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奇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9-3 14:5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奇迹!肝脏中诞生了南非女婴new!

(2003年9月《知音·海外版》      作者:林凌)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宫外孕”一词已不陌生,但你听说过从肝脏中产子的事吗?2003年5月21日,南非开普敦市一名叫娜拉拉的女婴不是从母亲的子宫而是从肝脏中分娩出来的!当这名2.8公斤重的女婴在医生手中爆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又一例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诞世了……

超声波找不到腹中的胎儿

普弗莱茨镇是南非开普敦市附近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祖鲁女人查伊塔就住在这里。2002年,查伊塔幸福地怀孕了。由于有过怀第一个孩子的经验,这次怀孕查伊塔感觉非常轻松。

转眼9个月过去了,2003年5月初的几天里,查伊塔却突然感到时常会有莫名的头晕。母性的本能使她对这个小小的不适很重视,她决定第二天到镇上的医院看看。

镇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医生仅仅给查伊塔测量了一下血压,发现她的血压比正常的要高出很多。为安全起见,医生建议她立刻到开普敦的萨默塞特医院进行超声波检查。

2003年5月18日上午,在开普敦的萨默塞特医院。医生让查伊塔平躺在诊疗床上,用超声波扫描仪对她的腹部进行扫描。医生一边观察扫描仪的屏幕,一边微笑着询问查伊塔孕后的一些饮食习惯。但突然,他的神色严肃起来,嘴里还喃喃道:“怎么会这样?”

“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吗,医生?”查伊塔不安地问道。

“哦不,我想是医疗设备出了点小毛病。”医生安慰她道。他迅速扫了屏幕一眼,勉强地笑着说:“对不起,可能是仪器有问题,我去换部仪器,马上就回来。”

半小时后,医生手忙脚乱地用换好的另一台仪器对查伊塔进行再次扫描。但是,他再一次张大了嘴巴,目光惊惧地愣在那里。旋即,他冲出了扫描室,拉来了一名主治医生。然而,那名医生在仔细观察了屏幕之后,也立刻像泥塑般呆住了。好半天他才回过神来,掏出听诊器在查伊塔的腹部听了又听,这时他的神色更古怪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查伊塔再也忍耐不住了,翻身坐起。“夫人,我想……”医生犹豫了好一会,才用尽量冷静的口吻回答道,“我想您的孩子正在和我们捉迷藏!”

医生接下来的话让查伊塔几乎瘫软了:经过检查,尽管查伊塔的腹部高高隆起,但她的子宫却空空如也,找不到任何胎儿的痕迹!但是通过听诊器,却分明听到查伊塔隆起的腹部内有胎儿微弱的心跳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胎儿到底躲在妈妈身体里的哪个地方?

孩子,我一定要把你生下来

查伊塔立即被转到开普敦市著名的格鲁特医院。一路上,惊恐的她紧紧地依偎在丈夫怀中瑟瑟发抖。随行的医生安慰她:“别紧张,格鲁特医院是世界著名的医院,他们一定能找到胎儿的。”

格鲁特医院的著名妇科专家霍华德医生亲自为查伊塔做了检查,尽管他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查伊塔的整个腹部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超声波扫描,依然没有找到胎儿的踪迹。最终,他惟一能肯定的是:这是一例极为罕见的宫外孕。

“什么是宫外……孕?”没有多少文化的查伊塔疑惑地问。霍华德医生进一步向她解释:“通常,卵子受精后会沿着输卵管移往子宫,在那儿着床和生长。然而有时,受精卵会直接在输卵管中着床,这就形成了宫外孕。大多数宫外孕发生的地点都在输卵管,但偶然,受精卵也会滑出输卵管,掉到腹腔的其他地方。但由于腹腔缺少胚胎成活的环境,一般情况下,落入腹腔的胚胎几周后就会自然死去。”

“夫人,这个孩子能在你的腹中成活9个多月,真是奇迹。不过……”霍华德医生谨慎地看了她一眼,又继续道,“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无法确定胎儿的位置,这种病例我们医院还从来没有过,南非也是第一次发现您这样的情况……”

查伊塔的心随着医生的话忽上忽下,听到最后她的泪水顿时哗哗地往下淌。她只是反复地说:“可是,我知道他就在我的肚子里,我能感觉他的心跳……”

这个奇特的医学病例立即传遍了南非,5月19日,当地的各大报纸、电视台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奇闻。胎儿究竟藏到了哪里呢?这成了很多市民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期盼着,霍华德医生能解开这个谜团。

查伊塔奇特的怀孕受到了格鲁特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迅速组成了一个以霍华德医生为首的6人工作小组,对查伊塔的整个受孕过程及身体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胎儿显然是被某一内脏包裹着,所以超声波无法找到胎儿。令医生们担忧的是,从查伊塔目前的身体状况来说,距离她的预产期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了!随着孩子的成长,胚胎迅速扩大,它强劲地挤压着周围的内脏器官,最后将会破坏这些器官组织。如果不尽快分娩,连查伊塔都会有生命危险。经过6个小时的讨论,专家小组的最后方案是:在第二天早晨8点为查伊塔做手术。

霍华德医生将一计划告诉查伊塔,接着说:“夫人,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手术,假如胎儿和你无法同时保证平安的话,你选择哪一个?根据开普敦的法律,你完全有权利选择放弃这个婴儿……”医生的话被查伊塔坚决地打断了:“不,大夫,谁也不能阻止胎儿的出世!如果我们不能同时平安,那我希望能把他的生命留下!”

当晚查伊塔辗转反侧,她对自己高高隆起的小腹喃喃自语:“孩子,你知道吗,你是个奇迹,妈妈很爱你,一定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她用这句话鼓励着孩子,也鼓励着自己。那天晚上她给未出生的孩子起了个名字“娜拉拉”,祖鲁语的意思是“幸运儿”。

哪知,5月20日早晨不到8点,查伊塔的腹部就开始剧烈地疼痛起来。看来,这个胎儿急着要出世了!

新生儿从肝脏中分娩

20日上午8点,查伊塔被推进了手术室。以霍华德医生为主的6人手术小组个个神色肃穆,他们即将揭开这个整个医学界都十分关注的谜团。消毒、麻醉,一切都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此时,格鲁特医院整个外科的各个科室都做好了随时加入手术的准备,因为一旦打开腹腔,发现孩子的确切位置,腹腔科的外科专家就要立即来协助妇科医生进行手术。

手术室里非常安静,霍华德医生小心地从查伊塔的腹部处切开一个15厘米长的口子。就在腹部被划开的一瞬间,霍华德医生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哪,你们看!”只见,在查伊塔的肝脏的右侧,镶嵌着一个橄榄球大小的肉球,那便是胎儿着床的地方!!肉球整个被肝脏包裹着,孩子正孕育在里面。

谜底终于揭开了。原来9个多月前,一个“调皮”的受精卵从查伊塔的输卵管滑进腹腔后,落到了肝脏的表面。因为肝脏内部有丰富的血管,能供给胚胎所需的血液和养料,因此这个受精卵在肝脏生下根来,并逐渐向肝脏内部生长。胚胎日益朝肝脏内部膨胀生长,产生巨大的力量,在它的挤压下,新生的肝细胞被迫环绕着胚胎周围生长,渐渐地肝脏便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胎盘层层地包裹在其间,所以超声波根本检查不到胎儿的位置。

这一触目惊心的场面让每个医生的心都不约而同地缩紧了。因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储血器官,上面有很多血管。如果手术稍有不慎,不但胎儿不能安全地分娩出来,就连查伊塔的生命也将难保!

“必须立即派肝外科的医生增援!”霍华德果断地命令。此时正在待命的肝外科医生克里奇教授迅速赶了过来。

接下来的,将是一个很特殊的外科手术,必须先由肝科专家切开肝脏,然后再配合妇科专家寻找胎盘的羊水囊。手术难度很大,稍有不慎,母子俩将双双命丧手术台。

手术室里异常安静,只听得见手术刀起落的声音,有节奏的呼吸声。克里奇医生十分小心地在查伊塔的肝脏右部切了一刀,此时妇科专家霍华德惊异地发现,在查伊塔的肝脏后部发现有一个“小窗口”——羊水的膜囊正好从那儿露出来,并与肝脏表面相接。

这个“窗口”便是孩子分娩的出口。霍华德医生果断地从“窗口”处切开查伊塔的肝脏,这时婴儿的小脚露了出来。霍华德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拉出来,先是左脚,然后是右脚,接着是手臂,最后是婴儿的头。当婴儿整个被拉出来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是个女婴!”一向冷静的霍华德医生也不禁泪流满面,他双手托起女婴,激动地说:“感谢上帝,母女平安!”

接着,霍华德医生将婴儿的脐带剪断。但考虑到已经切走了一部分肝脏,如果再将胎盘从肝脏上直接移走可能会危及查伊塔的生命,于是便将胎盘留在了原来的地方,他认为胎盘最终会被肝脏吸收。

手术整整进行了5个半小时,这对娜拉拉、查伊塔和她的丈夫以及所有参与和关心这次手术的人们来说,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令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最终胜利了。手术后,查伊塔十分虚弱,她强打着精神问医生:“娜拉拉怎么样?”

“放心吧,她和你一样坚强,你们都是奇迹!”霍华德医生说道。

娜拉拉体重2.8公斤,皮肤浅黑色,一头卷曲的黑发,十分可爱。她出生后被放进了氧气箱,不过从第二天起她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呼吸了。查伊塔也很快恢复了健康。

到目前为止,娜拉拉是世界上第一例在肝脏中诞生的婴儿,我们祝福这个一出生就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幸运儿,永远幸运平安。
编辑/王 睿

2
 楼主| 发表于 2003-9-22 18:08:3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奇迹》

挺住!绝症打工妹成了年薪10万的MBAnew!

(2003年9月下半月版《打工》    作者:梁婵 李梦辉)
12年前,一个初中毕业、在流水线上打拼多年的打工妹,好不容易升为了厂长助理,却被医院查出患有淋巴癌,医生认为她最多能活两年。可如今,6个两年过去了,这个女孩不但战胜了癌魔,好好地活着,而且已通过英国威尔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论文答辩,2003年8月底将赴英参加毕业典礼,与此同时一家房地产公司已正式聘她担任经理,年薪10万元。

把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来活是这个打工妹创造生命奇迹的动力,这个动力支撑着她一步步走过坎坷,走向一片艳阳天……

出师未捷,刚当上主管的湘妹子不幸患癌症

1973年,毛艳姣出生在湖南涟源的一个农村,家中姐弟五个,她是老大。1989年,毛艳姣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涟源一中。由于家庭困难,她不得不辍学打工供弟妹读书。1989年8月,毛艳姣带着两件换洗衣服和一袋子东借西凑的高中教科书,跟着老乡来到广东东莞东华电子厂做了一名绕线工。在那里,她每天工作9小时,每月工资150元,这是当时她家最稳定的经济来源。

生活如此艰难,可毛艳姣心里却还隐藏着一个强烈的愿望:三年内自学完高中课程。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计划,毛艳姣每天晚上7点下班后,就跑步到食堂,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后,立即赶到宿舍看书。到了晚上,别的工友们都进入了梦乡,她还在洗衣房点着蜡烛学习。毛艳姣用自学的灯光照亮了自己艰辛的打工岁月。

毛艳姣的上进被经理看在了眼里,不久就把她提升为车间主管。1991年下半年,东华电子厂在东莞又办了一个分厂,分厂需要一个助理,深受领导赏识的毛艳姣被推向了分厂助理的重要岗位。

从一个普通打工妹,一跃成为一个厂的主管,毛艳姣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光明的前途。然而,正当她踌躇满志的时候,厄运却如张牙舞爪的魔鬼狰狞地向她扑来。

1992年初,毛艳姣发现自己的脖子两侧都有肿块,起初她并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陪一名员工去医院看病时,无意中和医生说起自己的脖子两侧有些肿块,问是不是得了甲亢?医生摸了摸后,严肃地告诉她,这不是小问题,得及时治疗。可治疗后,肿块反而越来越大,摸上去还隐隐疼痛。毛艳姣这才慌了,忙听从医生的建议,立即来到了长沙肿瘤医院。经过两次穿剌和切片确诊,医生告诉她患了恶性何杰金氏淋巴癌。

癌症!?这怎么可能呢?是不是医生弄错了!从极度震惊中冷静下来的毛艳姣很不甘心,她拿着活检报告来到湖南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再一次化验。然而结果还是一样!

毛艳姣惊呆了,她呆呆地坐了一整天,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波涛汹涌。自己才19岁啊,刚刚当上了工厂主管,弟妹们还等着自己挣钱供他们读书,父母还指望着自己撑起这个家庭,自己甚至还没来得及谈一场恋爱,命运竟如此残酷啊!但毛艳姣不想输给病魔,她想治疗,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她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毛艳姣住进了长沙163医院肿瘤科,开始了漫长的抗癌之旅。

奋斗不息,战胜癌症的打工妹再次成白领

住进医院后,毛艳姣下定决心要战胜癌症,从医院活着出去。为了对癌症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她收集了大量有关癌症的书籍。她发现战胜癌症必须注意两点:保持乐观的心态和保证足够的营养。

那时,毛艳姣见身边的病友头发稀稀拉拉的,脸上也写满愁容,她就在医生的建议下,化疗时采用了副作用稍小的氮介和甲基卞肿,而没有使用容易导致掉发的阿霉素。果然,几次化疗后,毛艳姣依然满头青丝。

每次化疗时,因为药物滞留,毛艳姣感觉到血管胀痛得很厉害。那种疼痛犹如千万只马蜂在剌着她的神经。那一刻,真的恨不得就此死去。可是,如果不挺过化疗关,又如何能击败病魔呢?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次化疗时,她便播放音乐,随着音乐的节拍而挥舞那只没有打针的手臂,并扭动身子以增加血液循环。果然,这样一来因为转移了注意力,疼痛就轻多了。

为了给自己打气,也为了体现生命的张力,毛艳姣把自己的病床收拾得如一个漂亮的“小白屋”。白蚊帐上贴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座右铭,录音机旁放着《天鹅湖》、《雨打芭蕉》等一长串磁带;枕边排列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书籍。每当因寂寞而孤独时,毛艳姣就听听音乐看看书。有时候为了活跃病房气氛,她还把身边的病友拉在一起,买来扑克和病友们打“拖拉机”。别的病房总是死气沉沉,而毛艳姣所在的病房在她的带领下,时不时传来欢歌笑语。毛艳姣的笑声仿佛一道剌破乌云的阳光,给那些癌症患者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抗癌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情外,也离不开营养的供给。然而,毛艳姣的治疗费都得四处举债,哪有钱买价格不菲的营养品呢。于是,她只好找来了一些关于饮食类的书籍,想尽办法补充营养。没钱享受甲鱼、白蛋白这些高级营养品,她就以豆腐,鸡蛋等高蛋白食品代替。每次化疗后,毛艳姣总是难受得吃不下任何东西,有时咬着牙刚吃下去,马上就吐了出来。她就再接着吃,强忍着眼泪往下咽。因为她知道,自己每吃进一口,就是在战胜癌症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治疗后,毛艳姣脖子上的淋巴瘤慢慢地缩小了。

可这时毛艳姣打工的一点积蓄早已花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而治疗刚刚有了一点起色,一旦耽搁治疗,将前功尽弃!她实在不甘心就此放弃,可怎么办呢?毛艳姣怀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以前的工友写信,想向她们借钱。出乎她意料的是,工友们收到她的信后,纷纷你几百他一千的给她寄来了钱,总共借了4000多元钱。这笔钱对于她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

1992年12月,毛艳姣经过一年时间治疗后,脖子上的淋巴瘤已经消失了,医生在给她做了三次全身检查后,吃惊地发现她身体各项指标均已显示正常,能够出院了。我能出院了吗?当接到出院通知时,毛艳姣几乎不敢相信她的耳朵。想想外面那新鲜的空气,马路上鲜活的人群和车流,毛艳姣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我又重生了!她含着热泪在心里欢呼。

出院时,医生叮嘱毛艳姣:一定要在家好好休息两年,每三个月来做一次化疗和复查。然而,毛艳姣考虑到要尽快还清工友们的血汗钱,刚出院,她就回到了东莞找工作。由于体质很弱,她只得选择那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工种。

1993年4月,毛艳姣在石碣镇歌舞厅做了一名服务员,包吃包住每月400元钱。三个月还能请8天假去长沙做一次化疗。

经过这场生命的劫难,毛艳姣对生命的领悟更为深刻。她决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活!于是,工作之余,毛艳姣又一次拾起了书本。生命回来了,可她发现,长期的化疗使自己的记忆力比以前差了很多,以前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内容,现在得五遍甚至更多才能记住。有时候,她急得不停地拍打自己的脑袋,恨不得将脑袋拍开窍,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来学习。

在出院后的两年时间里,毛艳姣还遵照医生的嘱咐,隔三个月就去化疗一次,经过两年的化疗,毛艳姣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在医生的允许下,化疗的间隔也由三个月一次延长到半年一次。这意味着,她的身体已经趋于恢复正常了。

1994年,毛艳姣辞去了歌舞厅的工作,应聘到石碣房地产公司做了一名文员。同事大多是大专院校毕业生,所以一进公司,毛艳姣就有一种很强烈的紧迫感。除了平时更加抓紧时间自学外,毛艳姣把眼光盯向了电脑。她知道,短时间内自己的文化素质不可能有明显提高,但如果自己学好了计算机,就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可是,对于毛艳姣这个只断断续续自学过高中课程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学电脑简直太难了。当她拿起厚厚的教材时,一点也看不明白。她只得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毛艳姣啊,你把癌症都克服了,难道这些困难比癌症还可怕吗?

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下班,毛艳姣就躲在家里,一门心思的钻研课本。慢慢地,她摸出了门道,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上机操作。1994年5月,她报名参加了东莞的一所电脑培训学校,学费和上机费对于毛艳姣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但为了学到一项新的工作技能,她宁愿省吃俭用。

半年后,毛艳姣成了当时单位里惟一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员工。她的月工资因此升到了1200元。每当看到自己灵巧的双手在键盘上上下翻飞,一个个字从屏幕上闪现的时候,毛艳姣就有种情不自禁的骄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但毛艳姣并没有就此满足,她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要求——早点自学完高中的课程,尽快拿到大学文凭。

1995年5月,公司里的办公室副主任因故调离,毛艳姣理所当然地接任了这个职务。她的月工资顺理成章涨到了2500元,再次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白领。

年薪10万,这个抗癌女孩不简单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下,毛艳姣深深地感觉到了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觉得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她本想去大学系统地学习,可这几年来,给自己治病已欠下了不少债,她只得把这个想法藏在心底,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学。

1995年底,毛艳姣已经断断续续地自学完了高中的课程,为了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她找来当年的高考试卷做了一次,发现自己每一门功课都能得90来分(满分150分)。这使她对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了底。

1996年,毛艳姣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的大专自考。她为自己定下了目标:两年内拿到大专文凭。可毛艳姣最薄弱的环节是英语,为了不让英语拖后腿,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去东莞理工学院参加夜大的英语学习。东莞理工学院距石碣有8公里,为了晚上7点上课前赶到教室,下班后毛艳姣饭都来不及吃,就跨上单车往学校赶。几个月里,她是班上距学校最远也是唯一从没迟到过缺过课的学生。晚上10点下课后,毛艳姣又骑上单车往石碣赶,要到11点半才能赶到家。回到楼下,毛艳姣累得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她还得把当天的内容复习一遍,直到深夜1点才能入睡。哪怕是在梦里,脑子里转来转去的也都是英语单词。

那时候,东莞的社会秩序不是很好,晚上回家时,毛艳姣都害怕遇到坏人,因此她以最快的速度骑着自行车飞奔,每次回到家总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无论刮风下雨,毛艳姣每天都以最饱满的激情往返于学校和石碣之间。她的辛苦没有白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98年,毛艳姣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专科文凭后,又报考了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她把其它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功课上。她像是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不知疲倦一直走啊走。把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深怕一停下来,一切都来不及了。

为了一门心思地学习,每到周末她不是去广州图书馆上课,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星期五下班后,她便买好两天的菜,把门反锁着,整整两天足不出户,闭门学习。

由于把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都用在了学习上,毛艳姣无瑕顾及自己的身体。1999年下半年的一天,毛艳姣正在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地,在医院里抢救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万幸的是,这次不是癌症复发,而是身体过于虚弱所至。毛艳姣万万没有想到,出院7年了,自己还是这样“弱不禁风”,她甚至有了放弃继续自学的念头。但很快她又改变了想法。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没有追求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想,她又有了动力,重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但这次她对自己以往拼命三郎的学习方式作了调整:万事都得以生命为重,同时注意营养和锻炼。

2000年,毛艳姣顺利地拿到了本科文凭,工资也因此每月增加了1000元。这几年,毛艳姣已逐步还清了债务,生活也稍稍安定了。

2000年底的一天,公司老总告诉好学的毛艳姣一个好消息:“英国威尔士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正在联合招收在职的工商管理MBA,公司正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准备让你去报名。学成归来后,公司会重用你的!”MBA!这和自己的水平隔得太遥远了!但喜欢挑战人生的毛艳姣又不由得动了心。虽说自己已经拿到了自考的本科文凭,但因为学的是中文,专业的针对性并不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能系统地学习工商管理,这无疑会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经过仔细考虑后,毛艳姣决定去报名。然而报名时,她才发现学费对于她来说太高了。每年5万元!可她一年的收入才5万元呀!毛艳姣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机会,她找到公司领导协商,领导知道她的困难后,对她的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很欣赏,当即决定:只要毛艳姣学成后回公司,公司帮她解决一部分学费。

就这样,毛艳姣边工作边开始了MBA的课程学习。同时,她也没有忽略自己的身体状况。2001年底,她在广州孙逸仙医院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告诉她,她的淋巴癌已彻底治愈,身体竟然恢复如初了!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毛艳姣不禁喜极而泣。天啊!从发现病情到医生宣布治愈,其间流淌过将近10年的时光啊,她终于如一只涅磐的凤凰获得了生命和力量的重生!这是一段何等壮美的历练之路啊!

现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毛艳姣已完成了MBA的全部课程,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2003年10月中旬,她将去英国威尔士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在她毕业在即的时候,公司老总再次告诉她一个好消息:经过研究,公司一致决定把她提为部门经理,并给她每年提供10万元年薪。没有什么比这更令历经苦难的毛艳姣激动的了,这说明,她不仅获得了生命的重生,她未来的命运和人生也绽放出了鲜活而光明的色彩。

毛艳姣这个曾被医院“判死刑”的打工妹,在厄运面前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来活,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新的目标,促进自己的人生走上更高的台阶,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焕发出的生命力量,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将她的人生提高到了一个健全人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处在一种怎样的逆境里,只要你不放弃努力,充分地利用每一天,脚踏实地向着目标前进,就能创造出生命和人生的奇迹!

编辑/周全(电子邮箱:zq@zhiyin.com.cn)

3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2 07:35:35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奇迹》

老太啃泥土 啃足70年
一生吃了280盆泥块
联合晚报     (2003-10-11)
  (晨报阜新讯)中国一位78岁叫郝凤兰的老太太,吃土吃了70年。
  郝大娘家住辽宁省阜新市。据悉8岁那年,她突然对自家的土窗台产生了浓厚兴趣,晚上偷偷地去啃了一块块的泥巴,一发而不可止,直到把窗台都啃圆了,然后就去吃墙皮上的土,尤其对炕坯土,更是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23岁结婚后,她的“恶习”未改,开始时丈夫不知道,发现后拗不过她,也只好做罢。就这样,除粗茶淡饭外,吃土成了她每天的习惯,甚至怀孕时也没有停止,一天不吃就觉得不舒服,没精神,连觉都睡不香。
  30岁那年,她曾经患上很严重的气管炎,别人以为她不会再吃土了,可是她仍然如此,一年以后竟神奇地痊愈了,并且没再犯过。
  70岁以后,她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吃土量,但每年至少也得吃上4大盆,以此推算,70年来她至少吃了280盆泥土。
  医学称为异食癖
  据资料介绍,这种吃土嗜好在医学上叫“异食癖”,症状是患者爱以煤渣、墙皮、土块、纸张等“怪”东西为食物,并且在摄食过程中出现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应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专家们发现,某些患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的小儿,有一部分有嗜食异物现象。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07:12:2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奇迹》

北京硬汉,生死两极的顽强追问new!

(2003年10月下半月版《知音》   作者:卜青子 力子 郭峰)
当一个人已知自己的生命也许今天、也许明天就可能戛然而止的时候,你是否依然镇定?!也许绝大多数人不能做到,但一位才49岁的北京汉子却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从容、乐观、豁达!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他的生命之烛却大放异彩。

这个不平凡的人叫牛小鹏,他曾是北京“明天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当他踌躇满志经营着多家公司时,却在1999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4年里,牛小鹏一直默默和死神进行着决斗:迄今为止,他已经动过十次痛彻骨髓的手术,身上已经置换了许多不属于他的人造物,身体内流淌着4万毫升别人的血液。牛小鹏说,如果一个人献200毫升,就有一支200人的队伍为他提供了鲜血。

虽然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可牛小鹏却一次次创造着奇迹:2000年4月,在“网易中国世纪创业大赛”中,从未上过正规电脑学校的他,却一举挫败了由大学硕士、博士组成的团队,获得了大赛的冠军和高达50万元的奖金,创下了网络神话。在公司倒闭、病情恶化、缠绵病榻之时,牛小鹏又拿起了笔,以“我活着,所以我快乐”为主题写下了长达10万字的壮美篇章。2003年8月1日,牛小鹏和著名军旅作家顾保孜共同完成的《生死两极的追问》。那一刻,这位一直微笑着的铮铮男子汉终于忍不住掩卷流泪……

在生命最辉煌之际遭遇绝症

1954年,牛小鹏出生在北京市一个干部家庭。1970年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3501军用被服厂成为一名缝纫工,这适合女人的活他一干就是8年。1979年3月他和深爱且大他4岁的刘陆结为百年之好。

牛小鹏聪明好学,才智过人。1978年他调入航空部研究所当了一名钳工;1984年开始下海经商,从工人到商人,他的人生发生了质的变化。

1988年妻子刘陆赴日留学。两年后牛小鹏毅然将自己钟爱的一套摄影设备变卖换了一张到东京的机票,带着女儿牛海迪也踏上了到日本淘金的征程。

在妻子的努力下,牛小鹏被安置在章峰电装株式会社任“电器工事士”,女儿在东京国立中学、小学读书。“电器工事士”说白了就是中国建筑工地上的电工,虽然是电工,但每月却有4000美金的收入,加上妻子那份差不多每月有7000美金。这份收入即使在日本也算不错,在当时的中国更不是个小数字。过惯了苦日子的牛小鹏深感幸运。

然而1994年2月的一天,幸福却不翼而飞了。

那天工休时,牛小鹏和日本同事“侃”了起来,这个同事是武士六代的后裔,说着说着便自夸说:“牛,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吗?其实只有日耳曼和我们大和才是最优秀的民族。”一股怒火顷刻在牛小鹏的胸膛燃烧。

怀着能够趾高气扬赞美自己祖国的渴望,一个月后,牛小鹏携妻女回到北京。他发誓要在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那一年他刚满40岁。

1994年9月,回国仅半年的牛小鹏便开办了自己的“明天到”办公用品公司;1996年他的公司被日本著名办公用品公司PLUS看中,成为该公司在中国的惟一代理;1997年他又与朋友合作成立了奥林之星保健品有限公司,代理美国著名保健品“麦金妮斯”在中国的销售业务,当时国内的甲A球队纷纷成为他的客户。牛小鹏的事业一时如日中天。

不久牛小鹏在北京的上地西里买了一套宽敞漂亮的房子,还购置了轿车。就在他踌躇满志振翅欲飞时,人生的不幸却像雷电一样将他从半空击落。

1998年初的一天,牛小鹏突然发现自己颈部多年的甲状腺囊肿几天来快速长大,以致压歪了喉结,于是他于1月5日来到北京一家著名医院做了切除手术。当时医院诊断是良性肿结。然而半年后他的左侧骶骨开始疼痛,经CT检测发现是骶骨处长了肿瘤。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率,牛小鹏来到北京另一家大医院找到骶骨手术专家会诊。

不久,结果就出来了,专家们告诉他骨盆上的肿瘤不是原发病灶,而是因甲状腺癌导致的远端骨转移,继发性左骶骨恶性肿瘤,这种症状就是癌症的晚期。看着医生们同情的目光,牛小鹏的大脑一片空白,死亡的阴影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向他直冲而来。

1999年5月17日,牛小鹏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医生刮掉了他左侧骶骨的肿瘤,术后他恢复很快,竟然开着车回家了,这让他对治疗充满了信心。

当时,他并不知道病魔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向他展开更猛烈的攻击。没多久牛小鹏颈部甲状腺手术处又有肿物出现,他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手术,还做了全身的碘131核医学治疗。

直到那时,他才从专家口里得知,他第一次手术时的甲状腺结节其实就是“滤泡型甲状腺癌”,而那家医院竟然将应该发现的恶性肿瘤当成了良性结节,以致耽搁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他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成了顺着血液到处游走的可怕的血行转移,治愈的可能几乎等于零。

一怒之下,牛小鹏把那家医院告上了法庭。1999年11月的一天下午,牛小鹏开车外出办事,恰好经过地坛公园,身心疲惫的他突然萌生了进去坐坐的念头。因为不是节假日,公园里的人很少,当牛小鹏刚走到通往地坛中心的那条路时,一下子被震撼了:宽阔而幽静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银杏叶,金黄的叶片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令人心醉。牛小鹏贪婪地看着,贪婪地吮吸着,他已经记不清上一次看到这样的美景是什么时候了,可他知道这一次的观望将在他的心里打下永久的印记。这一瞬间,生命的长短真正变得很重要。

“我已无法延长我生命的长度。剩下的,就是我怎样来度过这有限的日子。”后来,牛小鹏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道。也就在那一天,牛小鹏突然觉得,即使打赢这场官司又能为他赢得什么呢?还不如拿这有限的时间做些什么。他主动放弃了打官司。

山不过来,我们过去

由于历经三次手术和多种放疗,牛小鹏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彻底失去了领导公司的能力,只好忍痛转让、关闭了其它公司,而只留下和妻子最初苦心经营的“明天到”办公用品公司,妻子刘陆全盘打理,他在背后进行“遥控”。

1999年的中国是网络的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吸引着无数商家敏锐的嗅觉。牛小鹏认真分析预测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后,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创业机会,他认为“明天到”非常适合利用网上销售的经营模式,“在线+离线,电子商务新概念”,牛小鹏被自己的这个创意兴奋不已,沉浸在喜悦中的他早已忘了自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癌症病人。

一个好的创意必须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才能吸引投资商的目光,牛小鹏显然知道这道理,但是对于只上过初中的他来说,要想写出长达几十页且极具吸引力的商业计划书来无疑是一种挑战。

牛小鹏打听到过去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在做一个策划公司,便拖着病体找到了那个朋友,对方一听他的创意后大为赞赏,但是他10万元的包装费用却让牛小鹏倒吸一口凉气,三次手术牛小鹏花掉了家中一大部分积蓄,而此时正缺钱的他却怎么也不敢拿10万来做赌注。

回到家后牛小鹏的心情无比郁闷,他有气无力坐在沙发的一角一遍遍地过滤着他美好的设想。看到丈夫遭受如此打击,妻子刘陆便鼓励他说:“小鹏,你不记得你给我讲过山不过来的典故吗?”

那是牛小鹏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典故:伊斯兰教的先祖穆罕默德,带着他的门徒到山谷里讲道。穆罕默德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人只要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不服气,对穆罕默德说:“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随即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他的喊声在山谷里回荡。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期待着尊师的喊声灵验。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站到了山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只要遇到困难,夫妻俩总用这个典故来勉励自己。

牛小鹏一下从迷茫中清醒了过来:“是啊,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嘛!”

1999年底的一个星期天,牛小鹏和妻子来到西单图书城,花200元钱买回一大堆关于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的工具书。从此妻子披星戴月地经营着公司,牛小鹏则关在家里“啃”那些刚刚买回来的书籍。

为预防肿瘤扩散,2000年1月牛小鹏在中科院肿瘤医院又做了第二次碘131核医学治疗,因为核治疗要求病人与家属必须隔离,牛小鹏被彻底关进了书房。漫长的寒夜里,刘陆半夜醒来后依然能从书房听到丈夫击打键盘的声音,她只好一遍遍地催他快点休息,牛小鹏答应得挺好,可妻子一走,他又偷偷地击打起了键盘,一直写到天亮才和衣而睡。刘陆知道丈夫是个倔强的人,心疼丈夫的她只能躲在被窝里偷偷抽泣。

三个月后,这个被牛小鹏称之为“婴儿”的长达50多页纸的商业计划书终于艰难地诞生了。

说来也巧,牛小鹏的商业计划书是在2000年3月15日完成的,当晚他就在互联网上看到网易公司正在举办“网易中国世纪创业大赛”的启事,该项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月,应参赛者的要求截止日延期到3月19日,正所谓天助人也,如果截止日期不延长的话,牛小鹏就错过了这次参赛的好机会。两天后,牛小鹏按照参赛的要求将自己的计划书加班加点地整理好,通过电子信箱发往大赛组委会。

没想到一周后,他却意外地接到网易公司打来的电话:“牛先生,恭喜你,你的‘明天到’商业计划书入围了,希望你抓紧时间准备4月10日的答辩。”牛小鹏一下子愣在那里,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幸运之神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这次大赛是从700多个团队中选出6个团队入围,获得一等奖者将会得到50万元的高额奖金啊!

牛小鹏急不可耐地登陆网易网站,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受疾病困扰多时的他禁不住抱住妻子大叫道:“啊,我成功了,我们就要到达山顶啦!”

4月11日晚7点30分,大赛结果终于出来了,牛小鹏竟获得了冠军!当他高高地站在领奖台上时,刘陆禁不住发出了带着泪水的欢呼,只有她知道丈夫荣誉的背后那难以言表的痛苦!

一时间,牛小鹏“一炮走红”,国内外媒体均以“网络英雄”、“网络黑马”等标题报道他获奖的消息。业内人士简直不敢相信,这位只有初中文化、没有上过正规的电脑学校、年已46岁的圈外人士竟然能击败由硕士、博士组成的团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那时,他们更不知道站在领奖台上的牛小鹏是一个动过三次手术的晚期癌症患者!

成功更加坚定了牛小鹏笑对生活的勇气。

强者总是爬起来比倒下多一次

当幸运之神降临在牛小鹏身上时,可怕的病魔也不甘寂寞,两个月后,当牛小鹏准备第三次做碘131核治疗时,颈部又出现了肿物。无奈之下,2000年7月牛小鹏被第四次推进入手术室,但是两个月过后,发疯般的肿瘤再次复发……

牛小鹏在创造网络神话的同时,也正在创造着一个癌症病人惊人的手术记录,第五次,第六次……他瘦弱的躯体成了与肿瘤搏斗的战场,颈部、骨盆、左腿、胸椎……几乎住遍了北京所有知名的医院。在一次次刀光剑影后,牛小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身上的刀口连起来竟有几米长。

癌症是很痛苦的,许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疼死的。而在所有的癌症中,骨癌是最痛苦的。最疼的时候,牛小鹏在一个上午打过5针杜冷丁。由于做手术时都是全身麻醉,时间一长,他的身体对麻醉药与止痛药都产生了抗药性。可一旦疼痛稍稍缓解,他就会挪到窗口看太阳东升西落……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心中留下美丽的印记……他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可爱,快乐度过每一天日渐成为牛小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002年3月,在做完第七次腿部手术后,牛小鹏那双陪了他近2年的双拐也无法使他站起来了。他不能再自由地出入活动,只能坐在轮椅或平卧在床上了。

为了能让丈夫与外界保持联系,妻子刘陆挤出钱来,给他买了一台手提电脑,配置了无线上网卡。

2002年6月的一天,从癌症的恐惧和无望中冷静下来时,牛小鹏不经意地拿起笔像写作文一样,写了一篇《我活着,所以我快乐》的文章,这不是他因惧怕死亡而发出的悲鸣,而是对人生对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而得出的感想。

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在他当时所住的医院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久的一天,一个整日愁眉、唉声叹气的同室病友看了他的这篇文章时,竟然掩面号啕大哭起来。从此那个病友一扫往日的悲观,像牛小鹏一样慢慢变得快乐自信起来。

没想到自己的一篇“小作文”竟有这样的功效,牛小鹏感到震惊,同时也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快乐,他开始不断地拿起笔来零零散散地记录着他的人生、生命的感悟及屡次轰轰烈烈的抗癌事件……牛小鹏的文章开始在病友、同学、朋友间传开,不久还被贴在网上,很快不少网民通过网络向他表示慰问和关怀,还有不少网友手捧鲜花来到他的病榻前,而他所居住的上地西里社区网站还专门为他开辟了“牛哥加油站”。网友们潮水般的关爱之情使牛小鹏泪眼模糊,他的精神世界从此变得更加壮美和饱满。

2002年11月15日,就在牛小鹏开始做第九次手术之前,在网上聊天时,他遇到了著名军旅作家顾保孜。顾保孜不仅被牛小鹏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更被他那种对人生对灾难的独特的领悟力所打动,她热情地鼓励牛小鹏写下去,以后出本书。一是要他用自己的快乐感染众多癌症患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二是让他有一种顽强活下去的“使命”感。

受到鼓舞的牛小鹏开始奋笔疾书。他写作的态度像是又遇到千载难逢的创业机遇一样,是那样的兢兢业业。因为左腿、肋骨等多处动过手术,已不能轻易动弹的牛小鹏只好半仰在床头,将电脑笔记本放在胸部或腹部写作,刺骨的疼痛不时像针扎一样在他身体穿梭游走,但为了这个快乐的“使命”,他依然在忘我地写作,好多次他的手不停地颤抖,险些将笔记本掀翻在地,妻子刘陆看在眼里,泪却流在心里。

写作使他更加坚强。

2003年春节的前一天,妻子刘陆一进门便趴在牛小鹏的肩头痛哭了起来,因为这天他们的“明天到”也不得不关闭了,在送走最后一名股东时,牛小鹏那辆切诺基吉普车也折价1万元抵债了。

妻子走后,牛小鹏也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然而第二天,当妻子来到病房时,他却用微弱的声音给妻子唱起了歌——刘欢的《重头再来》。他深情地说:“刘陆,歌词的上半部分是送给我的——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下半部分是送给你的——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夫妻俩从这场磨难中找到了人生最为重要的元素——真挚的爱与活着的快乐。于是他们相拥着含泪唱起这首他们最爱的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重头再来……

2003年2月19日,牛小鹏接受了置换人工股关节的第十次手术。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手术,医生含泪对他说:“老牛啊,你已经不能再进行手术了,放疗也已经超过了极限,现在我们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然而第二天,刚刚从昏睡中清醒过来,他又拿起了笔……等待自己一篇篇文章被印成铅字,摆上书架,成了他最后的生命奢望。

刚开始一篇文章牛小鹏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到后来身体极度虚弱的他有时竟在一周也迟迟不能完成,有时竟长达一个月。他后来的文章在网上的反响更加强烈,有时贴到网站的当天就被2000多人浏览。

因为自己的文章,牛小鹏结识了不少朋友。叶鹤荣是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当他听说牛小鹏的病情后特意带同学来到病房看望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当他将自己暑期攀登西藏宁金抗沙雪山时拍摄的100张精选的照片装在一个小相册送给牛小鹏时,牛小鹏哭了。叶鹤荣在相册的附言中这样写道:强者总是爬起来比倒下多一次……

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居然受到社会各界如此的厚爱,使得牛小鹏受宠若惊,他决心回报社会。他住过的每一间病房都被医护人员称之为“模范病房”,因为他的乐观和坚强感动着病房内外每一个人。虽然有几个与他一起抗癌的病友相继病逝,但是因为牛小鹏的文章使他们临终时走得是那样从容而安详。

2003年4月底,在顾保孜的大力帮助下,牛小鹏终于整理完成了近10万字的手稿,2003年8月1日,当牛小鹏从出版社编辑手里接过自己与顾保孜共同完成的著作《生死两极的追问》一书时,这位一向坚强的抗癌英雄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流泪了……

如今,病榻上的牛小鹏已陷入了弥留之际,可在清醒的片刻,他依然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一位探望他的朋友。他的坦然就像他在文章中写的一样:地狱般的深渊有着狭小的入口,而广袤的天空正向我召唤。有个声音告诉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使自己不掉进深渊,那就是,努力拓宽你生命的宽度,使它足够大过你不想进去的入口……

“人生就像搭乘运行的列车,人们上上下下,不时会有意外出现,当我们到了该下车的时候乘坐的位置空了出来,但仍然能给继续旅行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牛小鹏患病以来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但愿牛小鹏能永远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因为他的生命历程足以告诉我们:生命是多么珍贵,活着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编辑/周莉zl@zhiyin.com.cn
罗志松Luozhisong@zhiyin.com.cn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15:17:09 | 只看该作者

《生命奇迹》

爱人心,我“贪婪”呵护的爱人心new!

——一个换心患者与他的真情爱人
(2003年11月下《知音》  作者:摇摇)
2003年4月2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三家强强联手,为一位安装心脏辅助装置达2年多的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换心手术,据悉,这位患者的人工心脏已经用了25个月,生存时间之久,居世界前十名;这例手术也是亚洲第一例长时间使用人工心脏后的换心手术。

创造这个医学奇迹的就是天津大港公安分局胜利派出所的民警曹更义和他的妻子张宗云。谈起自己几度死里逃生的经过,曹更义感慨万千,他深情地说:“在这场夺心战斗中,如果说我是那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我妻子就是我背后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是她呐喊着引领我走向新生。”

8年分居刚团圆,丈夫却大面积心肌梗死

1990年初冬,下着雨的一天午后,从张家口部队回天津大港探亲的曹更义,偶遇了高中同学张宗云。她从大学毕业不久,在大港区审计局工作。意想不到的重逢,让他们很快成为一对异地恋人。

1993年10月,曹更义回家迎娶他的新娘。然而,新婚10天,他就回到部队。在随后的五年里,他们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四五次短暂相聚。

1999年9月,曹更义从部队转业到大港公安分局胜利派出所,担任荣华里片警。分居八年的伴侣终于团圆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七个月后,突如其来的厄运就降临到他们身上。

2000年4月22日晚,为完成任务连值了4天夜班的曹更义,突然心口疼,呼吸艰难。等同事将他送往大港医院时,他已全身青紫,两次猝死过去。医生诊断:曹更义因过度劳累引起了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经过4次电击,曹更义才苏醒,却仍在生死线上挣扎。

急救到晚上10点,医生下了7张病危通知书,宣告不治,让张宗云准备后事。张宗云不肯相信,她苦盼了8年的团圆日子刚刚开始就要结束,她从极度悲伤中清醒过来:“我不能失去刚刚在一起的幸福。”

由于区级医院医疗条件限制,融血栓的酶类药物不全,张宗云想到了转院。她对医生说:“哪怕他死在路上,我也要送他去胸科医院。”

医生们默许了。然而,曹更义刚刚被抬上救护车,又重度昏迷过去了。张宗云一上车,就跪在曹更义头前,她想:“只要我一直跪到市里,就能感动苍天,他就能活下来。”正在发烧的5岁女儿也一直扛着父亲的一只胳膊祷告。救护车44分钟到达,张宗云也长跪了44分钟。

曹更义的胸膛在电击急救时,都被烧焦了。两个月后,当胸膛长出新皮时,他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颤阿氏综合征,似乎也好转了。

9月初,曹更义重返工作岗位,被照顾安排到了内保科。不料11月份,他接连参与全区所有银行、储蓄所的金融安全各项检查后,气又喘不过来了,到了12月12日晚,睡觉时呼吸已经费劲,被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衰。20天里,曹更义一躺下就憋气,每天晚上躺着、坐着睡着的时间合起来只有两个小时。

张宗云把丈夫接回家过年。除夕夜,张宗云流着泪取出曹更义心爱的警服,让他穿上,也把自己和女儿打扮得光鲜靓丽,当女儿左瞧瞧爸爸右瞧瞧妈妈拍手叫好时,张宗云的心好像也慢慢暖了起来。

爱者无畏,勇开先例为夫置换人工心脏

过年后,张宗云从《中国医学论坛报》上看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通过手术能够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存时间。她抱着一线希望,当即决定要把丈夫送去治疗。

2月18日,张宗云在大港区政府和公安分局领导的支持下,将曹更义送到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这时,他瘦得皮包骨头,刚刚32岁的他肌肤皱褶如80岁的老人,中午他想吃炸酱面,然而离医院门口仅50米远的小店他都走不到。

曹更义住院后,每天接受各种检查,寻找病因。那些晚上,张宗云总是端着一把椅子坐在丈夫的床前,帮他按摩头部,搓揉他日渐萎缩的腿部肌肉,生怕他不经意间离她而去。20天后,曹更义被确诊为四度心衰,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

绝望深深地吞噬了张宗云。但是,当她回到病房,看到气若游丝的丈夫,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了:“我不能撇下他不管。”

曹更义因为病痛折磨,有时会提出不合情理地要求。有一天夜里两点多了,曹更义突然说他想吃冰糕,春寒料峭的夜晚,张宗云跑了很远的路,才在一家小超市买到了冰糕,但是曹更义吃了一口就放下了。

张宗云心中无限酸楚。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在北京漫天的沙尘暴里,去各个菜市场、超市,买回曹更义平时爱吃的各类荤菜素菜,做给他吃,有时,曹更义能吃下几口;有时,甚至原封不动。但是张宗云还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心中强烈的爱与挽留。

3月15日,医生对张宗云说,医院刚从美国学习了一种人工心脏植入术,可以挽救心衰的病人。可是费用超过了50万元人民币,而且在国内既没有设备,也没有手术先例,成功的概率只有50%。

关心她的朋友都劝她不要冒这个险,放弃手术带来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可接受手术,不管成功与否,日后的护理也是问题,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痛苦。张宗云躲在医院的花园里,哭了整整一个上午。泪眼婆娑中,她突然想起一次在水上公园划船时,曹更义在桥墩石头上写下三个字:“永相守”。张宗云沉静下来,不管命运如何,她要和丈夫共闯难关。

当夜,她把求助电话打给了大港公安分局张家应局长、祖广川政委。局领导连夜召开会议,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战友。第二天,市公安局武长顺局长专程来大港协调,大港区区委、区政府只升华、陈玉贵等领导得知挽救曹更义迫在眉睫时,很快拨出了50万元专款。分局赵军副局长还12次进京蹉商细节。

3月21日,由副院长吴清玉亲自主刀,为曹更义做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将4斤重的美国产左心辅助泵安进他的腹腔。11个小时的手术空前成功,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北京、天津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一全国首例植入型人工心脏手术的经过。

麻醉消退后,曹更义被无边的剧痛包围着。当含有鸦片成分的止疼药连吃了三天时,他开始上瘾了,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再吃这药片了,你是一名警察,不能出了医院再进戒毒所。”因此每当撕心裂肺的疼痛袭来,他就让张宗云给他咬住毛巾,毛巾咬烂了一条条;实在疼不过,张宗云就把胳膊伸给他,让他在上面咬出一道道血迹斑斑的深深齿痕。

手术一个月后,曹更义终于从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然而4天后,更大的灾难降临了。一个大夫刚给他的伤口换完药,剪断引流管线后,导致突然大出血,医生用尽所有的止血办法都无法止住。

医生告诉张宗云没有任何药物能止住出血,完全靠他的身体和意志支撑着。张宗云一边安慰爱人,一边紧紧握住他的手:即便前面是鬼门关,你也必须给我闯。女儿握着小勺颤抖着恳求爸爸,再多喝一口水,为了女儿,爸爸千万别闭上眼睛。连续4天,曹更义就靠输入鲜血来凝固伤口。4月29日,曹更义终于停止出血了。三天后,奇迹再度出现,给曹更义拔出引流管,都不再出血。曹更义得救了!

细致护心,恩爱夫妻再创亚洲纪录

在国外,植入人工心脏的病人,一般在医疗中心或社区医院接受护理,可为了省钱,不懂医的张宗云勇敢地承担起了护理丈夫的工作。

护理曹更义这样一个重症病人并不是简单的事。术后,曹更义右腹上伸出电导线的位置留下了一个酒杯口大小的伤口,不断分泌暗红色混合粉状物,隔两天就要去医院换一次药。慢慢地,张宗云熟悉了换药流程,就在家里进行消毒,初时给丈夫换药,她下不了手,一铰血花就冒出来,一颗心也跟着震颤起来。但是,为了节约开支,她让自己狠下心来,用石碳酸去烧,用剪刀剪开丈夫伤口的赘肉,用碘酒、庆大注射液清疮……

紧接着,张宗云又买回医学英语字典,对照左心辅助泵资料,研究机器性能。有一天夜里12点,机器突然报警,听到第一声响动张宗云就跳了起来,原来是连接通气管的空气过滤器太脏引起报警。之后,张宗云每天擦6遍地板。价值300元的过滤器每半个月就得更换一次,张宗云就想办法清洗干净,然后接着用,节省费用。每次清洗,她都要用5个小盆子,分装洁洁灵和洗衣粉,泡洗过滤器,再用细针裹上药棉往外掏灰尘,最后来回晃动洗净过滤器。

为了防止血液在人工心脏的人造血管里流动时,与异物接触形成血块,堵塞血管,曹更义服用了许多血液抗凝药。然而7月22日早晨,曹更义突然肚子疼,到了晚上,他先是腿上出现小红点,很快就蔓延到了全身,最后全身都浮肿起来。曹更义竟患上了全国仅两例因服用华法林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张宗云辗转了4家医院,没有一家肯接收曹更义。

张宗云抹干眼泪,向北京阜外医院朱主任求助。他很快为她联系了天津一家研究所,更换抗凝药后,曹更义总算好转过来。

曹更义是靠时刻连接电源的主机和小电池,维持体内人工心脏的跳动。电,是他赖以生存的法宝。盛夏的住宅小区常常发生停电。有一天第一次停电是晚上8点多,张宗云赶紧给丈夫换上备用大电池后,然后从19楼往下跑,找公安分局领导借来备用发电机。

第二天,惊魂甫定的张宗云花3000元买了一台发电机,放在家里备用。然而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两点多,又停电了。张宗云从梦中跳起,去拉发电机,可发动机怎么也打不着。张宗云手足无措地给丈夫换过备用大电池后,就不停地打电话给电业公司、物业管理配电房,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抢修线路故障。张宗云死死地盯了一夜机器,一分一秒听人工心脏的泵表滴答响。万幸的是,第二天早晨7点半,终于来电了,这时曹更义的电池只剩下10分钟就用完了。

每当曹更义背着装在特制书包里的蓄电池坐电梯时,泵的声音便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特别响。为了不让别人好奇的眼光刺激丈夫,张宗云总是没完没了地跟他说话。曹更义穿着张宗云为他订做的特制衣服,别人也以为他是摄影记者,所以一直都没被发现。但是有一天,夫妻俩下楼时,电梯间进来一个小孩,劈头就问:“这是什么声音?”还凑到曹更义身上来听,张宗云特意大声说话,想压倒孩子的声音,可曹更义还是听到了。看着丈夫痛苦的眼神,张宗云使劲握住他的手,劝慰他说:“你必须要面对群体。真有一天把泵摘除了,咱就胜利了。”

2002年3月,春暖花开时,曹更义可以坦然地坐电梯下楼了,他一手托着书包里的蓄电池,一手握住车把,骑自行车去公园、去广场,在蓝天白云下享受两小时的阳光和空气。

到了11月,曹更义的机器却经常报警了,一报警,他就憋气得厉害,不能坐着吃饭,只能在房里来回走。一个月后,泵残余量更是时高时低,张宗云如坐针毡,她时常在夜里跟机器说话:“让更义活着,让我们一家三口还能在一起。”可是泵内部电池即将耗尽,随时可能停机,曹更义又一次置身生死边缘。

赌命一搏,千方百计为丈夫再度换心

张宗云没时间流泪。在审计局领导的支持下,她联络哈尔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医院,寻求下一步治疗,医生们都告诉她,到了人工心脏不能替代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心脏时,只有考虑心脏移植。然而,一方面,连国外摘除人工心脏再做移植的病例都很少,艰难可想而知;另一方面,1.82米身高的曹更义太难找到心脏供体,况且,还有昂贵的费用……

过年时,张宗云惟恐曹更义随时离去,就带着一家三口去照相馆补拍了一张合家欢。女儿拉着父母的手,天真地说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坐上爸爸的自行车去学校,同学们都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爸爸。

张宗云一阵心酸,为了孩子起码的要求,她决定最后一搏。新春里,她去天津各家医院和心外科主任谈曹更义的病情,恳求他们就当曹更义是摘除人工心脏后又移植心脏的实验品,为他减免些手术费用。

不知走了多少路,磨破嘴皮,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外科好心的张鹏主任答应了她的要求。这时,张宗云郑重地和曹更义倾心长谈,因为移植心脏,要在曹更义胸腹原本1尺4长的刀口上第二次开膛破肚,曹更义将面临更大的痛苦,张宗云问丈夫:“做不做?”曹更义回答:“做。”曹更义是多么渴望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

在等待供体的两个多月里,曹更义人工心脏的泵残余量一直居高不下,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整整一周粒米未进。就在这时,喜从天降,一直关心他们的北京阜外医院魏主任打来电话,有合适的供体了。

4月15日,张宗云赶去北京找吴院长,他立刻邀请自己带过的博士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陈良万联手手术。

然而,当张宗云坐火车准备返回天津时,突然听到旁人说起北京已是SARS疫区,她一下傻眼了。

4月17日,吴院长仍然如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天津医大总医院,会同院领导及心外科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换心方案。张宗云在会上表态:“这次能在天津做手术,非常感谢总医院无私的援助。尽管他父母认为曹更义带辅助泵能活,摘了可能就得死,但机会我不会错过……如果大家有100%的力气,使到101%,救不活曹更义,我一生都感谢,就算我们为医学做点贡献;但要是力气只使到99%,我恨你们。”

4月20日,天津也开始出现SARS。张宗云的一颗心又落入谷底。喜出望外的是,4月22日深夜,陈院长从福州带队取道北京来到天津。在争夺生命的战斗中,他们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手术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那时,曹更义的人工心脏已经用了25个月,生存时间之久,居世界前十名。也是亚洲第一例长时间使用植入型人工心脏的病例。

4月24日上午8点半,眼看曹更义就要被推进电梯,张宗云对着他喊:“曹更义,你要活着回来,要不我到阎王爷那儿去告你,我一辈子都恨你。”女儿扑向爸爸身边,喊:“爸爸,我要亲亲你。”她让妈妈把自己亲手叠的99颗幸运星挂在爸爸的机器上。曹更义的泪簌簌落下。在场的人也潸然泪下。

9点,开始手术,麻醉后,吴院长和陈院长师生联手主刀,一寸一寸地锯开曹更义的胸骨。心脏剥离异常艰难。当时供体心脏已经如期到达,供体不能久置,情况万分危急,张鹏主任等人护理供体,吴院长师生凭着经验,继续剥离着曹更义的心脏,11点半,剥离成功,曹更义扩大得像巨球一样的病变心脏被取了出来。下午3时,换心手术终于成功了。

当晚11点多,曹更义苏醒过来。张宗云对着门缝激动地喊:“大曹,在赌命运的路上,我们赢了。”

一周后,因为药物反应,曹更义仍咽不下饭,张宗云让护士带进一张字条,她写道:“曹更义:打这场生命战,指挥是我,冲锋陷阵是你,你要配合我,直到凯旋的那一天。”

曹更义在监护室的一个多月里,张宗云天天给他写字条,鼓励他,“亲爱的,挺过11天了,你即将和天下所有人一样生活着,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安安静静地和心说话,踏踏实实地静养!我就在几步之遥,和你分分秒秒感应。”“无论多难,你都要好好地再活一场,我们一家吃完饭,出去遛遛,你教孩子打打球,穿上你的警服,潇洒地给我敬礼……”

曹更义逐日康复,张宗云喜上眉梢。不料6月初,他转入心内科病房没多久,突然发烧到38.9℃。正是非典期间,医生护士们立刻戴上双层口罩,可是张宗云连口罩也不戴,她要和丈夫生死与共。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领导们竭尽关爱下,在张鹏主任带领的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8月中旬,曹更义出院了。

9月1日是女儿开学的第一天。那天,曹更义骑着自行车,早早地守候在女儿学校的门口。放学的铃声响起时,他第一个冲进校门,在众目睽睽下把女儿举过头顶,大声嚷道:“丫头,爸爸接你回家喽。”看着女儿兴奋的小脸,在灿烂的夕阳中,曹更义有一种重生的喜悦。

夜里,女儿睡熟了。张宗云依偎在丈夫的胸前,她贪婪地聆听着丈夫的心跳,“咚咚”“咚咚”,那稳健而有力的律动,此刻像一首动听的音乐,弹奏着他们美好的未来……

尽管向天津市社保局、社险中心申请特殊病种的办理手续还没有批复下来;尽管有天津医大总医院竭力相帮,曹更义的术后护理费用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曹更义夫妇以后的路还很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为爱搀扶,爱心定能感天动地!

编辑/周 莉 zL@zhiyin.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04 , Processed in 0.0723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