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4 10: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模糊思维|威望由 1 增加至 2|鼓励原创,鼓励学术争鸣。|1158205372]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有关中西医的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眼、耳。其实医学―――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还是不完善的,争论是必然的,有益处的,对医学的发展会有推动作用。

对于人,中医和西医都不足以完全把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都解决得很好,不能完成保健和治疗的重任。现在要废除、贬低、排斥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是幼稚的、荒谬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各种医疗手段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西医,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帮助,这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各种先进的医学检查手段和不断更新的治疗手段配合下,更有长足进展,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有力助手。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西医有很多不足之处,包括认识、方法、治疗手段等等方面的。
有代表性的可以举出几点:

一,“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可重复”
一个人很容易从人群中认出他的妈妈,对他来说,妈妈不会符合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和可重复的验证的,因为妈妈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孩子认妈妈基本是面部的情况,如果把每个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比较一下,我想,不要我解释什么,你会肯定地回答结果的,如果在这时还用“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来比对每一个人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那做为参照的人是人,被参照的人是什么呢?如果都是人,那么,在患病时的情况就不会一样了,“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就会彰显威力。
你(他、我)可以大样本、双盲、可重复检验吗?就像我们把自己做上述检测一样,如果我们把指标定的非常细,那么,最后证明的可能是你不是人(包括我、他)。如果人人都不能重复,则证明辩证施治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
药物、西医处在初级阶段,如果进一步发展,上述方法同样也不适用。
即使是疾病,有时虽然是一种病,但是疾病的病因、病程、病理变化、疾病程度、发展进度、转归等等都不会一样;即使这些因素都一样,每个人情况的不一样(比方心态、世界观、人生观、周围环境等等)也决定了治疗方案的各异,所以,“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可重复”只是医学初级阶段的一种方法而已,这些恰恰体现了西医的劣势,正是西医发展初级阶段的一个典型表现和证据。它对疾病的大致分类、药物的初筛选、疗效的粗略判定等等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把它做为什么“金法则”来指导医疗实践和评判医学的所谓“科学性”,就未免有些可笑了。如果有一天人们决定用流水线生产自己了,而且大脑等所有脏器装上同样的程序,则上述所谓“金法则”才可能会派上用场。
证明了个性、个人、个病、各阶段治疗的“科学性”后,对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疑惑也会释解。对西医诊断和治疗的片面性就会有进一步了解。

二,滞后的西医检查方法、滞后的西药研制,毒、副作用。
检查项目指标低,低于指标的即被认为是正常,正是这些正常以下的不正常导致了人们好多的难受不能被“客观”检查出来,被认为是没有病或者是健康的,其实,身体早已经处在疾病的初期阶段亦即“孕病”阶段(疾病的“亚临床”阶段而不是“亚健康”阶段)
检验手段的局限性。虽然有各种检测仪器,但是,每种仪器都有其不足之处:误差、灵敏度、分辩率、探查精度等,即使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比如多普勒超声、CT、ECT、核磁共振(MRI)、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动态核磁共振(Dynamic MRI)等等,也都存在上述问题,这些都影响着诊断的准确性。
其实,西医不是把人分的更细,而是更粗,如果更细了,就不会有重复性了。如果过分强调客观指标,那么,病人的主诉、症状都可以不考虑,岂不是成了“病人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了?实际上,医生看病,主要的是依赖病人的自述症状而开展诊断和治疗的。
只是注意客观检查而忽略主观感受,难怪有很多人去医院被认为没有病,而饱受病痛地折磨。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很多医生按照检查结果来诊断和治疗而病人不能痊愈。

三,西药把‘指标也定的很低,很多副作用也是后来应用时或应用很久才发现,比如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抗感冒药的副作用、抗菌素的副作用、抗风湿药物的副作用、激素的副作用、、、,如果说“是药三分毒”是人们对中药的描述,那么,拿它描述西药更是恰如其分,翻一下药物学可以发现,没有毒副作用的西药微乎其微。 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应该努力克服的吗?   
难道一种“耐受性很好、不良反应较少见,约百分之五至七”的、“不良反应达三十多种”的“现代科学生产”的药物是我们乐于接受的吗?它就没有进一步优化的任务了?虽然它对于敏感细菌所致炎症有很好的疗效,我们也经常使用它。
中国去年收到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达17多万份,其中主要是西药所致。
2002年全国部分大中型医院(注意,是部分;不包括小型医院、诊所等等)的不完全统计(注意,是不完全),不正确用药(注意,不包括正确用药所致)造成死亡病人(注意,是死亡,不包括致残、毒性、副作用等等)将近二十万,主要是应用西药所致。

四,“客观、理性、逻辑、实证
客观和主观是相对的、是相辅相成的。医生的客观,可能就是病人的主观。病人的主观症状、感受,是医生的客观资料和赖以进行理性分析、判断的主要因素。
理性是建立在全面分析病人的所有情况下的思维,就是模糊思维
逻辑和实证需要事实,离开了全面分析病人的情况,逻辑和实证也会出毛病,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行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强调上述各个所谓的“金法则”,也是造成很多“医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试想,用少数人(甚至是健康人)所得的试验数据来针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不出意外便反而不正常了。况且,我们对人本身的研究、认识是非常、非常浮浅的―――尤其是对大脑的研究、心理活动对健康、疾病的影响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西医药还是稚嫩的、初级的、不完善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使其快速发展,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待续   初稿)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0:22: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保守的中医
中医和西医对健康和疾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论,但是中医的很多认识和方法也很局限和保守,甚至错误。
一,中医在很多情况下主动地应用现代的检测手段,但是怎么把所检测出来的结果和中医看到的病情联系起来判断需要很多的知识。有些中医甚至部分或完全抛弃一些必要的检测手段而主观臆断,甚至是标榜“不用病人开口”就盲目用药,或者仅仅凭着面相、脉象就组方治病,往往会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失误。受现代媒体和厂家不负责任的声嘶力竭地宣传,更是把中医药推向了无所不能的神秘颠峰。
二,过分强调中医的传统四诊作用,忽视辩证施治。其实,中医的四诊应该不是狭义的四诊,而是更广义的多种诊断方式。“望、闻、问、切”也应该有更广义的内涵与外延,比方“望”应该包括透视、B超、多普勒超声、CT、FMRI、Dynamic MRI、ECT等等;“闻”应该包括听诊以及对气味等等的判断;“问”应该包括对病人以及家属的问询,问的范围应该很广泛;切脉应该包括心率、心律以及脉象的种种表现等,还应该紧密联系心电图、心向量图、心功能检测指标以及和具体病人相关的其它检测等等来进行全面地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接近客观的诊断和比较准确的治疗。
三,排斥西医,单纯用中医药,在很多方面是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的。现在的很多病人,病情很复杂,单纯用哪一种诊疗方式都不可能满足需要,而是需要力所能及的运用各种相关手段,尽量对病人进行全面地研究。
四,对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不加研究,仅凭几个古人留下的经典方剂治病;或者仅从理论方面研究深奥的古籍,忽视了今人与古人地区别。很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古代医生针对古代病人组成的方剂,怎么可能对几百上千年以后的现代人完全适合、肯定有效呢?如果完全遵循古训、按照古人留下的方剂施治于今人,无疑是荒唐透顶的。这也是中医药最近遭到人们置疑的根本原因之一。
五,一个好的中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灵活运用模糊思维方法对病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病情、做出诊断进而拟定治疗方案的。而有些中医则是“握手不及足”,便草率地下结论,进行治疗,往往出错。使得一个由中国人数千年摸索形成并广泛运用的模糊思维方法不能很好的运用到临床。
六,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应该深入研究,找出中医药的不足,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步骤。
七,试图用“科学”去评判和诠释中医药,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医药是超科学的、超现代的;反过来中医药理论倒是可以诠释科学、定义科学:“辩证求是”就是科学、就是解释科学的方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0:2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模糊思维在 2006/09/14 10:24am 第 1 次编辑]

理想的全医学

实践已经证明,中西医各有所长、所短,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协调,建立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全医学,才可能是理想的医学。上面我只是把中西医各自的部分不足略加分析,其实,即使是很完善的一个全医学,对于人来说,也是滞后的,因为人的思维是永远都不可能完全量化的。
全医学不单单是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而是囊括各种手段的医疗体系,包括民族医学等等,甚至需要研究“巫医”的一些处理病人的方法,他们在暗示方面对某些病人是有效果的,这提示我们注意某些心理疾病的另类治疗方法。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模糊体,我们对人的认识还很粗浅,对疾病的认识更是如此。医学的发展还有赖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与支持,比如各种检测手段的更加精确、敏感,以期对疾病的早期有所反映,而不是等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发现,这样,对生命科学发展将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研究人体三态:“健康、孕病、临床发病”,孕病一般可以认为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它已经是“疾病的亚临床”状态了,只是疾病的早期阶段而已,我们往往等病人发病才叫得病,而不是把它发现、控制、消灭在极早阶段。健康也应该重新定义,而不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这样的定义也是很滞后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是很少存在的。
西医更侧重器质性病变而忽略功能性改变,而中医则相反。可喜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象功能性核磁共振等等手段地应用,对人的健康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功能性改变出现较早,中医抓住这些进行干预、调理,是很客观的,所谓功能性改变有一部分是由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现在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检测仪器是无法发现这种细微改变的。
破译中医药处理功能性障碍是基于什么变化,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之一。比方头痛的分级以及相关对应的脑部细微变化等等症状和体征的精确量化,药物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精确化。
把模糊思维方法以及处理模糊知识、模糊现象的模糊数学、模糊知识处理方法很好地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来,是解决医学领域很多难题的有用方法。应该有组织地建立多学科协同攻关机制,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会有极大帮助的。
模糊思维(fuzzy thinking)是处理模糊的和(或)精确的、不断变化的和错综复杂联系中的各个因素时,以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状态来整体把握客观事物而进行的全息式、多维无定式思考的方式。

上面只是一点看法,只是提醒大家,中西医离人们要它发挥作用的要求还很远、路还很艰难,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人类健康服务。
[color=#DC143C]文字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14 13:2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
南京陈斌 在 2006/09/14 11:42 由于此帖对 模糊思维 进行如下操作:
威望由 1 增加至 2
理由: 鼓励原创,鼓励学术争鸣。
========================
谢谢!我继续努力。
请指教!
5
发表于 2008-1-12 17:39: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不管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不应该把中西医对立起来,它们都是为了人们的健康服务的,各有长短优劣。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辩证求是地运用才是科学的方法。
6
发表于 2008-1-12 18:5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中国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西方医技治病,是称西医还是称中医?西方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中国传统医技治病,是称中医还是称西医?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西方制药技术生产的药品是称西药还是称中药?在西方的土地上运用中国传统技术生产的药品是称中药还是称西药?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西方技术生产的产品是称西方产品还是称中国产品?在西方的土地上运用中国技术生产的产品是称中国产品还是称西方产品?为什么说科学没有国界?医疗技术,只要能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愈病人,就是人民健康需要的医疗技术,亦应该是国家推广和扶助的技术;不应强求必需使用什么技术,而是公正,公平对待不同技术.求实是发展的根,和谐是发展的心.假的真不了,必须重拳打假;真的假不了,必须良法求真.
7
发表于 2008-1-13 13:55: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稚嫩的西医,保守的中医,理想的全医学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8/01/12 06:59pm 发表的内容:
中国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西方医技治病,是称西医还是称中医?西方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中国传统医技治病,是称中医还是称西医?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西方制药技术生产的药品是称西药还是称中药?在西方的土地上运 ...
所以,就有了全医学的说法。下面您的论述很好,我同意。
为什么说科学没有国界?医疗技术,只要能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愈病人,就是人民健康需要的医疗技术,亦应该是国家推广和扶助的技术;不应强求必需使用什么技术,而是公正,公平对待不同技术.求实是发展的根,和谐是发展的心.假的真不了,必须重拳打假;真的假不了,必须良法求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7 09:10 , Processed in 0.0525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