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5-2-19 10:55: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药学科的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研究都要重视源头的创新,这是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目标。
92
发表于 2005-2-19 10:56: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学重视整体的人,以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健康与疾病,无疑更符合生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国际医学界也已经开始在传统的健康或不健康两点论理论框架内引入亚健康状态的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内有其先天优势,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93
发表于 2005-2-19 10:58: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纳米中医药学”的诞生,将促使纳米中药有效部位或组分、纳米中药原药材、纳米中药复方制剂、纳米外用药物及纳米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无疑给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发展。
94
发表于 2005-2-19 10:5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科研人员应抓住当前现代医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所提供的技术平台,以大学科的观念,多学科协作,在证候、藏象、经络、方剂等方面深入系统研究,以求突破
95
发表于 2005-2-19 11:2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下面引用由chunan2005/02/19 10:33am 发表的内容:
本世纪,我们将发现更多的中西医交叉点结合部。
其中一个极重要的交叉点是病症诊治模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关键、最根本所在。
96
发表于 2005-2-19 11:2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下面引用由chunan2005/02/19 10:38am 发表的内容:
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易于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典型疾病的证候动物模型,从而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从病理角 ...
这个病是什么?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应是中医的“病”。其实质就是“症”,以症带证,以证带方,症证方药自成体系。
97
发表于 2005-2-19 11:43: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02/19 11:57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2/19 11:27am 发表的内容:
这个病是什么?是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
应是中医的“病”。其实质就是“症”,以症带证,以证带方,症证方药自成体系。
“症”亦有多种,有主症、次症之分。中医的“病”,如咳嗽病、胃痛病、黄疸病、眩晕病,应为主症。
中医内科学的体系,即是以主症为纲,以脏腑辨证体系为手段,去探讨病症的诊治规律。这个诊治体系更符合临床病症诊治的实际需要,比现行西医内科学体系强许多,几乎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98
发表于 2005-2-19 12:0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5/02/19 12:1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2/19 11:43am 发表的内容:
“症”亦有多种,有主症、次症之分。中医的“病”,如咳嗽病、胃痛病、黄疸病、眩晕病,应为主症。
中医内科学的体系,即是以主症为纲,以脏腑辨证体系为手段,去探讨病症的诊治规律。这个诊治体系更符合临床病 ...
现行的西医内科学,从实质上看,仅仅相当于中医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初建阶段,还未到中医内科学的境界。且这个脏腑辨证体系尚未与外感温热病诊治体系分开(现行西医内科学有时仍将流行传染病与系统内科学合在一起,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病症,需要用两种不同的诊治模式、诊治思维。一为病因诊治模式、一为病理诊治模式)。
99
发表于 2005-2-19 12:3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2/19 12:08pm 发表的内容:
现行的西医内科学,从实质上看,仅仅相当于中医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初建阶段,还未到中医内科学的境界。且这个脏腑辨证体系尚未与外感温热病诊治体系分开(现行西医内科学有时仍将流行传染病与系统内科学合在一起 ...
西医内科学在内伤杂病领域也应当向中医内科学学习,以主症带病(内在病理改变),以病(内在病理改变)带西药,建立症病方药体系(在治疗内伤杂病时,西医用药也要考虑配伍用药,综合用药,参照中医的说法,也谓其为方药)。
100
发表于 2005-2-20 11:2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发展

下面引用由chunan2005/02/16 11:25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发病学已由单基因病的研究,转向常见多发病的相关易感性基因的多基因调控紊乱的研究,表现为发病学的多基因复杂性状和动态演变过程,与中医药学以证候概括发病过程的认识方法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多种致病因素 ...
你所说这些是指病与基因的关系。我们必须清楚病与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病≠证。病=病因+此病因所致特定病理变化过程,而中医证只是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的阶段。如中医表证是指细胞膜的病理变化的表达。显然把病的基因变化所致的病理过程引入到中医证的研究,并脱离了位觉时空结构框架意念,如此是难以实现对中医证本质的认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30 19:44 , Processed in 0.0695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