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14 06:56am 第 2 次编辑]
基于学习,读书,临床和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写了这篇文章,发了一些观点。意在引起一些思考和讨论,抛砖引玉。希望以后在医理真传版发起一些类似的讨论,还望各位多多支持。
证是什么?
越学中医,越读古书,越仔细琢摩,就越弄不明白证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我以为这是需要重新思考和辨析的一个概念。
我们这一代人接触证的概念大多是从中医诊断学课本开始的。六版的《中医诊断学》课本上给了一大段描述叫做:“证”是中医学得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但根据当代中医学的约定,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
从这里开始问题就来了,首先,在课本上就承认“证”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不明确的,是现代中医学的约定。其次,“证”是一个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所作的病理概括,原来我们每天挥之不去的这个特别的概念只是一个概括,这就难怪那样的难以琢摩了。
更麻烦的事情在后头。证这个概念是中医学特有的,但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这些概念都不是中医学特有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中西医双方都有的一组概念之上概括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证”。于是,当西医在这几方面都分别建立起自己新的学科的时候,我们在一个概括的概念上形成了一门证候学,只是不清楚中医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这些方面的内容是不是都应该包含在“证候学”里头。
基于证候的概念,我们自然传统的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仔细想想,把“证”的概念代入进来的话,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来辨治还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吗?
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本身就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是如何混成一个证的概念的呢?
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已经形成的辨证系统。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八纲辩证、病因(外感六淫,内生七情)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辩证、脏腑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在内的传统的中医的辨证体系。
八纲辨证是大原则,是对病性的概括,实际上八纲提法的出现已经到了明末,意思是认识和治疗疾病最基本的八条纲领。
而病因辩证与其说是辨证,不如说是辨因,辨因的思想从内经时代就有,但是审并求因的思想和现代医学找病因病原体的思想不是一致的吗?既然我们可以认为因于寒则为寒证,因于湿则为湿证,那么西医的一个感染性发热可以因于各种病原体,并且针对各种病原体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药,那么那可不可以叫做辨证呢?
气血津液辨证针对的人体内的成分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这方面,现代形成了独立的学科生理和病理学。
六经辨证、脏腑辩证、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针对的病位和传变,倘若要认为是客观实质,西医学的解剖不可谓不发达,倘若认为都是功能系统,西医也把自己的解剖按照功能分为相互联系的十大系统。
可见,每一种辨证体系其实还是针对于一个层面的概念来描述的,而把所有的证候体系结合起来,对证的描述。和现代医学如今对疾病状态的描述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证”。要说到辨证论治的思想,恐怕所有的人都会首推《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里不仅明确的建立了六经的辨证系统,而且很明确的提出了“病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是纵观伤寒和金匱,找不到一个“症”字。而大家最常引用的还有一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可见《伤寒论》里的证,至少一个指的是方证,而但见一证便是的证,只能作症状解释。这也印证了前面提到的,中诊书上说:历史上,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
而恰恰,伤寒论里提到的六经命名了病,比如太阳病、阳明病,辨出来的是太阳伤寒、阳明腑实,但这也不叫证,像我们前边讨论的,只是对病位和病因的描述,跟西医的泌尿系感染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伤寒论》里的证抛去”症状“的意思,便是方证的意思,而方证从字面上又可以理解为”方子可以治疗的症状。“
那么现代的这个”证“该怎么对应上去?
更有意思的是,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一大特点是《中医基础理论》上说的,而《中医诊断学》上则在叙述自己学科的主要内容下列的: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而在病症结合的条目里说:辨病和辨证,对于中医诊断来说都是重要的。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正由于”病“和”证“对疾病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后边还有一大段就不抄了,但已经可以清楚的是,“病”和“证”是不同层面的东西,谁都不能代替谁。可见过分倡导“辨证论治”而要抛弃“辨病”的思想和最基础的中医书籍都是相违背的。
且不说历代内科典籍都以病名为纲目,想起《医林改错》里王清任对自己的几个逐瘀汤方的推广建议,不是把脉,也不是看舌头,而常说“用他方治之不效者,此方极效……”之类,就不知道是个什么辨证思想了……
到现在为止,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观点:
1、“证候”是现代中医的学术概念,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虽然运用起来很方便,但将传统中医对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的认识概括在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下边是否合适仍值得商榷。
2、传统的辨证治疗过程仍然是基于对人体和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病理的认识来完成的。虽然认识和概念上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思想别无二致,即使把他们概括在“证”的概念下边也改变不了。
3、现代的中医学认为:症、病、证的概念不同,并且是不同层面的,不存在用谁来替代谁的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参考;而在古代,这三个概念有的时候是混在一起的。在证的概念统一以前,古书上的证并不只有一个意义。
4、“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和西医不同的是抓住了“病”和“症”两个层面之间的,不同疾病在病因病机病理上一致的事实,尽管西医的临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但并未作为一个特别的概念提出来加以研究探讨。但这并不说明中医就放弃了对于疾病和症状层面的研究,三者是紧密联系着,必须一起进行的。
——白马非马 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