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药 方 剂 精 要 》(导读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5 07:5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国学中医研习从书


 欢迎到我的博客作客:http://blog.sina.com.cn/weichipingheng
我的博客论坛:http://bbs.service.sina.com.cn/platform/?uid=1617016550&type=&p=4
  国中医研习
  《 中药方剂精要 》
  编  著
  王惟恒  王赋斌
  主  审
  国医大师  著名中医药  博士生导师
  原南京中医院院长
  周仲瑛
  总编  王惟恒
  国中医研习-中药方剂精要(选读)  
  国中医研习
  《中药 方 剂 精 要 》
  二、方剂常识及学习方法
  (一)制方如治国—处方也有君臣序
  “君、臣、佐、使” 是封建国家体制中的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是封建君主制国家统治者等级设置的标准,“君、臣、佐、使”在国家的治理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国不可一日无君”说明君主在封建国家起主要作用,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一个国家是由若干个行政区域组成,上下沟通,左右互动,形成为一个整体,其管理的好与坏与管理者等级设置的科学性及在其位置上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代医家把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借喻到中医方剂的遣方用药上来,用心巧妙,十分贴切。
  中医方剂是由相对独立效能的药物或药群构成的若干部分而组成,方剂中的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方剂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以说明药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体现了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药是针对主病、主症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一般情况下方剂只用一味君药,较为复杂的方剂有二至三味君药。?
  臣药 是协助君药治疗主病、主证的药物,或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分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佐助药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制药是指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是指病重邪深,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作用的药物。?
  使药 是调和诸药的调和药物或引导诸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物。?
  用方剂组成原则将药物组成成方后,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能提高疗效。例如:《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用于因外感风寒而导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症。故方中用麻黄发汗解表,疏散风寒,宣肺平喘,治疗主证而为君药;桂枝协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宣肺止咳以助君药麻黄宣肺止咳,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从此例证可以看出,方剂不是同类药物的并列,也不是无原则的堆砌,而是根据证候的需要,将药物有机组合的。
  (二)变不离宗—浅议方剂的变化
  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我们学习的方剂都是历代医家留下的古方、成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正如清代医家除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由此可见,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处环境、季节、气候的差异,使得临床所见证候千差万别。因此,临床运用成方时,要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应针对具体病情,在组方原则的指导下,对所选方剂进行必要的变化,但变不离宗,也就是说既谨守组方原则,又强调灵活变化的运用。
  (1)药味加减的变化:是指原方在主证、主病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证的不同,通过增减原方的某些与现证不相适宜的药物,或加上某些应用需要的而原方中又没有的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又称为“随证加减”。
  (2)药量加减的变化: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不变,因病情的需要,将方中的药量进行增减,从而改变了其药效的强弱乃至配伍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药量的加减对于方剂功效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药量的加减而使原方的药力增强或减弱。二是由于药量的增减导致原方君药的改变,从而使其主要功效发生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因治疗的需要,而将剂型加以改变,其治疗作用和主治病证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药力强、弱、峻、缓和所治证候轻、重、缓、急的不同。
  (4)药物替代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药中一些贵重、稀少的药物越来越难以寻觅,加之中药配方常常不能配全,因而,方剂药物间相互替代成了方剂组成的又一新变化。
  (5)药物替代的变化:通常是指原药物缺少而用性味、作用相近似的药物来替代,并不影响疗效。从治疗作用上相互替代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从作用的缓急上相互替代如:枳实、枳壳。从作用的强弱上相互替代如:人参,党参。从用药的贵贱上相互替代如: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山羊角替代羚羊角等。通过剂量调整来弥补替代药物之间的不足,以达到原方剂的疗效。?
  (三)法“制”方剂—谈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法“制”方剂是指先立法,后制方,即“方从法出,以法统方”。这里的法是指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
  方剂是理、法、方、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与辨证、治法关系密切。临床治病的程序,是按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有序进行的,首先通过四诊合参,采集症状,再通过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证,然后立出治疗大法,选择有效的方药。可见方剂只能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恰当运用。因此,明确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治法即治疗大法,它是根据临床症候,辨证求因,在确定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审因论治而制订出来。治法一旦确定,它就成为指导临床运用方剂和创造新方的原则。例如,患者有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喉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根据辨证,诊断为风热表证,首先确立辛凉解表的治法,然后根据这一法则,选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剂,或依法创立新方进行治疗。所以,古人曰“法从证出,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从属于法,法是方的根据,方是法的具体表现。但从祖国医学史的发展角度看,是先有药后有方,再有治法,由于祖国医学是实践医学,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因此,方剂是实践的产物,法是理论的总结。方不能离法,法不能离方,方离开了法,就成为盲目的实践,法离开了方,就成为空洞的理论。?
  常用的治法主要是“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详见《中医基础知要》第五章)。由于病情的复杂性,临床也多为数法治疗配合运用,因此“八法”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要彼此联系和相互配合,融会贯通,灵活对待,体现出法中有法之意。但随着临床治法的发展,“八法”已经不能概括目前的所有治法,故后世医家先后发展了开窃法、固涩法、安神法、熄风法等均从不同角度对“八法”予以补充。
  (四)选贵的不如选对的—选对剂型能增效
  中医处方一旦确立,剂型的选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选对了剂型,其疗效会有事半功倍作用。所以,剂型的选择在于对不在贵。剂型是将处方按照医疗需要或药物特点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规格的制剂。由于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又经过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实践,方剂的传统剂型很多,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酒、饮、露、锭、饼、条、线、熏烟、熏洗、滴耳、灌肠、灌鼻、坐药等。新发展的剂型有:针剂、片剂、胶囊、冲剂、糖浆剂、浸膏、流浸膏、橡皮膏等。要正确选择方剂的剂型,就必须了解常用剂型的特点。?
  汤剂  把药物混均,加水煎煮后,去渣留汁,称为汤剂。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熏洗,是方剂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它的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便于加减使用,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但不便于携带。适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证。
  丸剂  把药物碾研成细末,以蜜、水或面糊等赋形剂制成的固定的剂型,称为丸剂。临床有蜜丸、水丸、浓缩丸等不同。它的特点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便于携带和贮存,但奏效较慢。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亦用于临床急救等。?
  散剂  把药物碾研成为均匀干燥粉末,称为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如七厘散、行军散等。亦有制成组末,临用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称为煮散,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的。散剂的特点是制备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与携带。
  胶囊  胶囊剂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与药粉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充填于空心胶囊中制成;或将药粉末直接分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如全天麻胶囊、羚羊感冒胶囊等。软胶囊剂是指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易于服用,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片剂  把一种或多种药物加工或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制成圆片状。它的特点是用量准确,体积小,使用、贮藏方便,并能矫味,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如:银翘解毒片等。
  针剂  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即注射液,供注射皮下、肌肉、静脉等使用的一种制剂。它的特点是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而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如:生脉注射液等。
  冲剂  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颗粒状的内服制剂。分为可溶性冲剂和混悬性冲剂。它的特点是作用迅速,体积小,服用简便,便于携带,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如:感冒退热冲剂等。
  膏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服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的病人。
  软膏,又称药膏。多用于皮肤、黏膜或创面,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溶化,使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硬膏,又称膏药。是用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状,加放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硬膏具有药效持久,使用与携带方便的优点,可用于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酒剂  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用于祛风通络、补益、止痛消肿等,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五加皮酒等。
  (五)方药界的“向导”—谈谈“药引” 的作用
  “药引”是中药学名词,指引经药。方药中的“药引”,有“引经报使”之功,能起到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等作用。“药引”,有人喻之为汤剂中的“向导”,即使是配伍精当的中成药,服药时也要求有“向导”。?
  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应用药引,就有甘草、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涉及药引达90多种,如八正散用灯芯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凉膈散用白蜜,缓硝黄之竣下,存胃津润燥结等。
  据说,药引子的来历还与朱元璋有关: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名医叫楼英。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因访得楼英医术精湛,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看太医院的御医们所用之药,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不由暗自思量:这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御医们才用上珍贵药材。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经一番仔细诊察,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突然他小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一命归天,必是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束手无策。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正在磨蹭之时,皇上驾到。楼英拜过皇上,忽悠眼前一亮:只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珮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楼英当即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珮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珮,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如法用药。马皇后服药后,当晚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竟霍然而愈。
  “药引”用玉佩,奇玉为引,何等珍贵?然玉石也确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玉石咸寒,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马皇后积滞必生内热,用之为引,正合病机。
  “药引”在方剂汤剂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通过全身经络,通达表里、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经络使人体内外表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药引”犹如向导,它将诸药引向某经络脏腑及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也就是说“药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有向导之妙用。
  药引的种类繁多,但以单味药为多。例如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上焦病变多用;牛膝补肾强筋,引药下行,下焦病证可投;治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少阳经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咸入肾经之意。
  再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可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缓和药性,以防中毒。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为引。?
  医生在处方用药时,若能正确应用药引,有事半功倍,药入病所,“药到病除”之妙。
  (六)学习方剂学的四个要素
  如何学好方剂学,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学习的,都要抓住四个要素。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在学习方剂学时要注意在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和主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证是学习方剂学的基本要求。方歌背诵是帮助记忆和加强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初学者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方歌。同时还要注重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等。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七)方剂记忆有诀窍
  1.通过方名记忆方剂
  中医方剂的命名古无定法,方法很多。如从《内经》所记载的十三方来看,以主药命名的为多,像生铁落饮、泽泻饮。“方书之祖”《伤寒论》的方剂,既有以主药命名的方剂,又有以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剂,也有比类取象法命名的方剂等。通过对方剂命名的分析和归纳,掌握方剂命名的规律,对于我们记忆和理解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很有益处。
  (1)以药物命名的方剂:…… 
    (2)以组方药物命名的方剂:……
  (3)以药物味数命名的方剂:……
  (4)以功效命名的方剂:……
  2.以类归从记方剂
  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其中按主方(祖方)归类是其分类的方法之一。以类归从正是按主方(祖方)归类的记忆方法,即以某一代表方为主方,在记忆此方的基础上,来记忆衍生出来一类附方、变方。如仲景伤寒论的方剂,经后人归纳后类方很多,有桂枝汤类方,即以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为主方,类方有桂技加芍药汤、桂技加大黄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杏朴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新加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二十余首;麻黄汤类方,即以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为主方,类方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黄升麻汤等十余首;柴胡汤类方,即以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为主方,类方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泻心汤类方、白虎汤类、承气汤类、四逆汤类等。总之,我们若能记忆几十首类方,依次推演,这样可记忆的方剂将是十分可观的。同时以类归从记忆方剂还能对病机、治法共性的类方研究具有较好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证治,并推其演变,求其法度,掌握类方的配伍变化规律。无论是对于我们记取方剂,还是全面掌握方剂大有裨益。
  3.背诵歌诀记方剂
  背诵歌诀记忆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从古至今学习中医的大多要经历背诵汤头歌诀的过程,为了便于学习,我们的前人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方歌,如清·汪昂《汤头歌诀》、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汤头歌诀白话解》等。作为初学者大多选择一种现成的汤头歌诀来背诵,只要“歌不离口”,坚持背诵,日积月月,直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程度,定能在临床上自如地运用成方。在背诵方歌专著或背别人已编成的方歌时,一般要自己读一下,如不顺口,还可以自编。凡是自编自背又叫自编背诀法,自己编写方歌,就得有编诀的方法,常见的编诀法有:
  (1)一条鞭:是根据方剂药味,不按平仄声音韵,用一句不拘长短的字句来编写的方法。常用于简单的、药味不多的方剂,编写时以顺口为度。即一方一句成一个整体。如五仁丸:五仁桃杏松柏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止嗽散:前部荆桔甘皮菀〔白前、百部、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紫菀〕。如四物汤:芎归芍地(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
  (2)三字经:三字经是古人用于各种启蒙教育便于记忆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在中医的启蒙教育中影响较大的是清代陈修园编写的《医学三字经》,它颇受广大初学者欢迎。用三字经的形式编写中医药教本是有很多优点,它字数少,内容精,读之顺口,容易记忆。在方剂记忆编诀也有同样的作用。如银翘散:银翘散,荆豉蒡,薄甘桔,苇竹汤。桑菊饮:桑菊饮,翅杏仁,薄甘桔,芦苇根。
  (3)四言体:……
  (5)五言体:五字成句,较四言体更为活泼。五言体,一般四句成一首,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根据情况二句成一首或六句成一首。如六味地黄丸:
  六味益肝肾,阴虚火旺餐,
  地八淮萸四,丹苓泽泻三。
  再如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二陈半夏陈,甘草与茯苓。
  (6)七言体:方剂的汤头歌诀采用七言体形式的较多,如汪昂编写的《汤头歌诀》就是按七字成句,用声韵进行编写。虽然现在流行的一些汤头歌诀专著,多按七言体编写,但编写时声韵要求比较严格,要真正编写好亦比较难。如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5.细评趣味记方剂
  趣味记忆方剂就将比较枯燥而难于记忆的方剂,通过比类象征联想到平日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或事物,或取同音同义、近音近义的方法,使的方剂记忆变成有趣的记忆。如:“三仁汤”有人就把它编成了“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一句话,仅十个字,就把方中的杏仁、蔻仁、薏苡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牢牢记住了。只要一提起三仁汤,我们就可以有趣的联想到:有三个人争着去爬竹竿,互不相让,结果“扑通”、“扑通”地都滑下来了。这样生动有趣的联象,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显然要比平淡乏味的“方歌”来得快、记得牢。如导赤散由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四药组成,可趣记为成:“竹杆通地”。龙胆泻肝汤有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子、当归、生地、泽泻、柴胡、甘草组成,可趣记为“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生化汤由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组成,可趣记为“曹刿兄掏姜(即草归芎桃姜)”……等等。总之,在不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与准确用药原则下,以音、义或巧妙记法为基础进行趣味性编诀,是一种记忆方剂的好方法。但在编排时不可牵强附会,生硬地拉扯在一起而曲解了方剂的原义;还要避免低级庸俗,不能上口;尽量做到浅显而不俗,富有高稚之感。近年来,趣味记忆方剂的书籍很多,如《360首方剂速成趣记》等。
  6.字头合并记方剂
  在学习《方剂学》中,我们都积累过一些记忆的经验。比如:清热解毒剂中的“五味消毒饮”,由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我们把每个药名拆出一个字,组成“花”、“花”、“公”、“紫”、“紫”,再利用谐音关系,只取“花花公子(紫)”四字,这样就好记多了。
  再如:滋阴润燥剂中的“麦门冬汤”,由麦冬、大枣、人参、半夏、甘草、粳米组成。我们在每一味药中拆一个字,组成“麦大人半草米”。辅以谐音,就是“麦大人拌炒米”。如果你再想象一下“麦大人”拌炒米时把脸弄满煤烟时的尊容,一定忍俊不禁,印象就更深了。
  又如:清脏腑热剂中的“芍药汤”,由黄芩、木香、黄连、当归、槟榔、白芍、甘草、官桂、大黄(别名“将军”)。如加以拆字并谐音,可成为:“秦香莲当兵,索草跪将军”(秦香连当槟芍草桂将军)。如果再想象一下“秦香莲”想当兵而要来草垫,跪在上面求将军的迫切情形,你就更容易记住了。
  以上例子,说明我们平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掌握了“字头合并法”的初级技能。为了完善这一技能,我们有必要将它深化、系统化。这里先下两个定义:将大量需要记忆的药物名称,合并成少量内容再加以记忆,这种方法叫做合并法。在合并法的基础上,最后将二级联想后所剩下的药名各取其字头(或其中一个重要的字),简化成一句诗或一句话再加以记忆,达到以少记多、以简记繁的目的,这样的记忆方法叫做字头合并法。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15日 04:04pm 时添加 -=-=-=-=-
重要更正:
主 审
  国医大师  著名中医药学家  博士生导师  原南京中医学院院长
  周仲瑛
特此致歉!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16日 10:09am 时添加 -=-=-=-=-
wangweiheng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ichipingheng
博客论坛:http://bbs.service.sina.com.cn/platform/?uid=1617016550
欢迎光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5:29: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药 方 剂 精 要 》(导读3)

分享一个网址: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1877466973186/home/#yzm_fla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3 22:15 , Processed in 0.1043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