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h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5 22:16:30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电脑中医的优缺点
和“活”的中医相比,以及和其他脉象仪相比,都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优缺点呢?
  对于优点,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史振武教授认为,首先,传统中医千百年来门派繁多,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看病,靠经验辨别脉象指征,凭感觉描述脉搏的表现,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程度受医生个人的经验和主观感觉影响很大。而这个“全自动脉象仪”符合中医界提出的“四诊客观化”方向,采用现代计算机、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实现了脉象采集、分析判断、提示证候、处方治疗的全自动化,使中医脉象诊断客观、规范、量化,避免了诊脉过程中人为的感觉差异,符合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和其他单探头或三探头的脉象仪相比,该仪器采用了5单元的压力式传感器探头,非常敏感。按刘绍武先生的观点,有的人脉很长,在通常的寸脉以上和尺脉以下还有脉,所以5单元探头能更全面的采集脉象信息,保证了诊断更加准确。
  第三,与老专家的经验融合在一起。该仪器以刘绍武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为模本,诊断准确,汇集了名老中医的毕生经验成果。
  宿大夫认为,仪器最大的优势在于脉象诊断的客观、规范、量化,避免了诊脉过程中人为的感觉差异。他举了个例子,比如病人发烧,有经验的人用手一摸额头就知道是否发烧,专业医生可能还能摸出大致有多少度,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体温计精确。人的手总是有误差的,但传感器探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而且机器运行速度快,适合基层中医院使用,可以解决基层医院中医门诊量大、患者病情复杂的治疗需要。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而脉象仪只有脉诊这一诊,不符合中医的“四诊合参”。而且有经验的名中医诊脉时会有灵活的随机性,机器就没有了--“电脑中医”还有不足对于目前仪器还存在的不足,史振武教授认为,第一,无论是这个仪器还是别的人工智能的机器,都只能无限趋近于人而不会超过人,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和经验丰富、医术高明的名中医相比,仪器没有那么灵活和人性化。比如有经验的名中医看病时,会看病人的神情气色、精神状态,看是个彪形大汉还是个小孩子,会和他们交谈,这都会对诊断有影响,而机器就不会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而脉象仪只有脉诊这一诊,不符合中医的“四诊合参”。而且有经验的名中医诊脉时会有灵活的随机性,机器就没有了。


-=-=-=-=- 以下内容由 zhhj2008年08月26日 09:55am 时添加 -=-=-=-=-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应用色差计、光电血管容积仪、红外热像仪等
仪器对面部色诊的一些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证明,并在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的面部
色诊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为中医诊断学提供了一些客观定量的数据,取得了
一定成绩。但国内的色诊客观化研究工作目前仅局限于少数几家中医药高等院校
的科研单位,色诊客观化研究仍停留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
其原因,一是中医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功能活动而非实质,且人体个体差异较大,
如何对这种动态功能状态和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现在所使
用的色诊仪器是直接将别的学科或西医学的检测仪器拿来为我所用,而实践发现,
这些仪器所测数据并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中医色诊仍需要研制高性能
的仿真仪器。其三,从信息科学理论看四诊客观化研究思路,目前的客观化研究
并没有增加信息通道容量,通过有限的部位和层次探测对象信息不能反映多层次、
多部位病理本质,目前的客观化思路只是对传统诊法的模拟和证实,其理想结果
与传统色诊所能达到的水平在理论上是一致的,没有促成诊断信息的质变。其四,
由于面部色泽复杂多变,临床还需结合其他诊法综合判断,单纯依靠色诊的一些
定量数据来诊断病证还不够全面准确。其五,目前色诊研究使用仪器不统一,加
之仪器本身检测方面的缺陷,存在检测指标不统一,信息收集不全,样本数小,
系统重复实验少,客观描绘不够确切的问题,实验指标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方
面不够成熟。因此,要将部分近20年来获得的色诊实验指标作为病证诊断标准,
尚需要进行更深入地临床和实验研究。
   (王永宏 刘娟


-=-=-=-=- 以下内容由 zhhj2008年08月26日 10:06am 时添加 -=-=-=-=-
对中医现代研究的思考与难点分析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四诊的现代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不少进展,但研究中亦遇到诸多困难与困惑,需要作出新的思考。
1.证候特征提取是事关中医现代化全局的重要工作
提取证候特征工作是中医藏象、证候诊断、证本质研究、临床疗效评价、证候动物模型研制、中药复方药效研究等工作的基础。因此,证候特征提取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四诊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观和人体功能状态是要坚持的两个基本要点
整体观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强调对人体整体的观察与调控。所谓证或证候,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状态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整体功能状态的认识和调控上。要做好四诊现代研究工作,在中医理论上有两个基本要点必须坚持,一个是整体观,另一个是中医证候针对的是人体功能状态。
中医学确立的研究样本,并非孤立地研究舌、脉指征,中医临床判断证候主要依靠四诊。整体观在四诊客观化研究中的体现,“四诊合参”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诊断信息的量化技术和设备研究,应该坚持四诊合参,这样有利于进行信息整合,更有利于证候特征的提取。
另外,中医学四诊对应的“证候”,四诊现代研究也应以“证候特征”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应是对证候分类特征的提取及对证候的模式识别的方法的研究。
探索建立证候分类规范和标准的方法学,是中医四诊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衡量中医四诊现代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3.规范中医诊断的概念与理论是完成本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开展中医诊断信息的量化技术和设备研究,并建立相关的四诊信息规范标准,首先要有一个规范的中医诊断概念与理论作指导。中医四诊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的,并以中医基本理论给予说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中医诊断概念表达的确定性问题,因此规范中医理论是首先而必要的。
4.四诊正常生理指标的确定是一个关键
异常是相对于正常而言的,没有正常人四诊生理指标,就无法提取人体的异常状态特征。因此,获取四诊正常标准是中医四诊现代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获取正常生理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医学因人、因时、因地的思想原则。
5.选择现代适用科学技术方法、搞好系统集成是另一个关键
目前现代科学和技术已经可以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使我们今天整合这些技术开展四诊研究成为可能。因此,选择适用技术,搞好系统集成是另一个技术关键。
6.四诊现代研究的三个技术难点
6.1 客观、准确、稳定地获取四诊信息
四诊现代研究主要难点之一是客观、准确、稳定地获取四诊信息。因此,建立一个能客观、准确、稳定地获取四诊信息的软硬件平台是本工作成败与否的一个技术关键,其中脉象信号的获取是一个更加突出的难点。
6.2实用有效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的建立
四诊现代研究第二个主要难点是实用有效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的建立。所以,建立实用的、能够有效的剔除干扰信号,并有效的挖掘出有用的特征信息的模型及方法是四诊现代研究成败与否的第二个关键。
6.3符合中医诊断模式的证候模式识别和分类方法的建立
在提取到有效的中医四诊特征信息之后,仍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这种分析和判断必须基于以下基本前提来进行:建立科学合理的证候模式类别;建立科学合理的证候模式识别和分类的模式及方法;这两点构成了四诊现代研究的第三个关键。
总之,四诊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对人体生命信息特征处理的结晶。为建立基于人体功能状态进行诊断的理论与技术奠定基础,升华传统舌诊、脉诊理论,对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将促进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将导致人体状态学这一新学科的产生,为中医诊断现代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植新学科的生长点。
(摘自2007年第8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闪增郁等)
12
发表于 2008-8-26 09:23:06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我们为什么不先把西医完全客观化呢?诸如:头痛仪,腹痛仪,昏迷仪,恶心仪,呕吐仪,咳嗽仪,痛苦仪之类,西医完全客观化了吗!?
    失败了,不知道为什么!因此,不知道下一步怎么作?不知道怎么样作才能成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09:43:39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走进中医数字时代——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作 者:杨殿兴、彭明德 主编2007年6月
二、经验性——模糊的中医定性定量8
1?现代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2?中医学的定性与定量8
3?定性方面的研究10
4?定量研究12
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脉诊的尴尬1400
1?脉诊的不确定性因素15
2?脉诊客观化研究17
第?章研究的思路方法69
一、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按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开展研究71
1?中医现代化要按自身规律发展71
2?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要求中医按自身规律发展75
二、数字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75
1?数字化开始渗透到中医药的各个领域76
2?数字化与四诊客观化82
三、中医药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91
1?中医药与量化研究91
2?中医药与质化研究93
3?中华生命质量量表95
4?中医与循证医学96
四、中华泛术与辨证论治系统建模97
1?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97
2?中华泛术与中医药现代化98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6 10:15:25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这个贴子最后由zhhj在 2008/08/26 10:17am 第 1 次编辑]

第三是要努力提高中医学科的科技含量。中医药科技含量很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内涵就是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很少的毒副反应。
但是,单从目前中医学科的诊疗过程看,中医的这种科技含量,没有一个合适表达和释放过程,因此,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具体任务,是要提高对中医科技含量的释放和表达形式。要是中医的四诊客观化、现代化、机械化、它才能上升到一种新的层面。
程丑夫  

-=-=-=-=- 以下内容由 zhhj2008年09月07日 08:40am 时添加 -=-=-=-=-
脉象的解剖映射、血流映射与脉诊客观化研究的误区分析
林宇春  (四平市中心医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赵宏杰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袁肇凯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
张  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摘 要:用解剖映射和血流映射把脉象对脏腑分属即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映射进行了细分,为脉诊客观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进一步指出,以脉测病、以病为中心分析证是脉诊和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战略性错误,其根源是现代医院基于人体解剖结构系统划分的分科,而网络化的中医科研医疗方式将解决这个问题。
主题词:解剖映射 血流映射 脉诊客观化 脏腑分属 以脉测证 以脉测病 以证统病 正常人生理常数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脉诊在古今中医学里都是学术热点和临床难点,笔者提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的发现脉诊的若干问题。
1.藏象、证候的学科对照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1]把证看做内环境自稳态失衡紊乱,并且提出证侯学对应于病理生理学。并列表如下。[2]   
西医中医
生理结构正常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
功能生理学藏象学
病理结构病理解剖学病理解剖学?
中医病理解剖学?
功能病理生理学证侯学
表1.中西医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学科-对照表
2.脉象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藏象解读
以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为基础,我们提出脉象的生理学基础是内环境稳态,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内环境稳态的紊乱。也就是说,脉象是内环境状态和证的外在表现。
2.1脉象的解剖映射
脉象是内环境状态和证的外在表现,可以细分为解剖映射、血流映射。解剖映射主要是说,左右寸关尺三个部位,是对人体解剖结构从上到下的映射,血流映射主要是说,左右寸关尺三个部位动脉内的血流,是对从上到下的人体解剖结构内的血流的映射,也就是对对应部位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情况、灌注状态的映射。
以轻重定部位深浅则是按照由浮到沉的顺序应对皮、脉、肉、筋、骨,此时在手下形成一个三维人形,从寸、关、尺是由头到脚,从皮到骨是由前到后,只要身体哪里有问题,一般会从哪里反映出来。
左右左右左右
寸头部胸腔浮





关背部上腹部中
尺腰部下腹部沉
      表2. 左右寸关尺人体结构映射表
下面,介绍下我们的证据。
2.1.1医学家的实践的证明
刘静波在《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3]提到了寸关尺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映射,杨阳《中西医结合脉诊的探讨》[4]有提到,易非在《我之脉学观》[5]有提到,许跃远先生《中华脉神》[6]有提到。
2.1.2《黄帝内经》尺肤诊法、《难经》的证明
尺肤诊法就是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映射,而且次序与寸关尺诊法的一致,区别在于映射的区域和体积不同。在一部著作里面,同样谈到局部对整体反应映射的诊法,可以遵循同样的原则,所以说,这也是个证明。
《难经.十八难》提出的“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2.1.3实验检验
笔者倾向于再通过实验检验这个情况,具体的设想是,用红外热成像仪或者其他设备各一台,分别对人体整体和寸口脉实时同步进行成像记录,再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其动态相关性,预计结果会比较理想。
2.1.4左右寸关尺具体对应部位的分歧
象中医脉象脏腑分属有左右寸关尺具体对应部位的分歧一样,解剖结构映射的具体对应在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易非在《我之脉学观》以脊髓传入神经信号处理方式不同对此进行了解释,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解释。
2.1.5藏医脉诊的证明
作为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的脉诊也有与内经系统惊人相似的内容,这对解剖结构映射也是个证明。
2.1.6面诊、耳诊、手诊、足底发射的证明
上面这些通过局部映射整体进行诊断的方法,都有自己的解剖映射,具体形状则因为局部结构形状的情况而异。
2.1.7对寸关尺脏腑分属的认识
我们教科书上介绍的寸关尺脏腑分属,是对前人观点的整理,结合当时的西医和中医现代研究背景,所以稍微笼统,没有仔细区分,究竟是脏器分属还是藏象分属,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其脏腑分属看做是用藏象五行对解剖结构的一次分类,是个大致的分类。
对于典籍上的各种脏腑分属,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其研究方法。
2.1.8神经及体液控制解释
与易非《我之脉学观》的观点近似,许跃远:人体脏器的寸口脉定位,主要依据躯体神经、植物神经的分布,血液供应的范围来研究脉位, 寸、关、尺分属,与人体诸多脏器的血液供应(除植物神经分属以外)存在着密切联系。
     许跃远:头、颈、胸、上肢及其所属各器官,其血液供应主要是主动脉弓的第一级分支,属于中医寸脉的感应分区。人体中腹部脏器,其中包括:肝、胆、胰、脾、胃、双侧肾脏、肾上腺、部分肠管(结肠的右曲、空、回肠、肠系膜)。它们的血液供应基本来源于腹主动脉的分支,并基本呈一个层面,它相当于关脉的分属区域。人体盆腔脏器和下肢血液供应为髂内外动脉。它相当于一个层面。包括的脏器有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子宫、附件、结肠左曲及直肠、双下肢等,相当于双尺脉的感应区域。[6]
2.2脉象的血流映射
左右寸关尺的脉象,是对对应部位的器官组织的血液灌注量的映射,这个我们也称为功能映射,其具体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脉象,浮、芤、洪、滑……。
2.2.1脉象的藏象分属
对照上面的寸关尺脏腑分属,我们列出四时主脉是脉象的藏象分属,大家就能明显的看出,这才是对脉象的功能进行的分类分属。
血流(功能)藏象分属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解剖藏象分属左右寸关尺 心肝肾 肺脾命
2.2.2整体脉与局部脉
刘邵武《三部六病》的思想方法对笔者影响巨大,其中的整体病与局部病表现出整体脉与局部脉,在脉象分类上引入这个方法非常有价值。
2.2.3《伤寒论》篇章结构、脉症关系新解
韦刃在《中医脉诊之谜》[7]等文章中提出,《伤寒论》篇章结构是,“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表明张仲景对脉的重视,这里其实是把“脉”看做为“证”的代名词。而且,多篇的标题,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都可以用此解释。
2.2.4以脉测证 以脉测病
中医的诊脉神奇之处在于,不用开口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病苦,大致过程如下,诊脉以后识证,识证以后,结合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如年龄、体质、职业、性别和当时疾病谱学情况,进行推断,这样许多病苦,包括症状、体征都可以被“看”出来。
这个过程也是现在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3. 脉诊客观化研究的误区分析与建议
首先,“脉诊客观化”的提法就是个错误,脉象属于体征范畴,是医者的主观,它不同于症状可以因为病人认知能力的差别而被主观描述,是个患者的主观。“脉诊客观化”的提法没有区分这一点,反而加深了中西医和其他学科笼统思维的习惯,而笼统思维是中西医和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和祸根,不如修改为“脉诊数理化”。
3.1脉诊数理化的三个步骤
脉诊数理化的三步,脉象信号采集,脉象信号处理、数据挖掘、提取信息特征,信息特征的中医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解释。
3.2以脉测证取代以脉测病
“以脉测病”是过去脉诊数理化研究中最大的战略失误,西医从解剖上已经对病有了非常精确的认识,而且技术稳定性非常好,价格也在逐步下降,我们再以脉测病,不仅学术上价值少,经济上的价值就更微乎其微。分析原因,有学者指出,是因为我们中医院的组建模式是照搬西医院的,而西医院的模型主要是基于疾病解剖系统的划分的,所以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今天,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实现“中医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推广中医电子病历,尽快在全国各省市级中医院建立教学科研医疗融为一体的中医网,并进一步覆盖到县乡。将从证候计量学上促进信息的规范化和整合,而且会从信息利用的角度打破传统医院模式对中医证候科研临床信息定向采集的束缚。
以脉测证,就可以把同一个证在不同疾病中表现的各种信息集合起来,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其共性,并且抽提其数学表达。也可以方便的观察同一个方子对不同疾病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的证的治疗情况,我们说异病同治的基础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证。
方证研究的开展,可以说是对我们上述观点的一个不自觉的认可。
3.3参数繁杂与正常人生理常数
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对人体信息利用的角度繁杂,这可以帮助对脉象信息的处理,并提出了若干《脉搏信息中医量表》。包括:身高、体重、年龄、性别、五行体质、居住地等。我们赞成这个方法,而且借鉴西医的做法,我们会做的更好。
西医不仅有数字人体解剖标本数据库,还有中国正常人生理常数数据库,包括全国40000余例健康人员的生理指标调查数据,很可惜笔者认识到这个问题太晚了,要不然,我们可以与西医生理学界合作。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其中的重点项目“人体生理常数数据库扩大人群调查”,著名生理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朱广瑾教授主持,从2001—2006。
3.4国家大力投入是脉诊数理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大力投入是脉诊数理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一切中医科研快速发展的保障。
现在,脉诊数理化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促进脉诊数理化研究的973立项,笔者的研究已经解决了脉诊数理化的理论基础,其他NSFC、973证侯学项目的研究为中医证候积累海量的数据,正在探索数据处理方法,而我们的脉诊数理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将结合其他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和证侯学说的方法,实现中医现代研究的突破。
脉诊数理化,需要从事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等跨学科研究人员的合作与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之后,国家在973项目中建立了中医理论研究专项,增大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希望中医界同仁能够把握好这个机会。
4.脉象数据处理方法思考
笔者主张脉象信号采集应该尽量获取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避免信息丢失,在全国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中可以同时使用3--5种脉诊仪,相互参照,各省市级中医院宜建立体检中心,取其中健康人的脉象数据,建立近似标准的脉象生理数据库,再逐渐争取国家的投入或者择机与西医生理学界合作。
脉象信号处理、数据挖掘、提取信息特征是脉诊数理化的中心环节,“整体动态”是脉象研究公认的准则。
4.1所谓动态,从信号处理的角度看,即频域分析也就是不同尺度的节律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用小波(wavlet)对脉象信号进行符合中医时间医学关注的各种节律的分解,研究这些节律以及它们相位的变化。
罗英华《育龄女性月经周期脉象调查分析》[8]《从月经周期的脉象变化探讨月经生理的气血变化》[9]是从朔望节律上进行的研究,其他四季、昼夜等节律研究资料稍后整理。
4.2所谓整体,我们可以用模糊集合、模糊聚类,动态模糊聚类,多智能体系统等方法实现。
更具体的思考,需要笔者大量详细研究相关文献后,在新文章中介绍。
5.结语
湖南中医程丑夫说:中医药科技含量很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内涵就是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很少的毒副反应。但是,单从目前中医学科的诊疗过程看,中医的这种科技含量,没有一个合适表达和释放过程,因此,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具体任务,是要提高对中医科技含量的释放和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宇春.赵宏杰.张学斌.略论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8
[2]赵宏杰.对本体论证候认识论论证候的诊断内容及疾病分类学解读[J]
[3]刘静波.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2):59-61.
[4]杨阳.中西医结合脉诊的探讨. [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9
[5]易非.我之脉学观.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09-01
[6]许跃远.中华脉神.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 2007-8-1
[7]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J]中国人体科学.1993. 3:
[8]罗英华.育龄女性月经周期脉象调查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7,(6):387
[9]罗英华.从月经周期的脉象变化探讨月经生理的气血变化[J]2007,(5)375-376
本文参考并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论著,吸收了大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15
发表于 2008-8-26 21:06:07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但是,单从目前中医学科的诊疗过程看,中医的这种科技含量,没有一个合适表达和释放过程,因此,中医现代化的一个具体任务,是要提高对中医科技含量的释放和表达形式。”
赞成!关键还是中医学的基础问题。
16
发表于 2008-8-28 06:19:58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第 12 楼说得好,不顾临床实践,一厢情愿地搞四诊客观化,这些教授之蠢不是明摆着的吗?
    搞了一辈子中医研究,至今还不知中医药是一门什么(现代)科学技术,该回家抱孙子了!
17
发表于 2008-8-28 20:01:47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客观化之后如果对临床毫无帮助又有什么用呢
18
发表于 2008-8-28 20:39:45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个人以为,过去的四诊客观化实践探索基本上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套路,即,全部实现量化。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统计难题,即,要从巨大量的统计数据中归纳总结出有指导意义,而且还要符合中医原则,并建立起中医量化数据库。但是,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异常繁重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否有意义也值得怀疑。
比如脉诊仪。截止现在,几乎所有的脉诊仪器都是基于压力传感,并通过电脑处理数据。看似科学,能够完全克服大夫三个指头下的主观臆断。但是,搞这些发明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大夫的指头虽然有可能主观臆断,恰恰正是因为大夫自身提供了一个参考,并与病人脉搏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和谐”,才使得脉诊能够成为真正的脉诊。其中的道理涉及中医的基础理论。
仪器化了以后就把这个大夫的参考给丢掉了,得到的只能是脉搏的数值或图形,就已经不是脉诊了。
个人以为,真正的四诊客观化不能把大夫自身的这个参考给丢掉,仪器等科学技术手段只不过是大夫手指等的延伸而已。
其它亦如此。
19
发表于 2008-8-28 23:40:44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keguan这里的客观化是要削足适履。手指的感应,恐怕目前还难得有机器可比。
20
发表于 2009-2-3 02:54:23 | 只看该作者

证的深入2--请集中批评下四诊客观化

中医四诊是中医辩证的基础,而现在的这“四诊客观化”却与中医本来的四诊出入非常大。作为一个中医人,在应用传统的四诊基础上参照上述的四诊有价值,但中医的病、证、症与现代医学的病、证、症也出入非常大。所以本人个人认为,中医传统四诊我们必须要认真的用!不能因现代科技而放弃了中医的根本,这样才能为中医发扬光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23:30 , Processed in 0.0554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