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香蘇散治療胃脘痛162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0 14: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筆者在多年的臨床過程中,充分吸取前人經驗,靈活運用香蘇散治療胃脘痛,收到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62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齡最大者85歲,最小者14歲;病程最長者15年,最短者2年。全部患者均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訴,或伴有胸悶少食、噯腐吞酸,遇惱怒復發或加重,如苔白,脈弦。中醫診斷:胃脘痛,屬氣滯証;西醫診斷:胃炎75例,胃潰瘍3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伴胃炎28例,膽囊炎9例,胃惡性病變2例,其他12例。
2 治療方式
  香蘇散藥物組成:香附10g,蘇梗12g,陳皮10g,甘草6g。隨症加減:嘔吐者加半夏、生薑、五味子、普智仁;痞滿而脹者加白芍、五味子、萊菔子、京仁;不思飲食者加神曲、木香、普智仁、豆蔻;胸中煩悶者加青皮、白豆蔻、全瓜蔞、京仁、木香、檳榔;脅痛者加柴胡,白芍,牡丹皮、青皮、丹參;大便乾結者加黃連、大黃;大便稀薄因於寒者加附子、乾薑。
3 結果
  臨床痊癒:胃脘痛及伴隨症狀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者,共86例,占53‧1%;顯效:胃脘痛及伴隨症狀基本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或再次復發時症狀輕微,持續時間明顯縮短者,共48例,占29‧6%;好轉:胃脘痛及伴隨症狀明顯改善,再發作時持續時間較短,間隔時間延長者,共22例,占13‧6%;無效:臨床症狀無改變者,共6例,占3‧7%。
4 典型病例
  劉某,女,48歲,於1999年8月5日初診。自訴每餐申胃脘長痛,噯氣反酸,口乾苦,大便秘結,常依賴果導片、番瀉葉等通便。查苔膩微黃,脈弦細。胃鏡提示淺表性胃炎。中醫辦証屬肝胃不和,氣機受阻,治療擬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處方:香附10g,蘇梗12g,陳皮10g,甘草6g,柴胡12g,黃芩10g,白芍10g,川朴10g,郁金10g,半夏10g,大黃6g,黃連10g。二診:服藥5劑,諸症減輕,但仍自覺胸悶不舒,大便隔日一行,苔白膩,脈弦細。治以上方去大黃、半夏,加全瓜蔞30g、木香10g、青皮10g。繼服15劑,諸症消失,納便如常,隨訪至今無復發。
5 體會
  筆者臨床上以此為基本方,隨証加減均得療效,實為異病同治之功。中醫認為,脾胃居中焦,是髒腑升降出入轉輸的樞紐,為後天之本,而其正常的納化全賴於肝膽之氣的疏泄。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致肝膽脾胃功能異常,便可出現胃脘痛;而且不管何因,氣滯郁結,氣機不暢是其共同特點。故筆者在臨床過程中抓住一個“通”字,以香蘇加減治之。香蘇散中蘇梗、香附、陳皮均能理氣暢中解郁;甘草和中;四藥合用,共奏理氣解郁、和胃暢中之功。在臨証過程中應辦証求因隨証化裁,本著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逆則降之、瘀則行之的原則,常可獲得較好療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5 19:35 , Processed in 0.0486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