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论系统医学的核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1 11:4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系统医学的核心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系统医学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系统医学是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那么,什么是疾病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适当的说法是西医本科教材《病理生理学》第四版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这里出现一个关键用语:“自稳调节”。所谓“自稳调节”,就是机体为了维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可简称为“稳态”。
那么,什么是稳态呢?关于稳态,西医本科教材《生理学》第四版是这样定义的:“机体生活期间,干扰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因素是不断出现的。机体细胞与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经常改变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一些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倾向于直接或者间接(通过机体活动变化)改变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此同时,消化道不断补充营养物质,肺不断补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肾不断排出各种代谢产物,调整水与各种无机盐及小分子物质的排泄量,皮肤也不断散失代谢所产生的热量,而这些活动都处于整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之下,从而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能做较小幅度的波动,保持着动态平衡,这一状态称为稳态。”
根据上面的定义,则可以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使机体偏移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结果;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就是要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由此可见,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是任何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现在,我们要把医学从分析或者还原医学发展为系统医学,自然需要借鉴系统科学研究的成果。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系统的稳定。这样系统医学与系统科学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因为双方都关心一个共同的问题:稳定,只不过系统医学关心人体系统的稳定,而系统科学关心一般系统的稳定而已。
因此,围绕人体系统的稳定问题,我们就可以把握系统医学的核心。下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 生命的运动与稳定怎样统一?
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在人体中,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运动意味着什么呢?运动意味着事物离开原来的状态而变化到新的状态。但是,生命能够存在,不仅因为它处于不断的运动中,而且因为它是高度稳定的,例如,生物体的内环境必须高度稳定,人体血液的各项理化指标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体温必须保持在37℃等等。生命的稳定意味着它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这样一来,我们就遇到一个大问题,“生命的运动”要求离开原来的状态,“生命的稳定”则要求保持原来的状态。一方面要 “离开”,一方面要“保持”,这两者怎样统一起来呢?
要使这两者统一起来,则生命运动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在这些多样的运动形式中,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从系统原来的状态离开的运动,一种是向系统原来的状态回复的运动。 从系统运动原来的状态离开的运动,决定了系统运动的一个特性,即变化特性,而向系统原来的状态回复的运动,又决定了系统运动的另一种特性,即稳定特性。这两个特性,使生命既在运动中保持稳定,又在稳定中保持运动。
这样说比较抽象,举例来说,细胞内外的钠—钾浓度怎样在运动中保持稳定呢?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的钠—钾浓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细胞内外的钠—钾浓度离开原来的状态;然后,依赖于钠—钾泵(特殊蛋白质)将细胞膜内的Na+主动转运到膜外,并回收K+入膜内,从而使细胞内外的钠—钾浓度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细胞内外的钠—钾浓度就在运动中保持着稳定。这两个过程对于细胞的正常运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细胞就会出现病态,甚至死亡。
当然,在一个生命体中,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它们怎样保持运动中的稳定以及稳定中的运动呢?这决定于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关联,相互关联导致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使整个生命系统既出现从原来状态离开的运动,又出现向原来状态回复的运动,从而使整个生命系统保持在某种运动中的稳定状态,例如,机体的内环境、各项理化指标、体温等等,都具有稳定的值,这些稳定的值决定了机体的正常状态。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同态学的一个基本结论:稳定是运动的回复。
一个动态系统总是处于运动中,它为什么又能够稳定呢?如果系统从原来的状态出发,开始运动,在经过一定的时段后,又回到该状态,则系统状态在起始两个时刻并无区别而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如果不仅回复次数较多,而且回复时间较短,则系统的宏观特性就可以表现为恒定不变,系统就显示出静止或稳定的特性。或者说,系统的静止或稳定是通过系统运动的状态回复来实现的。因此就有“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结论。
2. 系统稳定理论的深化
“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结论与系统科学界关于系统稳定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不过,它深化了这个理论。
系统稳定是系统科学的一个核心问题。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要能够存在,它必然要发展到一个稳定状态。在孤立系统中,熵最大的状态是稳定的,所以,孤立系统必然要发展到熵最大的稳定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熵增原理,而对于开放的耗散系统而言,它也必然要发展到一个稳定状态。这个稳定状态称为非平衡定态。
任何非平衡定态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回复过程中,这个过程称为涨落。什么叫涨落?涨落是系统处于非平衡定态时,某些物理量值在其定态值附近做无规则的微小变动的现象。涨落是随机的,没有确定的方向,没有准确的发生时间,随时都可以发生。但是,如果微小涨落被放大,就可能使系统突变而进入另外的状态。例如,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但是,人体的正常温度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37℃,它要在37℃左右涨落。如果人生了病,体温的微小涨落被放大,于是,人就发烧了。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涨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他系统理论也对于系统稳定问题进行了各种探讨。但是,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并没有找到判断其稳定性的普适判据,于是就出现了我在《苹果、池塘、熵与同态》一书中说的第一个困惑:复杂系统的演化有普适判据吗?
“稳定是运动的回复”这个基本命题的提出,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了希望。
首先,它能够解释目前的系统稳定理论,例如,它能够解释涨落,因为涨落也是“运动的回复”;它也能够解释李雅普诺夫意义上的稳定,因为李雅普诺夫意义上的稳定也是描述“运动的回复”。
其次,它也能够解释现代科学还研究得很不够的一些稳定性问题,例如概率稳定性、模糊稳定性等。
第三,它可以方便地应用来描述各种稳定现象。从单摆运动到心赃跳动,从核外电子运动到天体运行,从天气变化到人世变迁,从生物现象到心理现象,都可以应用这个理论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对于生物学和医学来讲,“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形象表述就是所谓“动态平衡”,动态系统为什么又能够保持平衡呢?因为它存在运动的回复,所以能够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如果它不存在运动的回复,它就不能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了。

3. 《黄帝内经》的重大贡献
“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理论虽然是现在提出来的,但是,这种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论述。从医学领域来讲,《黄帝内经》对于这个问题就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不仅给“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论据,而且为这一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现在就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分析。
3.1生命系统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理论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气,血、津液等,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转化,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则认为生命系统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这种表述上的差异虽然有理论上的深刻原因,但是它描述的是同一个生命系统的基本构成。因此,我们使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说法,以便于读者理解。
《黄帝内经》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之间存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关系。
另外,《黄帝内经》提出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于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做了非常细致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疾病传变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运动回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生命系统稳定状态的理论
那么,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将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稳定状态呢?《黄帝内经》认为,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将会发展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这里的“期”字有限度、目的、“期准”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关于这段话的翻译是:仔细观察阴阳病变之所在,来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
在《黄帝内经·三部九侯论篇第二十》也有一段话:“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王冰注曰:期,“期准。”
那么,这个“平”的稳定状态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讲的 “阴平阳秘”,就是 “平” 的稳定状态。“以平为期”,就是要达到这种“阴平阳秘” 的稳定状态。
虽然《黄帝内经》的这些论述是从治病的角度来讲的,但是“阴平阳秘”也是生命系统的正常状态,可以从生理的角度来理解。即在正常情况下,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将会自动发展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而在生病的情况下,通过治疗,生命系统也可能会发展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
对于“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理论来讲,《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系统会发展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确定了“运动回复”的目标状态,所有的离开或者回复运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状态来进行的,可以说,任何医疗理论,都是为了使人体从生病的状态回复到这样一个目标状态。
如果对于这个目标状态进行现代描述,那么,它就是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各项理化指标的稳定状态、体温的稳定状态等等。
3.3生命运动回复机制的理论
在“运动回复”的目标状态确定的前提下,就必须来考察生命运动回复的具体机制。关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科学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五行模式。
前面说过,生命系统具有多样的运动形式,它们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从目标状态(系统原来的状态)离开的运动,一种是向目标状态(系统原来的状态)回复的运动。按《黄帝内经》的术语,可把前者称为“克”,后者称为“生”。对于任何生命系统,它所受到的外部作用不外乎两种,即生与克,《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同样,对于某一个系统而言,它能够对于另外的系统施加的影响也不外乎生与克二种。这样,一个系统与外部发生相互联系的情况就为四个方面: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如图1,图略)。
由图1可见,当某个系统所受到的生与克达到某种平衡的时候,系统将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作为系统的输入的“生我”“克我”的作用与作为系统的输出的“我生”“我克”的作用没有联系的话,则系统自身的状态不可能对输入发生影响,因而系统本身不可能达到稳定。因此,作为输入的“生我”“克我”与作为输出的“我生”“我克”之间存在着关联,是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对于任何一个系统,它都与外部有四个方面的生克联系;而四个方面中输入与输出间又通过其它系统而发生联系,那么,由此形成的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它的稳定的最基本的模式就是五行模式。五行模式是“运动回复”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图略)。
由图2可见,五行模式的任一顶点都与其它顶点有“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种联系。而且任一顶点的输入∶“生我”、“克我”与输出:“我生”、“我克”之间均有通路相联。因此,五行模式是一个完全图,其中任何一个点都与其它四个点构成闭环回路。
五行模式中每条边可看作是一个边的集合;五行中每个顶点亦可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的集合。因而,由五行模式,可以获得系统的任意网络结构,而任意网络结构,亦可以抽象出它的五行结构。
根据五行模式,可以导出现代控制论的反馈模型(见图3,图略)。
五行模式不仅可以导出现代控制论的反馈模型,而且它可以描述所有与系统稳定性相关的现象。现在我们进一步从一般系统的稳定性来说明五行模式的深刻含义。
(1)在力学中,物体所受合力产生加速度。 力学系统的稳定在于物体所受力之间达到某种生克平衡,即形成闭环。
(2)在振动学中,物体在一定位置附近来回往复的运动称为机械振动,最简单的机械振动是谐振动。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振动物体不在平衡位置时,必定要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促使物体回到平衡位置。在返回平衡位置的过程中,振动物体得到速度,所以物体到达平衡位置时,虽然回复力为零,但由于惯性而又重新离开平衡位置,继续振动。回复力和物体所具有的惯性一起,构成了振动体系的生克平衡和闭环运动。在这里,外力和物体的内在特性之间,已经有一种类似于反馈的关联。这种反馈关联使物体围绕平衡点振荡。
(3)在统计力学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子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将在它的所有可能的状态中经历足够多的次数” 。这个假定说明统计力学的基点是放在生克平衡和闭环运动之上的。系统的性质总是围绕它的所有可能状态振荡,不断地离开该状态,又不断地回到该状态。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振荡的集合。为什么能够形成这样的振荡呢?这也是由于构成子系统和系统的所有部分之间生克平衡和闭环运动的结果。
(4)热力学第二定律指明系统达到平衡的时候,熵增为零。熵增为零,并不等于体系内部没有运动,而是存在复杂运动,即前面说过的涨落。涨落也是“运动的回复”,是由于构成子系统和系统的所有部分之间生克平衡和闭环运动的结果。
上面我们之所以要举力学、振动学、统计力学、热力学和控制论的例子来说明五行模式的普遍意义,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它包含力学问题、振动学问题、统计力学问题、热力学问题和控制论问题等,例如,心脏--次收缩和舒张,就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这就涉及力学和振动学。在研究生命系统的时候,往往要应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而通过五行模式,则可以把这些学科的知识统一起来应用。

3.4生命运动回复与时间医学理论
在目标状态和回复机制确定的情况下,就必须来考察生命系统运动回复的具体过程。
说到生命系统运动回复的具体过程。就涉及到运动回复的时间。一次运动回复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周期。在生命系统的运动回复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周期。在一个周期的不同阶段,生命系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生命系统出现病态,则其疾病特征在一个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针对这种表现及其转归进行治疗,就构成了时间医学的内容。
《黄帝内经》对于时间医学有非常深入具体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生命系统运动回复的具体过程,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病理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它的重要性将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一步显示出来。在《“转”是“循环”或者“环转”》、《生命节律与系统平衡有什么关系?》两篇文章中,已经说到这个问题,此处不再多说。
3.5生命运动回复与生命系统调节的理论
在目标状态、回复机制和回复过程确定的情况下,就能够对生命系统偏离正常状态的情况进行判断和调节,从而形成《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学说。
《黄帝内经》的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学说的总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或者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围绕这个总原则,就有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的病因学说;邪正虚实、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学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预防和治疗学说。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中医学科学体系。

4. 现代医学的重大贡献
不仅《黄帝内经》关于“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思想有很重要的论述,而且现代医学对于这个问题也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同样给“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并且为这一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现在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分析。
4.1生命运动回复与生命的基本特征
现代生理学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特别是对细菌和原生动物等简单生物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至少包括三种基本特征,这就是新陈代谢、兴奋性与生殖。这三种基本特征,正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持运动中的稳定以及稳定中的运动而逐步形成的基本特征。
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生物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目的就是要以新合成的结构代替旧的结构。从而保持生物体的稳定。可见,新陈代谢是一个生命运动回复的过程。
当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这些变化对生物体产生刺激,从而使生物体兴奋。生物体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生物体为什么具有兴奋性呢?这是为了对环境刺激做出适当反应,以调整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生物体的稳定。可见,兴奋性是构成生命运动回复所必需的特性。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生物体为什么要生殖或自我复制?其目的就是要以新的个体代替死亡的个体。从而保持生物群体的稳定。可见,生殖或自我复制是一个生命运动回复的过程。
4.2生命运动回复与内环境的稳定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每个细胞可以是一个独立生存的单位,但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较高级的动物体内已经出现了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
人体和一般高等动物的细胞外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五分之四以上是在血管外浸浴着全身各处细胞的组织液,它能直接与各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另五分之一以下是在心、血管内的血浆,它沿血管系统在全身迅速循环运行,是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媒介。消化、呼吸、循环与泌尿这四个功能系统,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内环境补充消耗了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又持续地向外环境排出各种代谢尾产物与二氧化碳等,这样既实现了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也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为细胞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即通过运动的回复而达到的稳定状态。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运动中达到相对稳定,而且各种有生命系统,包括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它们的功能活动通常也都是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达到相对稳定。
稳定状态的维持,是各种生物系统存在着的各种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就整个机体来说,通过各内脏功能系统活动所维持的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体内各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当内脏系统的活动发生严重紊乱时,稳定状态将难于维持,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这些系统通过运动的回复而达到稳定状态,是其生命能够存在的关键所在。
4.3生命运动回复与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总是与这些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在人体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运动系统以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内脏活动以保持稳态,而这些调节是由人体内三种调节机制来完成的,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所必须的结构则称为反射弧。通常认为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按照这个传统概念,神经信息由感受器传到效应器,反射过程即告结束,因而反射弧是一种开放回路或开口回路。但实际上,人体内各种效应器也都分布有特殊的感受细胞或感受器,能够将效应器活动情况的信息随时又传回到中枢,因而中枢能适时调整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使各效应器的活动能够准确、协调。因此,在实际的反射进程中,神经调节是通过一种闭合回路来完成的。
可见,神经调节也是构成了运动回复的。
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完成的。体液调节的基本原理是:激素的化学信息调节着效应细胞或组织的活动,同时,后者所产生的效应又通过不同途径调节着激素的分泌。所以体液调节也是在闭合回路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见,体液调节也构成运动回复。
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同样构成运动回复。例如,心脏--次收缩和舒张,就构成一次运动回复,从而形成脉搏。脉搏就是运动回复的体现。只有这种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回复不断进行,生命才能维持。
可见,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也构成运动回复。
4.4生命运动回复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生命系统通过运动的回复而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说与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和功能活动相关的运动回复主要涉及机体的生理过程的话,那么,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的运动回复则主要涉及机体的病理过程。
现代免疫学证明机体内存在一组复杂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识别和区分“自己”和“非己”成分并破坏和排除“非己”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稳定平衡。
不过,机体免疫不仅表现为围绕机体稳定状态的简单的运动回复,而且要在实现运动回复的过程中产生新组织,从而表现为一个自组织过程。
与机体免疫相关的自组织过程表现在 “免疫应答”上面。
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过程。免疫细胞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可被诱导活化,形成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这称为正免疫应答。亦可被诱导而处于不活化状态,这称为负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当免疫细胞被诱导活化而形成体液免疫或者细胞免疫的时候,它实质上产生了具有免疫能力的新组织,因而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当免疫细胞被诱导而处于不活化状态的时候,它实质上也产生了具有免疫耐受的新组织,因而它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可见,机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机体免疫的自组织过程不是一个任意的自组织过程,而是以维持机体的稳定状态为目标的自组织过程,这个自组织过程仅仅是为了实现机体的运动回复(使偏移稳定状态的机体返回原来的状态)才出现的。可见,机体免疫也是构成了运动回复的。
4.5生命运动回复与机体的综合调节
现代医学虽然从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功能活动和机体免疫等等方面揭示了生命运动回复的各种机制,但是,由于分析和还原的观念,现代医学还没有把所有这些局部的机制综合起来,进一步揭示这些局部机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机体综合调节的系统理论。不过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概念的提出,已经使事情出现一些好的苗头,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前景是广阔的。
为了形成机体综合调节的系统理论,就必须对于生命运动回复的各种局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各自在维系生命系统“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周东浩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2)。这个理论正是把各种局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而获得的一个机体综合调节的系统理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网络,共同调控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体内的调节因子,除了神经、内分泌之外的,都应该归于免疫的范畴。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疾病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毒物等外在因素,而是在于这些原因是否引起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紊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自稳调节紊乱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对于神经的调控与免疫的调控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在生理情况下免疫的调控是潜隐的,一般并不为意识所觉察,我们所觉察的反应活动大多是在神经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在生理情况下,神经的调控在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对于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神经并不能识别,往往是免疫而不是神经首先对它起反应,这时神经更多的是接受免疫的调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免疫状态的变化,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在整体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刻,是免疫对整体的调控起主导作用,由于免疫流动于血液和淋巴液以及身体各处,所以有人称呼免疫为“流动的大脑”,就是为了强调免疫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要正确的理解疾病,就必须到相互联系中去寻找,这就是把疾病的根本原因归因于免疫而不是基因的原因,也只有从免疫(或者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入手,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整体的特性,才能彻底纠正现代医学过分重视部分而忽视整体的误区。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个观点要求我们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免疫的调控上,要探讨免疫的发生、发展、紊乱的规律以及影响的因素,要注意从免疫角度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要正确的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维持和恢复体内免疫的正常上,这是解开现代医学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困惑的关键。
我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抓住“免疫”这个关键,是很有见地的。这不仅因为“免疫”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免疫的发生和发展突现了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特性”,而且因为生命系统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必须随时随地与环境之间进行“应答”,这种“应答”不是简单的运动回复,而是表现为一个自组织过程。正是由于生命系统存在这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自组织过程,生命系统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周东浩的文章说,有人把免疫称为“流动的大脑”,我觉得这个简单的比喻无意中道出了生命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秘密。对于人这个生命来说,它有两个随着环境而发展着的非常活跃的自组织系统,一个是人的大脑,它在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自组织;一个是人的免疫系统,它在不断进行着生命物质的自组织。以这两个自组织系统为枢纽,联结其他所有调节机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使人这个生命系统保持“运动中的稳定”和“稳定中的运动”,并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5.系统医学的核心
现在来探讨“稳定是运动的回复”这一理论对于系统医学究竟有什么意义。
周东浩在系统科学之窗网站转贴了一篇吴家睿的文章,题目叫《系统生物学面面观》,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由于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就从这篇文章的观点开始,来讨论系统医学的核心问题。
5.1系统医学是关于“整体调节”的医学
在《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中,胡德这样给系统生物学下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根据这个定义,系统生物学就是研究组分构成,以及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而我们知道,系统科学是研究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可见,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只不过系统科学面对的是一般系统,而系统生物学面对的是生物系统而已。
关于“组分构成”的研究,是传统生物学就有的,系统生物学区别于以往生物学的研究特点,是强调对于组分间的“关系” 的研究,可以说,系统生物学是围绕“关系”来进行研究的生物学。
那么,顺理成章,系统医学似乎应该是主要考虑“关系调节”的医学。
不过,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学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其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系统生物学是要研究生物系统的规律,它面对的是 “所有的基因、所有的蛋白质、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以及“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而系统医学则不然,它要考虑的是整个人体系统的调节,它面对的是整个人体。它当然要考虑“关系调节”,但是,它不是一般地来考虑“关系调节”,而是要从整个人体的稳定和发展出发来考虑“关系调节”,因此,要突现系统医学区别于以往医学的特点,使用“关系调节”的说法是不够的。
那么,对于系统医学,什么样的说法比较合适呢?
《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认为,系统生物学的灵魂是整合,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而考虑整合,实质上就是考虑系统的整体,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物系统运动的规律。与此相对应,那么,系统医学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就应该是“整体调节”。如果说整合是系统生物学的灵魂的话,那么,“整体调节”则是系统医学的灵魂。
因此,系统医学应该是主要考虑“整体调节”的医学。
5.2 “整体调节”、“自稳调节”、 “系统整合”之间的共性
前面说过,机体本身具有自稳调节机制,疾病源于“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治病就是要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整体调节也应该以此为目的。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整体调节与“自稳调节”有什么关系?整体调节与“自稳调节”有什么不同?整体调节与“自稳调节”有什么共性?
前面也说过,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而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整体调节与“系统整合”有什么关系?整体调节与“系统整合”有什么不同?整体调节与“系统整合”有什么共性?
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许多方面,由于要探讨系统医学的核心,所以我们下面集中讨论“共性”问题。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整体调节、“自稳调节”、“系统整合”之间有什么共性?
5.2.1“自稳调节”过程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所谓“自稳调节”,就是机体为了维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前面说过,在人体系统中,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使人体系统必然要发展到某种稳定状态,并且保持在这个稳定状态。例如,机体的内环境、各项理化指标、体温等等,都具有稳定的值,这些稳定的值决定了机体的正常状态。
但是,人体系统不可能总是保持在这个稳定状态,内外因素的作用将使人体系统随时偏离稳定状态。当人体系统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人体系统必然产生一种恢复其稳定状态的努力,这种努力使系统的某些部分得到调整,从而使人体系统回复到稳定状态,这就是“自稳调节”。例如,机体的内环境、各项理化指标、体温等等,如果偏离了稳定的值,机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状态,这就是“自稳调节”。
影响人体系统的内外因素是随时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是不断出现的,因而人体系统的“自稳调节”也是不断进行的。如果人体系统的“自稳调节”总是有效,那么,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和回复就构成所谓涨落。涨落使人体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由此可见,人体系统“自稳调节”是围绕稳定状态来进行的,稳定状态是人体系统 “自稳调节”的目标和中心;而“自稳调节”则表现为克服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使之回复到稳定状态,因而“自稳调节”过程实质是人体系统的一个“运动回复”过程。
因此,“自稳调节”过程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5.2.2系统整合过程也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现在来说系统整合的问题。
当我们说到人体系统整合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呢?它自然是系统中的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整合,也就是“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为什么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整合起来呢?因为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使系统内部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联结而成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部分的运动都依存于其他部分的运动,这样,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都被系统整合起来而成为整体性的运动。
当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都被整合起来的时候,人体系统必然要发展到某种稳定状态。当人体系统发展到某种稳定状态的时候,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必然使它们保持在这个稳定状态。
前面说过,人体系统所达到的稳定状态是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当系统中某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使人体系统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必然使系统出现一种恢复原来稳定状态的努力,这种努力使某些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到调整,当系统回到原来稳定状态的时候,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就得到进一步整合。
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不断偏离和回复所构成的涨落,不仅使人体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而且使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获得不断整合。
由此可见,稳定状态是系统整合的中心,而“运动的回复”则是系统整合的过程,系统整合过程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不过,当我们说“自稳调节”的时候,考虑的重点是人体系统的稳定状态与偏离状态之间的关系;而当我们说“系统整合”的时候,考虑的重点则是人体系统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考虑的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是,这两者都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5.2.3 “整体调节” 过程也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现在来说整体调节的问题。
前面说过,治病就是要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既然“自稳调节” 过程是一个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那么,对于“自稳调节紊乱”进行调节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具体来说,“整体调节” 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整体调节” 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并不是仅仅在人体系统中构成闭环,而是要与人体系统之外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一起,才能构成闭环。
我们知道,“机体自稳调节系统”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自己识别、处理和转换机体信息,并且进行调节的完整机制,因此,机体不需要外部帮助,而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运动回复过程,实现“自稳调节”。所以,与“自稳调节”有关的运动回复过程是在人体系统中构成闭环的。但是,与“整体调节”有关的运动回复过程则没有在人体系统中构成闭环,它要构成闭环,必须从外部获取人体系统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然后确定适当的调节方法,并且具体实施调节,才能形成运动回复过程的闭环。
(2)与“自稳调节”一样,“整体调节”也是调节人体系统对于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偏离,使之回复到该状态。不过,“整体调节”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偏离和回复的幅度比较大,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部分质的变化,最终结果难于完全确定。
前面说过,当人体系统的“自稳调节”有效的时候,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和回复构成涨落。涨落使人体系统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人体系统的“自稳调节”发生紊乱,不能达到调节目的,人体系统的微小涨落就可能被放大,从而使系统突变而进入另外的状态。这个另外的状态就是疾病状态。“整体调节”就是针对疾病状态来进行的。
通常,“自稳调节”所面对的是偏离稳定状态比较小的,以量变为主的人体系统,其偏离和回复的幅度都比较小;而“整体调节” 所面对的是偏离稳定状态比较大的,既有量变又有部分质变的人体系统,其偏离和回复的幅度都比较大。因此,“整体调节”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表现出实现运动回复的过程比较长,实现运动回复的途径比较多,最终结果难于完全确定等等特点。
(3)“整体调节”通常不是直接去调节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而是通过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系统”的紊乱来克服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并使之回复到稳定状态的,因此,“整体调节”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主要是 “机体自稳调节系统”的偏离和回复过程。
也就是说,“机体自稳调节系统”也有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它也必须保持在这个稳定状态。当“机体自稳调节系统”发生紊乱的时候,它偏离了这个稳定状态,“整体调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它回复到这个稳定状态。当“机体自稳调节系统”的紊乱被消除,并且回复到稳定状态的时候,它的“自稳调节”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人体系统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得到克服,并使人体系统回复到稳定状态。
由上可见,“整体调节”有自己的特点,但“整体调节” 过程仍然是一个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
由于“整体调节” 所涉及的运动回复过程并不是仅仅在人体系统中构成闭环,而是要与人体系统之外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一起,才能构成闭环,因而,获取人体系统信息,认识人体系统“自稳调节”和“系统整合”的规律,就成为是否构成运动回复的关键。
就“整体调节”而言,它与“分析”“还原”医学的局部调节不同的是,它不是仅仅获取人体系统的某些信息,而是要获取人体系统的全部信息,至少是要尽可能获取反映人体系统整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人体系统“自稳调节”和“系统整合”的规律,只有根据人体系统“自稳调节”和“系统整合”的规律来获取、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才能确定适当的调节方法,从而形成“整体调节”良好的运动回复的闭环。
5.3系统医学的核心
归结起来,无论是整体调节过程、“自稳调节” 过程还是“系统整合”过程,它们都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这是它们根本的共性所在,把握住这个共性,就把握住了系统医学的核心。


6. 系统医学的核心与系统医学的发展
系统医学是关于“整体调节”的医学,而“整体调节”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因此,把握住“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就把握住了“整体调节”的核心,而把握住了“整体调节”的核心,就能够促进系统医学的应用和推动系统医学的发展。
6.1关于系统医学的临床应用问题
系统医学是发展中的医学,它要成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普遍模式,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不应该等待系统医学成熟以后,才来考虑它的临床应用问题,而应该是发展一点,就应用一点。实际上,在提出系统医学概念以前很久,人们就已经在应用系统医学的思想来指导临床实践了,这在中医中就有明确的体现。因此,系统医学应该立即进入临床应用。
系统医学进入临床应用,既是就临床的指导思想来说的,也是就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来说的,不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主要是就临床的指导思想来说的。这就是要应用“整体调节”的系统医学思想来指导临床实践,统率各种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对于疾病进行“整体调节”。而把握住“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这个“整体调节”的核心,就可以获得一些指导原则,并且应用它们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6.1.1“以平为期”的原则
《黄帝内经》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里的 “平”可以理解为机体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以平为期”就是要以“达到机体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为目的。要根据这个目的来考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平为期”既是就机体的某些局部来说的,更是就机体的整体来说的。如果只有某些局部达到了“平”,而另外一些局部没有达到 “平”,则整个机体还是没有达到“平”,只有各局部和整体都达到“平”,才能真正实现“平”,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目标。
因此,要把“以平为期”的思想贯彻到所有人体的局部和整体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在考虑患病部位的“平”的时候,也考虑相关的其他部位的“平”,通过综合考虑,确定“整体调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目前对于同样一个人,同样一种病,西医有一套理化检测指标、中医有一套四诊的综合指标,在西医理化检测指标达到正常的时候,中医四诊综合指标不一定达到正常,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这是因为中西医对于机体“平”的考虑各有侧重,要贯彻“以平为期”的思想,就应该把两套指标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调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6.1.2“过程调节”的原则
由于“整体调节”、“自稳调节”和“系统整合”都是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因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都表现为一个运动回复的过程。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必须把握机体运动回复的过程,根据对于“过程”的把握来确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样就有“过程调节”的原则。
实际上,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非常关注疾病的“过程”。
西医的病理学就认为,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西医病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阐明其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西医的药理学就对于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在中医中,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中医的脉象理论、经络理论、药物归经理论、生克理论、疾病传变理论、时间医学理论中。中西医关于疾病过程的研究,为“过程调节”原则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贯彻“过程调节”的原则,就是要把中西医关于疾病过程的知识综合起来,应用它们来理解和把握 “机体的运动回复过程”,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机体的运动回复过程”的实际情况,从而根据它来分析疾病的可能发展和转归,确定相应阶段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贯彻“过程调节”的原则,要考虑疾病调节的回复路线问题、调节时机问题、调节记忆问题、时间医学问题等等。
由于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机体向稳态的运动回复就不可能只有一条路线,而是存在多种路线,在回复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分叉路线,因此,要贯彻“过程调节”的原则,就应该尽可能了解机体向稳态回复的各种路线,把握回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分叉路线。从而选择最好的调节路线。例如,同一种病,可以选择针灸、中药和西药来治疗,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机体向稳态回复有各种路线,选择某种治疗方法,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其中的一条回复路线。那么,究竟选择哪一条回复路线最好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机体不仅存在可以回复到稳态的各种路线和分叉,而且存在不能回复到稳态的各种路线和分叉,因此,对于疾病向好和坏两个方向转归的关节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调节的时机问题。例如,中医主张治未病。为什么要治未病呢?从疾病转归角度看,在未病的情况下,机体偏移稳态的程度小,向坏的方向转归的可能小,因而容易治好;如果待大病之后再治,机体偏移稳态的程度大,回复到稳态的各种路线和分叉比较多,转归的关节点比较多,向坏的方向转归的可能就大,治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另外,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都有可能被系统记住,当时不会产生疾病,但是在将来某个时候就会导致机体的疾病。这就是系统的记忆问题。例如,《黄帝内经》讲,如果不遵守四气调神的规律,违逆了四气,就可能生病。而且出现春逆夏病,夏逆秋病,秋逆冬病,冬逆春病的情况。这个理论,是关于系统记忆的超时代的、非常先进的理论。
在调节过程中,由于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机体向稳态回复的各种路线之间还存在相互关联,当通过某种调节作用使某些局部回复到稳态的时候,这种调节作用往往被系统记住,并且在将来某个时候导致机体另外的一些局部偏移稳态而成为新的疾病。这就是调节记忆问题。
贯彻“过程调节”的原则,必须考虑调节记忆问题,选择对于患者最有利的调节方法。现在关于某些疾病的局部治疗方法,不考虑调节记忆,因而给患者留下许多隐患,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了。
贯彻“过程调节”的原则,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时间医学问题。
机体向稳态的运动回复,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不仅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自然界周期变动的影响。时间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诸如睡眠一觉醒、心率,体温、呼吸、血压、组织器官的功能,各种物质的代谢,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以及人体对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均表现出日、月或年的节律。机体向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与自然界的周期过程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在人生病的情况下,机体的时间节律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不仅成为判断疾病的依据,而且成为治疗疾病的依据。
虽然近20年来,出现了时间生物医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药理学以及时间治疗学等分支学科。但是,对于时间医学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医疗实践的是《内经》。应该把《内经》的时间医学思想与现代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应用它们来理解和把握机体在正常情况和生病情况下的时间节律,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周期过程对于“机体的运动回复过程”的影响,从而根据它来分析疾病的可能发展和转归,确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6.1.3“机体自组织”的原则
“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是所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这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者,所以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如果现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他是否就成了机体的组织者呢?其实也没有。因为医生治疗所采用的药物和刺激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他只不过是给机体输入了一些特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已。从量上看,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与原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这些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入机体后,还是必须与机体原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一起,通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才能达到改善机体“围绕稳态的运动回复过程”的目的,可见,疾病治疗过程,也是机体的一个自组织过程。
疾病治疗既然是一个自组织过程,那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就必须遵从这个自组织过程,根据这个自组织过程来确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样就有“机体自组织”的原则。
贯彻“机体自组织”的原则,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诊断和治疗方案:一是如何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系统” 紊乱;二是如何强化“机体自稳调节系统”;三是如何促进“机体自稳调节系统”的自组织;四是怎样选择对于机体自组织过程扰动最小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前面说过,疾病是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那么,诊断和治疗疾病自然就是要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不过,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有许多方法,贯彻“机体自组织”的原则,就应该把重心放在调节“机体自稳调节系统”上面。因为“机体自稳调节系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机体自组织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机体自稳调节系统”主要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因此,贯彻“机体自组织”的原则,就是要把重心放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调节上面。
把重心放在调节“机体自稳调节系统”上面,与“分析”和还原医学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分析”和还原医学非常强调消毒。而按照“机体自组织”的原则,则认为在加强消毒的情况下,要着重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系统紊乱”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仅仅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系统” 紊乱,还不足以使机体很好地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还必须在克服“机体自稳调节系统” 紊乱的情况下,进一步来强化“机体自稳调节系统”,才能使机体很好地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这既是预防医学的内容,也是临床医学的内容。
另外,对于许多烈性传染病,如果机体对它事先没有形成免疫机制,当疾病袭来的时候,要战胜它就不容易了,因此应该尽可能使机体形成对于各种烈性传染病的免疫机制。
前面说过,免疫机制的形成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因此,一般而言,这就是促进“机体自稳调节系统”自组织的问题。同上面一样,这既是预防医学的内容,也是临床医学的内容。
贯彻“机体自组织”的原则,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时候,是选择对于机体自组织过程扰动大的方案好,还是选择对于机体自组织过程扰动小的方案好?按照“机体自组织”的原则,是选择对于机体自组织过程扰动小的方案为好。因为如果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机体自组织过程扰动大,就可能扰乱机体其他正常的自组织过程,使调节变得来比较复杂。当然,首先是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效果要好,然后才能考虑扰动大小的问题。

6.2关于系统医学模型的建立
系统医学作为指导思想,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系统医学不仅要成为临床的指导思想,而且它应该成为普遍接受的医疗模式。
在《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中说:系统生物学的目标就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物系统的真实性。
那么,系统医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觉得,系统医学的目标也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这个模型必须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理想模型的建立。
但是,怎样才能建立起理想模型,怎样才能完善理想模型,这涉及到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稳定是运动的回复”这个理论的意义就显露出来了。
6.2.1系统医学理想模型建立的困难
所谓理想模型的建立,就是要描绘出所考虑的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例如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描绘出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等等。
描述的办法可以是建立微分方程或者系统仿真模型。这两种办法在医学研究中都是使用过的。例如,药代动力学分析就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但是,生物系统特别是人体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实际上做起来非常困难。
在《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中,讲到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时说:“基因组和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而蛋白质研究就较为困难,至于涉及生物小分子的代谢组分的研究就更不成熟。因此,要真正实现这种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系统生物学要实现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如何通过研究和整合去发现和理解涌现的系统性质,是系统生物学面临的一个带根本性的挑战。”
归结起来,目前系统生物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比较完善的部分:基因组和基因表达
困难和不成熟的部分:蛋白质、生物小分子的代谢
遇到挑战的部分: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涌现(突现)的理解。
由此可见,随着研究对象复杂程度的增加,困难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从系统医学角度看,由于它面对的是整个人体,所以它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系统生物学所遇到的挑战性问题,即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涌现(突现)的理解等问题。所以系统医学比系统生物学的麻烦更多,更难于解决。
当然,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所面临的复杂性困难,不仅表现在模型建立方面,而且表现在实验等方面,但是,模型建立方面遇到的复杂性困难更具有挑战性。
模型建立方面遇到的复杂性困难之所以更具有挑战性,是因为它与系统科学研究所遇到的复杂性困惑相关联。
我们知道,系统的结构决定于系统要素间的关系,而系统科学研究所遇到的复杂性困惑,就是由于“关系”的复杂和不确定而导致的困惑。由于“关系”的复杂和不确定,在采用微分方程的时候,就出现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困难;在采用系统仿真模型的时候,就出现所得结果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两个困难在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研究中也是经常碰到的,因而是非常突出的。
那么,怎么办呢?既然系统科学的困惑来源于关系的复杂和不确定,那么系统科学研究就面临一个根本任务:理清关系。
这样,就涉及到了同态学的研究。
6.2.2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必须应用同态学理论与方法
同态学可以说是为了理清复杂系统“复杂和不确定的关系”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同态学研究表明:理清关系的实质是要对关系的对称破缺进行刻画;而同一性可以刻画关系的对称破缺。
同态学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刻画“关系的对称破缺”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基于这个科学体系,同态学就提供了一套进行系统医学研究的完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既抽象又实用的理论与方法。
不过,同态学内容比较多,本文不可能加以一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同态学的有关书籍,例如比较通俗的《苹果、池塘、熵与同态》等等。这里只是围绕“稳定是运动的回复”的理论,来探讨一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建立问题。
6.2.3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同态学来讲,“稳定是运动的回复”这个命题属于“运动同一性” 的研究范畴。另外同态学还研究“结构同一性”,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运动同一性”,也要考虑“结构同一性”。详细的讨论也请参看同态学的有关书籍。下面只是给出应用同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运动回复过程。
(2)确定与该运动回复过程相关的要素。
(3)建立系统参照系。
(4)对该运动回复过程进行阶段划分。
(5)确定相关的要素与该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并且根据“关系的对称破缺” 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该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
(6)适当改变相关要素的情况,观测该运动回复过程的变化情况,据此来确定同一性矩阵的变化。
(7)根据同一性矩阵的变化情况来获取该运动回复过程及其相关要素的各种特征值,例如惯性、存在量等,作为判断该运动回复过程的指标。
(8)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获得一个理想的系统医学模型为止。
在上面的步骤(5)中,确定相关的要素与该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可以直接从系统参照系出发,应用模糊数学、概率分析的方法来直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该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
6.2.4举例说明,关于睡眠的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建立
现在以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建立为例来说明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睡眠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在医学上,睡眠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失眠与多寐本身是一种疾病。据统计,治疗失眠证的比例,占中医内科疾病总数的10%~20%。另一方面,睡眠的正常与否,对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是有重要意义的。
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确定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在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人的睡眠状态,而是应该把人的睡眠状态与醒觉状态同时考虑,因为这两种状态构成一个运动回复过程。同时,也不是仅仅考虑这两种状态,而是要考虑运动回复过程的完整周期。另外,也不仅仅是考虑一个周期,而是要考虑各种周期。例如,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睡眠过程中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人们根据脑电波、眼电波、肌电波记录进行研究,发现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反复交替,快波睡眠10~30分钟后转为较长的慢波睡眠,这个过程约70~120分钟,每夜约五次,这样反复不断地呈现周期性变化。另外,人的睡眠与醒觉的运动周期可能还形成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等等,这些都应该考虑到。不过,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可以选择某些运动周期来建立模型,比如,选择日节律来建立模型。
(2)在确定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的前提下,就要考虑与该运动回复过程相关的系统要素。现代生理学认为,睡眠和醒觉,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反复交替的运动回复过程。可见,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不过,中医关于这个问题还有独特见解。《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说;“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了五脏阴阳失和、营卫失调是失眠的根本。其实,人的五脏六腑都与睡眠有关系,例如,《素问·逆调论第三十四》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即脾胃不和,食滞胃肠,内酝痰湿,撑胃作胀,上逆犯心,难以成寐而失眠。可见,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五脏六腑都有关系,应该结合中西医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研究成果,来确定与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相关的所有要素。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研究课题。
(3)建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系统参照系对于建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建立系统参照系的前提下,才能对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例如,可以把正常生理状况下的各项指标作为系统参照系,然后与非正常状况下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对各种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进行描述。建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也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研究课题。
(4)对睡眠运动回复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例如,在选择日节律来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可以把一天简单划分为白天和晚上,也可以划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还可以按照小时来划分,或者按照人在醒觉状态时精神的好环,睡眠状态时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的节律来划分等等。
(5)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并且根据“关系的对称破缺”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
这个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关键环节。中医关于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例如:“脾胃不和,食滞胃肠,内酝痰湿,撑胃作胀,上逆犯心,难以成寐而失眠。”就是讲的脾胃活动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关系。根据中医气血运行理论,可以精确地给出计算一天内每个时辰气血在经络中流行的人体生物节律表(4)。根据这个表,可以准确了解睡眠与五脏六腑活动的关系。例如,假如你往往在夜里1~3时定时地醒来,根据这个表,就可以知道引起失眠的原因是肝或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等等。应该结合中西医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研究成果,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
不过,仅仅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还不能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因为这些关系是复杂和不确定的,因此还必须依据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来分析这些关系的对称破缺,从而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大量研究工作,可能都集中在建立同一性矩阵这个关键环节上面。一个系统医学模型是否理想,也决定于所建立的同一性矩阵是否符合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实际情况。
(6)适当改变相关要素的情况,观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变化情况,据此来确定睡眠同一性矩阵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实验和统计,后面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7)根据同一性矩阵的变化情况来获取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及其相关要素的各种特征值,例如惯性、存在量等,把它们作为判断该运动回复过程的指标,以便在临床上方便的应用。同态学给出了获取这些特征值的方法。
(8)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获得一个理想的睡眠系统医学模型为止。
6.3关于系统医学的实验研究
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初步建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点,不过也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基点,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最终确立,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验和临床实践才能完成的。
在《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中说:“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一般的实验生物学就在于,它既需要‘发现的科学’,也需要‘假设驱动的科学’。首先要选择一种条件(干涉),然后利用‘发现的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在该条件下的所有元素进行测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假设,然后再利用‘发现的科学’研究手段进行新研究。这两种不同研究策略和方法的互动和整合,是系统生物学成功的保证。”我认为,系统医学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但是,由于系统医学的特殊性,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注意临床实践中的发现。要应用已经建立的系统医学理想模型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来发现新的事实,以补充和完善系统医学理想模型。
(2)要充分注意中西医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的发现及其理论总结。要全面发掘中西医典籍中记载的这些内容,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将这些内容补充到系统医学理想模型中去。
(3)要大力开展系统医学实验,特别是系统医学的生物实验,要以系统医学思想和系统医学理想模型来指导实验,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并且用实验结果来补充和完善系统医学理想模型。
(4)要大力开展系统医学计算机模拟实验,要以系统医学思想和系统医学理想模型来指导实验,设计模型和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并且运用临床实践、系统医学实验来验证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把经过反复验证的内容补充到系统医学理想模型中去。
应该强调,系统医学主要不是一门理论性科学,而是一门临床性和实验性科学。
6.4系统医学的未来:数字化人体医学模型
在《系统生物学面面观》一文中说:胡德提出,应该把生物学视为一门信息科学。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构成系统的关键不是其组分,而是组分之间的关系。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信息,而信息是可以量化的;从上面的讨论又可以看到,关系的对称破缺也是可以量化的,这种量化的结果就是同一性矩阵。这样一来,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包括所有人体现象在内的系统医学理想模型,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个数字化人体医学模型,这个数字化人体医学模型的维数当然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是无穷大的,但是,我们总可以在计算机中表达和处理它们。
如果建立了数字化人体医学模型,对于人类将意味着什么呢?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人类养生的四个比较好的层次,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层次。黄帝说: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
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
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如果人类建立了数字化人体医学模型,那么,普通的人也就有可能进入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层次了。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月,第25页、第518页、第622页、
(2)周东浩.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系统科学之窗网站·论坛》,2004年
(3)吴家睿.系统生物学面面观. 《系统科学之窗网站·论坛》,2004年
(4)张绪通著,李刚等译.大道. 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4月,第25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12 , Processed in 0.0952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