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R8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建构(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1 15:0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运气学说
通过以上讨论,“道”的科学涵义已经十分清楚了。世上万物,无不受道的制约,从大到宇宙的星系、星体,小到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无不遵守道的规则,作为万物之一的人自然也包括其中,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正如老子所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无形而实有,它在冥冥之中的支配和制约作用,使现实世界体现着秩序和规则,这一法则由哲学家们提炼出来,作为思想和方法用来指导人们的认识活动,成为哲学的抽象概念。抽象适用于哲学,但用于医学却未免虚浮空洞,为了掌握它们对现实世界尤其对人是如何支配和制约的,这就要求在具体内容上对本义之道的了解必须深化,而由此进行的研究,则诞生了古运气学说,产生了在哲学中没有的五运六气、六经脏象、标本中见、神机气立等一系列能够阐明自然现象并同时说明人的生命现象的具体的医学概念。
五运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实际上它是道的量化名称。它根据上古天文学著作《太始天元册》记载的星宿位置和《易经》的河图位数,把道的圆周运动形式划分为上、下、左、右、中或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以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代表之。凡是旋动系统中的事物,都可归属于五个方位,故《灵枢•通天》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五运的突出贡献,是它强调了老子的道所没有明显表达的那个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当我们打开那幅神秘的河图就会发现,它好像一张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图,又像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模式图。在这里,宏观与微观一体,普遍与具体交融。世界统一于道,河图是道的细节化的标准模型。有核心的旋动都是稳定系统,如太阳系、地球、细胞、原子等。地球上也有很多旋动形式,如风的湍流、水的旋涡等,但它们都未形成稳定核心,故只能表现为短暂的一时现象。
行星的能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以自旋的能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要围绕太阳公转接受太阳的能量形成昼夜寒暑的变化。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行星都围绕它运转,向阳的一面光明而温暖;背阳的一面寒冷而黑暗,九大行星俱是五运阴阳的运动形式,可是为什么生物偏偏产生于地球?当我们读懂了河图上那些各个方位的黑白数字再结合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段话,就会彻底明白其中道理。这是因为其它星球都只停留于一生二的阶段,只有我们的地球以其特殊条件(地球上的水)和与太阳构成的特殊关系(适宜的距离、速度、角度等),随着地球的绕日过程,地球的阴阳进行消长转化,由一生二而进入了二生三的境界,发生了四季变化,才化生了万物。何谓二生三?《内经》说:“阴阳之三,何谓也?气有多少,异用也”。又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是谓三阴三阳”。二生三是指阴阳各分为三的六气,六气以其不同性能,分别或协同地作用于地球:“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内经》语),于是地球物质发生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六气是生态要素,其它星球没有六气,便是非生态空间,非生态空间是不可能有生物发生的。只有我们的地球有了六气才形成了生态空间,从而产生了地球上的万千气象,造就出形形色色的生物种群。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不说二生万物,而说三生万物的根本原因。五运是宇宙不变的运动形式,六气是地球永恒的运动主题,五运与六气结合在一起,是地球上万物遵守的法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发生和灭亡的主宰,是彰显秩序的所在。这就是《内经》“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一段话的真正内涵。
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受共同法则支配,人体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五运阴阳系统。《内经》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古人认为,天有五运六气,人亦有五运六气,因此《内经》在论述自然界五运六气规律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与自然界相一致的人体生命运动的五运六气图景:“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这个图景是个有序、稳定、开放的系统。它的有序性表现在它的五运环周,就像地球永远一个方向绕太阳运转,至一定方位产生春、夏、秋、冬一样,人体的阴阳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上、下、左、右的运动:阴极于下,中抱阳气(阴极阳生),则阳自下升,升于左,则温气成木而为肝,升于上,则热气成火而为心。阳极于上,内含阴精(阳极阴生),则阴从上降,降于右,则凉气成金而为肺,降于下,则寒气成水而为肾。阴极阳生,阴中之阳,复又上升。这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过程,不是五脏的形质运动,而是五脏阴阳的运动,在《内经》称其为“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空间能量场”的流变秩序。
有序过程的稳定,取决于在中的“神机”。《内经》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在河图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一得五而六;二得五而七;三得五而八;四得五而九。水、火、金、木四象之生,非在中的土之五数不成,故土为河图神机(这一道理可用太阳系和原子来说明,太阳系的行星和原子的电子所以都围绕它们的中心运转,因为太阳系、原子质量的99% 都集中于太阳和原子核。由于太阳与原子核的质、能最大缘故,故它是广义相对论时空弯曲的原因。)《内经》说:“湿气在中”、“中央土以灌四旁”。人之脾胃在中而属土,二土相合,燥湿共济、阴阳互动,似“枢纽”一样,沟通水火,转运金木,升肾肝而降心肺,故脾胃为人体生命的“神机”,主导人体内部脏腑阴阳的升降运动。
《内经》将有机体的开放称为“出入”。 对于开放机理,古人认为是由有机体整体的结构特性所决定的。《老子》说:“万物负(外负)阴而抱(中抱)阳,冲气以为和”。《易•彖传》在解释泰卦时说:“泰,……吉,亨,则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他们都认为,凡是开放的有机体系一定是阳秘于内而阴敛于外,如此才能内外相交(冲气)而保持和调状态(和实生物)。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热力学系统,在熵增加(释放热能)的过程中,它必须吸收和贮藏太阳的光热能量来保持自己的负熵(这在《内经》称为“相火以位”),而这一功能是靠它“负阴而抱阳”来实现的。《内经》说:“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现代地球物理学证实,在地球表面,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则下降0.6摄氏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而地球内部则充满能量(地热、天然气、石油等),这即是地球的“负阴而抱阳”(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否将现在地球变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现代工业对地下能量的过度开采,使地球不能阳抱于内而外泄,导致地球不能阴负于外而大气变暖?)。在生命研究方面,美国生物化学家福克斯在1958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各种氨基酸混合在一起加热,发现它们形成了跟蛋白质分子链很相似的长链。最令他惊讶的是,当把溶解在热水里的类蛋白冷却后(将蛋白质分子链放入冷水中),发现这些类蛋白收缩一团形成“微小的球”,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像细胞一样,在营养液中能胀能缩,能生出芽还能分裂。(〔美〕I.阿西摩夫.《生命的起源》)这一实验过程证明,“负阴而抱阳”是形成生命的一个必须的结构机制。人体更是个“负阴而抱阳”的结构。《内经》说:“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又说:“太阳主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是寒水之气的代表名词,太阳主外,即寒水之气周布于体表。皮肤在人体的最外层,相对身体的其它部分而言,不论自身感觉或温度计测试,都证明皮肤是人体温度的最低部位,所谓“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即指皮肤的相对低温性能。这一性能对人的生理极其重要,它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交流的中介。《内经》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春夏阳气升发,人体的阳气亦升发,代谢旺盛,产热增多,则体内的热量移向皮肤通过排汗而向外扩散;当秋冬阴气主令,人体的阳气收藏,代谢低下,则汗孔闭敛,人则趋于温暖之处通过皮肤以吸收外界热能。正是由于皮肤的这一相对低温性能,体现出现代非平衡态热力学中“耗散结构”的“随机涨落”现象,从而从外部保证了人体机能的和谐与稳定(皮肤的相对低温机制如发生障碍,即是外感疾病一切症候的形成机理,这在《伤寒论•太阳篇》中有详细论述)。故人体“耗散”机能的实现,必然以“负阴抱阳”为其结构前提。
六经本质
运气学说是以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具体学科,故它是科学而不是哲学。中医学以运气学说为建构基础,故中医是科学医学而不是哲学医学。遗憾的是,自汉•张仲景以后,运气学说被片面的演为预测之术而脱离了医学,至于今日更将其视为封建迷信而畏之如虎或不屑一顾。中医丢掉了运气学说等于丢掉了灵魂,以至后人对《伤寒论》的六经竟无能解者。天地万物以六气为化生之源,人体脏腑亦以六气为生化之本,故《内经》特别重视六气,将其称为六元而说“六元为本”(元乃始生之意,如《易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六气随五运而化,在自然界各有治时,在人体亦各有治理的脏腑和经络,《内经》为了统一人与自然,“以所临脏位,命其病也”(《内经》语),又创六经之名,以作为六气的代表标志而把六气所治理的对象全部囊括其中,故又说“六经为标(标志)”。
六气随五运周行于天地之间,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六气属于围绕人的外环境空间中的原生态因子,它以周期性的机制直接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土壤、森林、草地、动物、微生物等次生态环境要素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人不是封闭系统,如以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为主体,细胞间隙同样也构成了细胞的环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是否也存在着与自然界类同的原生态因子,细胞、组织、器官的活动与功能是否也要受到这些因子及其运行机制的影响和制约,这确实是需要现代医学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的正常感觉,外凉而内温,上清而下暖;人的生理活动,气凉则外敛,血温则内发,上清则神宁,下暖则精盈,这都是运气在人体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实在迹象。《内经》说,经络循行于经隧、分肉、蹊谷之间,说明在古人的意识中,经络是一个组织间的空间概念。六经名称是六气的代表标志,《内经》将十二正经分别冠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就是强调人体内环境空间中存在着六气要素。而不同部位的脏腑亦冠以六经之名,就像南人细腻、北人粗犷一样,则是不同的空间环境赋予脏腑的不同属性。人体脏腑的六气属性对于脏腑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肺主呼吸,是肺的功能,而肺气清凉,则是环境赋予肺的生理属性,没有肺的清凉属性,就不能保证肺的呼吸功能,故脏腑的六气属性是深刻于脏腑功能的更高级概念。六气的意义是指它的时空特性,它存在于自然界一切生命系统性的外部和内部,作为系统的原生态因子从两个方面协同的影响和主宰生命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这即是中医所特别强调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真实含义。例如西医学认为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受生物体内的整体平衡调控系统的调控并与时间有关。细胞生存于环境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必然影响细胞的功能,人体的内环境空间是连续而没有间隔的整体,它必然与外环境空间发生密切联系,而外环境空间是随时间变化的。如此看来,我们有理由把人体内的这个与空间和时间相关联的整体平衡调控系统视为六气系统。
人的生理、病理无不是六气作用。在《内经》中,六气的生理,体现为六经的“标本中见”正常关系,六气的病理,表现出六经的“六气同化”、“标本中见从化”异常变化(这部分内容即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笔者另有专文讨论)。以六经(六气)为纲领,不仅可以全面说明复杂的人体生理机能,更可执简驭繁的辨识内外感伤各种疾病,因此《内经》又说:“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以六气辨杂病、《素问•热论》以六经辨热病,俱是这一纲领的理论范示。至张仲景则全面继承了《内经》的运气思想,通过实践在《伤寒论》中将外感与杂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使六经辨证跃上了新的高峰,运气学说从此进入了实用领地。
六经代表的脏腑经络,是由六气编织的关系网络。每一组织器官,都处于六气的相互作用之中,故对某一脏腑病变的治疗,常常可通过调整六气而实现。比如阳明病,除了考虑季节因素外,其成因,既有阳明胃家素实,亦有从太阳、少阳而来;其去向,既有阴液劫夺之脾约,亦有少阴、厥阴之发展。《内经》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一个阳明病,通过燥气的标本中见关系,便联结了大肠、胃、脾、肺、心、肾、肝、胆等几乎所有脏腑器官,因此在治疗上,便可通盘考虑,细致分析,根据燥气与其它五气在病理上的从化规律,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有者求其有,无者求其无。如热盛便结者,施以白虎、三承;太、少未罢者,先予桂麻、柴芩;二阳合病,大柴胡主之;脾阴约减,有麻子仁丸;水涸少阴,则急下存阴等。六经病的所有治疗方剂,俱是针对六气(阴阳)的异常状态,采取从整体上进行调整的方法。它从根本上抓住了疾病本质,体现了与《内经》传承一致的“治病求本”思想。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科学的逻辑体系,它包含了脏腑、八纲等辨证方法,使中医的辨证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它在实践方面真实反映了它自身与疾病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它同应用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掌握这一理论方法,能使我们在疾病的辨治中,总观全局,统揽全程,做到以此知彼,见微知著,知常达变。它是中医学的精髓理论,是医学发展史上的创世丰碑,故千百年来,《伤寒论》以其卓越的实践指导价值和神奇疗效,而备受中、外医家所尊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04 , Processed in 0.1419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