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國醫學常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9-28 22:01:43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國醫學常識
•陰陽學說
o陰陽對立
陽-天、晝、外、動、熱、男、氣、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進的、強壯的等。
陰-地、夜、內、靜、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虛弱的等。
o陰陽互根
對立著的兩面,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o陰陽消長
陰陽對立、依存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不斷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變化中。
o陰陽轉化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o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性:
上為陽,下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為陽,軀幹為陰;背屬陽,腹屬陰;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器官的功能屬陽,形體屬陰。
•五行學說
五行屬性歸類:
自然界五行人體
五味五色發展過程氣候季節方位臟腑五官五體五志
酸青生風春東木肝膽眼筋怒
苦赤長暑夏南火心小腸舌脈喜
甘黃化濕長夏中土脾胃口肉思
辛白收燥秋西金肺大腸鼻皮毛悲
鹹黑藏寒冬北水腎膀胱耳骨恐
五行的相生相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絕對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剋生。
附:人之五行分類
•臟腑學說
臟腑學說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官九竅(眼、舌、口、鼻、耳、前陰、後陰)、五志等,連結成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包。
五臟
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膜上分佈著明顯的脈絡。護衛心臟,傳導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肝氣通於目, 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開竅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與喉嚨、聲音有關。(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腎:藏精氣,主生殖,發育。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充腦, 其華在髮。開竅於耳,司二陰。
命門:部位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肚臍後面遙遙相對,脊椎骨上面)。命門即是腎陽, 『腎無此即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即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 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六腑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和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膽汁)。因膽汁清淨,又稱為〝中精之腑〞。 臨床上對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證,常由膽來治療。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 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熟腐水穀。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吸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 歸之於脾,轉輸五臟。同時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雜檅下送大腸。小腸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腸:上端接小腸,交換之處稱闌門;下端為肛門。生理功能是傳瀉糟糪粕。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總稱。因它不是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別稱。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動。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變,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要指肝腎的病變。
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火)與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統血。
脾氣不足,血的生化來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唇舌色淡。
脾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
心氣虛弱─脾運失健,食慾不振、肢體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心(火)與
腎(水) 水火陰陽相互為用。
心陽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腫等〝水氣凌心〞證。
腎陰不足─心陽獨亢,心悸、怔忡、心煩、失眠。
肝(木)與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賴脾的滋生:脾的運話,需肝的疏泄協調。
脾運不健─肝血不足、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月經量少色淡。
肝氣鬱結─脾氣壅滯、脘腹脹痛、食減。
肝(木)與
腎(水)肝藏血,腎藏精。子母之臟。 肝血依賴腎精滋養,腎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補。精血同源,肝腎同源。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 下劫腎陰, 頭暈、頭痛、目眩、耳鳴、腰痠、遺精、月經不調。甚至肝風內動、筋肉跳動、肢體麻木。
脾(土)與
肺(金)脾虛─肺虛,體倦無力、少氣、懶言。
脾失健運─水濕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肺失通調─脾運不健、濕停中焦、腹脹、水腫,納呆、便溏。
脾(土)與
腎(水)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腎陽虛弱─影響脾的運作,形體惡寒、腸鳴、腹瀉
脾運不健─腎精、腎陽虧虛、腰痠、膝冷、頭暈耳鳴,身倦。
肺(金)與
腎(水)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氣虛弱─腎不納氣、呼吸不利、動則氣喘。
腎陰不足─肺陰虛而見潮熱,乾咳。
肺陰不足─肺腎陰虛,潮熱、盜汗、乾咳音嗄、腰痠腿軟。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裡)
心與小腸 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時前陰灼熱等小腸實熱證。反之,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及心,見心煩、舌赤,甚則舌體糜爛。
肝與膽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膽火盛,都可出現脅痛、口苦、咽乾,性躁易怒。肝膽濕熱而致的黃疸,既有發黃、口苦之膽汁外溢,有有脅痛、納呆等肝氣鬱結表現。
脾與胃脾運不佳,久則影響胃納;胃納失常,亦可影響脾運,臨床常見脾胃同病。
肺與大腸 肺有火熱之邪,氣機壅塞,肅降失職,則可引起大腸實熱,壅滯不通,而見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腸積熱,津虧液燥,大便秘結,傳導阻滯,亦能影響肺氣肅降,出現咳喘。
腎與膀胱共同完成水津的調節與排泄。膀胱的氣化作用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腎氣充盛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謝。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消化功能在胃、小腸與膽的協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腸,同時與大腸、三焦也有關; 排泄功能則在膀胱、大腸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發病原理
人體內部(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和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氣)和外界環境(各種致病因素,即邪氣)相互鬥爭中,邪氣處於暫時的優勢。
致病因素
o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伏氣)
o疫癘: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來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氣候的特殊變化及環境衛生不良。
o七情:
喜:喜樂過度影響到肺。
怒:不獨傷肝,亦可傷及其他臟器。
憂:憂傷肺,亦能傷脾。
思:思慮傷神(心),也能傷脾。
悲:傷心,也有因內臟發生變化,而後產生悲哀症狀。
恐:傷腎。腎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則志歉,志歉則易恐,恐則神祛。
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o飲食和勞逸
o房室不潔:色慾過度,損傷腎中所藏之精氣。
o創傷和蟲獸傷害。
o蟲積:因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膩肥甘之品,致濕停熱生,醞釀生蟲,久而成積。或誤食污穢不潔的食物所致。
o中毒:毒蛇猛獸,飲食中毒,藥物中毒。
o遺傳。
o痰飲:內臟功能失調,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產物。一般以質稠濁的叫痰,清稀的稱飲。
o瘀血:又稱蓄血,因氣虛、氣滯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消散。瘀血形成後,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診法
望診
o望全身
望神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望色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望形體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望姿態
觀察病人坐、臥、行、立的動態。
o望局部
望頭面部
頭、髮、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望軀幹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頭:諸陽之會,內藏腦髓,是精明之府,為腎所主。
頭形過大或過小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囪門高突邪火上攻,或腦髓有病
囪門逾期不合,頸項軟而不能立腎氣不足、髓海空虛
髮:血之餘、腎之外榮
頭髮乾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
突然片狀脫髮血虛受風
久病髮落精氣虧虛
髮漸白而脫落老人-精血漸衰
青壯年-血分燥熱或精血不足
面:臟腑氣血的外榮。
白色虛證、寒證
黃色濕證、虛證
紅色熱證
青色寒證、瘀血或驚風證
黑色腎虛、水飲或瘀血證
o望舌
望舌質:神,色,形,態。
望舌苔: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望苔、質合參:
o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嘔吐物
聞診
o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呃逆和噯氣
o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問診
o一般情況
o問主訴和現病史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鹹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寒熱
問頭身
問口渴與飲水
問飲食與口味
問二便
問耳鳴、耳聾
問睡眠
問婦女病
問小兒病
o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切診
o脈診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o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o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o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
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左手右手
寸關尺寸關尺
心、膻中肝、膽腎、膀胱肺、胸中脾、胃腎、命門、大腸
o
o常見的病脈有28種,歸類如下:
脈名性質診斷相似脈
浮脈脈來浮在皮膚,輕按即應於指下,重按稍減而不空虛外感表證孔脈,散脈
沉脈輕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顯裡證伏脈,牢脈
遲脈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寒證緩脈
數脈脈來急速,一息四至以上熱證疾脈
虛脈指下空虛,軟弱無力氣血兩虛短脈
實脈脈來應指充實,長大堅實有力實虛長脈
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痰飲,氣滯,實熱動脈
細脈脈來如線,細軟無力,應指明顯濕病;或氣血兩虛濡脈,微脈,弱脈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時盛大,去時稍衰陽熱亢盛
弦脈硬而端直肝膽疾病革脈,緊脈
代脈脈緩時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臟氣衰敗,病勢險惡促脈,結脈
按診
o按肌表:察寒熱、察潤燥、察腫脹、察瘡瘍。
o按頭頸
o按胸腹:心下滿而痛者為「結胸」,屬實。心下滿,按之濡軟而不痛的為「痞氣」,屬虛。
o按手足
手足俱寒:陽虛寒盛。
身熱而手足不溫:熱厥證
身涼而四肢厥冷:寒厥證
手背熱甚:外感發熱
手心與小腹熱甚:內傷發熱
手心熱甚於額者:虛熱纏綿
額熱甚於手心:表熱
小兒高熱指尖發涼:驚厥。
o按腧穴:膽病可在膽俞出現壓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結節, 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壓痛。
四診心法
•辨證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
八綱辨證:
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寒證熱證
寒熱喜惡惡寒喜熱惡熱喜寒
口渴不渴渴喜冷飲
面色白紅赤
四肢冷熱
大便稀溏秘結
小便清長短赤
舌象舌淡、苔白潤舌紅、苔黃
一般皮毛、肌肉、經脈等屬表,五(六)臟六腑、血脈、骨髓等屬裏。
虛證實證
病程長(久病)短(新病)
體質必虛弱必粗壯
精神萎靡興奮
聲息聲低息微聲高息粗
疼痛喜按拒按
胸腹脹滿按之不痛,脹滿時減按之疼痛,脹滿不減
發熱五心煩熱,午後微熱蒸蒸壯熱
惡寒得衣近火則解添衣加被不減
舌象質嫩,苔少或無苔質老,苔厚膩
脈象無力有力
四診陰證陽證
望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捲臥,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膩,舌苔潤滑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喜涼,狂燥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苔色黃或老黃,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祛弱,氣短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狂言叫罵
問大便氣腥臭,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惡食,口乾,煩渴引飲,小便短赤
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脈象沉微細澀弱遲無力腹痛拒按,身熱足暖,脈象浮洪數大滑實而有力
臟腑辨證
心與小腸病辨證
證候相同點不同點
心氣虛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虛
心陽虛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
心陽暴脫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質淡紫青滑,脈微細欲絕。
肺與大腸病辨證
風寒束肺、寒邪客肺、飲停於肺、痰濕阻肺四症比較
證候性質主症兼症舌苔脈象
風寒束肺實證咳嗽痰液稀白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無汗白苔浮緊
寒邪客肺實證咳嗽氣喘,痰液稀白形寒肢冷,不發熱舌淡苔白遲緩
飲停於肺本虛標實證咳嗽氣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狀,喉中痰鳴倚息,不能平臥胸悶,甚則心悸,下肢浮腫舌淡苔白滑弦
痰濕阻肺外感急性發作屬實,
慢性發作屬本虛標實證咳嗽痰多質黏,色白易吐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滑
風熱犯肺、熱邪壅肺、燥邪犯肺三症鑑別
證候發病季節主症兼症舌苔脈象
風熱犯肺冬春多見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惡風,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浮數
熱邪壅肺冬春多見咳嗽氣喘痰黃高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舌紅苔黃滑數
燥邪犯肺秋季多見乾咳痰少質黏,唇舌咽鼻乾燥欠潤惡寒發熱舌紅苔白或薄黃數
證候主症兼症舌苔脈象
大腸濕熱下利黏_或黃色稀水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口渴,小溲短赤,或有寒熱舌紅苔黃膩濡數或滑數
大腸液虧大便乾結難解,數日一行口乾咽燥,口臭,頭暈舌紅少津細澀
腸虛滑瀉便泄無度或失禁脫肛腹痛隱隱,喜熱喜按舌淡苔白滑沉弱
脾與胃病辨證
證候相同症不同症舌苔脈象
脾氣虛腹脹納少,食後尤甚,便溏肢倦,食少懶言,面色萎黃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緩弱
脾陽虛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腫,或帶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沉遲無力
脾氣下陷脘腹墜脹,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舌淡苔白弱
脾不統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齒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舌淡苔白細弱
胃病寒熱虛實鑒別
證候疼痛性質嘔吐口味與口渴大便舌象脈象
胃寒冷痛清水口淡不渴便溏舌淡苔白滑沉遲
胃熱灼痛吞酸渴喜冷飲秘結舌紅苔黃滑數
胃陰虛隱痛乾嘔口咽乾燥乾結舌紅少苔細數
食滯胃脘脹痛酸腐食物口中腐臭酸臭苔厚膩滑
肝與膽病辨證
證候性質主症兼症舌苔脈象
肝陽化風上實下虛證眩暈欲仆,頭搖肢顫,語言騫澀,或舌強不語,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癱‧頭痛項強,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紅苔白或膩弦而有力
熱極生風熱證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高熱神昏,躁熱如狂舌紅絳弦數有力
陰虛動風虛證手足蠕動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形體消瘦舌紅少津弦細數
血虛生風虛證手足震顫,肌肉潤動,關節拘急不利,肢體麻木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舌淡苔白細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虛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次要標準
腎陰虛五心煩熱生火
舌紅苔少或裂或剝 口乾
頭暈目眩耳鳴
面色憔悴
盜汗
失眠
遺精
便乾溺赤
脈細數
腎陽虛畏寒(經常畏寒,以冬為甚)
水腫 面色胱白
便溏,溺清長
氣虛
陽萎
舌胖而潤
脈沉遲
腎虛(不分陰陽)1. 腰酸 2. 肢軟 3. 髮脫 4. 齒搖 5. 二尺脈弱
腎病五證比較表
證候性質症狀舌苔脈象
腎陽虛虛證腰膝痠痛,畏寒肢冷,陽萎,婦女宮寒不孕,或五更泄瀉,或浮腫舌淡胖苔白沉弱
腎陰虛虛證腰膝痠痛,失眠多夢,陽強易舉,遺精早泄,潮熱盜汗咽乾鸛紅,溲黃便乾舌紅少津細數
腎精不足虛證痿軟,成人精少,經閉髮脫齒搖,健忘耳聾,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舌淡紅苔白沉細
腎氣不固虛證腰膝痠軟,聽力減退,小便頻數而清,餘瀝不盡,遺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動易滑舌淡苔白沉弱
腎不納氣虛證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祛,腰膝痠軟舌淡苔白沉弱
臟腑兼病辨證
心腎不交
心脾兩虛
心肝血虛
心腎陽虛
心肺氣虛
脾肺氣虛
脾腎陽虛
肺腎陰虛
肝腎陰虛
肝脾不調
肝胃不和
肝火犯肺
氣血津液辨證
證型病因病機臨床表現
氣病氣虛證臟腑機能減退所反應的證候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動則諸症加劇甚則或見腹部有墜脹感,脫肛,子宮下垂,小便失禁,舌淡,脈虛弱無力。
氣陷證臟氣不足,絡脈失養而鬆弛,以致升舉無力,而反下陷的證候往往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常見於泄瀉、痢疾,脫肛,腹部墜脹,子宮下垂。
氣滯證臟腑經絡,或形體四肢發生氣機鬱滯所表現的證候脹痛(脹甚於痛),時輕時重,走竄不定,得噯氣或矢氣後痛減。
氣逆證氣機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反應的證候因臟腑不同而有不同表現,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氣升發太過則見頭痛,眩暈,昏厥,吐血。
血病血虛證血液虧虛,臟腑百脈失養,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面色萎黃或珖白,唇色淡白,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肢麻髮落,爪甲色淡無華,舌淡,脈細無力。
血瘀證瘀血阻滯於臟腑、經脈所引起的證候局部疼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夾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面色晦暗,口唇及皮膚青紫,或見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血熱證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的證候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為主要表現。舌象多見紅絳,脈象多見弦數。
血寒證絡脈寒凝氣滯,血行不暢,漸致瘀滯的病證少腹疼痛,或腹內積塊;或手足疼痛,遇寒增劇,得溫痛減;或形寒肢冷,肢體肌膚紫暗發涼;婦女月經愆期,小腹冷痛,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質淡暗或淡紫苔白,脈沉遲澀。
氣血兩虛血滯血瘀氣機鬱滯而致血行障礙出現瘀阻的證候常見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譟,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質紫暗,或見紫斑,脈澀。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或夾血塊,或乳房脹痛。
氣虛血瘀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的證候氣虛常見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血瘀常見腹內癥積,疼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舌紫,脈澀。
氣血兩虛氣虛則全身機能活動減退,血虛則臟腑百脈失濡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目_淡白不榮,心悸失眠。舌象多見淡嫩,脈象細弱無力。
氣不攝血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致出血的證候血證只要與氣虛證同見,便屬氣不攝血。
氣隨血脫大出血時引起氣隨血脫的證候多見於肝、胃、肺本有宿疾,脈道突然破裂,以致大量出血,氣隨血脫
津液病津液不足臟腑肌膚等組織,缺乏津液濡潤所表現乾燥現象的病證,又稱內燥證口燥咽乾,皮膚乾枯,大便乾結難解,小便短少而黃,舌紅少津,脈細數或細小。
水液停聚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影響臟腑經脈輸布和排泄水液功能的證候水腫或痰飲。
六經辨證
綜合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加以分析歸納,別為某經病證,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此乃張仲景論治傷寒的主要方法,也是臨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太陽病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陽明病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裡熱實證。
少陽病少陽病是病邪已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經,處於表裡之間的半表半裡熱證。
太陰病太陰病主要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證候。太陰屬脾,陽明屬胃,互為表裡。太陰病的發生,可由三陽治療失當, 損傷脾陽而起;也可由於風寒之邪直接侵犯而起病。主要證候為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
少陰病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為危險的階段,其性質屬全身性虛寒證。 少陰包括心腎二臟,為人身之根本,心腎機能衰減,抗病力量薄弱,則為少陰之病。少陰 一經,兼水火二氣,寒熱雜居,其為病表現不一,如病偏於寒,則證類太陰,並偏於熱,則證類太陽。
厥陰病厥陰病屬於寒熱錯雜證,見於傷寒的較後階段。由於厥陰是三陰之盡,又是陰盡陽生 之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不是極寒就是極熱。因此厥陰證候特點,為陰陽偏盛偏衰,寒熱錯雜混同出現。
六經辨證 參考資料
衛氣營血辨證 
衛分證多見於溫病的初期,溫邪客表,肺衛失宣。
氣分證大多繼衛分證後出現,邪入氣分,裡氣蒸騰。
營分證身熱夜甚、舌紅絳、心煩躁擾。
血分證熱盛動血,心神擾亂。
三焦辨證
從三焦的部位概念來看,人的軀體所轄的臟器,分為上中下三部份。從咽喉至胸膈,屬上焦;脘腹屬中焦;少腹及二陰屬下焦。就證候來看,上焦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包絡經的證候;中焦包括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下焦包括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的證候。
治療法則
治病求本,扶正袪邪,調整陰陽,調整臟腑功能,調理氣血關係,因時、因地、 因人制宜。
• 預防
o未病防病
加強精神修養,注意心理衛生
順從四時,適應氣候變化
飲食有節,力戒偏嗜
起居有常,勞逸適度
鍛鍊體格,健壯身體
華陀創造「五禽戲」,即模仿虎、鹿、熊、猿、鳥的行動及飛翔姿態,以鍛鍊身體。
避免傳染,切斷傳染途徑
o已病防變
2
发表于 2005-10-2 07:12:40 | 只看该作者

中國醫學常識

绝对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0 , Processed in 0.0591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