之剂,书云:
才得肿痛,叁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云:
肺乖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於肝,痈肿少气,脾移寒於肝,痈肿动挛,
此脏腑之变,亦属内因也,脏腑之变,乃八风之变,皆寒痈例也,其形坚硬如石,
或皮不变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温补以回其阳,如叁、附、儀、木、
之类是也。
4=标题= 不内外因
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曰:荣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荣气、
胃气也,盖饮食入胃,先输於脾而朝於肺腑百脉,次及於皮毛,先行阳道,
下归脏腑,而气口成寸矣,夫膏粱之变者,则荣气太过,不能走空窍而行皮毛,
反行阴道,逆於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实滞而然也,饮食之亏者,则荣气不及,
不能走空窍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於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虚僈而然也,
或兼房劳不节者,则肾水亏损,肾水亏损则反从湿化而上行,其疮多生於胸背,
书言:大疔者痈之最重者也。
此不属内外两因,故曰不内外因,然不内外因,则脾肾二经受之,外无六经之形症,
内无便溺之阻隔,治宜审症脉之虚实,辨形色之顺逆,知所从来,用以补泻,
如荣气太过者,治宜大泻大以夺气壅,如贵金丸、排脓散、之类,荣气不及者,
治宜大补以滋气少,如异功散、十全大补汤、之类,真阴亏损者,治宜托  补虚,
如神效托  散、内固黄儀汤、之类,禁用五香等药,复损其阴。
其有瘰倁、痰注、气痞、瘿瘤、之属,生於肉  膜外者,亦属不内外因也,
治以养气血,调经脉,行痰开郁,健胃和中之法为善。
3=标题= 痈疽之别
痈发於六腑,为表为阳,为热为实,其发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热痛高肿,
侵长广大,皮薄光软以泽,多有椒眼,或作便闭,发渴发逆以拒之,由正气内固,
不能下陷,是以五脏终不伤也。
疽之发於五脏,为  为阴,为冷为虚,其发停蓄,如陶室之火,内消骨髓,故无热、
无肿、无痛,形如傭? A色淡而坚,甚则如牛领之皮,
见七恶逆症者死,(七恶逆症歌见後)阳中之阴者,似热非热,虽肿而虚,
赤而不燥,痛而不脓,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也,
阴中之阳者,似冷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痛而有脓,外不盛而内烦闷,
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也。
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
然阳变为阴,为犹可返於阳也,其症多生,阴变为阳,为不久复归於矣,其症多死,
阳症有热,则气血行而生肌,阴症无热,则气血滞而不  ,故云:
有热无热为生死之诀,观此,则知痈疽有阴阳表  虚实之分,而无大小之别也,
第恐犹有未悉者,再续阴阳、善恶、生死、顺逆、等歌,内消、内托、虚实、等治,
使一见了然,庶无舛误。


-=-=-=-=- 以下内容由 a1b1c12005年11月30日 07:46pm 时添加 -=-=-=-=-
=标题= 外科大成卷一
清祁坤广生辑着
2=标题= 总论部
3=标题= 痈疽之脉
粤稽炎农御世,而医之名始立,夫医者济世之统名也,名虽一而实有内外科之异也,
科之分有内外,盖因人之疾有内外故也,因其疾以命医,神而明之,
则因内可以推外,由外可以测内,精微之理,岂易言哉,
胡为乎今之重於内者精其内,而疮科或有所遗,专於外者精其外,而方脉或有未谙,
斯二者诚未合乎中庸之道,不几失先正之薪传乎,故惟仁者之心,深长周密,
恩欲兼之而无遗内遗外之憾者,必先以脉为首务也,灵枢经云:见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嗟嗟,神其难言也,夫诚以病在脏腑,
不能以告人而脉告之,脉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则是脉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气,
非图可状,非言可传,维在人之会心而已,独不见王叔和之脉经乎,
王忠父之脉旨乎,李濒湖之脉学,戴同父之刊误等书乎,寓之於见,悟之於心,
措之於指,运之於意,於是乎病之浅深无不彰明较着也哉,是以诊脉之道,
不易精也,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其误天下也多矣,爰采脉学歌诀,辨脉之形象,
并遴外科肿溃脉法辨症之顺逆,颜之卷首,聊补学者上达之功云尔。
4=标题= 脉歌
”浮〔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勞鞟(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为(濡)脉,(散)似杨花无定踪。
肿疡为虚为风,为虚宜补。
”沉〔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
弦长实大是(牢)形。
肿疡为邪气深,溃疡为遗毒在内。
”迟〔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  ,消阴须益火之源,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驶於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肿疡为寒为虚,溃疡亦为寒为虚。
”数〔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  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宜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肿疡为热,数而洪者欲脓,溃疡为病进,数甚者难医。
”滑〔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肿疡为热为痰,溃疡为热为虚,为邪气未退。
”涩〔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叁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杪芒微  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肿疡为气实气滞,溃疡为血虚,为脉病相应。
”虚〔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
芤来浮大似慈勞鞢
肿疡宜内托,溃疡宜大补。
”实〔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    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实脉浮有力强。(紧)来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肿疡为邪气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长〔过於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肿疡为有馀,宜内消,溃疡为气治,则易愈。
”短〔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肿疡为元气不足,溃疡为大虚,宜大补。
”洪〔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叁差处,举按弦长    坚。
肿疡为热盛,宜宣热拨毒,壮实者下之,溃疡为邪气盛,药之不退者难愈。
”微〔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
细比於微略较? C
肿疡为虚,服药渐充者佳,溃疡亦为虚,若微而匀者为脉病相应。
”紧〔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为疼。
肿疡脉浮紧,发热恶寒,或有痛处,是为痈疽,溃疡主气沉滞,为有外寒。
”缓〔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  轻风,欲从脉  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肿疡为虚,溃疡为有胃气,为脉病相应。
”芤〔中空傍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虚虚。
肿疡为血虚,溃疡为脉病相应。
”弦〔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
(牢)脉弦长沉伏间。
肿疡主血气不和,为痛,溃疡为血虚,双弦为贼邪侵脾,加数则危矣。
”革〔革脉形如按剘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
男子营虚或梦遗。
”牢〔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肿疡为邪盛,溃疡为邪气不退。
”濡〔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
(细)来沉细近於微。
”弱〔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肿疡宜托  ,溃疡为脉病相应,宜补。
”散〔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肿疡为气虚不收,溃疡独见者死。
”细〔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为气聚血少,有此症者逆。
”伏〔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症属阴。
肿疡为阴中伏阳邪,溃疡为阳伏阴中,为内蚀,为流注浸淫,难治,宜温补。
”动〔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抟,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主痛,阳动汗之,阴动温之。
”促〔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肿疡为热为病进,溃疡为热不退,渐进者死。
”结〔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肿疡为气结,溃疡为气不调,则危。
”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肿溃俱不利。
脉数不时见,当生恶疮,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
若有痛处,当发痈。
脉浮而数,  肿在外,宜先托  ,恐邪入内,脉沉而实,宜先? q,
以绝其源,脉不浮不沉,无内外症,知其在经,宜和荣卫。
脉数发热而痛者发於阳,脉不数不发热而痛者发於阴。
痈脉宜洪大而数,若沉紧者死,疽脉宜沉而实,若浮洪而散者死。
痈疽无脉者气闭也,宜行气,其脉自见。
3=标题= 痈疽之源
人身之气血,与天地同流,人身之经络,与昼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伤,
饮食不时,房劳不节,致使阴阳乖错,荣卫蕴结而成痈者,总不出於三因,
故以三因首例。
4=标题= 外因
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
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
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叁布,太阴横流,
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太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
火反郁,其病热郁於上,疮发於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
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太温,肌腠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其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
少阴之复,病  疹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羲,其病疮疽血流,又云:
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於中,发为痈疡,
病本於心,又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
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
邪伤肝也,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於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後痈,又云:太阴之胜,
火气内郁,疮疡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右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
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
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荣卫通行,
邪气不得干於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
此寒气之种,八风之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4=标题= 内因
经云:气宿於经络,与血俱僈而不行,壅结为痈疽,
不言热之所作而後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
形乐志苦,病生於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
其见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
表实  虚,毒多难出,治宜托  以培其本,禁用驱热、拨毒、汗下之剂,书云:
才得肿痛,叁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云:
肺乖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於肝,痈肿少气,脾移寒於肝,痈肿动挛,
此脏腑之变,亦属内因也,脏腑之变,乃八风之变,皆寒痈例也,其形坚硬如石,
或皮不变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温补以回其阳,如叁、附、儀、木、
之类是也。
4=标题= 不内外因
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曰:荣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荣气、
胃气也,盖饮食入胃,先输於脾而朝於肺腑百脉,次及於皮毛,先行阳道,
下归脏腑,而气口成寸矣,夫膏粱之变者,则荣气太过,不能走空窍而行皮毛,
反行阴道,逆於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实滞而然也,饮食之亏者,则荣气不及,
不能走空窍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於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虚僈而然也,
或兼房劳不节者,则肾水亏损,肾水亏损则反从湿化而上行,其疮多生於胸背,
书言:大疔者痈之最重者也。
此不属内外两因,故曰不内外因,然不内外因,则脾肾二经受之,外无六经之形症,
内无便溺之阻隔,治宜审症脉之虚实,辨形色之顺逆,知所从来,用以补泻,
如荣气太过者,治宜大泻大以夺气壅,如贵金丸、排脓散、之类,荣气不及者,
治宜大补以滋气少,如异功散、十全大补汤、之类,真阴亏损者,治宜托  补虚,
如神效托  散、内固黄儀汤、之类,禁用五香等药,复损其阴。
其有瘰倁、痰注、气痞、瘿瘤、之属,生於肉  膜外者,亦属不内外因也,
治以养气血,调经脉,行痰开郁,健胃和中之法为善。
3=标题= 痈疽之别
痈发於六腑,为表为阳,为热为实,其发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热痛高肿,
侵长广大,皮薄光软以泽,多有椒眼,或作便闭,发渴发逆以拒之,由正气内固,
不能下陷,是以五脏终不伤也。
疽之发於五脏,为  为阴,为冷为虚,其发停蓄,如陶室之火,内消骨髓,故无热、
无肿、无痛,形如傭? A色淡而坚,甚则如牛领之皮,
见七恶逆症者死,(七恶逆症歌见後)阳中之阴者,似热非热,虽肿而虚,
赤而不燥,痛而不脓,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也,
阴中之阳者,似冷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痛而有脓,外不盛而内烦闷,
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也。
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
然阳变为阴,为犹可返於阳也,其症多生,阴变为阳,为不久复归於矣,其症多死,
阳症有热,则气血行而生肌,阴症无热,则气血滞而不  ,故云:
有热无热为生死之诀,观此,则知痈疽有阴阳表  虚实之分,而无大小之别也,
第恐犹有未悉者,再续阴阳、善恶、生死、顺逆、等歌,内消、内托、虚实、等治,
使一见了然,庶无舛误。


-=-=-=-=- 以下内容由 a1b1c12005年11月30日 07:56pm 时添加 -=-=-=-=-
4=标题= 痈疽阳症歌
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
纯阳初起必  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以弯弓根有盘,
七日之间多  痛,二七之期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乾,
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
痛便随脓减,肿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  白漫漫,一身多爽快,
五脏尽和欢,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4=标题= 痈疽阴症歌
纯阴初起不知疮,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红不肿不知痛,少热少  少堤防,
七朝之後身体倦,疮根平大喜浇汤,顶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瓤,
陷软无脓空结聚,脉浮散大细飞扬,饮食不餐身战战,尝汤止许意忙忙,
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脓多臭秽身难便,举动怆惶韵不长,
疮形成紫黑,面色变青黄,精神昏愦多鼾睡,言语无人自发扬,口乾多舌强,
痰喘定身亡,此属纯阴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乡。
4=标题=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
阴阳之症两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热微寒微赤肿,半昏半爽半平高,
脉来虽数多无力,饮食虽餐便不消,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肿为脓饶,
大便多沸小便数,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虽兼有,七恶未全逃,口渴喜茶肠腹痛,
面浮餍饮足心高,心烦不稳睡,神乱怕音焦,投方应病方为妙,阴转为阳渐可调,
心真造化,尔命坚牢,逢之任是上医手,半死馀生定莫逃。
4=标题= 痈疽五善歌
心善精神爽,言清活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肝善身轻便,因烦自不烦,
指头红活色,坐起觉平康。脾善唇滋润,衾帏兰麝香,凡餐俱有味,脓厚更肥黄。
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肾善诚为要,水深火自降,
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长。
4=标题= 痈疽七恶歌
一恶神昏愦,心烦舌上乾,疮形多紫黑,言语自呢喃。二恶腰身强,目睛邪视人,
疮头流血水,惊悸是肝  。三恶形消瘦,脓清臭秽生,疮形多软陷,脾败不知疼。
四恶皮肤槁,声嘶韵不长,痰多兼喘急,鼻动肺将亡。五恶成消渴,随饮即随乾,
形容多惨黑,囊缩肾家端。六恶身浮重,肠鸣呕呃频,大肠多滑泄,脏腑并将倾。
七恶疮倒陷,形如剥鳝同,四肢多冷逆,污水自流通。
善属腑症,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则勿药亦愈,恶属脏症,
多因元气虚弱,或汗下失宜,胃气受伤,或寒凉克伐,以致邪气愈实也,
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者,宜於溃疡主治诸方内对症施治,
此外更有溃後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头目赤痛,
自汗盗汗,寒战咬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水中,
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厚仍寒,此气虚极,传变之恶症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
泄泻肠鸣,饮食不入,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有汗而不恶寒,
或无汗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气血虚极,变痉之恶症也,
俱急用叁、儀、归、木、附子、以救之,间有得生者,不可因其症恶,
遂弃而不治。
3=标题= 痈疽生死法
初生如粟,  可容谷,外面如麻,  大如瓜,外面如钱,  可容拳,起势大,
终无害,未老先白头,无脓软陷休,疮从疙瘩起,有脓生方许,肿溃气昂昂,
不治自安康,根高顶又高,八十寿还饶,  肿易腐烂,任大终无恙,疮高热  疼,
虽苦必然生,疮软无神气,应补方为益,肉肿疮不肿,必竟生疑恐,脓秽不进食,
泄泻黄泉客,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绵溃不腐烂,内怕葡萄嵌,仰卧不知疼,
阴症命难生,腐尽有败气,笑  终生祟,根散疮平塌,神仙无治法,久病目露神,
必竟命难存,面忽似涂脂,十日後分离,败中有红肉,虽重生门路,新肉如板片,
不食终须变,手足皮枯槁,血败生难保,唇白眼无神,腹胀泻将倾,腌气不  气,
虽重多生意,眼眶黑气浓,痈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终为福,疮热身微热,
轻病何须说,生死此中,求片言一可决。
3=标题= 察形色顺逆法
凡阅人之病,必筅视其形色,而後与脉病相叁,诚识於始,以决其终,百无一失矣,
曷言之,阴病见阳色,腮颧红鲜,阳病见阴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
又身热脉细,唇吻反青,目珠直视者死,面如涂脂,色若土黄、油腻、
黑气涂抹者死,唇舌乾焦,鼻生烟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
身形缩小者死,喘粗气短,鼻  睛露,语言谵妄者死,循衣摸床,遗尿失禁,
撮空者死,头低项软,眼视无神,吸吸短气死,皮破无血,肉绽烂班,
麻木不知痛  者死,齿黄色如煮豆,唇白反理无纹,耳黑枯焦不听,人中缩而坦平,
口张气出无回闭,鼻煽相随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胶而坚凝,出血红如肺色,
指甲弯而滞青,神昏神浮,神乱神离,缁衣生满面,黑气惨天庭,逢之都没命,
法在此中评。
3=标题= 内消内托法
”内消〔消者、减也,於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剂,
必分之以虚实,如脉症俱实者,汗利之脉,症俱虚者,滋补之,次分部位,
佐以引经消毒之药,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再如热渴便闭,邪在  也,
则傟? 均A寒热  痛,邪在表也,则发散之,无表  症,邪在经也,
则和解之。
”内托〔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坚肿不赤,或不痛大痛,
或得脓根散,或脓少脓清,或疮口不合者,皆气血虚也,主以大补,
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郁滞,或加以温热,御其风寒,
如托  消毒散,随时加减之,候脓出肿消腐净,用叁、儀、归、术、大补之,
甚加附子,使气血滋茂,则新肉易生,是为内托也,又云:治痈以寒,是为内消,
治疽以热,是为内托,内消内托,乃正治从治之义也。
3=标题= 虚实症治法
肿溃诸症,须辨虚实,随行补泻,若或稍差,关系甚大,假如肿起坚硬脓稠者,
疮疽之实也,肿下冞鍯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食少呕吐,
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
悉脏腑之实也。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
气血之虚也,肿高色赤,寒热疼痛,脓稠壮热,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
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喉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咬牙者,上实也,精滑便利,
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虚也,  肿痛甚,日久不溃,寒热往来,
二便淋秘,心神烦闷者,邪气虚也。又曰: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诸  为虚,
诸痛为实,脉微细冑? 做  A洪大而数者为实也。脉症俱虚,虚则补之,
和其气,托  也,脉症俱实,实则泻之,导其气,? Q也,脉症俱缓,
缓则治本,用平和之药,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如肿高  痛者,以卫生散解之,次用托  消毒散,漫肿微痛者,
用托  散,如不应,加姜桂,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宜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
阳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归、儀、肉桂。不生肌,不收  ,脾气虚也,
宜四君子汤,加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姜、附。
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宜四物汤,加叁、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宜六君子汤,
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宜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
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五味、
麦冬。欲呕食少,脾胃虚也,宜人叁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
宜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山药、山茱萸。
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
宜加减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宜先补胃气,或疑叁、儀满中,
或泥於气质素实,或为有痰勿服补剂,或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等药,
致使所补不偿所损,多致有僄,殊不究疮疡之作,缘阴阳已亏,脓血既泻,
元气已惫,斯时也,不行温补,将何以恃,书云:才得肿痛,叁之脉症,见有虚弱,
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此古今不易之确论也。
3=标题= 经络大略
人生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盗不知界分,
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岐黄问答,以经络为主,惟经络一明,然後知症见何经,
用何经之药以治之,了然无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应手之妙焉,
假如腹之中行,系任脉一经,开两傍系足少阴肾经,又开两傍系足阳明胃经,
又开两傍系足太阴脾经,此皆在腹中者,其乳之在上在傍,
系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也,又开两傍则在两肋,系足厥阴肝经,
又肋之後,背之傍,系足少阳喺緂,其脊之两傍各两行,系足太阳膀胱经,
若脊之中行,系督脉一经,手之外廉,系手三阳经,手之内廉,系手三阴经,
足之外廉,系足三阳经,足之内廉,系足三阴经,头乃手足六阳经所会,如耳前後,
系手足少阳经,颧之上下,系手足阳明经,两眦傍,系手足太阳经,其鼻之上行,
仍系督脉一经,又凡各经支别交会与夫足三阴,皆循喉咙挟舌本,
又足厥阴随督脉会於巅,虽未得备陈分寸起止,实乃十四经之大略也,
内经所谓分肉者正指此耳,至於奇经八脉,亦皆有起止病患也,假如肋痛,
便知其为肝经,不分内外男妇大小,皆可识症用药,稍近後便知其为喺緂,
则又当随症加减矣,由此言之,则凡十四经所在,皆可类推也。
陀云:痈疽之作,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如心之发於喉舌,肺之发於皮肤,
脾之发於肌肉,肝之发於筋肋,肾之发於骨髓是也,阴毒发於下,阳毒发於上,
腑之发於外,脏之发於内,发於下者得之缓,发於上者得之速,感於腑者易治,
感於脏者难疗,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
化血生虫,虫则多  少疼,或先  後疼,近肤者多热,久而不愈,传气成漏,
漏则多疼少  ,或不疼不  ,发於虚处者多阴,发於节而相应者不治,
(应为内外通溃也)
手足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分,歌曰:多气多血君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
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喢?       A多血少气心胞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治以气多者行其气,血多者破其血,气少者难於起发,补托之,血少者难於收  ,
滋养之,虽然,厥阴经有相火,难治,少阳经有相火,而更难治,
故足少阴当作气血两虚治也,用药之道,如东垣之处方,矧有兼风、兼痰、兼湿、
兼气、兼血、兼阴虚等症,病本不同,治当求备,
较之世俗图人形疮样而不分经络者,大相径庭矣。
3=标题= 十二经补泻药品
手少阴心经
”补〔当归、生地黄、茯神、远志、酸枣仁、麦门冬、柏子仁、山药、莲肉、
圆眼肉、人叁、红蓝花。
”泻〔黄连、枳实、木香、贝母、天竺黄、郁金、赤茯苓、玄胡索。
”温〔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黄。
”凉〔连翘、丹叁、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石膏。
”引经〔独活、细辛、灯心、圆眼。
手厥阴心包络经
”补〔人叁、黄儀、肉桂、沉香、兔丝子、破故纸。
”泻〔大黄、芒硝、栀子、乌药。
”温〔大附子、肉桂、乾姜、沉香、川芎、白豆嘐、柏子仁、乌药。
”凉〔黄连、栀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经〔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手太阳小肠经
”补〔石斛、牡蛎、甘草梢。
”泻〔木通、赤茯苓、车前子、紫苏、羌活、蒿本、槟榔、大黄、瞿麦。
”温〔巴戟天、茴香、乌药、砂仁、益智仁。
”凉〔滑石、木通、栀子、茅根、车前子、苓、泽泻、芒硝。
”引经〔羌活、蒿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
”补〔当归、熟地黄、酸枣仁、阿胶、木瓜、沙叁、薏苡仁、枸杞子、兔丝子、
山茱萸、白术、莲肉、甘草、蒺藜。
”泻〔白芍药、赤芍药、柴胡、青皮、枳实、青黛、羌活、木贼、甘菊、蒲黄、
桃仁、蔓荆子、常山、五灵脂、益母、前胡。
”温〔木香、肉桂、香附子。
”凉〔黄连、黄柏、胡黄连、龙嗧艬草决明、牛黄、羚羊角、车前子、甘菊花、
地榆。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乌梅。
足少阳胆经
”补〔当归、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
”泻〔柴胡、青皮、黄连、白芍药、川芎、贝母、瓜蒌、? 獭B天竺黄。
”温〔乾姜、肉桂、陈皮、半夏。
”凉〔黄连、黄芩、柴胡、竹茹、甘草。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足太阴脾经
”补〔人叁、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山药、莲肉、白扁豆、木瓜、蒺藜、
当归、黄儀、薏苡仁、芡实、陈皮、大枣、圆眼肉。
”泻〔枳实、大腹皮、山查、麦芽、神僸、半夏、南星、槟榔、三棱、
莱菔子、升麻、防风、石膏、苓、玄胡索、桑寄生。
”温〔砂仁、白豆嘐、藿香、破故纸、黑乾姜、官桂、大附子、苏叶、肉果、
木瓜、苍术、吴茱萸、丁香。
”凉〔黄连、玄明粉、竹沥、连翘、大黄。
”引经〔白芍、麻黄、大枣、莲肉。
足阳明胃经
”补〔人叁、白术、黄儀、石斛、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糯米、白糖。
”泻〔枳实、厚朴、大腹皮、前胡、三  、莪术、槟榔、大黄、石膏、礞石。
”温〔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半夏、苍术、白豆嘐、川芎、
香附、乾姜。
”凉〔葛根、知母、石莲子、栀子、滑石、竹茹、胡黄连。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手太阴肺经
”补〔人叁、沙叁、黄儀、麦冬、阿胶、五味子、紫苑、百部、知母、
款冬花、木瓜、山药、茯苓、蒺藜。
”泻〔防风、苏梗、羌活、前胡、生姜、桑白皮、苏子、橘红、石膏、杏仁、贝母、
瓜蒌、南星、枳壳、薄荷、白芥子、白芍、玄胡索、葶苈、鼠粘子、莱菔子、香薷、
荆芥。
”温〔乾姜、生姜、半夏、白豆嘐、砂、木香、藿香、桂枝、
香附、麻黄。
”凉〔枯芩、竹叶、竹沥、童便、羚羊角、马兜铃、山栀、天门冬、玄叁、桔梗、
藕节、枇杷叶、玄明粉、地骨皮。
”引经〔白芷、升麻、?   B生姜。
手阳明大肠经
”补〔莲肉、糯米、白砂糖、薏苡仁、粟壳、木香、肉豆嘐、龙骨、牡蛎。
”泻〔大黄、芒硝、枳实、桃仁、槟榔、?   B麻仁。
”温〔人叁、乾姜、半夏、肉桂、吴茱萸。
”凉〔黄芩、槐花、大黄、地榆、胡黄连、连翘、石膏、秦艽。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足少阴肾经
”补〔杜仲、兔丝子、蒺藜、破故纸、山茱萸、山药、石斛、巴戟天、人叁、白术、
当归、熟地、枸杞、五味、牛膝、龟板、淫羊藿、何首乌、鳖甲、鹿茸、鹿角、
龙骨、牡蛎、续断、肉苁蓉、勑飈、覆盆子。
”泻〔泽泻、苓、知母、玄胡索、甘草、茯苓、木通。
”温〔大附子、桂心、破故纸、黑乾姜、砂、仙茅、沉香。
”凉〔黄柏、知母、丹皮、天门冬、地骨皮、山栀、玄叁、竹沥。
”引经〔独活、肉桂、牛膝、盐、酒。
足太阳膀胱经
”补〔龙骨、续断、益智仁、橘核。
”泻〔苓、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瞿麦、茯苓。
”温〔茴香、乌药、沉香、山茱萸、桂枝、麻黄、砂。
”凉〔喅? B石莲子、防风、羌活、蔓荆子、茵陈、葶苈、大黄、黄柏、石膏。
”引经〔蒿本、羌活、黄柏。
手少三焦经
”补〔人叁、黄儀、白术、藿香。
”泻〔柴胡、枳壳、枳实、青皮、山茨菰。
”温〔大附子、厚朴、乾姜、沉香。
”凉〔连翘、滑石、喅? B地骨皮。
”引经〔柴胡、川芎、青皮。
散品
凡药之性轻虚者,诸脏腑皆能发散,是以不属经络也。
羌活、独活、升麻、防风、荆芥、细辛、蒿本、麻黄、秦艽、防己、
牛蒡子、香薷、夏枯草、山豆根、五灵脂、射干、青蒿、? 梏Y、漏芦、
蝉  
走品
凡药之体重浊者,诸脏腑皆能走泻,是以不属经络也。
川乌、草乌、三棱、莪术、葳灵仙、川山甲、葶苈、海藻、昆布、五加皮、
抚芎、常山、青黛、巴豆、益母草、桑寄生
3=标题= 针砭灸烙烘照蒸拨等法
疽之发也,所患者惟内攻与外溃耳,盖毒不能外发,势必内攻,急宜护膜以托  ,
不能中出,势必旁溃,必外兼针灸等法以提其毒,此外科之首务也。
4=标题= 针法
夫用针者,譬之救火,火在屋下,必穴其顶,不尔则延亵尽焚之矣,故曰:
毒气中隔,内外不通,不行针灸,药无全功,又曰:血实者决之,先诊其脉,
紧而数者,其脓未成,紧去但数者,其脓已成,若脓未成而用针,气血已泻,
脓反难成,脓已成而不针,溃坏愈深,疮口难  ,次、轻按热痛者,脓浅而稠,
重按微痛者,脓深而稀,按之不痛俱硬者,瘀血也,俱软者,湿水也,再、
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随手而起者,脓已成,按之四畔俱软者,
脓大成矣。
”手法〔针锋宜随经络之横僪,不则难於收口,部位宜下取,便於出脓,
肿高而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而坚者,在筋脉,针六七分,
肿平肉色不变者,附於骨也,针寸许,毒生背腹肋侸等处,宜扁针斜入,
以防透膜之害,入针在好肉之处,则磁实而难进,针至脓溃之处,则虚软而无阻,
针既透脓,即视针口,必有脓意如珠,斯时也,欲大开口,则将针斜出,欲小其口,
则将针直出,所谓迎而夺之,顺而取之也,随以绵纸拈蘸玄珠膏度之,使脓会齐,
三二时取出拈,则脓水速乾矣,疮口贴呼脓膏,四围敷溃脓散,元气虚者,
必先补而後针,脓一出则诸症悉退,若脓出反痛,肿仍不消,或烦燥呕逆者,
胃气虚也,治宜大补之。
”神妙拨根法〔凡背疽、脑疽,阴症者,初起不肿高,不  热,灸之不疼者,
必致坏人,於十日以前,用铍针当头插入,至知痛方止,出其恶血,通其疮窍,
随用蟾酥条插入,直至孔底,服蟾酥丸、绀珠丹、发其大汗,如元气虚者,
随以内托之药大补之,每日插二条,以膏盖之,三日後加添插药,其根高肿作痛,
外用灯照照法、桑根灸法,助阴为阳,插换七日,其疮裂缝流脓,至十三日,
其根自脱,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脱者,铍针取之,玉红膏搽之,不脱者自脱,
不  者自  ,如半月後不作脓腐者,用铍针品字样三孔开之,不问深浅,
以知痛为住,随用药筒拨法拨之,视其脓血鲜明,谓气血交粘,用药可痊,
若紫黑气秽,谓气败血衰,神仙难医,若拨後大脓当出而反少,必内有顽膜,
宜取去寸馀,虽微痛血出无妨,随用两手轻重得宜,从疮根  处渐渐捺至中间,
剪去脓管,聚脓自然涌出,以黄厚为吉,其脓日  多者为轻,反此则为虑矣。
又有不宜针者,如疽生於筋脉,及骨节脐门,并瘿瘤,再结核推之不动者,
俱不宜针,冬月闭藏,水冰地折,只宜用药托  而少针石者,
盖谓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也,所为寒致腠理,
以苦发之,以辛散之,如托  温中汤之类也。
蜞针一法,为开门放毒之捷径,然恐竭於外,不能及於内,即皮肤之疾,
恐血去而气不能独居也,禁之。
”针委中穴法〔治痈疽发背红肿疼痛,及脚膝风湿疼痛,即柱杖跛足者,针之有功,
又中风痰厥,牙关紧急不知人事者,针之立效。其法,令患者双手倚壁上,
双脚挺直,用三角铍针,将纸扎只露半米粒许尖头,针时以中指抵住针头,
看委中穴有细青紫脉,皆是湿毒恶血,看准於紫脉上刺之,凡青脉俱刺,
任出黑血无妨,看血出淡黄色,方以纸轻手按片时,以小膏药贴之,
三四日不可洗浴,放血後,令人将圆棍于手足腰背腿上,如辕刮面,即弃杖而行,
百发百中,针家不宜出血,惟肿偏宜出血也。
”针少商穴法〔治喉风、喉痹、  额、(  、音容,大头也。)悬痈、乳蛾等症,
危急者刺之立验。穴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一匂??白肉间,
用三棱针刺出紫血,立瘥,此穴能泄诸脏之热,但不宜灸。
内托黄儀丸
治僄伤经络,白脓赤汁,逗流不止者。
黄儀(生八两)、当归(三两)、肉桂、木香、沉香、乳香(各一两)
为末,用  豆粉四两,生姜自然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下。
4=标题= 砭法
扁鹊云:病在血脉,治宜砭石,此举素问血实者决之也,非止丹毒及红丝疔走散,
但见红肿色赤游走不定者,或时毒瘀血壅盛等症,并宜砭之,忌其太深,
内经所谓刺皮无伤肉也,法用细磁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用? @根,
劈开头,夹之缚之,用二指轻捺咑? A以磁锋对处悬寸许,
再用重? @根,频击? Y,令毒血遇刺皆出,如丹毒敷贴,
见小儿赤游丹毒门叁考,至次日肿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肿消红散为率。
4=标题= 灸法
灸乃开结破硬之法,盖火性畅达,引拨内毒,有路而发外也,凡疮之初起,
七日以前,随毒势之大小,灸艾壮之多寡,如赤肿紫黑者,取蒜片三钱,
厚置疮顶上,着艾灸之,三壮一换蒜片,初灸觉痛,以不痛似  为止,初灸不痛,
以知痛  为止,初灸全然不觉痛  ,宜去蒜明灸之,方能速溃,艾数宜多,
有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乾处置蒜灸之,两三处先乾,两三处齐灸之,
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於白粘上灸之,有阴疮日数多者,艾炷不及,
其事以蒜捣烂铺於疮上,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痈疽、流注、
鹤膝风等,每日灸二三十壮,顽疽、阴疮、痼发等,艾数必多,
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温,
即移於小儿毒上,易艾照前,凡肿疡初起,用此灸之,一不开大,二不内坏,
三易收口,诚疡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後,毒已成形,宜随经络取穴次灸之,
或骑竹马法灸之,或用锭子药饼,蜡饼,等类灸之,至真要论云:阳气凑袭,
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是毒乃寒邪所伤,艾火攻之,求其本也。
经曰:陷者灸之,阳症似不必灸也,头为诸阳之首,凡生疮肿,由亢阳所致,
灸之必加大肿,痰动必死,肾俞穴发疮,由肾水枯竭而成,灸之则火烁其源,
黑陷则死,有元气素虚,疮不高肿,体倦神昏,脉空虚浮散,数而不鼓,
此内无真气抵当火力,灸之必昏溃而死,世云:艾火不伤人,非通论也。
凡灸,先用蒜片擦穴,则着艾不落,灸疮不发,则疾不除,用勞鞡艾、
薄荷煎汤洗之,灸疮已发,溃烂疼痛者,用桃柳枝、胡荽、黄连煎汤洗之,
灸疮出血,用百草霜罨之,灸疮不收口,用槐枝、?       ~之,
瓦松阴乾为末掺之,灸疮贴膏,宜频换,使脓血出多而疾速愈。
”骑竹马灸法〔治诸发背,及痔漏肠风,是症由心火留滞而生,
此穴乃心脉所过之处,灸之则心火调畅,血脉通流,其毒顿减,其法,
於患人曲池穴起,用薄蔑一条,量至中指尖,与肉平齐截断,次令患者骑竹马,
两人前後扛起,离地五寸,两傍扶定,以前蔑僪马上,从尾骨贴脊,
量至篾尽,以墨记之,两边各开同身寸一寸五分尽处,是穴各灸二七壮。
4=标题= 取穴法
手太阴肺经
”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针法。)〔
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穴〔治胃疽,及上部疔肿发背,浑身疮毒、风刺、瘾疹、顽疥,小儿丹毒,
并瘫痪,四肢拘挛,历节风。(空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中,以手拱胸,
纹尽头陷者是穴。)
”三间穴〔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节後内侧陷中,又名少骨穴。)
”肩髑穴〔治乳痈、乳毒、乳岩。(穴在肩端两骨罅间,陷者宛宛,
举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阳阳  之会。)
”三里穴〔治乳症、膝症。(穴在膝眼下三寸,侴骨外脏内两筋间,
举足取之。)
”偏历穴〔治颧疔。(穴在手腕中後三寸陷中。)
足太阴脾经
”冲门穴〔治侸痈。(穴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约中动脉。)
”商丘穴〔治阴疽。(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箕门穴〔治腹痈。(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是穴。)
”大敦穴〔治鱼口。(在足大指端,指甲  三毛中。)
”三阴交穴〔治鹤膝裆疽。(穴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膝顶穴〔治鹤膝风、脚气。(此秘法也,诸书不载。)
足阳明胃经
”神授穴〔治牙痈。(二穴,随人大指上直去骨罅处起,用患人手一跨,此秘法也。)
”缺盆穴〔治鬓疽、瘰倁。(穴在肩下,横骨陷中。)
”伏兔穴〔治鬓疽。(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
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故名之,脉络会也。)
”犊鼻穴〔治唇疽膝痛。(穴在膝膑下,侴骨上,侠解大筋陷中,
是穴形如牛鼻。)
”梁丘穴〔治流注。(穴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踝骨穴〔治疽着五指,及霍乱转筋。(此秘法也。)
手厥阴心胞络经(胞络、乃包裹心之肉也。)
”俕门穴〔治胸疽。(空在掌後,去腕五寸。)
”间使穴〔治肘痈、腋肿,瘿瘤、疥癣。(穴在手掌後三寸,两筋间陷中。)
”内关穴〔治锐疽、瘰倁,合谷疔、蛇头疔。(穴在掌後,去腕二寸,
两筋间。)
”合谷穴〔治鱼肚疔、注节疔。(穴在大指次指合纹尽处陷中。)
手少阳三焦经
”四嘖穴〔治鱼腮。(穴在肘前五寸,外陷中。)
”天井穴〔治瘰倁,石榴疽,毒、鱼腮,五痔、瘾疹。(空在肘外,
大骨後肘寸,辅骨上两筋,又骨陷中,刺肘拱胸得之。)
”会宗穴〔治肩疽、侫疽。(穴在臂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腋门穴〔治乐疽。(穴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握拳取。)
手少阴心经
”少冲穴〔治喉痈,舌疔、舌肿(穴在手小指内端,
去爪甲角如匂У麬又名经始穴。)
”灵道穴〔治气痈。(空在掌後一寸五分。)
”少海穴〔治  疽并瘰倁,不问肿溃,及臂痛不能伸,齿龈痛烂,齿寒头痛,
胸风腋疽,一名曲节。(穴在肘内後大骨外,去肘五分陷中,
屈手向上取之。)
”神门穴〔治兑疽、穿骨疽。(穴在掌下锐骨端陷中。)
”少商穴〔治喉症,宜针忌灸,见针门。
”心俞穴〔治喉毒悬痈。(穴在背第五椎两傍,各开一寸五分。)
手太阳小肠经
”支正穴〔治侵脑疽。(穴在腕後五寸。)
”阳谷穴〔治凤眉疽。(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後溪穴〔治黑疔。(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後陷中,捏拳取之。)
”腕骨穴〔治鼻疔。(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天宗穴〔治顶疽。(穴在秉风後大骨下陷中。)
”肩贞穴〔治肩风。(穴曲脾下,两骨解间,肩  後陷中。)
”掌後五寸五分〔治马口疮。
2
发表于 2005-11-30 20:25:17 | 只看该作者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辛苦了!但还没载完啊,同志尚需努力!
3
发表于 2006-7-14 15:29:45 | 只看该作者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这个帖子很久没人看了,
我想知道,
这里面有味药叫“天麻子肉”
是什么东西
4
发表于 2006-7-18 12:31:13 | 只看该作者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高手,你太厉害了,佩服佩服!!!
5
发表于 2006-7-18 15:35:38 | 只看该作者

清·祈坤撰··外科大成

下面引用由bbcc54492006/07/14 03:29pm 发表的内容:
这个帖子很久没人看了,
我想知道,
这里面有味药叫“天麻子肉”
是什么东西
实际是指“天麻子”也称还筒子。《本草拾遗》:“取子,作饮,去热气”记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4:00 , Processed in 0.1342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