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珍视传统中医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28 00:0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珍视传统中医药


--------------------------------------------------------------------------------


   
    珍视传统中医药
    ——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中医正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要有自己的特色,应传承中国特有的东方文明。可另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国悠久文明的宝贵遗产却在这种弘扬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快速发展,与西医相比,其面对的往往是“备受冷遇”。
    是什么使得浸渍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对先辈创造的医学不感兴趣了呢?中医、中药在新的时代里如何获得大发展呢?近日,在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国内外近60位中医药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医发展的未来之路。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陆广莘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勿以西医标准看待中医
    自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现代医学在西方世界获得了迅猛发展,并逐渐传入东方世界,它在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福利的同时,其线性的、微观的思维与研究模式对东方思维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专家认为,中医面临“备受冷遇”的这种境况与当前过多强调西医,盲目用西医的思维来看待中医有关。比如,西医强调以动物实验为基础,以动物实验的结果来看待使用一种医学方法或药剂是否可行;强调在细胞层次、分子层次中寻找物质基础;而中医学家则认为,上述西医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中医的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与现代医学的辨证治疗思想相比,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脏腑的系统功能定位、抓住主要矛盾、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优势。”也就是说,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科,中医治病强调辨证,不但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且还要随着病情变化、标本缓急而灵活用药,病人的证可因气候、饮食、情绪等不断变化,治疗方药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医绝不应该,也绝不可能以一种方法套定一个病,一病固定一个或几个协定方剂去解决实际问题。周仲瑛不赞成以动物实验为依据判断中医是否现代化,实验动物难以正确辨证,其病症是人为的,不是疾病自身发展,动物与人对药物的反应往往有很大差异。
    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医的理论是在早期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然后形成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古代,中医不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其通过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反过来实践又给理论加以提高,即没有临床实践就不容易体会中医理论的正确与科学性,这一点在现代中医实践中依然没有改变。
    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宏观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但也同样取得了伟大成就。
    据了解,这种用西医标准来看待中医的状况在诸多方面影响了中医的发展。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加拿大留学生胡碧铃(Brenda Hood)说:“中医学校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英语,但对中医古籍却很少阅读。我认为,中医学生应当花大精力学习古代汉语,研究中医的经典名著。我虽然来自西方,但中医不符合西方标准,不能说中医就不科学。”
    中医药贡献巨大
    经过许多代人的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黄帝内经》之外,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便写出中医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此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宋代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明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以及中药方面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和《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不断把中医药推向前进,直到今天,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治病救人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中医同样取得突出贡献。专家介绍,中医在传染病方面,如在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的治疗上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病毒性肝炎,传染病院主要用中药治疗;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也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而不开刀;用针刺代替麻醉药,进行胸腹部手术,这也是世界的创举。另据了解,中医药在今年早些时候抗击SARS时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是关键
   
    中医药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自身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此,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唐朝枢教授认为:“中、西医均是一种医学方式。西医发达,但西医也有花费巨大等问题,西医学家对此也不满意。中医已有这么多年的历史,贡献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当前中医面临的已不再是张仲景的时代了,所以要有适应时代的新理论出现。另外,中医发展不能离开生命科学这个大背景,要与西医合作。”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赵新力研究员认为:“中医海纳百川,有许多流派,也有百家争鸣的理论。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西方科学家一直在吸收东方科学的有益之处,充实、提高甚至蜕变自己,所以中医应当抓紧时间振兴自己,国家应当从重视中医,防止中医衰落于本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贾谦研究员认为,中国曾以全世界1%的卫生费用基本解决了22%的人口的医疗健康问题,以仅为美国1/160的人均医疗消费而达到人均预期寿命与美国相当的水平,全国医保覆盖率超过85%。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中医药起了重要作用。中国13亿人,不可能效仿美国仅依靠西医学的医疗保健模式,必须依靠中医优势,走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模式。
    王永炎院士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然而证候相关名称与分类亟待规范,否则将影响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构建,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瓶颈”。
    与会专家献计献策,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发展中医药的看法。王永炎院士在会议结束时对这些想法给予了总结:一是中医基础理论十分重要,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学科建设应当是开放的,团结诸多学科,相互借鉴,防止单极化发展,但又不能忘记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应当有重点,比如证候规范和经络学说等。三是中医发展应当实事求是,与日本、韩国的中医发展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中医教育应当革新,应有多种教学方法,应让学生从读古籍、做临床学起。
    邓铁涛教授最后呼吁,中医药是中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中医学者应有自己的信心应对世界的现代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民族的瑰宝不应丢失!
   
   
    (科学时报记者 刘东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4:48 , Processed in 3.1200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