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4-30 20:12:5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方药中病善为,李时珍疾广思!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22:0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
朱东晨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23pm 时添加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从西医的角度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心得体会、观点认识,以及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实践,特别是在一些疑难病症和癌症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习中医者,特别是西学中人员会有较大的帮助。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31:1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   原著
唐步祺  阐释
巴蜀书社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3pm 时添加 -=-=-=-=-
唐步褀医师,1917年生于四川省永川县,1941年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祖父蓉生公以医闻于世,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唐氏幼承庭训,习郑氏之学,后又游学于伤寒学家吴棹仙之门,继问难于任应秋氏行医半个多世纪。精于辨阳虚阴虚症,妙于应用姜桂附子,屡起沉疴,世人誉称:“唐火神”。晚年历时十五年阐释濒于失传之郑钦安遗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阐释融原著之理法方药与唐氏之运用创新于一体,医理既得真传,医法又极实用。出版之后,海内外反应强烈,谓其能自成体系,独立医林。理论水平高,实用价值大,是难得的精品佳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5pm 时添加 -=-=-=-=-
郑钦安(1824--1911)
  清代医家。名寿全。原籍安徽,其祖游宦四川,遂寓居邛崃。幼习经史,后从刘芷塘学医。道光中叶行医于成都。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著《伤寒恒论》十卷(1869年),释方辨脉,颇切实际。又撰《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杂病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38pm 时添加 -=-=-=-=-
“火神”流派开山之祖郑钦安
   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祁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权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咳嗽、呕吐、泄泻、腰痛、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失眠、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导赤散、甘桔汤,重则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之类。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甘草干姜或加安桂、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桂枝汤加香附、麦芽、附子,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猪蹄、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我对郑钦安的评价
    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4:44pm 时添加 -=-=-=-=-
选自:《四川名医传》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
郑钦安,名寿全,以字行,清道光四年(1824)出生于蜀南邛州东路白马庙(今四川省邛崃县前进乡虎墩村白马庙)。祖父郑守重,乃嘉庆间恩贡,曾任某县教谕。祖母刘氏。父亲郑本智,屡试不第,退办私馆执教。郑钦安乃郑氏独子,5岁即从父读,稍长则博览群书,穷读四书五经。他16岁时,随父由邛崃迁居成都,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芷唐(四川省双流县人)。刘芷唐学问渊博精深,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了、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声名显赫。遵其教导,郑钦安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穷究20余年,探索三书的精髓,始悟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蕴。复博览医书70余种,取其所长,医理日精。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24岁时,乃悬壶于成都。
郑钦安治学严谨,由于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又在历代中医名著中下过不少由博反约的功夫,所以医技精湛,踵门求治者应接不暇,屡起沉疴,活人无数,医誉冠于一时。
清同治四年(1864),不惑之年的郑钦安学验俱丰,活人之术已臻圆通之境,遂在习医、课徒之余,陆续将多年医学心悟著书立说,刊行于世。
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四卷。卷一除约述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中医学基本理论外,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目,分辨阳虚、阴虚病情病象之各异;卷二、卷三分别为阳虚症门问答和阴虚症问答,并分设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切脉、认病捷要总诀、辨认诸症法、用药金针等,一一指出,切要实用,易于掌握。该书要旨,尤着重于治病先分辨阴阳;其中心论点以谓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同时阳虚、阴虚各列专卷,病况不同,方药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重于阳虚症治,亦不能以偏概全。
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四卷。仍本治病注重阴阳实据及处方活法圆机之旨,列举杂症数十条,辨明内外虚实,判以阴阳,指示经方时方之要,言简意赅,甚合临床实用。书首“用药弊端说”举出当时医界积习及沿误,而示以用药准绳。书末更指出,善于圆通运用成方,一方即可多用,如四逆汤一方善用之,即可治愈20多种疾病。该书颇多独到之处,为它书所未论及者。
光绪二十年(1894),又有《伤寒恒论》十卷问世。其特点不泥于前人陈说,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明仲景原文,详释方义,析微阐奥,质疑辨误,以独特见解立于医林,诚为可贵。
郑钦安因临症善用四逆汤辈补命门衰火,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逐阴翳浊寒,用量大而准,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大症、急症,时人颂称“郑火神”,誉及云、贵、川数省。
郑钦安以善用热药著称,同时也善于补阴。《医里真传》卷四,钦安用药金针指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在《医法圆通》卷一,用药弊端说中再告诫道:“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人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可见郑钦安处方用药并不偏执,是一位善于辩证论治的中医大师。
郑钦安一生医德高尚,无欲无求,诊病无分贫富,一视同仁又常向贫苦者送医施药,济困扶厄,晚年仍博极医源,精勤力倦,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
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钦安病殁于成都,享年82岁。其众门徒和感恩苍生自愿集资购一穴地,葬钦安于成都南门外红牌楼钟家坝,墓上刻“临邛医士郑钦安之墓”。
郑钦安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在1981年北京召开的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论文《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认为,郑钦安与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等同为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肯定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区名医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吴棹仙等俱受其影响。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列有专节,论述其成就。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其中消渴病一节,引用郑氏之言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成为消渴症从肝论治创见。郑氏更论及有先天无休止火浮游于上、中、下而成的三消症,宜从阳虚论治,应导尤归海,治以潜阳、封髓、四逆、白通诸方,始有显效,更为他人所不敢言的以阳为主导观点之发挥。
郑钦安的医著问世百余年,为医家视为活人鸿宝,其书现一多见,为广其传,蜀中唐步祺先生,就其中《医理真传》一书加以点校、阐释,于1989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6:49:4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案助读
黄煌 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5.1版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7:45:49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医医病书(点注)
(清)吴鞠通 原著
卜少初 点注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1.1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48pm 时添加 -=-=-=-=-
《新中医》1987年06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吴鞠通与《医医病书》
  刘心德
    <正>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医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人,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只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荠苨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茯苓系安苓,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利的卑鄙行为。还对“时医多骄且吝,妄拾身分,重索谢
【作者单位】: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学校
【DOI】:cnki:ISSN:0256-7415.0.1987-06-035
【正文快照】: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吃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 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 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启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 吴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莽龙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获荃系安等,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49pm 时添加 -=-=-=-=-
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1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针砭时弊 启悟后人——论吴鞠通《医医病书》的学术思想
  朱伟常
    <正>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砭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补脏腑须明体用叶桂论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用、治体”。华岫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在此基础上,吴鞠通对脏腑体用以及药物运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这对辨证施治颇有指导意义。首先,吴氏强调“体用互根之理,医者不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
【DOI】:cnki:ISSN:1000-1719.0.1985-12-026
【正文快照】:
  百余年来,医林尊吴鞠通为温病学大家。其实他对于内伤杂病,同样经验丰富、一卓识灿然。其有关学验可见于《医医病书》。虽然,该书的写作旨在针贬时医之弊,但也给后世读者以不少启迪。 补脏腑须明体用 叶桂沦治脏腑之病,认为“无非治,5J、治体”。华帕云受其启发,悟得“脏宜藏,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51pm 时添加 -=-=-=-=-
《医医病书》
  医论著作。二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1日 05:53pm 时添加 -=-=-=-=-
选论:
溺血论
溺血一症,今人概用导赤散,不知此症肝郁最多,当活肝络。其所以当活肝络之故,盖由凹饮食人胃,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之,脾统之,肝藏之,由肝下注冲脉,肝郁则血瘀滞,血瘀滞则失其常行之路,非吐血、咳血,则溺矣。不吐、不溺,其胁必痛甚。皆以活肝络为要。主在诊病时,问其曾有怒郁否,或肝络所行之道有痛楚否。其脉必弦甚,或微数,或竟不数。导赤法即不合。盖肝藏血,肝病则疏泄太过,由冲脉而注前阴。若女子崩症,亦多有因肝郁而得者,女子更以肝为先天也。予素治溺血,用新绛旋覆花汤合缪氏法苏子降气汤、虎杖散法,应手而效不一矣,敢以质之同志。
小便论
小便不通或淋,今人概用五苓、八正,不知有病在溺管者,有病在精管者。如病在精管,岂通膀胱之腑所能效哉!当通阴络。怒郁溺不通者,亦当通阴络。按小便之不通,有肺病,盖肺主天气,又肺为人身之橐钥,此气一鼓,则周身之气运动,肺家有病,则周身之气呆钝。盖物之无肺者不溺,当开肺痹。亦有小肠结者,当极苦以通火腑。更有极怒而大小便俱闭者,亦当极苦以通小肠。此胆病也,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小肠火腑,非苦不通。
溢饮水肿论
溢饮、水肿、蛊胀,三者相似,而实大有区别。今人悉以五皮、五苓、八味从事,而用八味者最多。不知八味摄少阴,柔多刚少,专为妇人转脬而设,并非肿胀门中本方也。考古止有内饮用之。《金匮》治溢饮,主以大、小青龙。盖有脉弦紧为寒,主以小青龙之姜、桂;脉洪大,兼热,则非大青龙之石膏、杏仁不可。《内经》于水肿、蛊胀,峙立三法:一曰开鬼门,二曰洁净腑,三曰去陈莝。《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总论之曰: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素问》有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下,而后治其上之明文,今人概不之讲,而一以八味了事,人命其何堪哉!大抵溢饮必兼咳嗽;水肿色白,腹无青筋;蛊胀色亦,腹有青筋如虫纹,形似水蛭。水肿,《内经》所谓太阴所至,发为膜胀;蛊胀,《内经》所谓厥阴所至,发为膜胀也。单腹胀亦厥阴病,但与开郁,不必利水。余此论不过指出今医之病,略举其大纲,本非全书,未及尽言,学者当于古训求之,意外悟之。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4:07:3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舌鑑辨正(影印本)
清。梁玉瑜传  陶保廉录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3.3印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04:14:4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读书日,中医读书荐【原撰】

腹证奇览
(日)稻叶克  和久田寅 著
学苑出版社
2008.1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03日 04:16am 时添加 -=-=-=-=-
内容提要
  《皇汉医学丛书》是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1936年初刊。应读者要求,学苑出版社邀请中医古籍专家钱超尘教授、汉方医学临床专家黄煌教授,联袂将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中“临床指导性强、有效率高”的专著进行重新精编、增补。
  在诸多腹诊专著中,稻叶克所著《腹证奇览》及其弟子和久田寅所著《腹证奇览翼》,为伤寒派腹诊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融入了难经派腹诊的部分内容;图文并茂,互明腹诊之法;理术同论,详细阐述方证之规;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因而被曰本汉方医家奉为圭臬。
[编辑本段]目录
  序一
  序二
  编译说明
  总论
  一、腹证诊察方法及图解
  二、《内经》诊尺图解及诊尺左右内外上下三部图
  三、仲景腹证部位及周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四、肾间动气说及图解
  五、动悸辨证(附治法略案)
  六、腹中诸块辨证及治法(附方九首)
  各论
  桂枝汤类方证
  一、桂枝汤证图解
  二、桂枝汤证头项强痛图解(附三方及项背强急异同辨)
  三、桂枝汤证气上冲腹拘急图解
  四、桂枝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五、芍药甘草汤证图解(附一方)
  六、桂枝加芍药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桂枝加附子汤证图解(附疮家骨节疼痛证图解)
  八、桂枝去芍药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胸满诸证辨)
  九、乌头桂枝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一、桂姜枣草黄辛附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二、甘草附子汤证图解(附二方)
  十三、桂枝加黄芪汤证图解(附四方)
  十四、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图解
  十五、风引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六、金匮甘草汤证图解
  十七、土瓜根散方证图解
  麻黄汤类方证
  一、小青龙汤方证图解(附二方)
  二、越婢汤证图解(附五方)
  三、葛根汤剧证图解
  柴胡汤类方证
  一、柴胡汤诸方辨证
  二、小柴胡汤证图解(附:胸胁膨胀证图解)
  三、大柴胡汤证图解(附三方)
  四、大柴胡汤证、甘草于姜汤证相合图解
  五、柴胡加芒硝汤证图解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图解(附二方)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图解
  八、四逆散证图解
  栀子豉汤类方证
  一、栀子豉汤证虚实辨
  二、栀子豉汤证图解(附七方)
  泻心汤类方证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图解(附三方及辨心烦诸证)
  二、半夏泻心汤证图解(附一方)
  三、甘草泻心汤证图解
  四、黄连汤证图解
  五、黄芩汤证图解(附三方)
  六、旋覆花代赭石汤证图解
  承气汤类方证
  一、大承气汤证图解
  二、调胃承气汤证图解
  三、厚朴三物汤证图解
  四、厚朴大黄汤证图解
  五、厚朴七物汤证图解
  六、桃核承气汤证图解
  七、桃军圆方证图解
  八、抵当汤或抵当丸证图解
  九、橘皮大黄芒硝汤证图解
  十、下瘀血汤证图解
  十一、大黄硝石汤证图解
  十二、鹤丸证图解
  十三、大黄牡丹皮汤证图解
  十四、疮毒家阴茎腐落证图解
  十五、大黄附子汤证图解
  十六、大陷胸汤证图解
  十七、大陷胸丸证图解(附一方)
  十八、癜痼丸证图解
  十九、磁石丸证图解
  白虎汤类方证
  一、白虎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竹叶石膏汤证图解(附一方)
  十枣汤类方证
  一、十枣汤证图解
  二、甘遂半夏汤证图解
  三、大黄甘遂汤证图解
  四、鹤家甘遂桃花汤证图解
  五、小陷胸汤证图解
  建中汤类方证
  一、小建中汤证图解(附二方及虚劳、劳咳辨)
  二、大建中汤证图解
  三、当归建中汤证图解
  四、人参汤证图解
  五、理中加附子汤证图解
  六、人参去术加桂汤证图解
  七、桂枝人参汤证图解(附:心下痞硬诸证辨及人参说)
  八、吴茱萸汤证图解(附一方)
  九、黄土汤证图解
  十、附子粳米汤证图解
  十一、补中益气汤证图解
  十二、六君子汤证图解
  苓桂剂类方证
  一、苓桂术甘汤证图解(附二方)
  二、五苓散证图解(附一方)
  三、苓桂甘枣汤证图解
  四、苓姜术甘汤证图解
  五、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图解
  六、猪苓汤证图解
  四逆汤类方证
  一、四逆汤证图解
  二、干姜附子汤证图解
  真武汤类方证
  一、真武汤证图解
  二、附子汤证图解
  奔豚汤类方证
  一、《小品》奔豚汤证图解
  二、《广济》奔豚汤证图解
  三、《小品》牡蛎奔豚汤证图解
  其他类方证
  一、人参芎军桃花汤证图解
  二、大黄甘草汤证图解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图解
  四、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图解
  五、八味丸证图解
  六、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图解
  七、调气饮证图解(附一方)
  八、术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图解
  九、防风茯苓汤证图解
  十、当归芍药散证图解
  十一、榧实证图解
  十二、甘草蜜粉汤证图解
  十三、甘麦大枣汤证图解
  十四、胸腹毒邪凝结于背证图解
  十五、灸治法图解
  十六、诸证毒邪交发图解
  十七、癫痫治与不治图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18 , Processed in 0.0536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