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9 15:2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学士治乡人秋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芪。次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乎医者当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弱不循次第,取效暂时,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
按:此案可为“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邪之可胜”之注脚。足兵方可言战。
2
发表于 2003-6-9 23:14:03 | 只看该作者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此案先前曾读过,不太明白。今散人兄贴出,借此一问。
秋生者,烦渴,脉无力而浮,由何认出是麻黄证?
有发热,烦渴,为何不认为是温病呢?
“发狂须臾”作何解释?
3
 楼主| 发表于 2003-6-11 11:41:31 | 只看该作者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姑妄答之:
1、头痛、脉浮数当联看,数有紧象,又见烦渴,为表有寒,正为寒郁有化热之势,当为麻黄汤所主。
2、此处伤寒,未必是狭义,此人素有营虚,实即阴气虚,或有冬不藏精之因亦未可知。然虽阴虚之体,必有外寒,非纯粹伏邪温病之象。若伏邪温病发热、烦渴,脉亦可浮数无力,阴虚所致,当无头痛之主证,且尺以下不当迟弱,数者多见,尺肤多灼热或潮汗。古人案简,应活看。
3、服建中加当归、黄芪以养营气后,尺脉应手,再投麻黄汗出得愈,可为佐证。
4、发狂须臾者,尺虽应而营气初复,根本仍不甚固,故投麻黄之后阳气浮动,躁狂须臾,药力稍衰,营卫和畅,略睡而正气得养,而后汗出。由此观之,若初即用麻黄,必至汗出不止,有阳脱之险矣。
仅供参考。
4
发表于 2003-6-12 20:53:41 | 只看该作者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散人兄言之有理
此医案出于 <<古今医案按>>
范文虎有一医案与此相似请看:
“ 治一伤寒,发热,烦渴,头痛,脉浮紧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乡医皆以麻黄汤,先生曰:尺脉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小建中汤,先调营分至五日后尺部方应,乃投麻黄汤二服,得汗而愈。
5
发表于 2003-6-12 22:53:29 | 只看该作者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辨太陽病脈證併治下篇
條文: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註:[1]太陽中風,脈當浮緩,今脈浮緊,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脈也。
  [2]中風當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風之病而兼傷寒之證也。
  [3]不汗出而煩躁者,太陽鬱蒸之所致也。
  [4]風、陽邪也,寒、陰邪也。
  [5]陰寒鬱於外則無汗,陽熱蒸於內則煩躁,此風寒兩傷,營衛同病,故合
   麻桂二湯加石膏,製為大青龍湯,用以解榮衛同病之實邪也。
  [6]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即有煩躁,乃少陰之煩躁,非太陽之煩躁也。
   禁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之患生,而速其亡陽之變矣。故曰:
   此為逆也。
按:
集註:成無己曰:風併於衛者,為榮弱衛強;寒併於榮者,為榮強衛弱。今風寒兩
   傷,故為榮衛俱實,所宜大青龍清主之也。喻昌曰:大青龍湯為太陽無汗而
   設,與麻黃湯證何異,因有煩躁一證兼見,則非此法不解。程應旄曰:此湯
   非為煩躁設,為不汗出之煩躁設。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雖有煩躁證,乃
   少陰亡陽之像,全非汗不出而鬱蒸者比也。
方劑:
方解:
篇名:辨太陽病脈證併治下篇
條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註:[1]傷寒脈當浮緊,今脈浮緩,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脈也。
  [2]傷寒當身疼,今身不疼,是傷寒之病而兼中風之證也。
  [3]身輕,邪在陽也;身重,邪在陰也;乍有輕時,謂身重而有時輕也。
  [4]若但欲寐,身重無輕時,是少陰證也。
  [5]今無但欲寐,身雖重,乍有輕時,則非少陰證,乃榮衛兼病之太陽證也
   。脈雖浮緩,證則無汗,屬實邪也,故亦以大青龍湯發之。
  [6]前條以脈微汗出未禁,此條以無少陰證發明,蓋詳審慎重之至也。
  [7]此二條,承上篇首條、次條,中篇首條、次條,再揭太陽風寒兩傷,以
   為下篇榮衛兼病之提綱。
  [8]後凡稱太陽中風傷寒,涉於榮衛同病者,皆指此二條而言也。
按:
集註:方有執曰:大青龍湯,一則曰主之,一則曰發之,何也?主之者,以煩躁之
   急疾,屬動而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屬靜而言也。喻昌曰:無少陰證,「但
   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
   ,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又兼風因可審,所以力驅其在表之風
   寒而無疑也。若脈微弱,身重欲寐,則內顧少陰且不遑矣,敢發之乎?又曰
   :細玩二條文義,傷風脈本浮緩,反見浮緊;傷寒脈本浮緊,反見浮緩,是
   為傷風見寒,傷寒見風,兩無疑矣。又當辨無少陰證相雜,則用青龍,萬舉
   萬當矣。故脈見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少陰病脈必微細也。方氏注:
   泥弱字牽入中風之脈,陽浮陰弱為解。不思中風之脈,以及誤汗等證,太陽
   上篇已悉,此處但歸重分別少陰,以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合為表裡,其在
   陰虛之人,表邪不俟傳經,早從膀胱襲入腎臟者有之。況兩感夾陰等證,臨
   病猶當細察,設少陰不虧,表邪安能飛渡而見身重欲寐等證耶!故有少陰證
   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溫經散邪,兩相綰照之法,豈可逕用青龍之猛劑
   ,立鏟孤陽之根乎!魏荔彤曰:身重一證,必須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則屬
   少陰。誤發其汗,變上厥下竭者,少陰熱也;變筋惕肉?者,少陰寒也。其
   犯誤汗之忌一也。
方劑:大青龍湯麻黃(去節)六兩桂枝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薑
   (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石膏(碎,綿裹)如雞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
   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
   ,煩躁不得眠也。
方解:名大青龍者,取龍興雲雨之義也。治風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黃,合桂
   枝麻黃二湯以成劑,故為兼風寒中傷者之主劑也。二證俱無汗,故減芍藥,
   不欲其收也;二證俱煩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熱也。設無煩躁,則又當從事於
   麻黃桂枝各半湯矣。仲景於表劑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則知麻黃證之發熱,熱
   全在表;大青龍證之煩躁,熱兼肌裡矣。初病太陽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
   肌熱,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預保陽明存津液之先著也。粗工疑而畏
   之,當用不用,必致熱結陽明,斑黃狂冒,紛然變出矣。觀此,則可知石膏
   乃中風傷寒之要藥,故得麻桂而有青龍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號也。服後
   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得汗,停其後服,蓋戒人即當汗之證,
   亦不可過汗也。所以仲景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者,是欲其不大發汗也;麻黃湯
   中用桂枝者,恐其過汗無制也。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陽,變生諸逆,表遂
   空虛,而不任風,陰盛格陽,而更煩躁不得眠也。【集解】許叔微曰:仲景
   治傷寒,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治風,麻黃治寒,青龍兼治
   風寒,不拘時候,施與脈證相對者,無不應手而癒。今人皆能言之,而未曉
   前人處方用藥之意,多不敢用,無足怪也。吳綬曰:大青龍湯,治傷寒發熱
   ,惡寒不得汗出,煩躁不安,脈浮緊或浮數者,急用此湯發汗則癒,乃仲景
   之妙法也。譬若抗熱已極,一雨而涼,其理可見也。若不曉此理,見其躁熱
   ,投以寒涼之藥,其害可勝言哉!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用也;如誤用
   之,其害亦不淺。所以脈證不明者,多不敢用也。
6
 楼主| 发表于 2003-6-14 10:15:03 | 只看该作者

许学士治伤寒发热案——

感谢越人先生提供的资料!^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09:32 , Processed in 0.1342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