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2005-3-7 14:37:29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坛主在七楼所示图学生认为重要的是中间的 "通气于" 三个字, 它是表达了下面六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可以在上面的六个部位反映出来的意思. 请坛主不吝指教.
12
发表于 2005-3-7 15:13:23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题名: 脾
作者: 王新华
出版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日期: 2001
主题关键词: 中医理论
文献出处: 中医基础理论
1.脾的解剖

近来对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基本上是避而不谈,至多说一句“脾位于腹中”。其原因在于,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藏血、肾主水等,都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独脾则不然。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肠,所以就觉得对不上号了。但从古典文献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脾不仅有其具体的位置,还有重量、大小、色泽等记载。
《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清以来不少人从“散膏”猜想此即胰。考现代解剖发现,胰藏胃之左后方,与《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相符。《图书编》说:“脾者,土官也,掩太仓,在脐上三寸。”《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镰”的描绘与“胰”极相近似。
关于脾的色泽,《医贯》、《图书编》皆云脾之色如“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颜色。至今俗称猪胰为“血脾”,可资一证。然《内经》据五行学说,认为脾色黄,《三才图会》亦附和说:“脾……色如缟映黄。”其实此处“脾色黄”并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气色”。如云:“肾色黑”亦然。
“胰”在现代认识中,它是一个具分泌机能的腺体,故称“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产生多种消化酶,通过管道排入小肠,参与消化,与脾主运化功能相一致。存在于胰腺组织中的一些内分泌小岛,即是“胰岛”,分泌胰岛素等物质,参与人体能量代谢,与《难经》所说“温五脏”相似。现行教科书认为,脾的运化功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这与胰产生各种消化酶排入小肠中参与消化吸收相符合。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认为,脾在解剖上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胰腺”是相关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应比“胰腺”更大。比如侯灿等人认为中医学中的脾还应包括现代解剖学的“脾”,解剖上的脾和胰都属于中医藏象之脾。当然,脾的概念本来就应大于解剖概念。诸如脾主统血、主运化水液等,就不是单纯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得了的。
13
发表于 2005-3-7 16:28:30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下面引用由zebera2005/03/07 02:37pm 发表的内容:
表达了下面六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可以在上面的六个部位反映出来的意思
这样理解很好。
“三焦”在与五脏并列的功能中,其“气通于”喉,这就是中医学说传承中的失传之处。
咽喉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于调理三焦,古人早已明确之。
我们当今所遇到的那些个所谓“疑难病”,许多情况下是中医的古典理论失传的缘故。
14
匿名  发表于 2005-3-7 18:36:23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请问星河斑竹
不知如此重要的内容,为何会失传,是到现代才失传的?
15
发表于 2005-3-7 21:04:3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下面引用由如是观2005/03/07 06:36pm 发表的内容:
请问星河斑竹
不知如此重要的内容,为何会失传,是到现代才失传的?
上面的影印件,是宋代的版本。
本人的体会,中医理论在流传过程中的失传,大都因于传抄者的理解能力之故。往往是自以为聪明的传抄者认为古人语焉不详,而用自己的逻辑加以修饰了。
这种任意诠释古典中医理论的风气,当今已趋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此下去,中华儿女的后人们将面对的是面目全非的中医学说。
因此说,中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要传承,只有完整地传承才是中医的历史使命。
16
匿名  发表于 2005-3-9 12:33:37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楼上坛主说的极是, 学生也赞同中医的理论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研究中医的传承史,即它的发展史, 而其中的根本是搞清楚<<内经>>等究竟说了些什么, 如何与人体对应.
这是因为人自身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并未有本质的变化. 现代临床的研究只能用来补充中医研究对微观认识的不足.
17
匿名  发表于 2005-3-15 13:17:49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再聊一点古人认为与“三焦”关系比较密切的“命门”,我的体会,就是生命之门的意思,亦即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元气”发生的地方,印象中前人所谓“肾间动气”好象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还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的“小心”,似乎就是起的推动“元气”循经流动的作用。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能证实这个“小心”的存在亦未可知!!!
以前看过一些道家的学说,似乎“命门”就是“内丹”产生的地方,其实就是所谓的“清气”由此沿脊而上,借此再打通“小周天”。
适此班门弄斧,在下猜测中医中的命门火衰必须补肾,可能和道家练“内丹”的目的是一样的。
末学愿与同道交流。
18
匿名  发表于 2005-4-4 11:09:52

<内经>之"三焦" 的学习体验

昨天突然有一个想法,冒昧提出来,请指正:
1,下焦的生理范畴似乎应该包含整个泌尿和生殖系统;
2,中焦则包含整个消化系统;
3,肾主二窍应是指生殖道和尿道(如便秘/泻泄与脾的关系更密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6:35 , Processed in 0.0505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