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外治三法在婦科急症中的應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0 14: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年來,筆者在婦科急症中運用外治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 針刺治療
1.1月經病
  中醫認為,月經病發生以沖任二脈損傷為病理特點,而病在沖任,當責之腎、肝、脾(胃)功能失調。三陰交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經交會穴,故名之。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生化、統血而升清;腎主生殖與封藏。針刺三陰交具有健脾、調肝、益腎之功效,並為活血調經止痛第一要穴,隨其補瀉手法不同及配穴各異而能補虛瀉實,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盛衰,臨床習用此穴治療婦科血症、痛症取得較好療效。
  若月經先期量多,崩漏,屬氣虛,配足三里、關元、隱白以益氣固沖攝血;偏血熱,配血海以養陰清熱、涼血止血,或艾熏隱白穴約l0min;屬肝氣鬱滯配中極、行間以疏肝理氣調經;屬痰濕阻滯配陰陵泉、足三里、白環俞以健脾祛痰利濕;經行乳房脹痛配太沖、內關以疏肝理氣、寬胸止痛。
  若月經後期量少、閉經,屬血滯,配合穀,以活血行滯、理血調經;屬寒凝配天樞、中極以溫經散寒;屬脾腎不足配足三裏、關元、氣海以補脾腎、養精血。
  案例l:黃某,女,29歲,農民。因月經量多如注16d,於1988年10月31日入院。當月16日行經,後期2月,經行量多如放,迄今未減,經色紫,夾有大量血塊,小腹痛伴頭昏,腰酸膝軟,口苦,嘔泛,食少。生育1胎,人工流產1次,面色黃而少華,苔薄黃膩,舌質淡紅,脈弦細數。B超示:子宮後壁小肌瘤。血小板64X1O9/L。辨證屬瘀熱型血崩。予芩連四物湯合失笑散加味,共8劑。11月2日因月經量多,小腹痛,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均雙側)、關元、隱白,留針30min。針後腹痛止,經量明顯減少,頭昏、腰酸除,進食亦增。次日繼針足三里、三陰交、血海、關元,未用西藥止血劑,血崩於11月4日止,復查血小板110X109/L,觀察5d,末再出血,出院。
1.2惡阻(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為早孕常見症狀,輕者不藥而愈,嚴重者劇烈嘔吐,傷津耗液,甚者終止妊娠。亦有妊娠晚期嘔吐不止者,影響母兒身體健康,輸液藥物均不能奏效者,用針刺治療具有見效快、療效確切等優點。
  妊娠嘔吐主要機理是沖氣上逆,胃失和降。常取內關、足三里為主穴,輔以中脘、太沖,隨證施治。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取內關具有寬胸理氣止嘔作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合治內腑”,取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解除胃痙攣而止吐,二穴相伍,逆氣隨針而下,惡阻頓然若失。據臨床觀察,70%病人早孕嘔吐為肝胃積熱,配太沖穴(足厥陰肝經原穴),平肝解鬱降逆,使肝氣調達,木不侮土,胃氣可降,沖逆可止。中脘為胃之募穴,為胃病常用局部取穴,有和胃理氣止嘔功效。
  若在家中,囑病人用鮮生薑切薄片(或幹薑研細末,水調為糊狀),敷內關穴、神厥穴,用膠布固定,亦有止嘔功能,或艾熏中脘、足三里。
  案例2﹕蔣某,女,25歲,1989年2月24日初診。妊娠50d,惡心嘔吐,食入即吐,晨起更甚,已20餘天,伴胃脘不適、嘈雜、胸悶、便秘。1988年8月妊娠2月餘,亦有上述症狀,後流產。現苔淡黃膩,舌質胖,脈小弦數。即針內關(右)、足三里(左),平補平瀉,留針30min,針後嘔惡頓失,下午複針內關(左)、足三里(右),一天嘔吐未作,第2天無嘔惡感,共針刺治療5次,惡心嘔吐止,出院。
2 耳穴壓豆法
  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粘貼於耳穴處,給予適當按壓,通過經絡傳導發揮治療作用。習以內分泌、皮質下為基本穴位,隨證配伍。如月經失調加子宮、卵巢,辨證運用腎、肝、脾;痛經加神門、盆腔,越痛越按,痛止按停:經行乳房脹痛加胸、乳腺或相應結節部位;絕經失眠加神門;心悸加心;頭昏痛加枕、額部、神門等。選用單側耳穴,隔日或3d換藥1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5 19:33 , Processed in 0.1334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