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肾排毒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衷竭64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7 16: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肾排毒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衷竭64例
315000 浙江省宁波海曙区中医院   张子才
关键词  温肾排毒汤/自拟方/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肾内科的重要病种,如何延缓CRF的进展,降低尿毒症的发病率成为其治疗的主要目标。中医治疗CRF近几十年工作取得的疗效已引起国内外肾病学家的兴趣与重视。在此谈谈我在治疗CRF的临床中的一些体会。
1临床资料
本文病人均经门诊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的64例病人,均未透析,用温肾排毒汤治疗。男27例,女37例。年龄26~50岁12例;51~60岁20例;61~70岁28例;71岁以上4例。其基础疾病为慢性肾炎2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例、紫癜性肾炎2例、高血压房颤1例、高血压肾损害3例、糖尿病肾病13例、慢性肾盂肾炎19例、尿酸性肾病5例、碎石后致尿毒症晚期1例、肾结核切除一侧肾致尿毒症晚期1例。按肾功能损害程度:血肌酐442~698μmol/L者46例、血肌酐707~1060μmol/L者15例,血肌酐>1060μmol/L者5例,单纯浮肿44例,浮肿又兼腹水或胸水、心包积液者15例。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 生大黄6-15克,熟附子9-15克,苏叶30克,六月雪30-60克,绿豆15-30克,姜半夏9-15克,积雪草15-30克,川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生黄芪30克,泽泻30克,茯苓20克,1日服2剂,早晚各1次。另外要求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结合必要的控制高血压,纠正酸中毒等一般对症处理。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查血肌酐,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血肌酐。
3诊断标准和治疗结果
诊断标准 入选的64例均符合1991年全国中医肾衰研究会.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血肌酐>442μmol/L及尿毒症晚期的临床表现,并且病程超过3个月。
采用自身对照,按1991年全国中医肾衰研究会.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肾功能提高1级(如Ⅴ级变为Ⅳ级)。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提高不到1级。稳定:症状减轻,肾功能无变化。无效:症状加重,肾功能变坏。
治疗结果 显效14例,有效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血肌酐治疗前为673.6±219 .μmol/L,治疗后为546.3±215.8μmol/L,差数为127.3±69.8μmol/L,血肌酐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经温肾排毒汤治疗,在3个月内即可使浮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消失或明显减轻.
4.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63岁.病已6年,一年来浮肿少尿且泛恶,大便时秘结,曾到处求医,经多次诊治,确认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近2个月来全身浮肿,面色苍白,腰膝酸冷,心泛作恶,时有呕吐, 西医治疗予以能量补充,纠正电解质平衡,抗炎,激素等对症治疗,疗效不著.今察时大便五天未解,胃有泛恶感,时伴呕吐,口有尿味,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 血清肌酐1270μmol/L, 血清尿素氮49.21mmol/L,血压12.7/10.0kPa.辨证为脾肾阳虚,湿毒内滞.治宜温阳泄浊,解毒利水.温肾排毒汤化载; 生大黄15克,熟附子9克,苏叶30克,六月雪30克,绿豆30克,姜半夏15克,积雪草30克,川连3克,生甘草6克,炒白术12克,生黄芪30克,泽泻30克,茯苓20克,红参10克,益母草30克.五剂.另加大黄30克,红参30克,灵芝30克,共研粉,每次1.5克,一日二次.服药5天后尿量增多,浮肿减小,泛恶减轻,大便一日二次,以后在这基础上随症加减服用,另加红参30克,灵芝50克,冬虫夏草20克, 共研粉,每次1.克,一日二次.诸症缓解,半年后,血检各项正常.
5. 讨论
2.1慢性肾衰属于危重急症的范畴.本病的特点是脾肾阳虚,湿毒内潴,浊邪上泛,下关上格,气机逆乱,常出现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症候群.正虚是脾肾气(阳)虚,肺气不足,气血两虚。邪实是湿浊邪毒壅滞或感受外邪。至尿毒症晚期,其邪实为外感之邪、水停、湿浊、瘀血、溺毒等,以致水停为毒饮。此时当务之急在于迅速排泄浊邪,纠正酸中毒,通利小便及制止呕吐.主要治法为和胃降逆,通便逐秽,使湿浊之邪外泄有路,此乃治疗之关键.本病以氮质血症为主者,先用大黄清热解毒,通腑泄浊作用,可使肠道排氮增多,降低血尿素氮的作用.并改善肾脏的微循环从而降低血清的尿素氮,使尿毒症酸中毒得以纠正.《医学启源.用药备旨》说;附子“治胃中大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暧脾胃”.用熟附子温补肾阳;生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与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既符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又因伍以茯苓利水渗湿达到温阳蠲饮的目的。泽泻配白术利水除饮;尿毒症患者多数病人有面色黧黑,乃是久病多浊多瘀之症,用六月雪,积雪草能起到燥湿解毒,祛风消肿,活血祛瘀作用,从而抑制尿毒症的高凝高粘状态,保护残存肾单位从而延缓肾衰的进展;而且又能顾护胃气,调整脾胃功能,以改善内源性氮负荷。苏叶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并且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在临床上还有对体内代谢产物如尿素氮等的解毒作用.配半夏,川连和中降逆,清热化湿,诸药合用,实是升清降浊,温阳利水,通腑泄浊,治疗尿毒证之良方.
2.2临证须掌握大便干稀辨别,若大便干结或正常,可按正常用量;若脾肾阳虚,大便偏溏者,也可在温肾补脾肾的基础上酌加大黄,掌握剂量应用,若腹泻一天十多次则不宜用大黄,应以温补培土为主.
益气活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6例
315000 浙江省宁波海曙区中医医院  张子才
关键词  益气活血汤/自拟方/神经根型颈椎病
笔者取自1998年6月—2002年12月门诊病例,运用益气活血汤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病人96例, 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30~39岁15例,40~49岁29例,50~59岁36例,60岁以上16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15年。诊断标准依据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议审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X线或CT确诊。临床表现头痛或后枕部疼痛为主,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黄芪,葛根各30克,桂枝,当归各15克,白芍20克,附子, 羌活,防风,地龙,威灵仙, 巴戟天各15克甘草6克. 并随症加减:血虚加首乌;风痰盛加天麻,制半夏;肝阳上亢加水牛角(先煎);疼痛加剧加川草乌,元胡;痉症型中老年肾亏加怀牛膝,补骨脂,桑寄生;气滞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麻木重加桑枝,鸡血藤.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均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疼痛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能正常生活或工作,随访半年未复发者;显效:疼痛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颈部功能及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劳累后复发,经治疗仍有效者;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者。
3.2治疗结果:其中96例中,神经根型45例,椎动脉型22例,交感神经型11例,混合型18例。治愈66例,显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治疗时间最短者14天,最长者45天.病程越短,治疗率越高,无效9例均为病程15年以上者。
治愈显效无效
66例21例9例
4.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53岁,2002年10月9日诊。主诉;颈部酸胀不适5年余,右侧头项疼痛、右上肢放射性痛麻10天。检查:颈部活动受限,颈神经根牵拉试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异常。X线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4~6椎间隙变窄,颈椎骨质增生改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辨证为风寒湿邪,客于太阳,营卫失和,气滞血瘀,久痛为痹.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祛风化湿为法. 黄芪30克,葛根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附子10克, 羌活10克,防风10克,地龙15克,甘草6克.元胡15克,威灵仙30克,巴戟天15克.上药治疗5天,症状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消失。巩固治疗1疗程。随访2年无复发
5.体会
5.1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本病发生原因很多,但以因颈椎组织的老年性退行性变化为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孔狭窄和椎体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或刺激神经根,使其发生无菌性炎症。中医学属“骨痹”范畴;患者多由于感受风寒、劳倦内伤,机体抵抗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侵犯太阳,使营卫失和;或因外伤,脉络破损,血液瘀滞,日久则气血不足,血行无力,致气血滞瘀脉中而发病。而风,痰,虚,瘀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中占有主导地位.以虚为本,风,痰为标,瘀贯穿病之始终.基于以上认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景岳全书.风痹》说;“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 取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经验,方中黄芪, 当归, 白芍补气活血;.羌活、桂枝、附子、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羌活,防风,地龙祛风通络;丹溪日;威灵仙,痛风之要药,其性好走,通十二经,既可祛在表之风,又可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可导可宣,为治痹症之要药,对筋骨酸痛,肌肉麻痹,有一定的疗效.《本经》有葛根“主诸痹”的记载,“痹”既不通之意,临床上将葛根可当作活血化瘀药用也确有疗效,因此葛根可以活血,其解热. 解痉,生津,治疗项背强.均与改善血循环作用有关,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予肝止痛,临床上具有抑制中枢神经而有镇静,镇痛作用,又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及轻度降压作用.《雷公炮制药性解》日;“巴戟之温,本专补肾,……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 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作用,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力,风熄,痰除,瘀祛,正气得复.
5.2通过本方活血化瘀,散寒祛风功效消除或减轻颈肩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对颈神经根的刺激,解除或缓解神经压迫和颈动脉痉挛.并通过养血熄风,化痰祛瘀功效增加血管壁弹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从而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的目的. 故本方可通经活络、舒筋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对调节神经、血管的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益气祛瘀化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医院  张子才
关键词  益气祛瘀化湿/自拟方/慢性盆腔炎
笔者取自1997年3月--2001年3月门诊病例.运用益气祛瘀化湿法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现解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病人 60例,其中年龄20--25岁者9例;26--30岁者18例;31--35岁33例;半年--1年者47例;1年以上者13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小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常在劳累,经期前后加重,带下增多,低热.妇检;子宫多呈后位,活动受限,附件单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压痛,或宫旁扪及痛性包块.所有病例都经过B超检查.所选择的病例均作白带常规检查淋球菌和解脲支原体,以排除性病.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薏苡仁,丹参,冬瓜子,红藤各30克,萆解20克,鬼箭羽10克,赤药15克,刘寄奴15克,炒三棱12克,牛膝15克,苍术15克,郁金10克,黄芪20克。
药物加减;湿热较重,带下黄稠气臭者,加败酱草,蒲公黄,黄柏;少腹冷痛,带下清稀量多者,加桂枝,小茴香;附件增厚或囊肿未消失者,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气虚者,加党参,山药;脾胃虚弱者,加灸甘草,白术,半夏.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的疗效标准;痊愈;下腹胀痛,腰痛消失,带下正常,妇检子宫附件无压痛,盆腔包块消失,盆腔B超复查正常;显效;下腹胀痛,腰痛明显减轻,带下减少,妇检子宫附件压痛减轻,盆腔包块缩小,盆腔B超复查见炎性包块有所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盆腔B超复查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60例中,痊愈51例,显著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治疗时间最短者14天,最长48天.病程越短,治疗率越高,无效2例均为病程3年以上者.
病例痊愈显著无效总有效%
60517297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38岁,农民,已婚,2003年9月2日就诊。患者诉“慢性盆腔炎”病史3年,下腹疼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用抗生素治疗。3周前下腹疼痛再发,面色萎黄,神疲无乏力,左少腹疼痛尤甚,伴下腹坠胀,腰骶部胀痛,持续不止,带下色黄量多,质稠味臭。舌质暗红边齿形,苔黄腻,脉涩。
腹部触诊:耻骨联合上可触及鹅卵大无活动性之硬块,境界不清,凹凸不平,压痛明显。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已产式,子宫体后位,大小不清与盆腔包块粘连成儿头大肿物,表面凸凹不平,质硬,压痛明显,双侧附件有抵抗、拒按,后穹窿触痛明显,宫颈糜烂Ⅲ度,有少量米泔水样分泌物.
腹部触诊:耻骨联合上可触及鹅卵大无活动性之硬块,境界不清,凹凸不平,压痛明显。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已产式,子宫体后位,大小不清与盆腔包块粘连成儿头大肿物,表面凸凹不平,质硬,压痛明显,双侧附件有抵抗、拒按,后穹窿触痛明显,宫颈糜烂Ⅲ度,有少量米泔水样分泌物B超示左附件有37mm×31mm非均质性包块,边界模糊,盆腔内有42mm×55mm液性暗区。
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为症瘕(湿热瘀阻型)。予上述基本方加蒲公英、败酱草、黄柏、土茯苓、泽泻。每日1剂,日服二次。连续治疗1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带下减少。续服至第2个疗程结束,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后屈,境界清楚,大小正常,质较软,活动欠佳,双侧附件变软,轻度压痛。再服药1个疗程,妇科复查,自觉症状消失,腹部、盆腔未见异常。共服药35剂病告愈
5.体会
    5.1慢性盆腔炎是妇女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在一些性生活紊乱,性病泛滥的地区,此病尤为常见.
中医文献中属“痛经”“带下”“妇女腹痛”“热入血室”“症瘕”等范畴.导致本病的外因多与产伤,经期,流产,产后不卫生及性生活紊乱而宫腔操作后或由邻近器官炎症波及所致,感染病邪,致湿热瘀毒蕴结下焦;内因多与病程迁移日久体虚,情志不畅,肝脾不调,疏通失常,湿热内蕴而循经下注,湿阻气机,热伤血络,以致气滞血瘀为患.故内外相因,湿聚瘀阻为主要发病机理,湿,热,寒乃本病诱发因素.脾胃虚损为慢性盆腔炎发病的因素,但久病多瘀,久病多虚,邪实是慢性发病的主因,多与寒,毒,湿,瘀有关联.本病虽属本虚夹实之证,但还以邪实为主,如湿,瘀之邪末清,能耗伤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变化.
慢性盆腔炎在临床上虽多见有各种证型为主要表现,但均离不开湿邪和瘀邪的存在,而临床表现和共同证候,也离不开白带增多和少腹疼痛证状,以及湿邪和瘀邪存在的反应, 病程迁移日久导致元气不足;在脉象上,气血壅滞,湿浊未化,也多见脉弦或兼滑的表现,故在治疗上,首先祛除病邪为先,湿浊化,瘀血散,病得安康,方可进行调理脏腑功能.
    5.2 本病属慢性顽固性疾病,多属长期病邪稽留所致,“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久病多瘀” .所以慢性盆腔炎因患病较长,在临床上无论那一证型,“瘀”一直贯穿每一个阶段之中存在,故治疗上多选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赤药,红藤 .“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在活血化瘀药物中,常加入破瘀药物,加以疗效。如刘寄奴,牛膝,炒三棱,鬼箭羽;这些具有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张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促进炎症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的作用。湿邪为慢性盆腔炎的病人共同病因之一,临床上的白带多少往往与湿浊有关,稀薄腥臭多与寒热有关,薏苡仁,萆解,冬瓜子,苍术利水除湿;郁金理气止痛; 《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故用黄芪以大补元气,祛瘀不伤正,气行则血行.本方重点通过祛湿浊,化瘀血为主,补脾气为辅,既起到疏通全身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又能促进盆腔炎症渗出的吸收,粘连组织的松解.
    5.3运用甘温柔剂时,辛温燥烈之品如附桂这类,只可少量或暂用,不宜久服,并须时时顾及胃气.破坚消积之物要慎投,以免伤正.
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尿道综合征68例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医院  张子才
关键词; 五子衍宗丸加味/尿道综合征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五子衍宗丸加味治疗妇女尿道综合征68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治102例尿道综合征患者,均为已婚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8例。年龄:21-30岁8例,31-40岁29例,41-50岁16例,50-60岁11例,61岁以上4例。病程:3个月-1年15例,1-3年35例,3-5年14例,5年以上4例。对照组34例。年龄:21-30岁5例,31-40岁15例,41-50岁9例,51-60岁5例。病程:3个月-1年6例,1-3年20例,3-5年8例。
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关于尿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①有明显排尿困难、尿频,但无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②多次尿细菌培养菌落数<105/ml。③尿中红白细胞数增加不明显<10个/HP。
两组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可比性(P>0.05)。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五子衍宗丸加味方组成:菟丝子15g,杞子15g,复盆子20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桑螵蛸15g,生地20g。临证加减:少腹胀满,胸闷不舒加大腹皮,台乌药,制香附理气宽中;口干咽燥,舌质红加麦冬,玄参,川石斛养阴生津;小便混浊,尿频尿痛加黄柏,土茯苓,淡竹叶,川萆薢清热通淋;少气懒气言,神疲肢软加生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腰部酸痛加杜仲,桑寄生补肾通络;白带多加金樱子,炒芡实燥湿止带;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或熟大黄润肠通便。每日1剂,水煎服,4周为1疗程,连服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继续随访。
对照组:服安定2.5mg,每日3次,谷维素10mg,每日3次,氟哌酸0.2g,每日3次。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并继续随访。
4.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尿频完全缓解,尿量恢复正常,尿急尿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但半年内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或临床症状消失,但3个月内复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组别全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例(%)
治疗组20(0.29)29(0.43)14(0.21)5(0.07)63(0.93)
对照组2(0.06)3(0.09)12(0.35)16(0.47)17 (0.50)
两组间疗效的全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5. 典型病例
王女,38岁,工人。1998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尿频尿急,偶有尿痛已1年余。曾先后尿常规化验10余次,尿细胞培养2次均为阴性。妇科及泌尿外科检查未发现异常。曾服用呋喃坦啶、氟哌酸等西药均无明显效果。现尿频、尿急,白天小便多达15-20次,排尿 时尿道有灼热感,腰酸肢软,小腹胀坠不适,苔薄白,脉细弱。此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司。证属尿道综合征。治以补肾固脬通淋。处方:菟丝子15g,杞子15g,复盆子20g,车前子10g,五味子10g,生地20g,白花蛇舌草30g,桑螵蛸15g,大腹皮10g,桑寄生15g,杜仲15g。服上药1周后,尿路剌激症状已明显减轻,白天小便次数减少到10次左右,用药对的,续进前方加生黄芪15g,益智仁15g。治疗1个月,诸症均悉。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6. 讨论
尿道综合征病因不明,多认为与细菌感染后,毒素清除不彻底,或因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导致的炎症及神经内分秘功能失调有关。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本病临床上以中青年妇女多见。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中医的“淋证”范畴。中医认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2] 因此本病的病机当责之肾气不足,膀胱开阖失司。笔者自拟五子衍宗丸加味,以菟丝子、杞子、桑螵蛸、复盆子扶正补肾,佐以五味子、车前子一涩一通以利尿固脬,生地、白花蛇舌草清热通淋,以除膀胱之余热。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脬通淋的作用。具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功效,所以,能收到明显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40
诸病源候论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64。
当 归 芍 药 散 新 用
3150000 浙江省宁波海曙区中医院  张子才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新用
当归芍药散是仲景为“妇人腹痛”而设。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有养血柔肝、健脾化湿的功效。笔者以此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直肠术后综合症,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甲状腺腺瘤囊性变等,收获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1.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孙××,女,25岁,农民,1995年1月21日初诊。患者起病于产后与丈夫争吵后,左侧头部疼痛,胁胀,不欲饮食,就诊于本市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后症状缓解,自觉恢复不理想而来诊,诉近半年来,每至劳累后,头痛加剧,并成驳动性疼痛,有时在半小时左右达高峰,此时伴有面色苍白,食少纳呆,颜面浮肿,BP14.7/10.4KPa,血、尿、脑电图、CT检查均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系气血亏虚,肝郁脾虚,瘀血内结,络脉不通。治宜养血疏肝,健脾化湿,化瘀通络。拟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当归10克、赤白芍各15克、川芎2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全蝎3只、郁金15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珍珠母30克、水蛭10克。服药10剂。
复诊:服药后,疼痛明显减少,面浮消退,饮食渐增:守原方加黄芪15克,继服10剂,并嘱加强头部按摩活动,诸症皆除而痊愈。
按:偏头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本案为患者产后失血,气血已亏,又复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加之紧张劳累,气血无以填养,久则气滞血瘀,络脉不通而致。方中主药当归、白芍既济阴亏损之本,又能柔肝止痛而治标;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曰: “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又称活血散; 龙胆草, 泽泻清降肝胆之火热。使上扰之火从小便而出;茯苓、白术健脾化湿;郁金、水蛭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赤芍清肝凉血;全蝎祛风止痉;珍珠母平肝潜阳,甘草缓急和中。
2、腹痛(直肠术后综合症)
     李××,女,52岁。1994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腹痛3天,阵发性加剧,拌头晕。半年前曾作直肠手术,术后3个月,腹胀痛频发,经医院多次检查诊为直肠术后综合症,服中西药罔效。3天来腹胀痛加剧,来我院诊治。症见消瘦,面色咣白,神疲纳差,头晕,手足麻木,大便稀薄,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辩为气血不足,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拟柔肝养血,健脾化湿。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白芍50克、白术20克、茯苓10克、炒当归10克、川芎10克、泽泻6克、黄芪15克、桂枝20克、甘草10克、淮山药30克、木香10克、红藤30克,10剂,水煎,分2次服。20日复诊,腹痛消失,大便转实,精神好转,四肢麻木减少,续进前方15剂,后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至今未见复发。
按:患者由于直肠切除术后,精神一直紧张,导致肝气郁结不舒,影响脾胃运化失调,又因手术后,气虚血少,筋脉失养。日久郁结不畅,气机失调,积聚不通,则腹痛。方中白术-甘草柔肝止痛;当归、川芎、红藤养血活血通络;黄芪、淮山药补气健脾;木香疏中焦之气滞。药证相宜,疗效显著。
3、臌胀(难治性肝硬化腹水)
    肖××,男,58岁,农民。1993年9月6日初诊。患者乙肝多年,腹水3月,曾在市某医院消化科诊断为:“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经治疗效果不佳。诊时腹胀纳差,尿少,便溏不爽,面色黧黑,形体消瘦,腹大如鼓,肝掌,腹壁静脉显露, 叩之有移动性浊音, 舌淡紫黯, 苔薄腻, 脉弦细。ALT 866.84nm01.S - 1L(赖氏法), AST 1133.56nm 01.S-1A/G0.78:1。B超示肝右肋下2.2cm, 剑突下5.6cm,侧卧腹水5.5cm。辩为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水液停聚,拟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当归20克、赤芍15克、茯苓皮40克、白术15克、泽泻30克、川芎10克、大腹皮30克、海藻40克、必甲15克、益母草30克、枳壳10克、泽兰15克。服药2月腹水基本消退。A/G0.9:1,ATC正常,AST750.15nm0.1S-1/L。后继用此方加山药、莪术、泽兰、益母草服药3月,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腹水完全消退。又调治3月而能参加轻便劳动。
按:难治性肝硬化腹水症,属中医学臌胀范畴。本症是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导致脉络瘀阻;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引起水湿内停,而形此病。仲景曰:“血不利则为水”。以当归、赤芍、川芎、必甲、海藻、泽兰、益母草化瘀利水;白术、茯苓皮、大腹皮、泽泻健脾利水,枳壳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肝气疏泄有度,腹水自退。本方特点忌用大队破血祛瘀类药重剂攻伐,因为不但欲速不达,反致藏血,统血之脏受害,脉络易破裂,迫血妄行,而见出血之危害。
4、瘿瘤(甲状腺腺瘤囊性变)
    张××,女,38岁,干部。1994年8月2日初诊。患者于2月前始觉吞咽时如有物阻,又发现左颈前有一包块,曾到其他医院就诊,服中药1月半,症状无明显缓解,且发现包块渐增大。来诊时,症见胸闷,纳呆,大便溏,舌淡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检查甲状腺功能与血清甲状腺激素均正常,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腺瘤,约1cm×1cm大小, 同位素扫描提示为甲状腺冷结节,检查左侧可扪及约2cm×1.5cm大小包块,质中等,可随吞咽移动。辩证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疾凝成瘿,治以柔肝健脾,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山甲15克、夏枯草15克、半夏15克、郁金20克、猫爪草20克、象贝10克、莪术
15克,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10剂后自觉症状缓和,继服50剂后肿块消失。
    按: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属中医中的肉瘿范畴。症由于长期忿郁,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调,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日久使血液运行不畅,血脉瘀滞所致,一般认为脾虚肝郁、痰凝、血瘀为本病的病机。方中当归养血活血,为血中之润剂;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白术、茯苓、姜半夏健脾化痰,消生痰之源。赤芍、莪术、象贝行血散结;山甲、猫爪草、夏枯草软其坚,消其瘢,郁金疏肝理气。全方只要辩证明确,用药得当,则疗效确切。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3 13:06 , Processed in 0.0506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