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2-10 15:36: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历史

1   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遍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 ,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 ,要全盘接受 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 因此虽然唐氏也说 :“ 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E
2    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和措施,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使之在1954年开始得到纠正。毛泽东的多次指示和批示,作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思想基础,一直指导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中医参加医院工作、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创建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提倡中医带徒弟等措施,使中医学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西医团结合作得以真正实现。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骨干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由于他们具有坚实的西医基础,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工夫相对不足,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以西医的方法理论研究中医,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除确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推广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外,还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大成就。如骨折和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麻醉的应用和原理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和成功提取等,都为世界所瞩目。Rk?Y
     20世纪80年代初,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理论、方药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及时引进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证本质”的研究,最终没有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或交流,但像骨折、急腹症、针麻、青蒿素等能够引起世界医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却屈指可数。中西医结合的任务是发扬中医学,丰富现代医学,所以既不能丰富现代医学内容,又非优于中医学理论的研究结论,至少暂时体现不出科学价值。
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由于理论构架不同,概念体系不同,始终结而不合:1病证结合,西医的每一个病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了辨证研究,例如每一种感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每一个内科疾病都按照脏腑辨证进行了研究,作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2中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主要的中药方剂都进行了详尽的实验研究,其药理作用、药物成分甚至于加减变化、配伍原理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西医不知道用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3证本质研究,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如此艰巨而坚忍不懈的努力,出版了无数著作,并没有达到结合的目的,这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用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科学的,客观的,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努力,理论体系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3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1.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医学与哲学 ,1999,20(11):51-52)
     2.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 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医学与哲学)
     5. 多器官功能障碍(不全)综合征(讲稿)
     6. 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 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陕西中医)
     9. 中医外感热病学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
     10. 《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
     11. 《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探讨(河北中医)
     13. 《伤寒论》中 的蓄血证
     14. 少阴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
     15. 太阳经证、卫分证与前驱期的融合
     16. 气分证、少阴证、阳明证与急性典型期的融合
    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成为理论体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就是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其在感染病这个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指:1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他的结局;2他应当和哪些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相鉴别。3如何治疗等。再如热实结胸证,其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流易就是指:1热实结胸证是由哪些证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热实结胸证可能演变成什么证;2他应当和那些证相鉴别;3如何治疗等。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西医对热实结胸证不知为何物,热实结胸证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根本无法流易,同样,中医理论中没有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急性腹膜炎也不可能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中介,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也可以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实现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统一,不再有中西医的区分。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同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他们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国际化就是让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懂得是什么样意思,首先必须让中国的西医能够接受,知道是什么意思。证态体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但是知道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热实结胸证翻译成英文就是acute peritonitis 实现了国际化。那么,治疗热实结胸证的方剂就是治疗 acute peritonitis 的药物,起码是中国古代治疗急性腹膜炎的方法。当然现代有了更好的方法,只要解决大陷胸汤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就可以了。再如: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在西医的感染病中凡出现肠梗阻的病理状态都属于阳明腑实证,可以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西医对于肠梗阻的一切研究成果诸如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各种实验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可以用于阳明腑实证,西医对阳明腑实证就有了正确的认识,中医使用大承气汤加减就有了客观证据。中医药国际化已经水到渠成。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这一文件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这份最新出炉的纲要提出,到二○二○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证态体系正是实现融合的方法。
12
发表于 2008-6-12 12:1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传统的中医从来就没有落伍与西方医学,中医的深奥又有几人知晓,只是按照西医诊治疾病的模式来研究中医甚者要借鉴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用研究西药的方式研究中药,运用西医的方法用中药,结果是错误百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的中西医的结合就是科学的。正确的方式是用中医的辩证论治来改造西医,用西医的医疗器戒来充实中医
13
发表于 2008-6-12 13:24: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本人认为:在当今对疾病的治疗,从安全疗效方便价廉评价,中医药能在80%以上超越西医药,只不过是中医药的精华未能集中体现,合法合理地展示耀眼的光芒.本人在全国各地看到的,或自身临床验证的许多中医方法,或许西医百年后还无能为力;学英语的,听法语讲话,或将英语法语融合,同是语言,融合性有多大?世界语有多大能赖?军事家有多少人能成为文学家?人之能在于专,而不在于广;中医只能在中医技术精进时,或望闻问切不合格时,或追求直观时,运用检测手段(世间之物为我用,区别洋布土布?),增强综合能力,用德善之心对待病人.
14
发表于 2008-6-15 16:5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8/06/12 01:24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认为:在当今对疾病的治疗,从安全疗效方便价廉评价,中医药能在80%以上超越西医药,只不过是中医药的精华未能集中体现,合法合理地展示耀眼的光芒.本人在全国各地看到的,或自身临床验证的许多中医方法,或许西医 ...
先生此论乃如实语,支持!
15
发表于 2008-8-28 13:32: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POSTISDELETE= ]贵论坛的管理员:
   你好!我是有问必答网的,想和贵网站合作一个关于网站推广的项目合作,请加我的Q970533518,详谈,请注明合作,谢谢!
16
发表于 2008-12-29 16:21: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中西医关系是制约中医事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医人前赴后继三百年。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对中、西医作出一个准确的 定位。
17
发表于 2008-12-29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中西医并重是国策,中医药论坛要为中医药继承、发展、立足、创新作贡献!
18
发表于 2009-1-12 23:5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展望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未来

全球中医药论坛,理所当然地重心在中国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上,立足于中国中医药学术的振兴,才配得上全球中医药论坛!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愿与志者共勉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3:53 , Processed in 0.0579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