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定稿成书前的稿件,可能有少量词语差错)
中医药是科学的吗?
科学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否则,用固定的概念来比对动态的事物、动态的自然界,就很“不科学”了。“辩证求是”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定义。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是辩证求是的、是符合科学的,中医药是科学的。
“科学”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
在很长的时间内,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科学的定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医药科学与否引发了争论。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科学应该如何定义呢?
实际上,除去“学科”的概念外,科学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描述、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科学是一个对动态事物的动态界定,而不是用一个静态的定义对静态的事物或者用静态的定义对动态事物进行界定。如果定义是静态的,它肯定就是不科学的了。因为所谓科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的。如果把它定义的内容固定了,岂不是有悖科学的宗旨?对中医药是否科学、中医药是否是科学产生激烈辩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科学”的定义,那么对中医药科学与否的争论可能就是盲目的、无目的的、甚至是混乱的。我们不打算在这里深入讨论科学的定义,只是提出一种认为比较客观的设定,来初步定义科学。这样,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这种定义最后被推翻,那么一定会有更“科学”的科学定义产生。到时候,我想,中医药的科学性一定会更牢固地树立起来。
科学就是“辩证求是”
科学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呢?很简单:科学就是“辩证求是”。依照这种定义,中医药当然是科学的了。辩证求是,辩证就是辩解、辨析、分辨“是、非”、“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就是“求得、追求、争取、求索”。“是”是最关键的,“是”就是“是非”的“是”,“正确”的意思,“客观”的意思;是“大道、大事、中庸、和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趋向精确的。
下面和这个朋友的对话可能对认识“科学”有些帮助。
友:你对科学的定义很不科学。辩证求是可以认为是一个行为,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过程。而科学更多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标准,可以认为是名词或者形容词,
我:正是“辩证求是”作为一个过程和行为它才是科学的。而把它判定为一个标准或一种状态,科学就是僵化的了,是死的了。僵化的东西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科学这么多年来老是显得不“科学”,就是人们把科学的定义看成一种状态、一种标准了。只是看成名词或形容词,而是把它的原意忽略了。这样定义并不妨碍科学这个词作为其他词性的应用。如果说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则是信息和生物学的“辩证求是”,用作名词;如果说航天飞机是科学的、中医药是科学的,则是定性航天飞机和中医药是“辩正求是”的,用作形容词。那么,航天飞机的开发、研制、运行都是“辩正求是”的、中医药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是“辩正求是”的。没有“ 辩证求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就无所谓科学,航天飞机就飞不起来、中医药就难有发展,西医药也就更难进步,更难扬长避短,贴近人性。
我:你知道“没有人的阑尾,我们怎能完成人类的进化?”这样的道理就好,所以要“崇拜”阑尾;阑尾正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免疫能力,是一个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的免疫器官,所以,“阑尾精神”值得发扬。阑尾发炎了,尽量治疗,保持它的功能;实在不能治好了,手术也可以,但实在可惜。你如果真的把阑尾比作中医药就好了,认识了阑尾,对认识中医药有好处。其实人们对阑尾的认识,也是在发展中,过去人们认为阑尾是没有用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包括对扁桃体、对人体所有器官的认识,都是在发展中的。
上面的论述不是很严谨,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可是,愿意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作为引玉之砖吧。
科学是辩证求是,所以,昨天的科学,今天可能就不是科学;今天的科学,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东西,需要有更先进的技术替代它,就是明天的科学了。那么,昨天、今天、明天的科学,谁是科学的呢?在当时,都是科学的,到后来,都不科学了,这就是动态的科学,“科学”的科学,是“辩证”的、是“求是”的。
在科学技术方面,人们应该抛弃狭隘的民族情结,不管是那个民族、那个国家的东西,只要对人类有好处,都应该积极地学习、接纳,包括社会的、科技的、文化的、艺术的;还要抛弃崇洋媚外的思想,不要认为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科学的而盲目崇拜、盲目学习接纳。而应该“辩证求是”地分析,才有可能使科技更好地发展。我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狭隘的民族意识,但是,也不想把古代发明的有关广义亚临床的分级、模糊思维在中医药的应用、应用了数百数千年的中医药理论、理念和科学的总结,再像其他一些东西一样,让外国人拿去总结、概括,然后我们再当宝贝引进来,反过来再让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挖苦我们、教训我们、嘲笑我们、讽刺我们,这将是我们的悲哀。
作为老祖先聪明、智慧的后代,恐怕不会因为他们发明、发现和不科学食用的、每天都赖以生存的食物没有经过现代的科学手段检测,我们这些“科学的现代人”会把这些食品放弃而去喝西北风来充饥吧。用所谓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中医药的实践和其理论,只能说明科学的幼稚性、狭隘性、落后性。
中医药的科学性
中医药为什么是科学的,因为它提倡辨证调治。辨证调治是中医药应用“辩证求是”最完美的体现。如何辨证、如何调治、调治到什么状态,是中医药已经初步解决了的问题。为什么说是“初步解决”了呢?
第一,中医药最根本的宗旨就是辨证。辨证,不单是辨别证侯、体征,更是辩证地分析证侯、分析病人的病情以及疾病和全身的关系,疾病对全身的影响以及全身对疾病的制约等。
第二,调治,是中医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机体失衡、出现证侯、发生疾病时进行有效的干预。调治的目的就是使机体的失衡状态恢复常态,使得证侯、疾病消失,而不是单纯的“治疗”。
第三,“辨证”是一个“求是”的过程,“调治”更是一个“求是”的行为。在这里,什么是“是”呢?机体的常态为“是”,证侯的消失为“是”,疾病的痊愈为“是”。
第四,辩证、求是,还要“辩证地”看待疗效,“求是地”看待疗效。调治失衡、证侯、疾病,不是简单地达到痊愈的目的就行,而应该是以最少药物、最小毒副作用、最短疗程、达到最佳状态、最佳疗效为最理想。试想,如果是以增加药物的用量,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损害机体的功能和对脏腑造成不良影响为代价来达到上述目的,则这种结果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是不理想的疗效。
第五,有些药物、疗法虽然有毒副作用,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药物和疗法、而又处于紧急状态时,权衡利弊得失,则这种“调治”方法可能就成为了“是”的标准。
第六,总之,辨证是为了更好地对机体、疾病进行调治,而要达到好的调治效果则需深入地辨证。
还有中药的汤头和方剂,就像蕴含着丰富内容的汉语成语一样,寥寥数字,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内涵宽广,让人体味出中医药的博大深邃和中医药的生动。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都不可能是最科学的、最精确的,中医药也是。科学是一个模糊的(fuzzy)、辩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来界定的。有些人用所谓科学的“金法则”来衡量中医药,拿“科学的”所谓随机、对照、双盲、实证、大样本、可重复等来比对中医药。他们不知道,科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如果把科学定义的内容固定了,僵化了,那么,科学将失去它的实际意义。如果用不变的标准来衡量瞬息变化的事物,能说是科学的吗?这种衡量的结果和方法可以“实证、可以符合逻辑推理、可重复”吗?
在某些证侯和疾病,中医药的疗效和速度同西医药比较起来,是很快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比如伤风、感冒、月经不调、气血不和;在调理机体功能的失衡等方面,比起西药来,多数情况下是很快的,比如对气虚、阴阳失衡、肝气不舒的调治,更是有着强大的优势,独到的效果和速度,是西药望尘莫及的。当然,一种药物和疗法,不能只看疗效,还应该特别注意这种药物和疗法毒副作用的大小、有无;和对机体损伤的程度。
如何和国际接轨
现在改革开放了,加入WTO了,进而要实现全球一体化。在这个进程中,需要东、西方接轨,国家和国际接轨,技术和技术接轨。这也是提高科技水平、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种科学的做法。当然,接轨不像火车轨道对接那样简单,把现有的轨道稍加改变一下即可以了。也不是简单地把“再见”说成bye bye,把“同意”说成ok,不是过几个洋人的节日比如圣诞节(Christmas)或者学一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就算是接轨了。应该在深层次接轨,比如教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
西方人是很聪明的,他们很早就知道和我们接轨了,建立了接轨的机制,善于总结、提炼、概括我们的很多方法。比方对照、随机、大样本、双盲、可重复等就可能是从中医药的理念里提炼出的方法和概念,上升成理论;现在的所谓“循证”医学,也应该是从中医药理念里发掘出来的,经过“深加工”,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堂而皇之的重新“卖给”我们、指导我们,有些人则奉为至宝,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遵循证侯、证据”开展医疗行为是中医药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医药遵循临床和临床以前的各种证据,进行辨证调治的基础,有什么新鲜突破呢?
是我们和国际接轨,还是国际与我们接轨呢?这就涉及到部门、领域、学科等,有些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有些则需要国际与我们接轨。不管谁和谁接轨,都不能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才是科学的、才是科学的态度。对于中医药,要把精髓拿出来、让西方人接受我们的理念,让他们和我们接轨。而不是让他们的理念改造我们的精髓和灵魂,那是对我们文化的、民族的、科技的阉割。
中医药轨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艺术、丰富的知识、理念,沿着悠久历史的时光隧道扎扎实实、纵横驰骋数千年的庞然大物,西方的轨道是承载不起的。如果非要让中医药和西医药接轨,和西方人的理念接轨,失去更多的将是我们的精髓和灵魂,是气节,是一种倒退。
以京剧为例,京剧的精髓和灵魂就是曲调。只要曲调不变,其他的比如伴奏、指挥、服装等,都可以改变,可以大刀阔斧地改变。可以用一个大型交响乐团,用上所有的西洋乐器,配上任何内容的台词,反而更可以烘托出热烈的气氛、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而不失京剧的基本精髓和风格,还可以更好地展现京剧要表达的内容和要突出的重心和主题。所以,表现手法越丰富、越多样化、越是和其他的各民族艺术形式结合、就越具活力和生命力,而不会削弱京剧的特色和视听享受,这样,演唱效果出来还是京剧。反之,如果把京剧的曲调变了,把精髓、灵魂抽去了,变成贝多芬、肖邦,摇滚乐、爵士乐曲调,其他比如手、眼、身、法、步、(唱)、念、坐、打、舞、服装、内容都还是按照传统京剧的程式来设计,这样,不管你如何宣传、如何标榜,肯定是没有人把它称之为京剧的,一定不是京剧了。因为京剧的精髓被置换了,灵魂被扭曲了、被阉割了,成了四不像了。
中医药也是这样,只要不改变中医药的格调、精髓和灵魂,任何可以借鉴的、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调治的方法,都是对中医药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中医药的扶助和协同。只要能更好地帮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我们都会欣然接受的。对于中医药的理论、理念、精髓,让西方人与我们接轨,让他们学习中医的方法论、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运用中医的调治方法、认识中医药的作用部位和阶段。如果把中医药的药性、功能、理论、理念、方法都和国际接轨,都按照西方人的方法和理念去要求中医药、比对中医药、改造中医药,岂不是削足适履、自取灭亡?这将是对中医药的致命打击。
所以,处于劣势的东西,不好的东西,可以和他们接轨;而好的东西,占优势的东西,则需要他们与我们接轨。接轨不能把我们的精髓接出去、不能把我们的灵魂嫁出去,京剧是这样、文化是这样、中医药更是这样。
中医看病的方法科学吗
中医药强调的是“和”、是“合”,重视的是“和”、是“合”, 中医药的核心是“和”、是“合”:和谐、和解、和睦、调和阴阳、调和肝脾、调胃和中、调理气血、养血调经、调和阴阳;合作、协同、标本兼治、阴平阳秘、、、。这些,不正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所提倡、所推崇、所遵循的吗?说明了中医药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互相渗透和协调,说明了它们是先祖们伟大创举的两个分支、两个方面,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传统文化理念的熏陶,中医药发展没有基础;没有了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理念、文化的支持和提升,传统理念和文化缺少了大部能量来源和成长的沃土。
中医看病就像警察捉犯人一样,是因人而异的。捉犯人的方法是不可能经受得住用大样本、可重复、双盲等方法验证的,如果去验证警察的具体动作和步骤,他们每次都不可能重复、都不能搞大样本比对、都不能做双盲试验,能说他们的做法不科学吗?捉了犯人不算数吗?中医看“病”(证候)也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人被诊断为气血不和,有很多证候,可以开理气活血的药物。这就需要知道,气血不和的程度有多大?活血药物的量需要多大?理气的程度应该是多少?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开哪些药物?每味药物开多大量?几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是趋向于什么功能?功能的强度有多大等,都是需要医生进行模糊思维(Fuzzy thinking)后判定的。这样,就有可能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接近真实的、科学的判断,进而进行有效地调治。这个过程看来比较简单,其实是有复杂的程序,需要医生进行复杂的模糊思维才能最后确定的。一个好的医生经过辨证开出的方剂,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医学、文化、历史、甚至是艺术的信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知识、财富,这么和谐的对人体健康有很大贡献的瑰宝,作为后人,没有理由把这些财富丢弃、遗失、损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开来,造福后人。
中医做出一种诊断,开方用药来调治患者的证候,就像战场上的一个将领和指挥员,他不仅要从战略高度来把握整个战争局势,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各个脏腑的互相配合和制约,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敌人方面的兵力多少、兵力部署情况,它们的优势和劣势,武器弹药,后备力量,阵地情况、战略意图和防守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敌方的士气和心理状态等。在了解了敌方的这些情况后,就可以制定我方的战略意图和战斗方案。我们有着一群攻能克坚、守能固垒的优秀“战士”,“人才济济”,有着各方面的优秀技能,是否能够战胜“敌人”,就看将领和指挥员的决策水平、智慧和能力了。医生作为一个决策者和指挥者,他们是如何决策和指挥的呢?从战略角度看,医生应该首先分析对方的性质、部位、程度、趋势,而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在总的方面制定出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调治方案。调治的具体方案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不能墨守成规。中药有数千种,按照四气五味、功能、主治、性味、归经分为几十个大的类别,每个类别里面有几十到上百种药物。虽然在大体分类上是一个类别,可是,它们却有着非常大的个性化差别。这就给我们在组成一个方剂的时候提供了非常灵活地选择,指挥员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来选择认为最佳的成员组合,组成一个精干的、有能力的、又非常高效益的阵容来执行任务。而且这个组合又是根据指挥员本人的用药习惯、指挥特点、思维方式、临阵状态等来运作的,虽然看来是一种疾病或者相同的征候,可是,每个指挥员组成的团队肯定不会是一样的,因为,对于一个征候,很多不同风格的指挥员来制定具体方案,面对数十上百味有着相似功能、主治、性味和技巧的、但是又个性各异的药物,即使是针对同一个患者,医生也是可以制定出非常多的、又切实可行的、有理有据的调治方案,这些方案可能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种征候,甚至是一种疾病让多位医生来诊治会制定完全不同调治方案的根本原因。虽然战略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战术可以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和指挥员的临阵发挥和战法策略的灵活运用紧密联系了。如果我们非要按照规范、套路、教条来指挥一个战斗或者战役,不吃败仗恐怕就要靠对方的失误或者老天保佑了。看病像打仗一样,在相同情况下,用一个班可以战胜敌人,一个排、一个连更可能战胜。但是,付出的代价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决策,指挥员的判断能力、指挥能力、指挥技巧、综合素质等都可以影响指挥员的最后决策和战役的胜负。
现代的医生有现代的标准,现代的中医医生更是要承前启后、博采众长、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结合其他所有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医疗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胸怀,天地人合一、植根阴阳的传统理念。
医者,意也。
意,是经意之意,意念之意;更是揣摩、思忖。有人问我,你开方好像也不用怎么思考,一挥而就的样子。其实,一般的征候和疾病,已经是轻车熟路,在大脑形成了一种囊括这些征候的思维模式。就像我们已经熟悉用盲打方法操作电脑键盘的朋友,如果偶尔再让你看着键盘来打字,就会发现,多数人肯定不如盲打更自如、更准确、更快速,这也类似开方看起来很随意的原因。其实对每味药物的权衡、每克药量的增减,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我认为,一个能比较好地应用科学方法调治疾病的医生大致应该具备下面一些素质:
第一,应该脚踏实地地掌握比较多的有关药物功能和主治方面的知识,因为药物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它们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熟悉掌握有关解剖、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掌握多学科的其他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对疾病的调治工作中;
第三,掌握诊断、调治的知识、技能、技巧;
第四,能熟练运用中医药知识,组织辨证调治的方剂,因为医生是一个指挥者,只有指挥得当,才能有好的调治效果;
第五, 尽可能地全面掌握中西医学各科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
第六,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强烈的整体意识(包括天地人);
第七,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给人“看病”、用“心”给人“看心”。和病人有一个用心的交流,和患者有一个用心的融合,去感悟、去体谅、去感同身受,才有可能掌握更多的病人相关信息,对诊断和调治才有更大的把握和主动权。
有关医学教育的一点看法
讨论科学和医学,就不能不涉及到中医药教育的问题。和自然界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近亲繁殖会慢慢导致物种的退化,中医药、其他学科也是这样。如果总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交流、传授知识和技术,对发展和提高都是不利的,知识老化快、更新慢、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精确度和广度降低。只有“远缘杂交”才会培育出超级后代和顶级人才。因为这样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吸纳小圈子以外的知识精华、很容易产生学科、见解、理论之间的碰撞、讨论和竞争,对他人的知识可以借鉴,对自己的知识会起到丰富、加强、提高的作用。所以,有计划地开展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多学科交叉融通、关注“边缘学科”的建设和注重“学科边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像公共英语、汉语基本知识一样,人应该有公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在干任何一种行业时,哪怕是你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也可能比较快地深入进去,因为你掌握了公共的东西,很容易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如果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东西,经过触类旁通的学习,很容易在某些特定领域做出成绩。所以,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说到打基础,就应该考虑将要在基础上做什么“建筑”,是摩天大厦还是平房。如果是摩天大厦,基础一定要深、要牢;如果是平房,基础就可以比较浅而牢。可是,如果建大厦与平房的基础都打成一样深或者一样浅,岂不是笑话。培养人才也应该看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是基础临床还是对理论和临床的深入研究,而不应是千篇一律地培养。为了培养多种人才,应该把学生分为以继承为主和以临床为主两种,分开培养,使得他们各有所长、所短,对自己的工作都能得心应手,而又不浪费时间、精力以及教育资源。实践和理论短周期交叉进行,而不是先埋头学习很多理论再实践。
现行的的中医药教育 ,五年时间“可能”培育出一个好学生,而不一定是一个好医生;传统的方法用三年可能“传、帮、带”出一个好医生,虽然不一定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可是,他可能比现行教育方法培养的学生掌握更多学习、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激发更强的求知欲望。
把传统的传帮带和现行教育方式实施有机地结合,培养“医生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医生”,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因为不管是医生还是学生,如果不坚持经常学习(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在患者面前难免让我们难堪。
当然,培养一个好医生要比培养一个好学生要困难得多,一个好的学生只要学会书本知识即可;而一个好的医生不但需要学会书本知识,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技巧和方法。
我们当地曾经有一个老医生,他把药性赋、汤头歌、脉诀背诵的烂熟,讲解起中医药“四大名著”也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可是,他从来不给人看病,也很少有人找他看病。因为,在他刚开始行医的时候,还看好过几个病人,到后来,几乎没怎么看好过病人,他自己也很纳闷,我怎么越来越不行了呢?一直到他快要去世之前,才有所省悟:“我被套在书本里过了一辈子。”
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最大可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在继承的同时,更多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主动、迫切、及时地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抱定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去解决问题。努力地培养学生们成为一个“解码器”,而不单单是一部“复读机”,如果是后者,即使学到再多的书本知识,甚至倒背如流,不能发展地、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到临床上,将是教育的失误和悲哀。这可能也是中医药被冷落、被反感甚至被反对的一个原因,是当前中医药尴尬处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