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8:24:06 | 只看该作者

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9/19 08:42am 发表的内容:
病或者说疾病,首先是对病人而言的。
       一个人感到身体的痛苦,或发现身体形态有异常,他/她想解除病痛去看医生。很清楚,感觉到的痛苦,医学上称「症状」;形体的异常,医学上称「体征」。至于相关症状、 疾病的正确定义是:症状、体征(的出现)就是疾病。
...
     关于疾病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完美的说法。先生的说法:症状、体征(的出现)就是疾病。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痛苦,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这是近代西医的说法。中国古代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已经包含了现代的亚健康状态。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病,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是处于完好状态。先生一定非常清楚,这个问题仍然在争论之中。
     医学是研究疾病的。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症状与体征,也就是治疗近代西医所谓的疾病。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论古代、近代、现代乃至于未来医学的首要任务都必须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这是医学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所在。如果医生(医学)不能够消除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只治未病,调理亚健康状态,医学与医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症状与体征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是医生(医学)解决的主要问题。但不是唯一的!
     【 现代理化捡查,有部份是疾病诊断的核心依据,但很多数据只供参考。】同意。
      这个问题暂时讨论到这里。
      第二个问题:关于疾病的命名。
      疾病的命名与分类是相关的。正因为疾病的定义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因此,疾病的命名不可能不混乱,疾病的分类不可能统一。而学科的分类实际上就是该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此推论,无论近代西医还是古代中医以及结合医学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做主题讨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8:57:36 | 只看该作者

疾病及其相关概念

      分类的水平代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水平。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及命名规则的确立就是理论体系的确立。
    分类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建立的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表型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物种,并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逐级归类,建立易于检索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表型分类原则。根据这种原则的分类不涉及进化,生物与非生物被等同看待;生物的任何表型特征原则上都可作为分类依据而不必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待;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或相异程度(表型距离)逐级归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以易于检索和实用为目的,而不必反映生物的进化谱系。第二种分类原则是以建立进化谱系为目的的谱系分类原则,遵循这种原则的分类方法被称为谱系分类。谱系分类的代表就是“分支系统学”,它主张以进化中的分支作为识别和区分分类单元的标准和确定各分类单元谱系关系的依据,以所谓的共祖近度来衡量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确定其在谱系中的地位,最后建立的分类系统是反映系统发生历史的进化谱系。换句话说,谱系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系统与进化谱系相符合。谱系分类只适用于生物,不能用于非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理论的两个阶段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事物的种群划分,是概念发生的起点,是一切理性思维的前提。近代的生物科学体系,是从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为起点而建立的。
    1758年,林耐发表了《自然界系统》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他把相似的物种合为一属,把有关联的各属合为一目,把比较接近的目合为一纲,等等;从而建立了生物属、科、目、纲、门分类体系。他创立了现在仍为生物学沿用的“双名”命名法,即用“属名加种名”的方式为每个生物物种命名。林耐作出这种分类的依据,显然是形式逻辑。他的双名命名法,――根据物种系谱加特征分类的方法,其实就是形式逻辑根据“属概念加种差”而为概念下定义的逻辑方法的推广。
    林耐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认识生物界,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显示了形式逻辑所特有的局限性。在林耐看来,各种生物类型的概念一经确定,便不能再改变。一切物种的概念,都是并且仅仅是与自身同一:A=A。例如,鱼类就是鱼类。这个概念不能与其他非鱼类的概念相同一。同理,植物与动物,这两个概念更是处于对立关系,没有同一性。因此,他对物种概念的定义,都是静止的形态学定义,是建立在概念的确定性和不变性的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物种的确定论和不变论,是林耐时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观点。
    恰约一百年后(1895年),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发表了。达尔文在这部著作中发展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打破了林耐的物种不变论。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具有统一的起源。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类,都是由一个共同种类渐变而形成的。因此,达尔文不承认有间断的、对立的生物种类。他认为,生物的一切物种概念都处于流动和发展中。各种对立的物种概念之间,都具有同一性。各种生物概念之间的界限,不再被看作绝对不变的。例如,进化论认为,鱼类是人类的祖先之一。因此,鱼类与人类这两个对立概念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同一性。用逻辑的语言讲即是:鱼类的集合在自身历史的延伸中蕴涵了人类――即非鱼类的集合。这个例题显然是违背传统逻辑的同一律、不矛盾律的。不仅如此,进化论还证明,有一些生物,它既是植物,同时又是动物。在进化论这一类包含矛盾结构的科学命题中,形式逻辑关于概念和思维确定性的几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实际上都已被打破。
    (一)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分类是一门学问,有一个好的分类是不容易的,但是为了学术的发展,充分反映疾病的本质,以提高诊疗水平,建立一个好的分类,又是十分必要的,
    疾病分类学通常定义为疾病分类法的科学,因为疾病分类学讨论的是症状、综合征、功能障碍、外伤和疾病,故把疾病分类学定义为诊断术语分类的科学更为恰当,即诊断术语分类学。医疗卫生方面的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使疾病分类问题越来越突出,似乎上个世纪的诊断词汇快速膨胀,没有相应的精确的元语言与之匹配以描述诊断术语之间的关系。尽管一些元术语如疾病、紊乱、综合征等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确切含义方面仍有很多模糊,描述疾病分类学关系的元语言也仍缺乏或未被应用。
    现代医学对疾病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的名称达8000多个(ICD编码-9),新的疾病、综合征、病理状态不断出现,现代医学同样面临着病名的命名方式、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问题。国际疾病命名法(INT)的主要目的是对每个疾病实体提供一个单一的推荐名称,选择这一名称的主要标准是它应是特异的(适用一个且只适用一个疾病)、不含糊的、尽可能自我描述的、尽可能简单、而且(只要可行的话)是基于原因的。用这样的标准命名疾病,可见命名疾病的困难。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于疾病的定义、分类、命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首先对于疾病没有一个公认、完美的定义,所以对疾病的命名、分类至今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没有形成像林耐那样在植物和动物分类方面提出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分类方法,也没有像“双命名法”那样制订了严格的命名法规。
    分类的方法有许多轴心(参考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轴心。中医学的外感热病学与西医的感染病学分别是两大学派的经典学科,当把它们归为一类疾病采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时,它们的融合形成了外感染热病学。外感染热病的定义是:外邪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自稳态的失衡引起的病理过程。疾病分类学定义为:诊断术语分类的科学。诊断术语包括:病、症状、体征、证、病理状态、证态、综合征、症候群等。证是指外在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其本质是病理状态,证态是证与病理状态融合的概念,证态的演变、运动就是病理过程。所以外感染热病的分类可以按照病理过程将证态进行分类,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综合征与症候群是同一级别的概念,在本书中作为外感染热病的次级分类概念,仅在脏腑气分证中应用。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以上内容摘录自2006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4:37 , Processed in 3.6256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