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民族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9 11:3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族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黄传贵
——
——提要:本文从立论角度在国内首次正式提出“民族民间医药学”这一概念,并对其作了较为确切的定义及其与传统的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的区别,同时,作者全面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当代医学的结构模式,系统阐述了这种模式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状,阐述了民族民间医药学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存在的价值、发展趋势、抢救措施等。最后,作者以其祖传八代的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学流派“黄家医圈”的理论和实践为实例,强调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民族民间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
——
——我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是黄家医圈的第八代传人,是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的西医主任医师,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医为职业30余年,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前途十分关注。现就“民族民族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发表一人之见,就教于专家、同道,请予赐教。
——
——一.中国医药学的结构模式
——人类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任何理论都将更新观念,适应未来,医药理论也必然如此。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中国医药学应以清朝末年划界,在此以前客观存在的中医、民族医和民族民间医划归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范畴,在此之后的客观存在的传统医药现代化、西方医药东方化和东西方医药结合化归为中国现代医药学范畴。
——过去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西医并举构成我国当代医药学的结构模式是不完整、不科学的。首先,这种结构忽视了中国民族医药学和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客观存在。其次,它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表述。我认为,我国当代医药学的结构模式应为:
——————————————-中医
———————-中国传统医药学{ 民族医
———————————————民族民间医
——中国医药学{
———————————————传统医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医药学{ 西方医学东方化
———————————————东西方医药结合化
——这种把传统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三分论”的观点或有理、或谬误,以供参考。
——二.传统医药学
——中国的传统医药学连绵数千年,覆盖全世界,是世界各民族医药学中历史最长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门学科。它包容的中医药学、民族医药学、民族民间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灿烂医药学文化的结晶,都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实践。由于诸多因素,三者同源分流,各走其道,得其发展,各显其价值,已为客观存在。
——中医药学已有自己的系统理论,已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黄帝内经》、《医宗金鉴》、《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金匮要略》……等等是它的代表著,张仲景、李时珍、华佗、扁鹊、孙思邈、张介斌、叶天士……等等是中医的鼻祖。中医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代表,它能代表中国。国家公认,世人周知。
——民族医药学有的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历史的民族文化背景,或以本民族的文字录载,或为本民族所公认。如蒙医、傣医、藏医、壮医、彝医、土家族医等等。但民族医只能代表本民族,不能代表其他民族,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民族民间医药学是产生于民间,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实践,流传于民间,散见于民间各民族中自我医疗保健的经验和方法,是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典籍所未能录载、包容和解释过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医和民族医理论的发源地,是中国灿烂医学文化中的瑰宝,是伟大医药宝库中急待保护、开发和发展的部份。它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保守性、单传性、口传性、散在性、古朴性、普及性、非系统性和非理论性等特点,但具有简便性、经济性、适用性、有效性,是民族民族民间医学的具体体现。它不能代表国家,也不能代表某一民族,但客观存在,是有适用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医学体系。
——传统医药的三大组成部份,除上述各自的特点外,在继承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以典籍为纲,以师承为目,教而学之,偏于理论,医药分开,各有科学,各司其职。而民族民族民间医药学则大多为心传,口授,一脉相承,习而验之,医药一体,重于实践,自诊、自采、自制、自配、自用。
——在诊断上,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侧重于审证求因,辩证施治。用药上强调古方为鉴,谨遵君臣佐使。而民族民间医药学侧重于“心、脉、肺、气、神、肝、胆、脾、胃、肠、肾、血、腑、脏、骨、髓源津也”的生理网的关系。用药上强调专病专治,专症专方,强调族的配方,以经验中的单方、验方、功法、手法、内治、外治、分合施治。总之,民族民间医药学与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的区别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区别即:能代表国家的谓之中医;代表某一民族的谓之民族医;而广泛存在于民间不能代表某一民族,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谓之民族民族民间医。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族民间医药学还未有明确的定义,在理论上,几乎还是白纸一张。对它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也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依然处于自生自灭、自荣自枯的境地。不少民间世家的医理精萃和绝招妙技,或因传人离世而带走,或因辗转相传而失真。思之痛心,睹之伤情。民族民族民间医药学不被重视,不利于中国当代医药学的发展。只有给民族民间医药学以应有的地位,抓紧抢救、发掘、整理,只有建立起中国特有的、独立的民族民间医药学体系,才能使中国当代医药学的结构模式趋于合理、完善。
——
——三.现代医药学
——现代医药学中的传统医药现代化,西方医学东方化和东西方医药结合化,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标志。这个结构才切合中国现代医药学的客观实际现状。它覆盖面广,从根本上避免了长期存在的门户之见,并统一了中国客观存在的各医学流派。
——传统医药现代化:人类进步,科学发展,促使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在理论框架及其内容范畴都已被高科技所渗透,所突破。人们利用高科技的现代医药技术整理、发掘传统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多成果。如从中药黄连中提取了黄连素,柴胡中提取柴胡素,灯盏花中提取了灯盏花素,秋水仙中提取秋水仙硷等等。这是传统医药发展的标志,也是传统医药学的生命所在。
——西方医药东方化:中华民族1840年以前在医药上用的都是中医、民族医和民族民间医,都是使用纯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进了化学药物,称之为西医,名符其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中国化学工业得以产生,能生产化学合成药物,应称为中国的化学合成药,而不应称为西药。中国医生用中国制造的手术刀在中国人身上切下了大瘤子,不应称为西医。那种把中国医生的所做所为称为西医、西药,实在可悲,至少是缺乏民族自尊的表现。但要承认,西方医药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现代医药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医药东方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国现代医学的组成部份。
——东西方医药结合化:西医是以解剖为基础,以量化理论指导实践为科学依据;传统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天地合一为理论指导,实践为科学依据。诊断上:西医辩病论治,传统医学辩证论治;用药上:西医是按统计学概率对人群、对病种;传统医学是按整体对个人、对症候。西方医学和东方医学有千差万别,但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是生命、疾病,都是以哲学作为指导,以生命为桥梁,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生命的产生、发展和延续,阐述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没有根本的冲突,但结合点不在理论,而在临床。
——
——四.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客观存在
——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明确了我国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存在之后,再来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它的作用。在现代医学和其它各门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命现象,始终成为科学家们所注目的领域。从生命的宏观到微观,从某一个体生命的整体到它们的分子、原子、核子……,当部份医学科学家们站立在科学的塔尖上骄傲地注视着生存在地球上的这数十亿生灵的时候,他们似乎突然感觉到科学捉弄了自己。因为他们发现,对人体生命现象研究得越细,似乎离开生命的整体就越远,就越是把自己牵向了一条死胡同。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几乎都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声:二十一世纪人类要回归大自然!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与世界上尖端的现代医药学的研究领域相距甚远的中国传统医药学不正是植根于广阔的大自然的土壤中吗?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不是更具有大自然所赋予的“土”和“俗”的特点吗?世界各国曾经掀起的阵阵中草药热不是曾使炎黄子孙们兴奋不已吗?这样说,并不是想为我们民族护短,贬低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而是要把中国的医药学中最原始、最广泛的部份与现代医学进行客观比较,从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从而确立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网络。
——现代医学发展,在整个医学结构组合的模式中必然是领先的。但是,它与传统医药学和民族民间医药学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表现似有明显的差异。现代医学发展的先进科学手段,目前基本上都只能在我国县以上的城镇得以普及。如:CT、核磁共振一类的诊疗技术,更使普通人望尘莫及。但是,在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仍很突出。居住在深山僻壤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不曾享受过正规治疗。几十岁的老人还没有见过穿白大褂的医生,更没有听说过B超、心电图等。生存的本能促使生活在这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去进行自我保健的不断实践,推动着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向前发展。他们能在那艰苦的环境和落后的条件下传宗接代,生存繁衍,延年益寿,靠的就是民族民间医学的自救。隔壁的张二嫂、山那边的李二哥都可能是这个地区合格的“医生”,一字不识的山民都会使用几个单方,放牛娃也能治几种疾病。不是医生的妇孺能治头痛、腰痛,能止血接骨,还能接生。如遇疾病重症,三亲六戚“会诊”,亲朋好友护理,常使患者转危为安。那路边的草木虫石,房前屋后的瓜藤籽果,无处不是天然的药库。那里的人们信赖的土医生,诊断简便,就地取药,疗效良好,省钱省事,乐哉善哉!毋庸置疑,在我国民间确实存在着一支强大的业余医疗队伍。民间的乡土医生大都各有一技之长,在遍布全国的民族民间医药学队伍中身怀绝技的又何止千万?他们尽管榜上无名,却总是默默奉献,没有时间和空间,这就是中国所特有的处于自荣自枯、自生自灭状态下而始终连绵不断发展的民族民间医药学。
——
——五.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发展与思考
——民族民间医药学的源头在民间,潜力在民间。抢救、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是一项艰难的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伟大事业。我的家传医学“黄家医圈”是幸运的,198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组织专家在京召开的论证会上,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是“祖国医学中有研究价值的一块瑰宝”。“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直观、质朴、简便易行,诊断的准确率高,扩大了中医诊治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加紧进行系统整理,扩大验证,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真正成为我军医学卫生事业中一颗明珠。在这几年中“黄家医圈”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但它始终只是民族民间医药学之沧海一粟。在中国民间流传散存的不知还有多少类似“黄家医圈”的诊治体系或“医理”、“医案”尚未发掘。因此,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宝藏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面向民间,要广泛地团结同道,联系群众,持之以恒。具体地说,要使民族民间医药学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理直气壮地竖起民族民间医药学的旗帜,组织起民族民间医药学队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筹委会”的成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的创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的出版,创办东方民族民间医药学院等最广泛地团结有志于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各界人士。只要是在民族民间医药学方面身怀一技之长者,哪怕只是一味药、一个方、一种手法或一套功夫……,愿意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者,不分种族,不论职位高低、职业异同、有无文凭均可参加(当然不包括江湖骗子和巫医之类)。用这种方式联系群众,畅通渠道,最广泛地抢救、发掘、整理流传散存于民间的各种独特的诊疗技术、单方验方、治法治则及其理论体系,借助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手段筛选,提高并公诸于世,服务于民。
——第二,吁请社会各界都对民族民间医药这一事业给予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各医学院校,各医药科研单位都应投入一定的力量,既造成一定的声势,也要有具体的措施,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促成。
——第三,民族民间医药学的队伍要选好龙头,树立信心,遗弃偏见和自私封闭、保守。在这方面,我愿意率先起步,并以我所负责的云南南疆医院和黄家医圈研究所、黄家医圈制药厂、东方民族民间医药学院为基础,在发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学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起民族民间医药学自己的喉舌。我将努力办好已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和《黄家医圈》报。这两个刊物要为民间乡土医生们讲话,为民族民间医药学呐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成为民间献方献策的讲坛。
——第五,建立民族民间医药学的专门科研机构和网点,引进使用当代高科技成果,经验方法,尽可能地缩短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科研周期,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民族民间医药学的研究起步晚,却大可“借梯上楼”,研究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第六,建立“民族民间医药研究奖励基金会”,以资奖励那些为民族民间医药学的开发和发展作出贡献者,鼓励他们的工作,确认他们的价值。“民族民间医药研究奖励基金会”建立以后,可设立多种奖项。如:理论奖、特技奖、贡献奖等。可设为全国性的,也可设为地方性的。要做好这些工作,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协调。我深信,抢救、发掘民族民间医药宝藏的事业将拓开新的局面,深藏未露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学这块瑰宝,必将脱风尘而显华姿,大放异彩,光耀于世,造福人类。
——
——
——注:此文于1986年6月首次发表于《卫生软科学》,同年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一期上转载,此后被收录于《当代优秀论文集》(1996年6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中国年鉴》等刊物上。1989年10月在首届卫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1991年1月在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云南省中医学会中药专科学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上经专家评审获三等奖,1996年12月获优秀论文奖并载入《当代优秀论文集》,2000年7 月被授予香港紫荆花杰出医学成就奖。

关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8:53 , Processed in 0.0574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