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通腑醒脑法抢救中风神昏的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7 09: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昏是中风病的危急临床症状。患者神昏的时间越长则病死率、致残率越高,预后越差。抢救神昏是治疗中风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腑醒脑法能迅速扭转危急病情,促使患者及早恢复意识,其确切的疗效,现已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通腑醒脑法的基本机制及适应证
    通腑,属泻下法,是中医治病的八法之一;醒脑,为开窍醒神的治法。通腑与醒脑联合运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对辨证为中脏腑、属腑实阳闭证而出现神昏重症的中风病有明显促醒作用,从而能使患者化险为夷。通腑不等同于单纯通大便。通腑泻下,在促进排便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泄浊及理气降逆等多方面的功能,具有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之间平衡的作用,能促使热毒燥实之邪排出,为开窍醒神治疗奠定基础。患者在通腑治疗时,排出的大便非常人之粪便,而是恶臭秽浊的积粪且呈团状,一般为深褐色,外附黄白色粘液,或为溏稀积粪;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排便后患者顿觉舒适。患者在通腑后往往随之意识渐清,血压渐趋正常,诸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因而达到迅速苏醒、扭转危急症状的治疗效果。若腑实阳闭的中风患者单用开窍醒神药,一则难以达到醒脑之目的,二则即使窍开神醒亦易再次陷入神昏窍闭。不通下腑实便,热毒之邪壅阻,上扰心脑则神昏难以苏醒。
    临床上;通腑醒脑法的运用有一定的适应证。患者必须具有如下基本条件:确为腑实阳闭证,且有燥粪可下者;确有腑实而致的意识昏愦症状者;确实有属于腑实的腹部特定症状及舌象、脉象。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拒按或腹隆板滞;舌质红、苔燥黄或焦黑或厚腻;脉弦滑或洪数,重按有力。
    运用通腑法还要严格掌握中病即止、慎勿过量的原则,选方用药以承气汤类为主,可根据临床诊断灵活化裁。
    腑实与神昏的病理机制
    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总体上虽以本虚标实常见,但在急性发作期主要病机为标实。其中,腑实在整个实证中占有重要位置。腑实,是指大肠燥粪内结,腑气壅滞不通的证候,腑实的病位在阳明经胃肠,但其影响甚广,肠道积滞郁而化热生毒,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肝阳暴亢,而上犯心神脑窍,最终造成血溢脑脉或脑络瘀塞。由此可见,腑实的病理产物当为燥实、热毒、瘀浊、气血互结。《伤寒论》早已指出:阳明腑实证燥粪内结.,可引起意识昏蒙、目不识人,甚则可出现独语谵妄、循衣摸床、惊惕直视等多种精神症状。这充分说明,腑实使结足以引起神昏窍闭,同时也正实腑实与神昏在病理上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我们在临床上还发现:中风急性期患者便秘的严重程度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便秘时间越长,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出血性脑中风较多发生在老年有便秘的患者,由于排便艰难可至突然气机逆乱,上冲脑窍而猝然昏扑不省人事,这样发病的急性脑中风患者屡见不鲜。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大肠内积粪过多、过久,内毒素被肠道吸收入血,又因便秘腹压增高,可加重脑血压循环障碍,使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加剧,出现意识障碍。通腹醒脑法救治神昏的机制通腹醒脑是一种急救方法,也是祛邪和苏醒的最基本治疗法则。在中风急性期出现神昏时,不失时机地辨证施用该治疗方法,对抢救神昏重症卓有成效。神昏是中风急性期极为危急重笃之症。若抢救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则病死率甚高;若久昏不醒或神昏加深而出现昏馈,虽经救治苏醒,但往往留有严重的后遗症,难以康复。故在中风急性期,抢救神昏应为当务之急。
    在以前的中医论著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及医学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中风病的认识,只重视或停留在宏观的病机分析上,如阴阳失调、脏腑偏胜、气血逆乱,辨证或为肝阳暴亢、或为风痰腑实、或为阴虚风动,而忽视了中风病脑血脉局部的微观病变,即大脑血管的出血、梗塞而造成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因而给施治用药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对中风病的脑部微观病机在认识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创立有效的治法,抢救脑中风急性期神昏方面,尚需作深层次探讨。
    通腑醒脑法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胃肠、脾、肺、肝等多脏腑在内的治疗作用和促进脑局部病变的转愈作用。运用通腑法后,随着腑气得通、燥粪得下而热毒得泄,使邪有出路而脑苏醒。
    脑中风,不论是大面积梗塞还是脑出血,均会在脑实质形成水肿带,并使患者出现神昏,通腑治疗能促进脾气的运化,而只有脾气健运,胃肠道的功能得以改善,也才能促使脑水肿吸收。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导致大肠的燥结及脏腑的郁热下泄,肺气得以宣降,有利于全身气滞血瘀的改善,特别是对大脑血脉气滞血瘀的改善。
    肝主疏泄,排便也是肝脏疏泄功能的表现之一。腑实燥结、瘀热交阻,更加重肝失疏泄而造成的肝气上逆、肝阳暴亢,最终形成了宏观上的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和微观亡的脑络破损而血溢,或脑络阻塞而血瘀,或两者兼而有之,或同时起病,或先后发生。通腑泻下使燥热下行,显然有利于肝气的疏泄和肝阳的潜降,肝气条达则气血调和而络通血止。
    脑为元神之府,清窍之所在,腑实燥结,热毒上扰清阳,闭塞清窍发为神昏。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运用通腑醒脑法治疗,使腑气通泄,瘀浊热毒外诽,会使患者随之迅速苏醒,而且血压正常。故我们得山:“通腑、泄毒、醒脑、开窍”这个治疗中风神昏的基本模式。
    现代医学对此已阐明:使用下法排除肠道积留物,去除肠内毒性物质,不但能减低腹压,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复。而且会有效地增加腹腔内脏器的血液灌注量,以促进新陈代谢,对因急性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的组织缺血、缺氧有明显改善作用。
    总之,中医在治疗中风急症方面,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抢救危急重症方面仍为薄弱环节。因此,对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治法、治则的规范化,并形成基本治疗模式,减少选方用药的随机性,仍需作进一步理论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8:39 , Processed in 0.1852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