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稿公告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5-29 10:37:27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不知什么原因,发了两篇关于中医文化的文章,可在论坛看不到,换个地方,发了一篇,还是看不到。什么原因?
12
发表于 2009-5-29 11:22:25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请仔细检点发帖时操作步骤。
13
发表于 2009-5-29 17:35:48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不看现实、只管虚吹、邓小平说过:有疗效才是硬道理,民间中医已到了灭亡境地,水没有了源泉、后人失去了供给、先看看中医的路在那里,一切才可从头开始,一些合理化建议你们把它删去,不注重中医现实,还开设什么中医栏目,纯属胡编乱造,有什么意思。.......。
14
发表于 2009-5-30 08:16:01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按照以前发贴的方法,多次没有成功,只好在这里用回复的帖子方式,把主题帖子发出。

从文化思维高度认识中医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前言
黄开泰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中医科,绵阳621900)
从中西医汇通算起,中西医结合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医并不是发展了,而是倒退了,异化了,尤其近十多年,中医存亡危局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辨证论治后继无人,这除了外部原因,更主要还在于我们中医内部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问题,把西方思维模式当成科学,把西医的发展当成先进,把西医的管理作为规范,忽视了中医自己的本体理论,抛弃了中医自己的逻辑方法,没有找寻到适合中医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局面不改变,中医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愿因此,中医业界和学界能够在思维上恢复中医理论的本体地位,笔者愿为此,尽一绵薄之力。
中医存亡危局的加深,把物质化本质作为证候的研究标准,关系最大,尤其对循证医学、基因蛋白组学的追捧,临床证据的西医化标准,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处理,从思维层面,对辨证论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以至于学生不相信中医,临床不运用辨证论治,中医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是否定中医的掘墓人!中医文化大家谈栏目,从思维深处,从文化高度,认识中医理论的生命真实性,确立辨证论治的生命可靠性,重树中医“阴阳神气”观念,恢复中医理论的本体地位。
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一个“和”字,中医理论的归属,在于具体的生命。生命之“和”,集中体现在“阴阳神气”,是内外联系的“和”,是自然时空关联性的“和”,是人文社会密切关系的“和”,是个体生命自控适应调节的“和”,无论养生防病,还是辨证论治,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保持或者重树生命内外的和谐状态。辨证论治把具体生命之“和”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不“和”则治,能“和”则勿治。生命是多样的,“和”的具体状态,没有模具化的规范要求,没有物质化的形态标准,“营卫和”、“津液和”、“胃气和”、“阴阳和”等等,在个体生命的反应性,不在统计学处理的概率里。
中医是生命医学,是自然时空、社会环境关联性的生命医学,认识疾病,“无失气宜”,通过现象,深入本质。疾病现象是自然客观存在,是中医和西医共同的客观基础,但从疾病现象,上升为临床症状,再上升到疾病本质,无论理论结构,还是本质特征,无论逻辑方法,还是临床思维,中医和西医天壤之别,我们不能因为面对的都是疾病现象,就否认中医和西医本体理论的差异,就主观地认为只有循证医学形成的证据才是可靠的,只有实验室获得的证据才是科学的,而唯西医是从。
疾病现象属于现象范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观怎样认识它,是由理论本体制约下的思维决定的。相同的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理论,何况中西医的客体对象存在生命和形态的巨大区别。中医把时空社会自然存在的生命作为自己的客体基础,关注生命时空社会的和谐存在,确立了三因制宜、因势利导等生命干预原则;西医把形态解剖作为自己的客体基础,关注组织结构的细化深入,形成了规范标准、统计处理等检验原则。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的高度,不从思维的深度,将中西医学区别开来,稀里糊涂地去结合,在西方思维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弱势的中医,必将继续衰败下去,使最具生命真实性的辨证论治,中断在我们这一代!

通讯
邮编:621900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医院中医科  电话:(0816)2485824(门诊部)               
家庭地址:四川绵阳市科学城九区24幢1603号   电话:(0816)2489035(宅)
姓名:黄开泰       E-mail:  huangkaitai@yahoo.com.cn
15
发表于 2009-6-25 19:12:58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中医同仁,少逗嘴,付出心血,多作对祖国医药有益的事!
16
发表于 2009-11-8 21:40:35 | 只看该作者

征稿公告


发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发展(中医文化大家谈)
中医科学的“博、大、精、深”是社会公认的,其中所谓的“博”是指中医内涵广泛、包罗万象,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
从广义上讲,中医文化包括数千年来中原人民长期与大自然做斗争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但这里所说的中医文化,仅是指直接关系到中医中药的哲学、道德以及文学艺术形式。他是与中医科学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医科学,同时也写出了光辉的文化篇章。中医文化不仅给中医的自然科学本体镶嵌了绚丽的文化色彩,同时推动了中医科学的普及和人性化。这也是中医科学的特点之一,是现代医学望尘莫及的。
中医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中医存在的历史环境,中医科学是在我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里产生的,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因为科举失败或仕途受挫等原因改为从医,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皇甫谧、张元素、朱丹溪等;一些文章高手对医药情有独钟,如苏轼;还有的一边为官一边行医如张仲景。这些人不仅对中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等社会文化渗透进中医体系,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中医文化。
现代医学俗称“西医”,是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一样,具有分工明确、专业性强的特点,与社会科学很少交叉。因此,从现代医学中很难剥离出完整的“医学文化”。
中医文化既是中医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分支。医学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更使得“中医文化”弥足珍贵。
中医文化内容广泛,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中医初始阶段,需要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于是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的哲学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等。
在道德方面,除了要求医者遵守社会公德外,还要求遵守专业道德。如要求医生行为端正、仪表庄重、对贫富一视同仁、精于业务、勤学好问等。中医专业著作中常有关于医德方面的论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就是医德专论。
在文学方面更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小说、散文、故事、传说、人物传记、论文、诗词、对联、剧本等。许多中医专业著作闪耀着文学色彩。《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以阐述理论为主,但经过文学技巧处理后,读起来津津有味,不觉枯燥(请看拙作《试评“内经”的写作技巧》: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4期)。有些启蒙读物如《汤头歌诀》等使用诗歌形式写的,句式整齐,易读易记。中医院校课程里有《医古文》必修课,也显示了医学和文学的密切关系。
艺术方面如绘画、雕塑等。
专用器具,如摇铃、药壶、药碾、经穴铜人等。
建筑方面如药王庙
行为方面如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
传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养生”,就是自己通过身体和心理活动,达到保养身心、防治疾病、延长寿命的效果的一种方法。传统养生源远流长,其理论观念主要是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儒、道、佛等诸家先进思想,如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淡泊慈善等。养生方法有多种,但都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手段,来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体质却在滑坡。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肥胖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此下去,再过几十年,我们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不同的是,过去的“东亚病夫”是饿出来的、穷出来的,而后来的“东亚病夫”是撑出来的、富出来的。据个人门诊观察,起码有半数以上的慢性病本来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大力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再过二三十年后,这些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下降。许多慢性病的发生有漫长过程,甚至从青少年开始,而其致病因素多与衣、食、住、行以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康复保健领域,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两千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就是“预防为主”,在这一先进思想指导下,从自然大环境和人体小环境各个方面创造出多种具体可行的保健防病方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以全方位、多层次、多媒体进行铺天盖地地宣传,使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不懈地自我保健防病,只有这样我们控制慢性病的目标才能实现。
中医文化大多夹杂在浩繁的古代文化资料中,没有系统全面地整理,有很多内容已经被历史淹没,当前,在现代医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中医界工作者大多数对继承发展中医文化漠不关心,使得中医文化日渐衰落。如此下去,中医文化的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当关注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力进行中医文化的抢救工作(可否编辑出版《中医文化大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我们今天强调重视发扬中医文化,就是要通过多姿多采中医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尤其是养生保健知识,提高“治未病”的自觉性,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的身体保健做出新贡献。
   
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1 11:46 , Processed in 0.0901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