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7-13 10:01: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除了结合没有其他的方法了么?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3 11:1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下面引用由甘甘之草2005/07/13 09:33am 发表的内容:
世界已经够复杂的了,再來幾個相結合,唉!真難過!!
复杂的世界本来就应当复杂的对待,如果阁下的头脑不够应付的话,阁下可以不走这条路,您可以继续走您的阳光大道。
13
发表于 2005-7-13 11:1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你走的是死路,别人自然要替你难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3 11:24: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13 11:18am 发表的内容:
你走的是死路,别人自然要替你难过
依然是这样:只下错误的结论,却不谈错在何处,这也正是左派幼稚病的表现,先弄个大帽子戴一戴,其实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虚张声势而已。
15
发表于 2005-7-13 11:3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为“中西医结合”正名——开拓中医走向自主发展之路(三)
   笔者以为,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已给中医带来深重灾难,“中西医结合”工作必须停止,“中西医结合”专业术语必须更正!
   中西医不该结合而且也不能结合.
   不该结合,是因为结合的后果导致了中医严重的西医化倾向,中医失去了自己主体的位置.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正是中医被严重西化后的附带产品,这样的现代化、科学化已把中医的研究工作引向了深重误区与危机.
   不能结合,是因为从哲学上说,所谓的结合,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两者彼此的理论可以互相解释,可以互相融合,简言之,就是通过你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于解释我的理论体系,反之亦然.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永远办不到.
   中医讲究的是从人体外在的现象层面,通过对现象的大量总结从而得出规律,然后再通过气、阴阳的普适性,以此来解释人体的内在机制,将这些外在的现象比附于人体某个脏器所行使的特征,从而确定了这个脏器的功能,因此中医的五脏不是从解剖刀下从实验室里得出的脏器,其功能的边界是不清晰的,更类同于一个个模型,但对外在的现象的把握则是全面的,见微即可知卓,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西医则不同,而且正好相反,西医是通过确立这个细胞、组织、器官等,然后运用解剖方法实验手段来论证出它的功能,一旦确立这些功能就可以知道这些功能与人体外在的哪些现象有关,因此,西医的脏器就是解剖的脏器,其功能是确定的,边界是清晰的,但它对生命外在现象的把握则是不全面的.
   一句话,中西医在人体生命的研究过程中,中医是从现象来确定物质基础,西医是通过物质基础来确定外在现象,这样两个不同顺序所确定出来的中医的物质基础多半是带有功能性的模型化的特征的,西医所确定出来的外在现象则是不全面的
   为什么这样说?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把握就好比你坐在一辆火车上,看远处草原上一群马在奔跑,这个场景我们可以很容易很直观把握住这群马的整体情况,总体特征,多么壮观,多么雄伟,但细节上我们把握不住,我们坐在火车上确实不知道、看不清哪一匹马的尾巴有多长,毛有多长,嘴巴有多大;西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把握就好比你现在下了火车,亲自走进了这块草原,来到这群马儿的中间,确实这下你可以看清知道这匹马的尾巴有多长,那匹马的嘴巴有多大,但是,你却再也不能看到那整体马儿在奔跑的壮观,雄伟.中西医的不同,优劣点通过这个比方我想应该可以清晰可见了吧
   为什么不能结合?这是因为你一个人不可能既坐在火车上,又跑到马群中去同时观看这个场景,除非你是在不同时段看了这个又看那个,但这已经不再是结合了,结合必须是你在任何时段都可以同时观看到这两个不同场面.这是必须清楚的基本东西.
   所以现在的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是要你跳下火车,去马儿丛中看具体的细节的东西,这样你是完全在遵照西医的思维,这样做中医就会失去自己的主体位置,不可避免地被西化.正确的做法是,你还得老老实实坐在这辆火车上,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唯我所用,比如拿一个望远镜过来,这样你既可以看到整体,也可以看到细节局部了,而且你位子没变,时间也没变.关键一点,就是你坚持了中医的主体地位,你坐在火车上,所以你就真正发展了中医.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但,里面涉及的内容真是太多太多了
   笔者的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中西医只有在理论上能够相互通约,中西医才能结合,否则任何打着中西医幌子的招牌都不是真正的结合,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医院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也好,科研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也罢,都只是在手段工具的操作层面上,比如你在临床上既可以用西药,也可以用中药,但能说这是中西医结合吗?
   看看眼下的现状吧,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搞了近百年结果一项成果都没有,中医反而日渐萎缩日渐苍凉日渐疲软,究竟谁之罪?谁之过?!
   鉴于中西医结合给中医带来的深重灾难,鉴于中西医两种不同范式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鉴于中西医学在技术层面上依然可相互配合,提高疗效,现笔者特此公示:
   中西医结合应该更名为中西医配合
   走中医自主发展之路,不要再折腾中医了!
还要我怎样来对你解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7-13 11:5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13 11:31am 发表的内容:
为“中西医结合”正名——开拓中医走向自主发展之路(三)
   笔者以为,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已给中医带来深重灾难,“中西医结合”工作必须停止,“中西医结合”专业术语必须更正!
   中西医不该结合而且也不能结合 ...
二、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中医在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感温热病,一类为内伤杂病。二者性质、症状各有特点,其诊治模式亦不相同。对外感温热病,予以三焦、六经、卫气营血辩证论治,对于内伤杂病,予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辩证论治。对此,西医似可借鉴。
   西医上,我们亦可以将病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病或流行病,如疟疾、伤寒、水痘、结核、或铅中毒、汞中毒等;一类为非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姑且命名为内伤杂病。对于传染病和流行病,它们的特点在于病因单一、明确,引发的病理改变则可能牵涉到多系统、多脏器,复杂多变。此类病症诊断的重点在于病因,治疗的重点也在于病因,只要抓住病因诊治,则整个病症的诊治即迎刃而解。
   而内伤杂病则不然,内伤杂病之病因往往是多样的,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社会的、心理的,一个病因可以引起若干个病理改变,一个病理改变可以由若干个病因引起,且病因的找出,有时对病症的实际治疗也难以发挥大的指导作用。这时,我们对病症进行诊治时,可以参照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将诊治重点放在机体内部的病理改变上,以内在病理改变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诊断上,病变的部位是一个脏器,还是多个脏器,在一个脏器上是一种性质的病变,还是多种性质的病变,彼此的关系是相兼,还是相互转化,孰为本,孰为标。治疗的重点也不在病因上,而在于直接纠正改善这种病理改变,有是病用是治,用药物(西药、中药)、针灸、手术、饮食、运动、心理等手段。在治疗上,或同治,或分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对于前者,我们谓之病因诊治模式,对于后者,我们谓之病理诊治模式。病因诊治模式是在和传染病及流行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诊治传染病及流行病曾经发挥,并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在诊治内伤杂病时,这一模式则有极大的缺陷,内伤杂病的诊治重点应在于内在的病理改变,以内在病理改变为诊治过程的枢纽。
-------------- 病因----------------
----------------↓---------------------
外在症状 -→ 内在病理 -→治疗
----------------↓--------------------
----------------转归----------------
   以外在症状为导向,去确定内在病理改变(包括病变部位、性质),再据此解释症状,分析不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病因、预测转归、确定治疗。如此一来,我们在诊治内伤杂病时,将可以迅速抓住本质、要害,诊治过程将变得更为流畅、有效和便捷,将极大的提高西医诊治内伤杂病的效率及水平。
   以上是个人在从医的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写出来抛砖引玉,若果能对医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则幸矣。  
17
发表于 2005-9-29 08:1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好贴
18
发表于 2006-3-24 19:25: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路过
19
发表于 2006-5-14 19:2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6/21 05:17am 发表的内容:
同病异治,即同一个病应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剂或药物;而专病专方,则是同一个病用同一种专门的方剂或药物。二者似乎构成了一个矛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问题就在于“病”的内涵上。前者的“病”与 ...
说的太好了!读先生文章是一种享受
20
发表于 2007-11-21 19:4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同病异治与专病专方

好!同病异治,对症下药,这是华佗运用辨证施治规律的独到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5:20 , Processed in 0.0537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