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8 00: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ontent_11568244.htm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就作为医学而言,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更好地治病救人,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
  ●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警惕对待传统医学的两种错误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针对有人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行为的驳斥,引发广泛关注。“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毛群安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随后表态,斥之为“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然而,签名行为也暴露出,试图“否定中医”的声音自近代西方科学进入中国以来至今未亡。这再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医?
  中医是不是科学
  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否定中医”论者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
  那么,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长期从事西方科学研究,但对中医药一直很有兴趣。他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他说。
  人类研究事物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不同而互补的方法。“还原论”方法,是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方法,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科学在过去几百年中的大发展,主要使用还原论方法,现在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已大致清楚。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还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
  西医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学。很可惜,许多人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算命的东西。”
  西医的优势,在于工业革命后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中医的问题,在于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古朴的经验状态。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但这种科学是复杂性系统内的科学。
  比如牙痛,西医认为是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可见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药可以治好。中医讲则是“上火”,用中草药、针灸等也能治好。因为通过检查看到病原体,西医的“科学性”就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没有检测手段可证明牙痛是上火,于是中医的“科学性”就容易被怀疑。
  “实际上,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方法去界定,条件还不够成熟。” 朱清时说,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曾表示,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近代名人为何否中医
  源于“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罗卫芳博士介绍,在上世纪前期,情况确实如此。如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的“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的“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流传最广的,要算鲁迅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深知中医药疗效的胡适,在当时中医界广遭责难的情况下,没有为中医说话。甚至被西医误切掉健康右肾的梁启超也说:“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
  “其实,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
  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中医是医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柳长华说,“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批判对象,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然。”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创。”罗卫芳表示,从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可以看出,那时形成的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作为唯一准绳衡量一切的思维模式,不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投下它的阴影。
  “‘否定中医’论的本质,是反传统。”柳长华说,而屡屡发生的根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西学东渐至今,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西医能取代中医吗
  中医和西医是联手的“朋友”,不是谁取代谁的“敌人”
  “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那么,在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医学真是可有可无的吗?
  “西医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十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后过了半年一年,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经过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陈可冀说,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随着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西方医学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医也应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面,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等。“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陈可冀说。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的呢?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正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卫生系统和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由于传统医学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人们广泛使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基于人们对对抗疗法及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担心,以及在对付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补充和替代医学比之对抗疗法的优势,前者越来越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大量调研中显然觉察到了对待传统医学的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医’论与我国的国情、民意不相容,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相背离,自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反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保持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发扬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
  
                                             《人民日报》 ( 2006-10-26 第15版 )
2
发表于 2006-10-28 16:15:2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大力支持.支持中医药,贵在行动
3
发表于 2006-10-28 21:09:43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虽然有中华牌的撑腰,但是我辈如何去发展中医??????????
应当看到:现在的中医不很受百姓的欢迎!!!!!!!!!!!!!
4
发表于 2006-10-28 22:03:4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现在的政府只是在说说,没有用行动来发展中医保护中医,还是出的法规与条例是在阻害中医的发展,难道这是在发展中医吗???
5
发表于 2006-11-6 13:49:46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您觉得中医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呢?
最近看了关于张耀功反中医的新闻,从另一方面想现在出现了张功耀之类反“中医”的呼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他把中医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上,也让大家都了解到了原来我们的祖国医学已经沦落到了这样的地位,更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和思考。就这一点来说还得谢谢张教授呢,您说是么?但中医的发扬还是需要人民大众站到我们一边,所以我们也需要人民的支持,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为数众多的人民群众都了解我们中医,祖国医学这么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岂是他想反就反的么。以科学的名义反科学,不可思议!我们是中华医生网的,中华医生网将中西医分区,着重发展中医,希望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向大众普及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而不只是我们所有的中医人士孤军奋战,您说呢?您若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恢复中医的事业感兴趣,您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http://bbs.doctor-cn.net/,也可以发邮件联系我们:searainbowshikang@126.com
最后,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看我写的这些文字!顺祝如意!
6
发表于 2006-11-6 17:47:01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当局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没有发展中医的实际行动;如若不修改《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及尽快完成中医药立法;言发展中医只不过也是一句空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09:40 , Processed in 0.0895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