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5-10 07:19:1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舌红无苔,脉沉小促者,乃阴虚之征。脉沉小促乃有迫促之象,乃肺金闭敛也。金不能生水也。病初乃肺阴不足之辩证,但到此时辨没了,不该。《伤寒论》于阴虚水停之方乃为猪苓汤,当可用之。两尺脉不显者,乃病肾中水火二气不足,肝木失根,不生心火,病不宣通,加之肺金不降。故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方药当取附桂地黄丸以培木气之根、血俯逐於汤助心火之宣通。身体疼痛乃木气不通,腠理涩滞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24am 时添加 -=-=-=-=-
此病者,当得之于外感,病初乃中下阳虚,火动于上,肺金敛而不降,当先利水,水去木气流动,气机升降乃可顺畅,气降乃能火降也。病初之动则汗出即为火动之征。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28am 时添加 -=-=-=-=-
而后期乃取温阳利水,药过辛热,伤津之弊,病乃有反复。至于葶苈用量要大,乃极不可取。余乃有西医之辞,医理完全不通,胡说八道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31am 时添加 -=-=-=-=-
肺金不降,乃取麦门冬汤,以润肺降肺也。

-=-=-=-=- 以下内容由 lufeng2008年05月10日 07:34am 时添加 -=-=-=-=-
附桂地黄丸,附桂用量要少,乃取水中补火之意,补火而不伤阴,切记。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2:36:4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下面引用由lufeng2008/05/09 10:19pm 发表的内容:
本病例治疗之初,辩证心肺气阴两虚,脾肾阳微尚准确,药用亦可,用药之初温阳利水,大辛大热之品与利水之药,最伤津液,且葶苈大枣泻肺汤,乃用大枣补中土之津液,可见葶苈最伤津液,不可用.
感谢lufeng先生的病机分析和用药建议,在以后的治疗中注意"取水中补火之意,补火而不伤阴"的意见,病人现在能够被扶坐起来3次,下肢肿亦见消失.
23
发表于 2008-5-10 18:06:0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慢性心衰辨治体会

□ 张 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方法仍以药物为主,笔者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25年,应用益气活血的强心通脉汤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
  慢性心衰病因病机
  对于心衰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了心衰的病因是过劳,过食等,提示心衰的病机主要为心气虚。
  在临证中发现慢性心衰病人,多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胁满闷,夜间憋醒,双下肢浮肿,口唇青紫,舌质淡红或舌质青紫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沉涩等。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以水饮、瘀血为多。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有充足的心气,心气是推动血运,维持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我们提出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虚“有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气”,“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临床应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慢性心衰辨治
  传统中医没有直接针对慢性心衰的辨证或辨病论治,相关性的治法和方药散见于相关中医病证的论述。《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治水三法和《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至于治本之法,无直接的论述,但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推论出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
  我们总结慢性心衰的初期、中期、末期特点,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为主要辨证。对慢性心衰固护阳气是其根本,活血化瘀利水治其标。以强心通脉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1.气虚血瘀证
  心悸,胸闷气短,身倦疲乏,活动后加重,夜间憋醒,面色淡白或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以益气活血通脉,强心通脉汤为主:黄芪40g,人参15g,白术20g,丹参30g,红花15g,三七15g等。方中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能补气利水以退肿,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有“补气之长”的美称。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既为救脱扶危之良剂,亦为疗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凡一切气血不足之证皆可应用。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功善补气健脾而燥湿利水,可消痰饮退水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亦为治表虚自汗之常品。丹参性寒、味苦,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等功效,前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本品为活血化瘀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既善活血化瘀而散结止痛,治心腹刺痛,又善凉血清心除烦安神。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功效,既善活血通经又善祛瘀止痛为治心脉瘀阻,胸痹心痛之常品,被谓之“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要药”。三七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既善止血又善化瘀,药效卓著,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功。
  2.气阴两虚兼血脉瘀阻证
  病人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胸闷隐痛,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生地、麦冬。生地、麦冬皆有养阴清热作用。麦冬偏于生津除烦,生地偏于补血、凉血,二者相互协调,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明显。方中人参、麦冬补气养阴,救脱生津,互补为用,人参生津,可助麦冬养阴,麦冬清热,可制人参温燥,共奏益气养阴,补气救脱,清热安神之功。生地,麦冬用量可大,一般25~35g。
  3.阳虚水泛证
  病人心悸眩晕,胸闷气短,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腰酸,乏力,面色晦暗,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治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用药在强心通脉汤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二药均善温阳散寒,通经止痛。附子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力强,用量不易大,一般6~15g。桂枝温经通脉,有横通肢节的特点,桂枝用量可以加大,一般15~35g。二者合用能温经通阳,祛寒止痛。
  总之,心气虚,心血瘀阻,水饮内停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效果明显。辨证要注意和辨病分期结合。治疗要十分注意邪正关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三个主要证型灵活变通。具体原则是:宜温阳通阳而不宜补阳,宜益气补气而不宜滞气,宜活血行血而不宜破血,宜行气降气而不宜破气。临证中所见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机多虚实夹杂,故治疗本病,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佐祛邪之品,否则必导致正愈虚而邪愈实,给后期治疗造成困难。凡上述种种治要,皆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宗旨。

24
发表于 2008-5-11 10:00:21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在帖子开始,连天阴云遮蔽心阳

水饮阴邪凝聚,损其胸阳,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缊之气,用附子之属以振胸中阳气。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化”
在此同时,把葶苈子加大,取“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本草正义》)
葶苈子最善破坚逐邪,通利水道。附子与葶苈子配用,用之得当,真有摧枯拉朽,立竿见影之功。

关键是用药的时机,早期用,一见伤阴即停。
非得等到伤阴,还要用吗?
25
发表于 2008-5-11 10:34:3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http://www.gtcm.info/cgi-bin/showtopic.cgi?topic=2167&paGe=1,60&forum=28

以前讨论的老帖子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12:24:28 | 只看该作者

[求助]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水肿并呼吸困难

谢谢薄涛先生的关注和资料,病人因为家庭原因今天被送回了老家,今后有了情况在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4:29 , Processed in 0.1518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