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6 13:3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著有《医门法律》一书,说的是行医的规矩及规范。下面介绍几则新的内容,供达加评判。
   其一
   
    杏苑“三情”
  灯下翻阅明代医家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被李氏一段精妙言论所吸引,读之深受启迪。
李氏在《医学必读》“不失人情论”中提出,医生治病要力求做到“不失人情”,而要做到此,必须注意“三情”。即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若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说,医生在临床之中要注意处理好医生与病人,与亲友之间,医生互相之间的关系。显然,处理好以上关系,即使是在当今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谈谈病人之情:李氏认为,医生临证中既要详细诊察病人的病情,同时还应全面了解病人其它情况,包括病人的体质,智力,性格急缓及心理特征与动静喜好,饮食嗜好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方能辨证准确,论治得当,提
高临床疗效。否则就是灵丹仙药也难以彻底治愈疾病。
其次是旁人之情。李氏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病人的家人,亲朋,邻居比较关心病者的病情,为了促使病人疾病早日康复,往往要动脑筋给病人出一些点子。但由于这些人的出发点不同,知识面有异常多种因素,造成旁人出的点子必然有优劣之分。故医生临近应注意到此,和病人谈话,应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凡对病人有益的建议可以采纳,而那些对治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建议应及早摒除,以免贻误病情。
再其次是医人之情。李氏十分重视医人之情,他针对当时医林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归纳出了当时社会上的庸医“七流”,将庸医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对那些不学无术无德无才的庸医进行深刻而大胆的批判。李氏笔下的庸医其一是便妄之流或用巧言骗人,或用甜言迷人,或强词夺理以相欺,成危言耸原以相恐;其二是阿谀之流,或结交亲信,或讨好僮仆,或钻营以让人推荐,或病家不邀而自赴往医;其三是欺诈之流,腹中无点墨.双目不识丁.却诡称神授。假托密传;其四是盂浪之流,对望闻问切漫不关心,随手便用手撮药,反而妄称人愚我明,人生我熟;其五是谗妒之流,嫉妒成性,排挤同行,阳一套.阴一套,表面上好象很讲团结,背地里却互相倾轧,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其六是贪婪之流,贪得无知,轻忽人命,病在危疑,仍贪功妄投药剂,一旦贻害病人,又将责任推给他人;其七是庸浅之流,各恃浅薄之见,讽刺打击那些医技高明的医生。
李氏最后指出:“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含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他要求医生要象历代名医那样,认真学习,勤于思考,
临证中专心致志,不怕担风险,不可趁人之危谋取私利,绝不能感染庸医陋习。前贤教诲,语重心长,时至今天,我们仍应在临床工作中注意“三情”,以社会主义医德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医生与病人,与亲友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为振兴中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 gyzy
其二
    医者三戒
     
     我从医已有多年,走过了许多地方,经过的老师也很多,所以所受到的教诲也很复杂。许多老师常常把他们自己行医的经验和教训讲给我听,我从中受益匪浅。记得当年在山西一个偏僻的县城工作时,结交了当地的一名老中医,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头脑清晰,在当地很有名气,颇受群众拥戴。但他出身富农,是贫下中农的专政对象,而他有一技之长,当地当时又缺医少药,于是他就属于那种边管制、边利用的人物。平时谨言慎行,在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不论是长官,还是普通老百姓,也不论是男女老少,一律点头哈腰,侧身让路,一律低声下气,察言观色,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这样一位老中医,我不敢忘记自己是晚生后辈,在日常生活中对其很尊重,很关照。而且感到他虽出身不好,但医道高明,为人诚实(没有发现他任何反动的言行),常主动接近他,和他交谈。在业务上虚心向他求教。他可能是见我不歧视他,对他很友好,也可能他见我虽不是黑五类,但却是臭老九,及近同类,时间长了对我渐渐也很友好,后来就发展到了在我们两人之间互相无话不谈的地步。他常常把他家藏的医书借给我看,给我讲说一些他的临症经验和行医经历。他曾经给我讲述过“医者三戒”,他说这是他的老师告诫他的,他一生对此都凛遵不违。我也认为颇有道理,至今仍记忆在心。现在公示于众,请大家评判。
     医者三戒:
     第一,医不自治。 是说为医生者,自己或家人有了病,最好找别的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主观下诊断和处方用药。尤其是对危重病和毒剧药。
     第二,医不叩门。 是说作为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那怕是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
     第三,医不戏病。 是说作为医生,一旦面对病人,就要严肃认真,全力以赴。不要把诊治疾病当成游戏。也不要和病人开玩笑。
     
2
发表于 2003-5-6 18:04:16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先生言之有理,我辈自当谨记!
3
发表于 2003-5-18 22:16:32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好有道理啊,先生你也收我为徒吧!!!!!
4
发表于 2003-5-18 23:19:40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先生所言,固有道理在焉。
然于“医者三戒”之头二戒,末学不敢完全苟同。兹述在下一见于次,供参。
第一,医不自治。 是说为医生者,自己或家人有了病,最好找别的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主观下诊断和处方用药。尤其是对危重病和毒剧药。——当然,此一戒初衷,我想是为了避免诊治时因情切,而致延误病情,叶氏曾有犯此疾。然若真究心于医理,精于实践而学验俱丰者,又何必拘泥于此?在下家人,多数服过在下开的中药,当然是小病了。言此者,并非云:非己之长者,而尽揽于己。
    第二,医不叩门。 是说作为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那怕是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如上所言,若于某疾,自己确有特效,则见人有患,当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然上前予治,何能袖手旁观焉?难道非要让其在庸医手中倒下,才……但,在下也知,现今世道,人心难测,医疗官司越来越多,多有畏此者,也是实情。
不过也许曹君早己知此,而未言罢了。嗨,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算在下废话了。
5
发表于 2005-5-11 18:51:47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真知灼见。为医者须牢记。
6
发表于 2005-5-12 00:47:09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的规矩及其现实意义

扬师之长,避孔之短,中医发扬光大,才有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4 08:46 , Processed in 0.1025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