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养生与食疗(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 10:1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6.浇花种竹]
《寿亲养老新书》引“述齐斋十乐”中,“浇花种竹”是其一。
“浇花种竹”,简而言之:就是家庭养花,即是当今所谓的园艺劳动。从事园艺劳动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和忧郁、可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保护关节等,这些好处已被医学界所认同。美国科学家还将园艺劳动称之为“园艺疗法”。
当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养花是现代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养花益处实在多:
养花是“心理调节器”
养花可起到调节心态、平衡心理的作用。“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由于刺激反应,自然怡然自乐,心情舒畅。清代袁枚寿过80高龄,享有“一代文星兼寿星”的美誉。据说他官场失意时才40来岁,后辞职归乡,客居江宁(今南宁),筑园林于小苍山,取名“随园”,从此爱上花木,“或栽雨后花,或铲风中草”,精心培植,使“随园”成了当时江宁一带著名的园林。一乐解千愁,宠辱皆忘,到了晚年,仍“八十精神胜少年”。袁枚的事例充分说明:养花能调节心态,促进健康。
养花补充“大脑保健剂”
养花赏花,可兴奋大脑神经,使大脑血管处于经常性的舒展活跃兴奋状态。不同色彩的花朵,常产生不同的奇效。例如,黄、橙、红三色能给人以热烈、兴奋、温暖的感觉,白、青、蓝等色则能给人以舒适、清爽和心情愉快之感。至于花香,宋、明以后的养生志著中则多提及其益神的怡心之功用。由此可见,养花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使大脑细胞得到良好保养。
养花走进“家庭健身房”
养花是一种手与脑并用的劳动。老舍先生生前爱花成癖。他在散文《养花》中说:“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养花称得上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花卉美丽而富有魅力,它使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尤其是自己亲手栽培的花木,你差不多每天都要去关照,看它怎样吐出新芽,展开嫩叶,发出新枝,直到花蕾含苞,妍艳绽开。这个过程,既有期待的喜悦,又有回报的欢乐。人们从养花中尽情地享受愉悦,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养花要付出劳动,相当于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种植、浇水、锄草等劳动,既增加了身体活动量,运动了四肢筋骨关节,而且还能调节人的情绪,给精神上带来寄托和安慰。养花种花时,必须了解这种花的生长特点、开花习性、培育方法,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老舍先生说:“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养花确有悦目、舒心、益智、健体之功。
养花营造“家庭疗养院”
大量的观察及研究发现,园艺劳动对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上述病人在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适当的园艺劳动,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能起到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稳定情绪及消除失眠等痼疾的效果。一项有针对性的实验是这样的:让20个成年人轮流进入暖房参加种花、锄草及培育幼苗等劳动,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的血压、心跳及肤温等指标进行测量(劳动前先作过测量)。结果表明,上述测试的内容几乎没有一项不是下降的。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劳动后,生活增添了乐趣,其寂寞和孤独感也会减轻许多。老年人缺钙较为普遍,有研究还证实:经常从事园艺劳动能使人骨胳坚强,特别是对年过50岁,面对缺钙威胁的妇女来说,种花、锄草等确能起到延缓和制止钙质过快丢失的作用。
据观察,爱种花草的人很少得癌症。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负氧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大脑和肌肉都会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同时,当人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一边种植、培土,一边浇水,观赏,沉醉其中时,就会把不愉快之事尽抛脑后,精神得到松弛。这样就为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肌体免疫力,防癌和促癌自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今,“园艺疗法”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据粗略统计,仅美国就有已配备园艺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的医院近300家,其中一些医院是专为有心理障碍病人准备的。这种新颖疗法倒颇值得借鉴和推广。
养花培植“家庭小药园”
绝大部分花卉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疗病健身良药。如菊花即可茶用又可药用。杭菊泡茶可以解渴、养肝、明目,常饮对长寿大有益处。药用菊有消炎、降压、防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花卉药用,采集方便,使用简单,又省开支。又如常见的腮腺炎、肿痛令人难受,到医院打青霉素,常受皮试之痛,且药费开支不少,如果用仙人掌捣烂,调鸭蛋清外敷一次即可退烧消肿,两次便可痊愈。
古人云:“乐花者寿”,是说常养花的人易长寿。此话毫不夸张,因为近年科技工作者考察,凡山青水秀、芳草鲜美的“自然花园”,大多是“长寿之乡”。
养花胜于吃药,而花卉散发的清香本身就是“药”。不同的花香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特殊功能。劳于花圃间,馨香扑鼻来,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乐不知疲,自有寿而康。?
[7.听琴玩鹤]
《寿亲养老新书》将“听琴玩鹤”列为养生十乐之一。“听琴”当属音乐养生的范畴;“玩鹤”实指养鸟以怡情养性。养鸟如同钓鱼,其乐趣不单单在欣赏鸟的毛色、鸣叫和形态上,平日对小鸟的饲养管理更是一种乐趣。
中老年人养鸟、喂鸟、逗鸟,提着鸟笼在林间遛鸟和放鸟,是一种享受。在阳台上或厅堂前挂上几只玲珑别致的鸟笼,养几只色彩鲜丽的小鸟,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尤其是保护老年人的视力,以及平日用眼过多的者恢复视力都是大有益处的。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初入梨园拜师学艺时,师父说他目光无神。在老师的指点下,他坚持跟踪观看林间飞鸟,又养鸟、放鸽子,使眼睛的神经肌肉得到锻炼。之后在演饰青衣、花旦时,双目顾盼生辉,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宗师。
这里重点谈一谈音乐养生。
古乐声声话养生
音乐养生,由来尚矣。《黄帝内经》载:“远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在那洞穴群居、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人们以“动静”两种方式开创艺术养生保健的先河。尧舜时,人们患病后,最初多是用“祝由”法除邪治病,后来则发展到了以娱乐形式养生保健。《逸士传》就曾记载:远古尧帝时,有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击攘而歌”,因钟情歌舞而健康长寿。据史料,舜帝寿享110岁,其长寿之首就是“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在位时常与百姓一起歌舞。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了艺术养生领域的推陈出新。此时,注重音乐、舞蹈养生成为尚礼尚德、陶冶情操、调理身心的一大乐事。人们从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的数字模型,推衍出人体的感情节律,即“律吕”之音,又称“五音调氏”的音乐体系,构成了养生保健的“五音导引”术。在孔子的弟子公孙尼子所著的《礼记•乐记》中就认为:“知律吕声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阐明音乐艺术能表现人的品德,影响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故《乐记》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关于音乐的选择,《乐记》认为:“宽而静,柔而正音宜歌《颂》;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贤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即已认识到了音乐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在于调神、怡情,又能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因此《内经》有“脾在声为歌的”之说。《周礼》亦谓:“乐以佾食,盖脾好音声丝竹尔。”均证实了音乐对脾胃功能有直接影响。当时,人们已有关于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记载。
秦汉以后,音乐养生在理论上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扩展运用。《吕氏春秋》中就有《大乐》、《侈民》、《适音》、《古乐》、《音律》、《明理》等有关音乐与人性情关系的专篇论述。书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说明当时已将音乐与歌舞形成了有机地结合,作为百姓强健身体之法。东汉桓谭《新论》中记载:汉文帝宫中征得战国魏文侯的乐师窦公,年已180岁,两目皆盲。文帝惊奇地问他,服食什么药物享此高寿?答曰:“年十三失明,父母哀之,教使鼓琴,日讲习此为常事。臣不能导引,无所服饵也。”古时以服饵(丹药)、导引(气功)为长生之术,窦公都不会,只是天天坚持练琴,用悠悠琴声,排遣双目失明之悲苦,而得以颐养天年。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乐书》还揭示了音乐养生的作用机理,他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疏精神,而和正心也。”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在《琴赞》中亦认为,音乐能“去邪纳正,宣和养气”。
唐宋以来,音乐养生倍受青睐。唐代诗人李贺,就曾用“凉馆用弦惊病坐,药囊暂别龙须席”的精彩诗句赞咏音乐在疗病健身方面的妙用。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也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
通过欣赏音乐来治疗疾病,促进康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还有许多记载。据《欧阳文中集》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一生与抚琴弹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欧阳修曾患过忧郁(抑郁症)之疾,病时饮食大减,形体消瘦,屡进诸药,“而闲居不能治也”。为此,他“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音(一种古曲乐曲)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他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也”。后来,他的朋友杨置因屡试不第而抑郁消沉,欧阳修热情地送他一张琴,并写了一篇《送杨置序》。序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杨置:“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劝慰杨置以抚琴来寄托心怀,排遣愁绪,康复身体。怎样才能“于琴有得”呢?欧阳修认为:“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忧思,感人之际,亦有至者”。在欧阳修看来,只要人的心理活动处在移神、疏泄、生乐的良性循环之中,对康复身体就会产生至妙之功。
元代名医张子和治疗悲伤过度的病人,常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或在针灸时,找些善于声乐者吹笛弄琴,杂以歌声,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每每收到良效。他在《儒门事亲》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昔闻东山杨先生治疗府主洞泄(腹泻)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人闻之忘其圃(忘记上厕所)。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这里的“与之笙笛”就是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方式。?
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还载有“五音导引”用于养生保健的详尽论述,并对其治病机制研究颇深。他在《类经附翼•律原》中指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明代龚居中提出“歌咏可以养性情。”清代名医吴师机,尤其重视音乐疗法的作用。他在《理瀹骈文》中赞曰:“七情之为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明代医家徐迪、万全及清代的张潮均有关于音乐疗疾的病案记载。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听觉、视觉途径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中枢网状结构,再传给大脑皮层,能够改善及调整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生理功能活动。音乐疗法在康复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代,在单纯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医学专家们还开展了“音乐——电疗法”。还有人采用“音乐——电疗——经络”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把音乐信号转化成与音乐同步的低、中频电流,通过有关穴位和经络作用于人体,对心身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疗效颇佳。纵观古今,音乐养生法可谓是中华养生文化史和中国医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音乐养生有殊功
《大乐》指出:“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科学家很早以前就研究音乐对大脑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被定义为“莫扎特效应”。美国医学家协会曾统计了35名已故著名指挥家的年龄,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8.4岁,比美国男子平均寿命高5岁。据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调查,经常听抒情音乐的人比不听音乐的人寿命通常要长5~10年。这些都说明音乐养生是延年益寿之妙法。音乐的养生(治疗)作用可用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来形容,从现代中医的养生角度看,具体可归纳为:
(1)导气养神,宣和情志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无论从五行还是七情理论来看,音乐对情绪的调整作用都是直接而强烈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音乐对情绪活动的作用,与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正是通过生理、心理的作用,音乐对不良情绪能够节制、疏泄、移情。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它使心灵的负担减轻,缓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达到节制作用。好的音乐还可以通过情绪的疏导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出来以恢复心理平衡。音乐的感染力还能让人们寄托情怀,怡养心神,超脱烦恼。
(2)改善行为,开发智力  音乐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它是一个训练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疾病状态下,音乐可使患者增加生活乐趣,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音乐实践还能通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增强记忆力,健脑益智。脑健则体健,体健则长寿。
(3)强化气质,提升价值  音乐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艺术,它能够提高想象和联想,在欣赏、创造的过程中,艺术的熏陶必然使你独具灵性,气质得到强化,而流连于高雅中,人生价值也必然得到提升。体悟到人生价值的人,才会更重视生命价值,才懂得在珍惜自己的价值中享乐人生。
(4)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提倡以尽善尽美的音乐,通过礼、乐,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认为音乐有利于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近代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匮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这里的“社会幸福、完满状态”强调了健康是社会的一种标志。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个人的素养和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祥和澄澈,才会带来自己的真正健康,这种小而大之的社会效应正是音乐这样一个小艺术带来的大作用。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动着的血液。”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雅情趣,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情绪、情感及健康。音乐之所以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是因为音乐能通过人的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使人体的内脏活动及情绪、行为产生良好的协调作用。如果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病变,可以通过音乐刺激大脑神经,达到调节人体各方面功能的作用,促进疾病的改善和康复。这就是临床上用音乐治疗一些心因性疾病的原理。
疗疾健身的音乐处方
近代,音乐养生方兴未艾,音乐疗法倍受关注。在美国大约有7 000名音乐治疗师,他们用音乐治疗应激性精神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身性疾病,而且认为对弥漫性大脑萎缩有特效。我国著名的神经、精神科专家陈学诗教授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对老年期抑郁症病人施以主动音乐治疗,会得到单一药物治疗所得不到的奇效。然而,音乐疗法的运用是有选择的,所谓“和乐平心,淫声致病”,即是强调应该正确的选择疗疾健身的音乐处方。
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养生效果,一般说来,曲调平滑流畅、柔和温婉、节奏舒缓适中、和声简单和谐、音色典雅古朴、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养生目的。而类似古代“淫声”的迪士科之类非但对养生无益,而且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治疗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养生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近30多年来,利用音乐来治疗疾病,调理身心,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谨将国内常用的音乐处方选介如下:
(1)宁心催眠  可选用《平湖秋月》、《银河会》、《二泉映月》、《军港之夜》、《烛影摇红》、《春思》、《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寒江月》、《大海一样的深情》和《银河会》等乐曲,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海顿的《克大调托利奥》和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等。?
(2)消除疲劳  当精神疲倦时,可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彩云追月》、《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和《矫健的步伐》。海顿的《水上音乐》也能使您如释重负,顿消疲劳。
(3)解除忧郁  对有忧虑抑郁情绪的人,选用《光明行》、《小桃红》、《春天来了》、《喜洋洋》、《步步高》、《采花灯》、《喜相逢》、《寒鸭戏水》、《春风得意》、《江南好》和《雨打芭蕉》等,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再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以及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等乐曲,也能使人心怀舒畅。
(4)消除紧张  当你精神紧张时,可欣赏《江南丝竹曲》、《天鹅湖组曲》等,可使人得到松弛。?
(5)增进食欲  广东音乐《旱天雷》和《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能增进食欲,是难得的餐桌音乐,又是治疗厌食症的良方。?
(6)镇静安神  当心情烦乱时,可欣赏古曲《梅花谱》、《出水莲》等。象《塞上曲》、《苏武牧羊》、《平沙落雁》和《春江花月夜》,以及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和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等,也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作用。
(7)摆脱悲伤  可欣赏娄树华的《渔舟唱晚》,刘天华的《良宵》,以及中国民歌《迎春曲》等乐曲,它能帮助人们从悲哀中解脱出来。
(8)舒肝平躁  具有急躁性格特征者,可经常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或舒曼的《梦幻曲》,也可听听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春风得意》、《江南好》、抒情戏曲等乐曲,也有舒心理气的作用。
(9)振奋精神  当你意志消沉时,可选择《娱乐生平》、《狂欢》、《解放军进行曲》、《金蛇狂舞曲》等乐曲。
(10)健脑益智  国内一些医学专家在研究中还发现,有的乐曲还有健脑益智作用,如:《太湖水》、《空山鸟语》、《花好月圆》、《小草》等。常听《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啊,莫愁》、《二月里来》等乐曲。
[8.焚香煎茶]
古人名流、官宦之家,好以“侍女焚香,聊自煎茶”为乐。而历代养生家也大都钟情于茶,而且非常注重对茶艺、茶道的研究。因而衍生了“焚香煎茶”这一养生之道。
所谓煎茶,实际上是一种茶艺,现在可以理解为泡茶的艺术。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饮茶养生,早在我国周朝就已载入史册,春秋战国时茶已成为宫廷饮料,到公元4世纪已广为流行。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唐玄宗时“烹香茗以待来客”,陆羽把茶叶荐为饮料,遂风靡民间。
自古以来,一些名流雅士都以品茗为乐,以饮茶求养生长寿。传说隋文帝患病时,百药不应,过后每天频频饮茶,其顽疾竟随之而愈。唐代文人卢同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一碗喉勿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于是道出了饮茶的七大作用:润咽喉、消愁闷、益智激文思、平息解郁、通利筋骨、健脑益寿、轻身延年等,他以切身感受道出了茶与人类健康的奥秘所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可除烦去腻、洁齿固齿,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克无茶”;并提出了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中医认为,茶叶性凉、味甘苦。《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叶饮之使人益思,少郁轻身;能利小便,去痰热,令人少眠,有力、悦志。《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故能“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养生随笔》云:“饭后饮之,可以鲜肥”。《随息居饮食谱》称茶“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本草求真》则说:“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可谓功效不凡。近代名医蒲辅周对茶叶亦颇有研究,他在总结茶叶的作用时说:“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而不伤阴,辛开而不伤阳,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饮茶益寿,有据可证。唐代120岁的高僧从谂,人称“赵州禅师”,在佛坛创“赵州门风”,其中便有“吃茶去”的禅法,以注释“平常心是道”。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史籍《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
【温馨提示】 老年人饮茶贵在品。
“宁可终身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闲来品茶,如今已成为老年人的一大乐趣。老年人适当饮茶有利于延年益寿,但饮茶贵在品,过量则有害。
    何谓品茶?《红楼梦》中的女尼妙玉对饮茶有一个真知灼见:“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强调了喝茶的妙处在于品,只有细细且慢慢地品,才能品出茶香,品出意境,从品中获得极大的享受。像上面说的“日饮百碗亦不厌多”似乎有过度夸张之嫌,也不符合养生之道。
    陆游写过:“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用他的话说,细啜慢咽即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充分施展味觉与嗅觉的功能,显示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这种闲适心境,在生活高节奏的现代,显得更为重要。试想,在瓦屋纸窗之下,或月白风清之时,独自静坐一隅,或邀请好友二三,一只宜兴紫砂壶,几个素雅小茶杯,或独思冥想,或谈笑风生,真乃是人生一大享受。此时此刻,一天的紧张和劳碌都已消失,许多烦恼也都抛置脑后,整个身心处于松弛状态,只觉一股茶香萦绕心田,这不是比神仙还要神仙吗?
    老年人饮茶既要学会品,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年人饮茶有选择  有严重心、肾疾病、浮肿病、溃疡病和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者,饮茶要慎重,不可凡茶皆饮。贫血和心肌梗塞患者宜饮用绿茶,腹泻和便秘的老年人不宜饮红茶,胃寒、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宜饮红茶。?
(2)老年人不宜饮浓茶  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导致兴奋过度,所以浓茶易造成失眠、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病的老年人,饮茶更要清淡,还要少饮。此外,饮浓茶还会引起便秘,这点老年人更应注意。因为患高血压病的老年人便秘,排便困难,易诱发脑中风。
(3)老年人饮茶莫过量  有饮茶习惯的老年人,每次饮茶以不超过30毫升为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减退,若短期内大量饮茶,较多的水分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会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老年人肾功能减退,经常会出现尿失禁的症状。饮茶过量,茶碱等利尿作用会加重肾脏负担和尿失禁的症状,给老年人带来苦楚。
(4)老年人饮茶切记“淡茶温饮”四个字  古人所谓“淡温茶清香养人”、“淡茶温饮保年岁”,都是说饮淡茶、温热茶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
[9.登城观山]
自古以来,“登城观山”都是被人们尊崇的养生之道。《孟子》中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证明孔子是一位登山爱好者。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在浙江省永嘉任太守时,遍游浙南名山大川。他为了登山方便,特地制了一种登山木履,鞋底前后装有活铁齿,上山时去前齿,下坡时去后齿。穿上这种鞋登山时,不怕山陡路滑,爬山稳当,下坡省力,人们称它为“谢公履”。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以毕生的精力外出旅游,实地考察祖国的山川形势,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30多年的考察生涯,大多数是在登山探险中度过的,因此说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登山家,那是十分恰当的。
在我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九九”重阳时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的习俗。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是喜爱登山的。观山之景色,探山之奥秘,悟山之灵气,写山之瑰丽,其乐无穷。更重要的是:登高、爬山等足部运动也有益于增强体魄,健身延年。
近代有许多爱登山的长寿者。著名教育家、经济学家马寅初(1882~1982)享百岁高龄。他从十几岁开始,经常利用星期日和假期进行登山活动。北京郊区的一些山峰,他都登过。杭州的北高峰,桃源岭等山上,也都留有他的足迹。著名画家齐白石(1863~1957)在绘画上特别重视向生活学习,取材于生活,他行万里路,以“大自然为师”。齐白石40岁后,5次历游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74岁还入蜀游览,他对艺术的追求,防止了精神的老化,同时爬山涉水,也锻炼了他坚强的体魄,这是他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一生戎马倥偬,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但在和平年代却仍以登山为乐。建国后的1953年到1975年的22年间,毛泽东曾40多次来到西湖,有时一年几次,有时一住半年。只要身体许可,登山如同游泳一样,是他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之一。朱德在杭州的日子里,虽然他年届高龄,但仍坚持每天登山,曾两次登上西湖高峰,3次登上西湖南高峰。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
原南斯拉夫的铁托总统一生以登山为乐,85岁来我国访问时,还徒步登上八达岭。我国广西112岁的谭秀华老人曾是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的通讯员,常年奔走于崇山峻岭之中,靠自己的一副铁脚板,走出了一条健康之路。
登山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锻炼意志。徐特立曾说:“爬山有上有下,有攀有登,练的劲更全面。”登山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还有以下三大益处:
(1)征服山峰,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好河山。人们都希望自己活得快乐健康,希望自己能经常去爬山,登高远眺。下决心去爬山,首先得征服自己,打消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只要跨出了第一步,你就会开始对爬山感兴趣的。在爬山过程中,几乎可天天看到自己在进步,既能在崇山峻岭中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
(2)锻炼脚力,锻炼心肺功能。脚是人体之根,俗话说:“人老脚先衰。”人的脚有劲,就能跑能跳能走,就不易衰老。就练脚劲来说,爬山的效果最好。研究发现,爬山对脚劲和心肺功能的锻炼,要比长跑和游泳似乎更有效,更易行。经常爬山还可以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静脉曲张、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疾病,而且能有效刺激下肢的6条经脉及许多脚底穴位,使经络通畅,延缓衰老。
(3)磨砺意志,开阔胸怀。爬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爬上去后,还要一步一步走下来,确实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当你征服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兴奋、快乐和满足。“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爬山能让你感受到历经艰难达到巅峰后的独特境界和乐趣。
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①登山时要集体行动,特别是老年人应由家属和子女陪同。②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③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④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⑤登山时间最好放在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⑥背包不要手提,要背在双肩,以便于双手抓攀。还可以用结实的长棍作手杖,帮助攀登。⑦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崖边照相,以防发生意外。
[10.寓意弈棋]
古人有“善弈者长寿”之说。历史上有很多棋手是长寿的,如明末高兰泉活到90岁,清末秋航活到100余岁,近代象棋名手林奕仙活到93岁。当然民间的喜弈寿星更是千千万万。下棋不仅能丰富生活,锻炼脑力增强记忆,而且因下棋时思想集中、聚精会神、杂念全无,有利于陶冶情操、养心健脑、延年益寿。
棋类是被众多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斗智的艺术。茶余饭后,两军对垒,杀上几盘,不仅能调节情绪,增长智慧,还能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其乐无穷。下棋可提高人的记忆力及思维能力。下棋时,两人相坐对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脑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不亚于其他体育项目。
一盘棋的艺术表现,需要严谨的构思,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绞尽脑汁,方能取胜。稍一疏忽,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下棋还可调节心情,棋逢对手,全神贯注,能忘却一切忧思烦恼和疲劳,心中只有一盘棋,犹如气功的“意守丹田”,对于缓和紧张情绪,益心健身大有好处。一场精彩的对弈,往往有一群围观者助兴,即使散场之后,众人还余兴未尽,议论纷纷,津津乐道。
棋类比赛和其他项目一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双方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技比赛,能促使自己的智力、技巧、体力、耐力逐渐提高,对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由于棋艺变化无穷,经常下棋,可使人思维活跃,具有辩证能力,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棋盘也是增进友谊好工具。有朋友至家中,摆下棋盘,来上几局,会觉得心胸舒坦,“乐在棋中”。出门在外,住院病休,以棋会友,会使人身处异地,却无寂寞孤独之感。
下棋延年益寿,那么,不会下棋的人怎么办呢?不会下棋的老人,可以培养下棋的爱好,先观战,后动手,学会后就会感觉到“棋乐无穷。”再与其他养生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有益于健康长寿。
【温馨提示】下棋时间勿过久。
下棋时间不可过久,不要废寝忘食,这样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更不要把胜负看得过重,要做到“胜亦高兴败亦喜,贵在友谊和情趣”,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下棋,是老年人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这些活动可以松弛身心、锻炼思维。但长时间下棋,是有害身心健康的。因为老年人的情绪往往随输赢而波动,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久之大脑活力和反射能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甚至会产生疾病。此外,久坐不动,胃肠蠕动缓慢,消化能力上降,大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易导致便秘和痔疮。因此,老年人下棋不宜过度,应适可而止。
http://bbs.service.sina.com.cn/platform/?uid=1617016550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5 11:34 , Processed in 0.0688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