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30 23:1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本报记者 李晋悦
--------------------------------------------------------------------------------

  提到中医,很多人都会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
一日的亡故了。”后来,鲁迅学习了格致、算学以及看了《全体新论》、《化学卫生论》等书,记起以前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82年前写下的这段话影响有多大也许很难评估,但在过去近一个世纪内,那几乎成为中医走向衰落的谶语。当今的现实是,在科学(西医)的耀眼光环下,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少的人得病时求助于中医。而解放后“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等运动也并未能让中医得到振兴,反而使其处于更加尴尬、困惑、路越走越窄的境地。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医呢?中医真的要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了吗?中医是不是科学呢?……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三本关于中医的普及性著作——《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思考中医——对自然和生命的时间解读》、《中医文化对谈录》,为我们了解中医、思考中医的命运提供了方便。日前,本报采访了《走近中医》的作者唐云先生,请他讲述了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唐云,1997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供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中医师。
  西医注重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微观数据,而中医注重的是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整体变化。在中医各种看似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名称背后,有一个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甚至是走在现代科学前面的方法论的实质,如果我们用心去思考,就会发觉这一点。
  读书报:目前市面上有关中医的著作大多是典籍类的、专著类的,像《走近中医》这样面孔生动、语言通俗的科普类图书比较少见。您能谈谈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吗?
  唐云:在大多数人心中,中医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求助过。中医还是个褒贬不一的名字,有人视为异端,有人又膜拜至深。我试图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中医?让中医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信任,这就是我创作《走近中医》的初衷之一。
  在我学习和实践中医的十多年时间中,我始终在思考中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它的科学性到底在哪里?相比之下,中医并没有像西医那样划分出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实验、仪器等专门领域,并分门别类地研究,但中医疗效是很多人都体会过的。我不敢说我已经发现了中医的奥秘,但我愿意将我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从而判断中医的科学性,这是我写这本书第二个目的。
  还有,目前的中医读物要么艰深难懂,要么肤浅空洞,普通读者难以通过阅读予以了解。我希望能够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来阐述中医,让更多的人能真正看懂中医的阴阳五行,看懂中医的望闻问切,看懂中医的治病用药,看懂中医对疾病和生命的探索方式。
  读书报:本书的开篇您提到了让中医走下“玄”坛,但我确实觉得中医还是让人感觉很“玄”,比如经络、精气是否存在,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证实。这让许多笃信科学的读者心存疑虑,您认为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和科学能够“兼容”吗?
  唐云: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体内五脏六腑、各种物质成分随时都在发生运动和变化,而且脏腑之间、物质之间时刻都在发生联系和转化。如果我们用微观、静态的方式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那么我们就不能了解到生命和疾病的全貌。比如说,我们拿一个显微镜去观察大象,我们是否还能得到对大象的一个整体印象?所以,现代科学有它客观、精细的一面,同时也有它局限、僵化的一面。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和西医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理论还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证实,但不能就此说中医和现代科学不“兼容”。西医注重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微观数据,而中医注重的是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整体变化。这就好比一盆菜端上来,西医用仪器去检测它的物质成分,而中医是用嘴去品尝,你说用嘴品尝和仪器检查哪个更能获得对菜肴最本质的认识?是各种测量数据还是你的主观感受?
  读书报:一般人都知道中医理论里有“阴阳五行”、“六气六淫”、“津液”等说法,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概念都太遥远、太玄乎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呢?
  唐云:我们在理解各种中医概念时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探索,始终是把人体的动态平衡作为研究的一个标尺,当这个动态平衡得以保持时,人体就是健康的,而当这个动态平衡出现故障或是被破坏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而要把握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的标尺,就需要把人体内的各脏腑、各物质成分之间看作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中医学的研究方式是十分独特的,它把人体中密切相关、共同协调完成同一生理功能的这些化学成分统称为某一物质,比如中医的“津液”———滋润人体的物质,它既包括了细胞内外的水液,也包括了人体关节中的润滑液以及人体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如果人体大量脱水后,关节滑膜分泌的润滑液、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也都会减少,这种概念的好处在于我们能把相关的成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能够将这些相关成分和人体的动态平衡直接联系起来,比如看到关节滑液减少、人体黏液分泌减少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断为体内“津液”这种物质亏少,我们就可以采用补充“津液”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同样中医对脏腑的命名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把人体具有某一协同功能的组织器官称为一个脏腑,这样中医的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十一个系统的集合体。这种思维方式,更适用于认识人体这样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果把“津液”改称叫“人体滋润物质综合体”,这不就成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概念了吗?所以在中医各种看似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名称背后,有一个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甚至是走在现代科学前面的方法论的实质,如果我们用心去思考,就会发觉这一点。
  “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的提出,本就是不了解中西医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而硬要把风马牛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错误观点。就好比把中国的象形文字和英国的表音文字搀杂在一起而希望搞出一个世界文字一样可笑。
  读书报:从19世纪20年代的“废止中医”、50年代“中医科学化”,以及现在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等形形色色的口号,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医遇到了问题。很多患者求助中医时,常常是万般无奈下的选择,甚至有时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看中医的。而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放弃中医改行西医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让人不得不忧虑中医的前途问题。您认为中医的困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唐云:我认为用西医模式来研究中医是加快中医没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模式影响下,中药西用、一病一方导致中医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根本的丧失又直接导致中医临床疗效的下降、公众信任度的下降以及中医从业者的理论水平下降,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中医的没落。
  如果中医不能按照自身的方法论发展,不能坚持自身的理论体系,那么中医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西医引进是好事,但中西医之间对疾病认识的理论体系根本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中医形成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是符合自然宇宙的法则的,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就足以证明中医的正确性。今天的西医,在不断地否定昨天,那么明天的西医也肯定会来否定今天;今天西医认识不了的中医,在将来肯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读书报:我们再来谈谈“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最近很时髦。比如刘海若的事情,媒体上连篇累牍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种种神奇和优越性。但是,在书中您提到“中西医结合”造成了人们对中医认识的误区,对中医发展的阻碍,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什么又是“中医现代化”?
  唐云:不是把中医和西医放在一起就是“中西医结合”,也不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就叫“中西医结合”,如果这样的话,那应该叫中医西化。“中医现代化”不是用仪器和动物在实验室搞研究,用现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和量化中医,如果这样的话,最后的结局就成了废医存药,那就根本不是中医了。中医和西医在探索生命与疾病的方法论论中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两者如何结合?所以我觉得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的提出,本就是不了解中西医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而硬要把风马牛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错误观点。就好比把中国的象形文字和英国的表音文字搀杂在一起而希望搞出一个世界文字一样可笑。只要中西医在方法论上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但目前我们可以借用西医的仪器和设备,来为中医的“整体 平衡”理论服务,在中医“整体 平衡”理论的指导下使用西医的检测手段,作为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作为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的延伸,这我认为是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定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结合方式称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同样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和建设,而是要在中医的“整体 平衡”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探索人体内在动态平衡的各种状态,并把这个动态平衡看作是衡量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这样意义上的现代化,才能称得上是中医的现代化,如果仅仅限于在实验室做几个动物试验,搞几个一病一方的研究,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植物药的现代化研究,而不是中医的现代化,因为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体系,我们才能称为中医。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不能离开中医的方法论。
  中医绝不是什么“经验医学”,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自己严谨而缜密的推断和依据。真正的中医理论不存在着糟粕,但数千年中,有很多并不是中医的东西混杂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比如说鲁迅笔下那些奇特的药引,比如说那些所谓的祖传秘方等等。中医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继承,首先要达到古人在医学探索中已经到达的高度,然后才能谈别的。
  读书报:那中医会不会存在“经验主义”?比如同一个病人看病,不同的大夫开出的方子就会不同。像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药方,也是您在尝试的心态下提出的。这在西医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任何一种新西药上市,必须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严格的程序。中药就不需要这些审查?难道中药不存在安全性、普适性等问题吗?
  唐云:首先要说明一点,中医绝不是什么“经验医学”,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自己严谨而缜密的推断和依据。比如说“气虚”这个诊断,那必然要存在神疲乏力、语音低微、胃纳不开、大便稀溏、头晕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细弱等症状,如果没有这些主症我们就不能诊断为“气虚”。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所强调的是人体各种症状揭示出来的人体动态平衡的破坏情况。
  对同样一个诊断,比如上面说的“气虚”,不同的人会使用不同的药物,这不难理解,比如说我们口渴了,有人会选择喝白开水,有人会选择喝茶,都能起到解渴的效果,这是因为它们最终效果是一致的———补充水分。所以对同一个气虚,我用黄芪来补气,你用党参来补气,他用太子参来补气,虽然药物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这就是殊途同归的道理。
  由于中医是把人体的内在动态平衡作为疾病的关键所在,而各种疾病都属于动态平衡破坏的有限类型,不同类型的组合导致不同疾病的发生。这就好比是下围棋,即使是千变万化的棋局,其实都逃不出棋谱中的定式和围棋的基本理论。所以中医在治疗中的尝试和创新,都是以中医理论的框架为主体的,在这个“整体 平衡”的主体下,我们可以预见自己的尝试或创新的结果,因此在用药方式上不需要西医这种临床实验,而且西医的临床实验对中医来说也是根本不可行的,你能找出两个动态平衡破坏情况完全相同的病人吗?既然不能,那我们又何必选择西医按图索骥的用药方式呢?
  读书报:那么中医这一套数千年来积累的理论,有没有糟粕?
  唐云:我可以这么说,真正的中医理论不存在着糟粕,但中医理论在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数千年中,有很多并不是中医的东西混杂到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来,比如说鲁迅笔下那些奇特的药引,比如说那些所谓的祖传秘方,比如说打着中医名头招摇撞骗的江湖游医和伪中医们,等等这些,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现存的中医中的糟粕吧。中医的精华在于其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于它对生命与疾病的探索方式,在于把人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来研究,在于把人放到自然宇宙的高度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远见性所在,这也是中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继承、为之发扬的原因和动力所在。中医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继承,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古人在医学探索中已经到达的高度,又如何能奢谈提高?只有我们真正继承和领悟了中医探索生命的方式,我们才能逐步达到中医已有的高度,有到了这个高度,我们才有资格来说提高。
  链接
  
  《思考中医——对自然和生命的时间解读》,刘力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28.00元
  现在的游本是该书第二版第三次印刷,自2002年12月第一版问世,到今年4月,发行近5万册,这在以中医题材的图书中并不多见。本书是作者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解读之作。《伤寒论》在中医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关《伤寒论》中医题材的图书的著述浩如烟海,而如作者这般平实地将深奥的经义娓娓道来者,并不多见,这可能是本书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另外该书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学术著作,诚如作者所言“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这些观点对业内人士都显得很新鲜。
  
  《中医文化对谈录》,张大钊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19.80元
  作者本是西医出身,半路“杀”到中医,这种背景让这本书的立意多倾向于关注中西医治疗的对比问题。本书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解答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诊治的方法、中西医的异同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现代化的定位等问题。作者希望论证的是:无论是什么医学,只要能达到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就值得学习研究;而真正决定是否有价值的,就在于这种医学是否确实对人类有着养生和疗效的作用。

--------------------------------------------------------------------------------

2
发表于 2004-8-2 17:09: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好,道可道,非常道................
3
发表于 2004-8-2 19:15: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我挺同意这位前辈的观点的!
  
   “中医的精华在于其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于它对生命与疾病的探索方式,在于把人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来研究,在于把人放到自然宇宙的高度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远见性所在,这也是中医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继承、为之发扬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中医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继承,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古人在医学探索中已经到达的高度,又如何能奢谈提高?只有我们真正继承和领悟了中医探索生命的方式,我们才能逐步达到中医已有的高度,有到了这个高度,我们才有资格来说提高。 ”
4
发表于 2004-8-4 14:03:1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好贴
下载!!!
5
发表于 2004-8-16 23:23: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走近中医》的作者也是一位网上同道(网名精诚居士),大医精诚论坛有其专栏,那里贴出了该书的部分内容。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00:00: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让中医走下玄坛,迈向复兴

谢先生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3:12 , Processed in 0.0941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