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8 19: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董廷瑶(1903年生,上海市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主任医师)
7-1、【温脐散】
〔组成〕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广木香1.5克 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 ,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
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 ,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 续以温扶而安。
8、锺一棠(1915年6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8-1【沙参银菊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 银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 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 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李介鸣(1916~1992,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主任医师)
9-1【温阳益气复脉汤】
〔组成〕 人参15克 黄耆20克 北细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黄6克麦冬12克 丹参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0、周仲瑛(1928年生,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0-1【滋胃饮】
〔组成〕 乌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参10克 大麦冬10克 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 炙鸡内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
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刘弼臣(1925年6月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11-1、〔五草汤〕
〔组成〕:(1)倒叩草30克(2)鱼腥草15克(3)半枝莲15克(4)益母草15克(5)车前草15克(6)白茅根30克
     (7)灯蕊草1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谢昌仁(1919年8月生,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
12-1、〔消渴方〕
〔组成〕:(1)石膏20克(2)知母10克(3)甘草3克(4)沙参12克(5)麦冬10克(6)石斛12克(7)地黄12克(8)山药12克(9)茯苓12克(10)泽泻12克(11)花粉15克(12)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 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  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2
发表于 2008-11-18 20:05:4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

我想:如果说中医是治病的武器,那么中药就是武器所用的子弹。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大气的污染,森林资源的破坏,天然野生的优质药材越来越少,甚至绝迹,而人工种植的,由于追求经济利益,施化肥,洒农药,用大棚温室,用科技手段使品种改变来提高产量,培育所谓的新品种,使药材性味发生改变,总之,人工种植药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那该这么办呢?我想:应该大力弘扬用药很少疗效可靠的针灸治病,也是振兴中医药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转载部分内容: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
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
七:中药品种一定要纯正,要和古代医家所用的相一致。不能用转基因,嫁接等的现代技术搞的所谓高产量的新品种。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我们都应该向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先生学习。中医大师张锡纯说:“就学医的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他一生精研典籍无数,在中药性能、气味、使用方法、配伍、真伪鉴别、生用熟用、煮服方法等有所发明。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辩证处方都很正确,而病人服用后却效果不佳,那么就要考虑中药的质量问题了——品种是否纯正?加工是否合理?炮制是否规范?优劣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中医师必须知药识药,自古以来,学医者都是中医和中药同时学习的,是不分开的,他们既能上山采药,又能制作各种药剂。在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医生学会辨药十分必要。下面举例说明:        发散风寒宜用桂枝尖,则药力强,见效捷。    麻黄须去节,去节则二头通,走表逐寒力强,如未去节,二头不通,则有止汗作用。
杏仁去皮尖,宜打碎入煎,则苦温润肺效速。
五灵脂宜用糖五灵脂快,效果佳,而不用灵脂米。
用芦根宜连茎用,连茎用则清肺降火力强。
橘红多用柑皮、柚皮压扁实来 冒充橘红,用者当辨。
芥子宜用灰白色的白芥子,而不用黄芥子。
好的生鸡金是深黄色的,是乡下土鸡特有的。
许多全草类药材应该是青色的,才有良效,
而不是发霉或烘干不当变黑色或枯黄色。如蒲公英,车前草等。
黄芩有枯黄芩与条黄芩之分,枯芩治上焦,条芩治下焦。
连翘治风温,宜用带心连翘。
同一名称的药材往往有多个品种,如防风有关防风,西防风,水防风之分,也有南北之分,如南北柴胡,南北葶历子等,功效不尽相同,用着当辨别后用之。
等等———————————说不尽,道不完的中药鉴别应用知识。
如要基本掌握中药的鉴别方法和运用规律, 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卢赣鹏著《常用中药材传统鉴别》,著名中医龚士澄著《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都是医书之精品,不可不读啊! 为医者不识药,只能算是半个医师。  我想:如果我们现在所用的药材与70多年前张锡纯所用的药材在品种上在质量上完全一致的话,那么他所拟的
活络效灵丹”我们可以治愈多少疼痛患者,他所拟的“理冲汤”我们可以治愈多少肿瘤患者,还有他许许多多的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过的处方都可以为广大老百姓造福啊!                                  



   


3
发表于 2008-12-26 16:00:4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

好方子啊
4
发表于 2008-12-27 12:27:3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二)

真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5 22:04 , Processed in 0.0849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