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6-20 12:53: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7 07:41pm 发表的内容:
血府与气海辨
谭洪福  
  “血府”与“气海”是由不同医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关于“胸中”这一部位生理、病理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很大作用。
  1.血府
...
好,不是墨守成规,有见接,有新意
22
发表于 2009-6-20 20:12:1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9/06/19 08:3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经验用于暑热伤津之暑热症,确实很好,但疰夏更多的是暑湿为患,既有伤其元气的一面,又有湿阻的一面,岳美中经验,以东垣清暑益气汤,效果最好,我学用几十年,确如岳老所说,特此说明,以补疰夏论治之不足.
感谢补充!
23
发表于 2009-6-22 11:17: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学习了,很有帮助.
24
发表于 2009-6-24 20:24: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细辛用量刍议
谭洪福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始见于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一书。历代医家对此意见不一,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称:“宋时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张锡纯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凡味辛兼能麻口之药,若花椒、天雄、生半夏大抵皆有此弊,不但细辛也。盖麻口者,即能麻肺,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近年来,关于细辛用量用法的文章也屡屡见诸书刊,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单味用末吞服时,剂量应小于3.125g,即细辛不过钱;
配入复方用作煎剂时,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可用至6~15g。
  现代研究表明,细辛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左旋细辛素等挥发油。其药理作用为解热镇痛、镇咳祛痰等,还具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可以说是细辛不过钱的理论依据。
  细辛单用末时,其挥发油成分破坏极少,用小量即能麻痹呼吸中枢,引起窒息死亡。而入汤剂时,挥发油成分极少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细辛挥发油在煎液中含量极低。所以既使大量使用也少有副作用,而且细辛与其它药物互相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随之减弱。故张锡纯又说:“(细辛)若入汤剂,有他药相混,即用一钱,不过有半钱之力,若再少用,即不能成功矣。”
  近代用大量细辛且取得良效的有:《现代中医心病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记载,颜德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肺心病,虚寒型的慢性肺心病,阳衰水泛而见咳喘心悸,咳痰白沫,形寒肢冷或肢体浮肿,脉沉细,舌淡紫。此时麻黄与附子同用振奋已衰的心肾阳气,内外协调而使风寒散,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细辛用量宜大,习用4.5~9g,本方常可与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合用。”据1999年5月第5期《中医杂志》李琏撰《李介鸣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经验》介绍,李介鸣治疗病窦综合症时“对细辛常用量为6~15g,最大量曾达30g之多……,一般服用细辛1.5小时后可见心率加快,4小时后渐渐减慢。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有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不良反应。先父认为,细辛对于缓慢型患者疗效较佳,若快慢交替者用量宜慎,以免用量大而诱发房颤。”《现代中医心病学》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医科“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及生脉散加减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心动过缓,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疗效更佳。在其使用的药物中,认为细辛10~15g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
  据考,张仲景用细辛最大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古今度量制差别很大,现在通用的《伤寒论》方剂的换算方法是一两合3g,则三两即9g。清名医陈修园说:“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采取汉制合清制的十分之二,一两合二钱,约相当于6g,则三两为18g。二者谁是谁非有待考证,但大于“钱”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细辛其挥发油虽极少溶于水,且易挥发散失,但在复方中可能受其它药物影响,出现共溶或助溶现象,并抵消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从而发挥疗效而降低副作用。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4.12.27 (总第2267期)
本文发表后经多人引用,有的甚至全篇照抄发表于报刊。
25
发表于 2009-6-24 20:25: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 谭洪福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用麻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桂枝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这就使许多医师怕出现上述副作用而畏用麻、桂,以至于对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也不敢使用了。且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外感风寒选方为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则相对药性缓和且无副作用。于是出现荆防败毒散大量应用,而麻黄汤却少有人用了。事实上,以上两方作用各有千秋,应分析区别使用。
  分不清发热原因是风寒还是风热  感冒病人大多数伴有体温升高,由于受西医的影响,现在中医治疗发热也大多使用寒凉之剂,什么双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知母等等。综观现在各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大青叶片(合剂)、VC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感冒灵冲剂等,亦无一不是辛凉之剂,而辛温解表类却少之有少。对于外感风热用以上药物本毋庸置疑,但对于风寒所致者却有失妥当。虽然表现症状为一派热象,如发热、脉浮数等,但其病因仍为风寒。这时仍需用麻黄汤。外感风寒发热的病机为外感风寒邪气较实,患者体质壮盛,正气不亏,邪正于肌表相互交争,邪欲入里而致病,正欲驱邪而外出,二者势均力敌。于此情况下,应助正气驱邪外出,即麻黄汤也。服麻黄汤即汗出身凉而脉静。《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麻黄汤与风寒病机丝丝相扣:风寒袭头目则头痛,郁体表则全身酸痛,束肺则咳逆上气。诸症皆可因麻黄汤汗出而解。在此情况下,其治头痛之功胜则川芎,治鼻塞之功胜则辛夷,治体痛之功胜则羌活。
  那么是否见风寒即可用麻黄汤呢?亦并非如此。麻黄汤用于体质壮实而风寒较著者,不论热与不热,用之皆有良效。如表邪较轻者可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中解表药用荆防,力较麻桂为缓,故又辅以羌活解表治体痛,芎、芷解表治头痛,前胡解表利肺气。总其力仍逊于麻黄汤。适用于表邪较轻或年老体弱不耐麻桂者。如气虚湿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参苏饮,素体火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双解汤或麻杏石甘汤。其余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7月11日(总第2761期)
26
发表于 2009-7-8 00:07: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泰然先生好谦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0:37 , Processed in 0.0492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