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溪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5-5 23:2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下面引用由溪流2007/05/03 03:02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张建国先生:
先生的回复,恕我直言,充斥了矛盾和概念不清,令人难以理解。
先生说:
我理解先生说的是身体的主观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的交流,其形式是以类相合,可聚可散,但是,先生似 ...
    “深层次的潜意识”是不大可能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不能随意的进入自主意识的厅堂,他被意识的检查员超我阻挡在意识的门外,它出现在意识中,只能以伪装和歪曲的形式出现,以便能蒙混过超我的检查。这种“伪装的歪曲的意识”是不可能与外界直接交流的。
    问题主要也就集中在此处。在此,您是以佛洛伊德之说为依据的,这更证明了“基于仅取一端、唯物质是从的、唯理性而贬低感性的学风”。此句原基于“有唯物论的成分”,而不叙“也有唯心论的成分”,没有仅取一端吗?把他的观点单独认为精气是在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的,而没有把他的观点全面地认为既可相离在外,也可敬守于内,没有仅取一端吗?那一半所指是否有据?
    至于““唯理性”与唯物论恰恰是一对死对头”云云,我这里并不关心她们之间的关系,在句中已言明“两唯”的学风都是贬低感性的。“把唯物与唯心论都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您是以平面的视野看问题,应该是站在她们那个层次的上空,俯瞰它们,也包括俯瞰科学。如果不以此等大气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包含她们,且比她们更广博呢?存在而不居其位,以无所在而无所不在,容纳也,非对立面也。概念思想是否错乱?所云是否合理?
    再回到佛洛伊德之说上,他认为“潜意识”与“自主意识”之间还有个“检查员”叫做“超我”,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我不能期待您的回答,但为什么现代人包括您,就那么相信他的学说,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方面的论述丢弃到迷信中去呢?管子明明有言“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这“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何以就以“有唯物论的成分”就褒,以“但是,……,没有把精神与形体密切的统一起来”就引荀子之流来贬呢?是不是因佛洛伊德把那三个东西塞到脑子这个“形体”里而符合烛火之喻,而管子言精气可离可守而不符合烛火之喻呢?烛火之喻又是符合唯物论的观点,则评判标准就定了?
    您在1楼的后几段,不是以经典来为“精神必须依附形体而存在”作引证的吗?我特别指出“散”、“去”,难道是是会错了您的意?如果您引用之意不是如此,那“神去则死”,则人死“神”还在啰,这不是与烛火之喻相违了吗? 假如您认为“神”不一定依附“形体”,那是我错会了您的意,您是这样认为的吗?
    “这只能说是个理解能力深浅的问题”。
    这是在证明经典上无确证,因为经典上无确证,只能靠理解能力深浅了。然而,用“理解能力深浅”不够确切,看许多实际事例,往往是视野在阻碍人们的认识,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样的典故也不少。例如:“坐井观天”、“金盾银盾”、……。我认为,多用些视角要比单用私智为好。
    至于阴阳是不是最早只是被认为是自然界的两种力量,我不知道,但尔后并不是全部都逐步发展为物质的阴阳概念。“阴阳合而生万物”,不是物质的合,只是理念的合, 能生万物吗?我无法直接回答您,但可以借您所用的文字提出疑问:“潜意识”、“自主意识”还有个“检查员”是什么物质?人无它们将会如何?《管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可不可以不局限在物质概念上,这对研究人的潜意识有影响吗?但如局限在物质上,局限在烛火之喻上,必会缺失一半。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阳、坤元阴既然是物质,那大概不属于万物的物质吧?那这万物还不能包含全部的物?您明白的是这个吗?
    “府者”既然是居所,那也就可以离开啰,或居别处居所,或再回来,这样理解自然吗?有何疑问吗?
12
发表于 2007-5-5 23:22: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下面引用由聂文涛2007/05/04 02:34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也隐含着对心身关系的看法。
支持溪流。
    “深层潜意识”是现代的名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广泛深入的涉及,在那里不是“隐含”,而是作为万法归一的“一”。现代与传统因何格格不入?科学、西医与中医因何格格不入?一些人忙忙碌碌地要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无不源于对此无明。
    在佛洛伊德重视潜意识之前,科学无视潜意识的存在,以至于现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理解,这是格格不入之一;佛洛伊德将潜意识视为妖魔,他的研究标本大概是精神病人吧。中国古圣似乎不这么认为,反认为她是朴实的、归真的,而人们又那么的迷信科学,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视为糟粕,这是格格不入之二;佛洛伊德还虚拟了一个警察将她看守住,中国古圣却以显意识不妄作,启迪她的显现,用她的“语言”来理解她的“叙述”,用她的“语言表达方法”与她沟通(引号之中的被佛洛伊德说成:伪装和歪曲),以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运用象的思维、类比的方法(被现代一些人说成:含糊不清的),而现代的一些人欲用直白的表述方法,替代传统的表述方法,不知传统的表述方法的用意,这是格格不入之三。这些人为何不将音乐用白话表述,那白话表述的音乐不知还能不能作为世界性语言了。
    人自然的表情,是潜意识的表露,并不是“不可能与外界直接交流的”。人的相貌也是潜意识的表露。表情是临时的相貌,相貌是固化的表情。中医四诊,大概就是用潜意识的语言,探测她的叙述吧。
    聂文涛先生是支持用现代心理学对心身关系的看法,来套入中医理论,搞出个现代化或是科学化中医吗?
13
发表于 2007-5-6 01:12: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作为中医,我支持张建国先生。神和形不是唯心与唯物的对立,而是无与有的统一。神是无的表现,形是有的聚合,神合于形,显为狭义的知、情、意,神离于形,隐为广义的施、化、成。有生于无,故形是表象,神是本质。西方心理学颠倒二者关系,永远也找不到精神力量的支点,只有东方的道与理,才真正是万物生灭的恒久本源。
14
发表于 2007-5-6 14:4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7/05/05 11:22pm 发表的内容:
    聂文涛先生是支持用现代心理学对心身关系的看法,来套入中医理论,搞出个现代化或是科学化中医吗?
不是。
我希望用中医思想面对现代研究的各种数据,或者说是面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现象。我反对那些“科学主义者”对中医的态度,因为不能理解中医现象的健康理论是缺乏解释力的理论。完全同样的道理,不能面对现代研究现象的中医理论也是缺乏解释力的。
我的主张是:在现代健康研究中注入中医学灵魂。
15
发表于 2007-5-6 14:5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我同时还认为,
各种努力都会在不同角度有所贡献,都是应该支持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08:0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形神合一是中医心理学的奠基石

[这个贴子最后由溪流在 2007/05/07 08:40am 第 3 次编辑]

张先生:
读了你的文章,感觉你经常用似是而非的思想理解问题,把原来的概念弄得面目不清。例如:“有唯物论的成分。”你理解为“后半句是“也有唯心论的成分”,即包容唯物、唯心或无唯物亦无唯心”。
似乎作者是一对一半的思想。其实刻意强调有唯物的成分,正确的理解为“主体思想是唯物的。其它是其次的。”
又如神的居所,你理解为既是居所,可以居住,也可以离开。居别处再回来。我认为这近似进入诡辩的泥潭,这样理解,神就没有居所了,因为他住在那里,都有离开的可能,例如说一个人是个医生,你也可以说他将来也可能该行做作家,或者做科学家。这样理解这个人几乎就没固定职业了。假如有人填住址北京,你说他有可能将来搬家到上海或别的地方,这个人的地址就没法填了。
事物在一定的时空和环境下,是有稳定的性质的,是有“定义”的,否则就落入相对主义的巢臼,一切变得不可知了。如庄子那样,不知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
正确的理解为;阴阳是神的最根本的归宿。这样才合适。不应理解为变动不居。
【“但为什么现代人包括您,就那么相信他的学说,而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方面的论述丢弃到迷信中去呢?”】
佛洛依德对与错,我们不必讨论,他的潜意识理论得到世界心理学界广泛的认可,其他如性本能理论倒是有众多的质疑,他的理论如同中医一样,不能证伪.这是个柔软的下腹部。但是,不能证伪的就肯定错吗?
相信佛洛伊德的学说,不一定就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古代的某个哲人某些看法不太全面,不如另一个哲人说得更全面,这更不能认为就是否定或丢弃中国传统文化。我的哪些言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弃到迷信中?还望明示,这是一顶我戴不动的大帽子!只是因为我认为管子“没有把精神和形体密切的统一起来”,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弃到迷信中”吗?你认为这能联系在一起吗?这种因果关系能成立吗?帽子也忒廉价了吧。
我估计倒是有可能你说的“深层次的潜意识”,与佛翁说的的“潜意识”不是一回事,是你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的潜意识理论,但是你没有阐述过你的理论。在心理学界,谈到潜意识,就肯定与佛的理论联系起来。而你的潜意识理论,待你发表其内涵与外延再说。
【“没有把精神与形体密切的统一起来”就引荀子之流来贬呢”】没有把精神与形体密切的联系起来,这是张岱年先生对于管子这段论说的看法,我只是赞同这种看法。只是认为管子没有很深刻的揭示精与形体的密切关系,而荀子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荀子何来贬管子之说?这又是无端的帽子.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你把我的看法定格为唯理论,缺乏感性的那一面。这也是无端的指责。正是形神合一的思想,神本于行,神依附于行的思想强调了感知的重要,形神合一的思想包括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心之任物,可以认为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应,既是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过程。明确的强调了,思维以感知为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心神合一的思想是非常重视“感性” 的重要性的。
[乾元阳、坤元阴既然是物质,那大概不属于万物的物质吧?那这万物还不能包含全部的物?您明白的是这个吗?]
阴阳不是万物的物,还能有别的物,我希望你明示还能有别的什么物?阴阳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以乾和坤卦为代表的阴阳之“物”,还能有什么不包括在内呢?要知道这乾坤二字在汉语里后来发展成为大千世界的代名词。
先生的治学精神我很赞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06:53 , Processed in 0.0474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