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倒经一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7 20:2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倒经一例治验
□ 鲍正飞
  徐某某,女,23岁,未婚,工人。
  1970年9月29日诊:今年7月初,月经适值来临,吃了一个香瓜,又下河游泳一次,遂致正值来潮之月经立闭止不行。至八月九月,有经仍未来潮。但于八月初和九月初,出现鼻子出血,2~3天干净。血色暗红,质较稠,量较多,一天用4~5块或5~6块手帕揩拭。同时伴有头晕心烦,两胁肋胀痛不舒,少腹时有隐痛,得温熨则舒,但不喜按压。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弦有力。禀性急躁,动辄生气。来诊后辨为倒经。
  《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说明妇女因经、胎、产而易于耗血,常处于血不足气有余之状态。患者脾气急躁,肝气怫郁,郁而化火,故两胁肋胀痛,舌质偏红,苔薄黄腻。气有余便是火,肝脏内寄相火。肝藏血,冲脉为血海,属肝经。经行之前,冲气旺盛,血随气逆火性而上行。同时,寒主收引,寒凝则血泣。患者经期吃生冷瓜果,又下河游泳。寒湿之邪乘虚客于胞宫。寒凝则血瘀,不能下行,故月经停闭,少腹冷痛,拒按,脉弦有力。气血反随火气上行,甚至被迫妄行,故头晕,鼻出血。热扰心神故心烦。所以本案证情比较复杂,既有寒证,又有热证,为寒热错杂之候。概括病机为:寒凝胞宫,肝经郁火,血逆上行。
  治则:温经散寒,清热降火,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处方:制香附10g,乌药10g,当归10g,红花10g,三棱10g,生蒲黄10g(包煎),丹皮10g,黄芩10g,黄柏10g,肉桂3g(后下),怀牛膝10g。3剂。水煎服,1日1剂,1天2次,每次约350ml。
  1970年10月3日二诊:药后尚适,无不良反应,月经仍未至,惟少腹有凉感。寒湿凝阻胞宫之候,宜加散寒暖宫药。原方加陈艾叶15g,3剂。水煎服,1日1剂,1天2次,每次约350ml。
  1970年10月6日三诊:少腹发凉止,但胀痛较甚,腰酸胁肋痛,两乳发胀,白带增多。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带涩。此乃月经将临之兆。肝郁气滞、寒凝血瘀之征显露,去苦寒之品,以防遏伏。加强理气活血、化瘀通经。处方: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失笑散10g(包煎),乌药10g,怀牛膝10g,广郁金10g,制香附10g,艾叶15g。3剂。水煎服,1日1剂,1天2次,每次约350ml。
  1970年10月12日四诊:患者兴致勃勃地来我处,云:“月经已来,量中等色紫,腹微痛,鼻子未出血。”观其舌苔薄净,脉弦。宜丸药巩固之。妇科十味片,1瓶,每次10粒,每天2次。
  1980年3月随访,已结婚8年,生一儿一女。倒经未现复发。
  倒经一证,临床虽不多见,但偶尔亦能遇到。本案既用寒药,又用热药,似乎矛盾,其实,这是针对寒热夹杂的病情而设的。此时若一味清其热,则有碍寒湿之化解;如仅仅温化其寒湿,则犹如火上加油,更助火热之邪之炎威。所以治要温清同用,并无相悖之处。
  初诊二诊,侧重温经散寒,清热降火,佐以活血化瘀。至三诊,寒凝血瘀证显露,故重点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最后四诊,月经已潮,治以丸剂调理。治疗井然有序。
2
发表于 2006-4-19 14:01:27 | 只看该作者

倒经一例

这是"倒经"吗?
倒经定义是??????????????????????
3
发表于 2006-4-22 14:46:41 | 只看该作者

倒经一例

倒经

月经期,在子宫以外部位如鼻粘膜、胃、肠、肺、乳腺等部位发生出血,称为倒经,亦称“代偿性月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此时,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鼻衄或吐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全身不适、精神不畅、烦躁不安、下腹部胀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倒经往往由于过食辛辣,脾胃蕴热,血热妄行,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气逆火炎;或阴虚内热,灼伤血分;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治疗以养阴清热,调气降逆,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4:10 , Processed in 0.0504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