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急性鼻窦炎的中医药论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10:5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都中医药大学 熊大经

  急性鼻窦炎由外感风热,或脏腑积热,或湿热内蕴所致。以起病急,流黄浊涕,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药“实证鼻渊”范畴。鼻与脑相通,鼻涕自上而下流出,故历代医籍称鼻渊为“脑崩”、“脑漏”、“脑泻”、“脑渗”、“历脑”、“控脑砂”等。鼻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为实证、热证,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较重,与急性鼻窦炎相类似。
  本病常继发于急性鼻炎,青少年居多。若治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迁延引致慢性鼻窦炎。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脏腑积热,或湿热内蕴,或七情化火,循经蒸灼鼻窦粘膜所致。因肺开窍于鼻,故肺与本病的关系尤为密切。
  (一) 外感风热,循经犯鼻
  素体虚弱,加之起居不慎,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风热之邪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化热,内伤于肺,致肺失清肃,邪热循经上犯鼻窦,灼伤鼻窦粘膜。
  (二) 肺经蕴热,鼻窍不利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感温热之邪,内蕴于肺,肺失宣降,津聚为痰,火热痰浊循经蒸灼鼻窦粘膜,化腐成脓,鼻窍不利。
  (三) 胆腑郁热,移脑犯鼻
  《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平素嗜食醇酒厚味,湿热蕴积,或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余化火,或肺热壅盛,内传肝胆,致胆腑郁热。胆脉起于目内眦,曲折布脑后,其气上通于脑,脑通于頞,故胆腑有热,则移脑犯鼻。
  (四) 胃腑热盛,循经犯鼻
  足阳明胃经循于鼻部,过食辛热之品,胃经蕴热,或邪热犯胃,胃热炽盛循经上犯于鼻,蒸灼鼻窍。
  (五) 脾胃湿热,蒸灼鼻窍
  足阳明胃经循行于鼻部,胃经有热,可循经上犯于鼻。脾胃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复受外邪侵袭,则脾胃不健,清气不生,浊阴不降,湿热邪毒上犯鼻窍,蒸灼鼻窦。
  (六) 肝胆湿热,蕴结鼻窍
  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肝胆湿热熏蒸,循经上犯鼻窦,蒸灼鼻窦。
  [临床表现]
  常继发于急性鼻炎。病初,原有症状如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口渴,便秘等反而加重。局部症状以头痛,患侧鼻塞,鼻涕粘稠,黄浊量多难以擤净,或涕中带血丝,或有臭味等为主。头痛较剧,且局限于前额、头顶或枕后;头痛多有时间性,如白天重,夜间轻,且多为一侧,若为两侧也以一侧为重。
  [辩证论治]
  一、分型论治
  (一) 外感风热,循经犯鼻
  症状 鼻流粘涕,或白或黄,量多,鼻塞,嗅觉不灵,头痛,发热恶寒,咳嗽,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肿大,中鼻道或嗅沟有脓液。
  病机分析 风热外袭或外感风寒,郁而化热,邪热循太阳经上犯鼻窦,蒸灼鼻窦粘膜,化腐成脓, 故流粘涕,色白或黄;肺气失宣,加之涕液壅阻鼻道,故鼻塞,嗅觉不灵;病之初,邪尚在表,故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犯肺,肺失宣畅,故咳嗽风热壅滞气血,经脉不通,故鼻粘膜充血肿胀。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剂 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
     苍耳 辛夷 薄荷 白芷
  方中加金银花、连翘、菊花、桔梗、牛蒡子以清热解毒利咽。巅顶头痛者,加藁本、蔓荆子;枕部后项痛者,加葛根;太阳穴痛者,加柴胡;恶寒发热重者,加荆芥、防风;咽痛盛者,加射干、丹皮、紫草;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瓜蒌;身痛者,加羌活。
  (二) 肺经蕴热,鼻窍不利
  症状 鼻流浊涕,量少质稠,色黄而臭,鼻塞不利,头痛,咳嗽,痰少而黄稠,咽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检查 鼻粘膜红肿,以中鼻甲尤甚或中鼻道有脓涕。
  病机分析 肺经蕴热,邪热挟痰浊蒸灼鼻窦,化腐成脓,故鼻流黄浊涕,鼻塞不利,鼻粘膜红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故咳嗽;津液输布障碍,津聚为痰,加之热邪灼津,故痰少而黄;热灼津液,故口渴;热邪壅肺,咽喉不利而咽痛。舌红,苔黄,脉数,为肺经蕴热之证。
  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
  方剂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黄芩 栀子 川贝粉(冲服) 瓜蒌 陈皮 茯苓 麦冬 知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方中去麦冬、知母,加鱼腥草、苍耳子、辛夷以清热通窍。咽痛盛者,加射干、牛蒡子;口渴者,加葛根、天花粉。
  (三) 胆腑郁热,移脑犯鼻
  症状 鼻涕粘稠如脓,色黄,腥臭或带血丝,不易擤出,鼻塞重,嗅觉差,头痛较剧而持久,色红,苔黄,脉数。
  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肿大,中鼻道或嗅沟积脓。
  病机分析 胆热上犯于脑,下注于鼻,蒸灼鼻窦,化腐成脓,故鼻涕粘稠如脓,色黄腥臭,不易擤出;火热灼伤脉络,故涕中带血;火热炽盛,粘膜红肿,加之涕液壅阻鼻道,故鼻塞重,嗅觉差;胆经火热上冲于脑,故头痛剧烈;火热壅遏,气血不通,故粘膜红赤肿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胆腑郁热之证。
  治法 清泄肝胆,开郁通窍。
  方剂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柴胡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生地 车前仁 木通 泽泻 甘草
  方中去当归,加郁金、石菖蒲、霍香以开郁通窍。头痛重者,加菊花、蔓荆子;涕黄量多者,加败酱草、马勃、鱼腥草;便结溲黄者,加全瓜蒌、生大黄、;发热者,加青蒿、茵陈;鼻涕带血者,加丹皮、茜草、白茅根。
  (四) 胃腑热盛,循经犯鼻
  症状 鼻塞,流稠涕,色黄味臭,发热,头痛,齿龈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红肿,中鼻道积脓。
  病机分析 胃热循经犯鼻,蒸灼鼻窦,故鼻粘膜红肿,鼻塞;热腐粘膜,故鼻涕黄臭而稠;火热上炎,故发热头痛;胃络于齿龈,胃火上蒸,气血壅滞,故齿龈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之征。
  治法 清胃泻火,消肿排脓。
  方剂 清胃散(《兰室密藏》)
     黄连 生地 牡丹皮 升麻 当归
  方中去升麻、当归,加栀子、苍耳、霍香、辛夷、白芷、连翘、桔梗以清热解毒,通窍除涕。口渴者,加白茅根、天花粉;口臭者,加石膏、马勃、蒲公英;头痛盛者,加川芎。
  (五) 脾胃湿热,蒸灼鼻窦
  症状 鼻流浊涕,色黄,量多,味臭,持续性鼻塞,嗅觉消失,头胀痛,肢体困倦,脘腹胀满,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 鼻腔积脓,鼻粘膜红肿,中鼻甲肿大。
  病机分析 足阳明胃经循行于鼻部,脾胃湿热,循经上犯壅塞清窍,故持续性鼻塞;湿热上蒙,故头胀痛;鼻为清窍,以通为用,湿热壅塞,故嗅觉减退甚至消失。湿重者涕多,热重者涕黄,味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
  治法 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剂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霍香 茵陈 滑石 木通 石菖蒲 连翘 黄芩 薄荷(后下) 白寇仁(后下) 射干 贝母
  方中去射干、贝母,加薏苡仁、冬瓜仁、瓜蒌以清热利湿。涕黄量多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鼻塞甚者,加苍耳子、辛夷;湿偏甚而热不重者,用三仁汤加减;纳差者,加谷芽、麦芽或炙鸡内金;头昏者,加菊花、刺蒺藜。
  (六) 肝胆湿热,蕴结鼻窍
  症状 鼻流黄稠涕,量多,不闻香臭。口苦纳呆,胸胁胀痛,或往来寒热,舌苔黄腻,脉弦数。
  检查 鼻粘膜红肿,中鼻甲肿大,中鼻道或嗅沟有积脓。
  病机分析 肝胆湿热,循经上犯鼻窦,蒸灼鼻窦脉络,故鼻窦粘膜红肿,鼻甲肿大,鼻塞,鼻流黄稠涕,量多;肝胆疏泄失常,故胸胁胀满;胆气上溢,故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常,故纳呆;邪踞少阳,故寒热往来。
  治法 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剂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栀子 生地 当归 木通 泽泻 车前子 甘草
  方中去生地、当归,加瓜蒌、枳壳、郁金、辛夷以通窍利湿。头痛者,加夏枯草、白芷、川芎;发热者,加青蒿、茵陈;纳呆者,加谷芽、麦芽。
  二、外治法
  1. 滴鼻 用辛夷滴鼻液、滴鼻灵、葱白滴鼻液或50%鱼腥草滴鼻液,每次2—3滴,每天3—4次。有解毒祛湿,芳香通窍之功效。
  2. 蒸气吸入 用内服药渣煎水或苍耳子散煎水,熏鼻,睡前1次,熏5—7次。
  3. 塞鼻 孩儿茶60克,鹅不食草30克,冰片15克,共碾细末,麻油调成稠浆,用棉球蘸塞入鼻腔每日2—3次。
  4. 吹鼻 用冰连散、吸鼻散、肃窦散吹入鼻腔,每次适量,每日3—4次。
  三、针灸疗法
  1. 体针 取列缺、合谷、迎香、鼻通、印堂,肺热盛者加少商、鱼际,胆经火热者加阳陵泉、行间,脾经湿热盛者加三阴交、阴陵泉,头痛甚者加风池、太阳,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2. 耳针 主穴取内鼻、额、鼻眼净点、上颌,配穴取肺、胃、肝、胆,每次选主穴2穴、配穴1—3穴,捻转,留针,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3. 穴位注射 选肺俞、迎香、合谷或上述体针穴1—2穴,选用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或复合维生素B1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每穴0.2—0.5ml,隔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
  四、按摩
  取迎香、合谷穴,自我按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或用两手大鱼际,沿鼻梁两侧至迎香穴上下按摩至发热,每日数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0:28 , Processed in 0.0601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