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若有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1-18 20:03: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王国强要求充分认识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证中医医院在内涵建设、特色优势等方面真正姓“中”。
22
发表于 2009-11-19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王国强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 用制度机制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2009-11-16 阅读:510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编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1月13日召开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视频会议,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用制度和机制保障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各级中医医院要积极探索体现中医医院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他希望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及时总结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的经验,探索建立中医医院管理、中医药特色优势评价制度和长效机制。
    会议详细解读了《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对各级中医医院在加强医院管理及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方便群众就医等方面的成效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各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不够突出;中医药人员比例较低;中药调剂、煎煮质量有待提高等。
    对于中医医院如何抓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这一今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王国强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各级中医医院要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根据相关要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及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的比例也应达到60%以上。此外还要做好中医临床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切实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其次,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
    再次,积极配备和应用中医诊疗设备,认真做好中医“治未病”工作和中医医院监测预警工作,努力探索在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措施。各级中医医院要积极探索体现中医医院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积极性。
    王国强要求充分认识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证中医医院在内涵建设、特色优势等方面真正姓“中”。
    据悉,根据工作安排,大部分中医医院已在8月至11月开展了自查自纠行动,并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整改措施。从今年9月到2010年3月为指导督查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于近期组织专家对各省中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
    王国强强调,加强医院管理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制定《中医医院评价标准》,并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相关要求作为评价重点。(记者吴潇湘)
23
发表于 2009-11-20 11:10: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认为每味药一开始就出现西洋字码是不对的,
这是对的 支持

-=-=-=-=- 以下内容由 胡说2009年11月20日 11:23am 时添加 -=-=-=-=-
是中华本草 不是世界植物学
24
发表于 2010-1-8 00:13: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局长首先对《中华本草》的体例发难,认为每味药一开始就出现西洋字码是不对的,是不重视中医的行为,应该一上来就写中医的内容。教训专家们不要轻视中医,要以中医为主,不要以为西医的什么都好
=== 太好了  就该这样
王局长 是理解中医的官员
25
发表于 2010-1-8 00:18: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中华本草》是500多位最顶级专家历时16年完成的巨著
== 一步巨著 只有两个经方  也夸张了点
26
发表于 2010-1-8 20:20: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班子成员,全是中医药人员,是中医药的内行人,这样的班子,是真正实行了中医药的同行管理了!说明了国务院,卫生部重视中医药继承与发展!是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的大大好事!希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能真正起到职能作用!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不懈的努力!建议尽快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为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保驾护航!尽快解决中医医院严重“西”的问题,使全国的中医医院真正性“中”,制订能使中医医院真正性“中”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标准》!这是全国人民和广大中医药人员的恳切期望!
27
发表于 2010-1-12 22:30: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下面引用由天若有情2008/12/04 10:0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不久前看到《中华本草》验收的消息,这是中医界这些年来含金量最大的成果,本应该高兴,但是看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在验收会上的讲话,却能囧 ...
[[[王局长的意思是介绍一味中药,先要谈中医的功效、主治,最后才能写上植物名称、植物学分类、成分、药理作用]]]这有什么不对吗???这就不科学了吗???中医学不是植物学,当然要以中医的视角来认识。可不要乱批一气。
28
发表于 2010-1-13 22:42: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局长不懂中医,专家会上信口雌黄

《中华本草》一书鄙人尚没有看到,从网上找到此书,不知道和纸质的书是否一致。金将地黄的一段贴在下面。
《中华本草》:干地黄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 Gān Dì Huánɡ
【英文名】 Drying Rehmannia Root
【别名】生地黄、原生地、干生地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ex Fisch. Et Mey.
采收和储藏:10-11月采挖鲜地黄后随即用无烟火烘炕,注意,控制制火力,要先大后小,炕每日要翻动1-2次,当块根变软、外皮变硬、里面变黑即可取出,堆放1-2d,使其回潮后,再炕至干即成。
【原形态】地黄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被毛,于茎上部呈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萼钟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个脉10条;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雄蕊4,二强,花药基部叉形;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
资源分布: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大,两端稍细,长6-12cm,真径3-6cm,有的细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韧,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粘性。气微,味微甜。
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味甘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呈放射状排列。
【化学成份】干地黄中含多种甙类,其中主含环烯酰萜及其甙类,已分离得到:益母草甙(leonuride)即是筋骨草醇(ajugol),桃叶珊瑚甙(aucubin),梓醇(cotalpol),地黄甙(rehmannioside)A、B、C、D,美利妥双甙(melittoside)[1],地黄素(rehmaglu tin)A、B、C、D,洋丁香酚甙(acteoside)[2],异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3],美利妥单甙(monometittoside),地黄氯化臭蚁醛甙(glutinoside)[4],都桷子甙(geniposide),筋骨草甙(ajugo-side),6-O-E-阿魏酰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焦地黄素(jioglutin)D、E,焦地黄内酯(jioglutolide)[5],6,8-二羟基草苁蓉内酯(6,8-dihydroxyboschuialactone),梓醇甙元(cataepolgcnin),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即焦地黄甙(jioglutoside)A,格拉多甙(ggrardoside),米欧波罗甙元(mioporosidegenin)[6]等。还含紫罗兰酮甙:地黄紫罗兰甙(rehmaionoside)A、B、C[7];单萜甙:地黄苦甙(rehmapicro-side)[7];苯乙醇糖甙:洋地黄叶甙(purpureaside)C,焦地黄苯乙醇甙(jionoside)A1、B1;苯丙醇糖甙:海胆甙(echinacoside),肉苁蓉甙(cistanoside)A、F。另含一种番杏,也含有脑甙脂B1-b(cerebroxide B1-b)[2],其结构为1-O-β-D-吡喃葡萄糖基-2-N-2′-羟棕榈酰基-4反,8-顺-鞘氨二烯醇(1-O-β-D-glucopyranosyl-2-N-2′-hydroxypalmitoyl sphinga-4-trans,8-cis-dienine)[8]。又含糖类,基组分和鲜地黄中的相同,但水苏糖(stachyose)的含量已降至32.1%而单糖的含量显着增高[9];所含氨基酸的含量约较鲜地黄的低[10]。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磷酸(phosphoric acid)[10]。又含葡萄糖胺(glucosamine),磷酸(phosphoric acid)[10]以及锰、铁、铜、镁、铝、硼、锶、锌等十余种无机元素[11]。又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种有机酸:苯甲酸(benz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苯乙酸(phenyl acetic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榈酸(palmitica acid),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山嵛酸(behenic acid),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大于40%,其次为棕榈酸27%[12]。另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rcosterol)[13],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4],1-(4-甲基-2-呋喃基)-2(-5-甲基-5-乙烯-2-四氢呋喃基)-1丙酮[1-丙酮(4-methyl-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15],4-(1β,2α,5α-三羟基-2β,6,6-三甲基环已基)-3-丁烯-2-酮[4-(1β,2α,5α-trihydroxy-2β,6,6,-trimethylcyclohexanyl)-3-buten-2-one],5-(1β,2α-二羟基-2β-甲基-2-O-β-D-吡喃异鼠李糖甙-6β-羟甲基)环已基-3-甲基-2,4-戊二烯酸[5-(1β,2α-dihydroxy-2β-methyl-2-O-β-quinovopyranosyl-6β-hydroxymethyl)cyclohexanyl-2-methyl-2,4pentadienoic acid)[16]等成分以及腺甙(adenosine)[17],微量元素[18]等。
【药理作用】 1.对血糖的影响 早年曾报告地黄(品种未注明)煎剂、浸剂或醇浸膏给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又有人报道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并有利尿作用,醇浸膏在中等浓度时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则抑制之。蟾蜍后腿灌流时,中等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扩张之。用怀庆地黄之醇提取液,给麻醉犬及兔静脉注射均可使血压下降,对离体蛙心则表现抑制作用。
3.止糖元减少的作用。酒精提取物所得无色针状结晶对家兔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4.抗菌作用 地黄(品种未注明)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六味地黄复方的药理作用,由熟地、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按8:4:4:3:3:3制成煎剂。
5.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及血压的影响 应用I(131)标记醋碘苯酸钠测定肾功能,肾结扎产生高血压,每天口服煎剂(150%)1.5g/kg,每周服6日,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减少病死率。
6.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以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肝内糖元含量(大鼠、小鼠)及周围血液中嗜伊红细胞计数(小鼠)作为指标,虽长期服用大量六味地黄复方亦无明显影响凹。
7.对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以大鼠冷压反射、肾上腺素升压反应及肾上腺中儿茶酚胺的含量作为指标,服六味地黄复方1-2周亦无明显影响。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干燥细粉0.2g,加水5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浓缩,点于圆形普通滤纸上,用甲醇展开,喷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干后,呈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2)取本品干燥细粉1g,加水10ml,浸泡过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l,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环。(检查多糖)
【炮制】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更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主热病烦渴;内热消渴;骨蒸劳热;温病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血少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润后捣绞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以用之。
2.《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干地黄,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
3.《本草考汇》:地黄,《本经》主治,首举伤中,逐血痹,即继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夫痹者,闭而不通也,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在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当各以类推之。逐者,俾其流通者也,性惟润下,功力到时,得二便通利,以为外侯。《千金方》黑膏,用治热积所成之斑。《肘后方》拌鸡蒸汁,用治寒积所成之疝,咸从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4.《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人地黄。
5.《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6.《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
7.《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本经》主折跌绝筋者,即补血补伤之义也。主伤中者,即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别录》之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则血不足而痹着不行,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矣。填骨髓,长肌肉,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别录》之所称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又即此义之引申耳。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生者尤良,则采取鲜新,其力尤足耳。《别录》又谓去胃中宿食,亦养其心而消化力充,可以运行宿滞,必非谓滋润厚腻之质,竟有消克之功,此宜看得灵活,不可泥煞字面。其治溺血,利大小肠者,甘寒清热,又能养阴,固通利二府热结之正治也。惟破恶血一层,似乎寒凉粘滞性质,必无破瘀导滞之功,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发肿青紫者,以鲜生地捣烂厚敷,自能去瘀消肿,活血定痛,知地黄去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误认其腻滞物质,而遂疑古人之言。惟唐宋以降,破血逐瘀诸方,已无复采用及此者,盖亦嫌其厚腻有余,终非攻坚陷阵之将。
8.《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9、《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10.《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11.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蹶,嗜卧,足下热而痛。
12.《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13.《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临床应用】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干地黄3两切碎,加水600-800ml,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ml,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儿童用成人量的1/3-1/2。除个别病例连日服药外,均采取间隙服药法,即6日内连续服药3日;经1个月后,每隔7-10日连续服药3日。试治风湿性关节炎12例,11例于服药后半天至3日,1例服药后6日,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开始消退,继而关节机能开始恢复,结节红斑消退,体温渐降。经12-50日治疗后,9例治愈,3例显着进步。。血沉恢复一般在症状消失之后。治愈病例经3-6个月的观察,复发1例,再以地黄治疗仍有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治疗后显着进步9例,进步1例,无明显疗效1例。多数于1-5月内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开始消退,肢体活动障碍好转;少数病例关节肿胀消退虽迅速,但疼痛减轻较迟缓。有效病例中随访亦有少数复发。
来自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g/gandihuang.html
就体例来讲基本与《本草纲目》一致。《本草纲目》也是先释名,就是正名、别名。然后集解,内容包括药材产地,形状,等也就精通植物学的描述部分。接着是修制,然后是气味、功能主治。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本草纲目》。如果读过《本草纲目》就不会就体例问题批评《中华本草》。如果认为有拉丁学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就认为不突出中医重点了。那纯是抱残守缺。中医药想走向世界没有这些是不成的。当然本书是否称得起一部顶尖级的巨著,鄙人让无法评论。但体例是和历代本草一脉相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9 01:37 , Processed in 0.1008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