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章回小说--《小说中医》第六回(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8 11:3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易医论医经医易同源      学易经读医经医易有别
       下午,青禾从收发室拿了一迭寄给张老师的信件,回到研究室,边拆边看。
       实习几个月来,这都成了青禾每天的功课了。青禾已总结出这些信大概主要有这么几类:请开会的,请讲学的,请鉴定的,请入传记的,请当编委的,请题字题词的,请参加答辨的,求医问药的。
      “老师,”青禾剪开一个大信封,抽出一本杂志递过去:“您虽然退休,可人气之旺,不减当年。还有那么多的人掂记着你。”
        张老师接过杂志,边翻边说:“是呀,看来一个人要退出历史台也不容易,虽然即使自己想退,甘心退,诚心退,但总免不了也有那么多人那么诚心地不放过你。咱院的胡老,已去世多年,可此类信件仍是源源不绝。”
       “可见大家还是渴望看到您老一辈继续在历史台上表演,给大家以教益。这请您每一封信,就是给您提供一个机会。”
      “我的苦恼已经从缺乏机会,逐渐转变为缺乏节目。”张老师苦笑,“过去年轻时是表演欲强而苦无机会,开会去不了,投稿遭退稿--机会对不起我。现在却是机会太多,而没有相应的节目来充实这些机会,我又对不起机会。人生常常是这样的矛盾和无奈。我那些治疗经验,学术观点,已经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如果还逢机会就去表演,屡屡的炒剩饭,必然令人生厌。”
        “ 哟,老师,”青禾又拆开一封信,“这有封请您参加医易学术研讨会的信,我真想参加这会,听听专家们有什么高见--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嘛--可是我正在重复您那缺乏机会的苦恼。”
       “那我就给你这机会。”张老师放下杂志接过会议通知看着:“对于当前的医易热,我有话要说。你给主办方的联系人回信,到时咱俩一同参加会议。”张老师眼光扫到通知末尾,“哦,这会是唐老邀我的,晚上我再给他通个电话。”
         “老师,人家可是请您的,梢带上我怕不合适吧?”青禾不免心里虚怯。
         “不但合适,而且必要,他们所请的老中医多年事已高,谁自己不带个徒弟保驾护航?”
        “那我陪您去倒是减轻了他们的职责。以这理由去,似乎还有点心安理得。”
        “你还可以发挥你的美术书法特长。”张老师欣赏着自己的女弟子,“我把你推荐到会务组,帮着他们布置布置会场,写写会标,写写通知,设计设计论文集的封面、版式--这样你不但心安理得,而且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当仁不让。”
         “老师的话真赛过参芪,直补得我气虚变气壮,热血沸腾,筋节鼓荡。”青禾笑道。
         “对于你这虚证,我虚则补之。”张老师话锋一转,“不过这次开会,我却不是去补气鼓气的。”        
         “老师的意思是对医易不感兴趣?那您为什么别的会不去而要参加这会?”
         “我虽然对医易不感兴趣,却对中医界当前医易研究的状况感兴趣。”
        青禾想了想,说:“要是以法测证,您既然不是去补气鼓气,那么您是不是认为当前的医易研究状况有实证之嫌?也就是说有点偏激,有点过分?”
        “当前的医易研究确实有些过热,有一面倒的倾向,看看杂志、会议的文章,连篇累牍,多是说易经如何高明,医易如何相关,易经对中医影响如何之大--似乎不拉上《易经》这张虎皮,中医就不能自立。”
        “中医现在已是弱势,如果有《易经》这张虎皮来保一保,岂非更好?”
        “问题是《易经》本身即类似毛泽东所比喻的纸老虎,安徒生所描写的皇帝的新衣。中医不受它连累就好了,何谈保护。”
        “老师这话可有点惊世骇俗。”青禾禁不住的惊讶:“好多人捧为至宝的东西,让你一言横扫在地。别说别人,我都心痛。”
        “我看你这心痛搞错了对象。”张老师笑道,“如果你看懂了《易经》,这心痛会不治自愈,《易经》就是高效的止痛剂。”
      “老师的话或许比《易经》还高效,刚才补气的效果多么显著,立竿见影,效若桴鼓。”
      “好,那我就先给你止止痛。我这发言还得请你作成PP,你老是这么心痛不愈,怕也作不好--这从那说起呢?--对,你找人算过卦没?”
       “也算算过吧。”青禾想想说:“我考研之前,我妈拉着我找他一个同学给我算,扔了几回乾隆钱,得了一个卦象。他同学说,从卦上看,这姑娘考研的事,努力也未必成,不努力则必不成。你说这理不是明摆的嘛,何必再跑腿费事故弄玄虚地从卦上招惹。”
        “那你参与的就是变化了的筮占”,张老师说:“所谓筮占,就是每次抽取一定数量的筮草,摆成卦象来推测事物未来的算卦方法。过去是抽筮草,现在多变为扔铜钱了。不管是抽草还是扔钱,都是为了得卦象。而《易经》,就是一部筮占的书。”
        “不过我听说《易经》是部哲学著作呀?”
        “书中或许有些早期零星的哲学思想,但断难称为哲学著作,”张老师摇头,“说它是原始的占卦记录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如果不是哲学著作,我的心痛减轻了,十去其二三。”
        “占卜这种巫术在世界各民族早期都曾普遍流行,所用的工具方法也五花八门。司马迁曾说:‘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中国商周时主要盛行龟卜与筮占。”
        “那甲骨文该是龟卜之书了?”
        “甲骨文虽多,但不能算书,之所以如此,在于工具的不同。”
          “ 噢?为什么?”     
       “筮占是每次抽取一定数量的筮草,排为卦象以测吉凶。若反复排列,则必然会有重复的卦象,最终终于会发现可以排成--并且仅能排成--不相重复的若干卦象。这过程若用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公式运算,是一会就能得出结果的。即使你未学过排列组合,只要有耐心排摆下去,也终会演出六十四卦,当当演易的周文王,并无什么神秘。”
        青禾回想中学学的排列组合,每次取若干元素,
       “古人占卜后往往要与后来实际发生的事验证,得了与以前重复的卦象,更要参考前次之卦。为了方便而准确地找到前次的卦象,就促使筮者将各卦分类排序,以便索引。而筮占的比较规范的卦象正好提供了这个可能,于是经过多次、多种的尝试,终于形成了《易经》中按相对与渐变规则排成的六十四卦次序。不管当时排序者主观上出于什么动机,但客观上显示出一种数学上的变化规律,可看出有序性、循环性、和谐性,连续中的渐变性等。”
        “我明白了,《易经》是因索引的需要而编排成了书。可龟占同样有这需求呀,为什么没成书呢?”
        “这就决定于工具的区别了。”张老师比划着,“龟卜是在龟甲上烧灼钻孔,观察裂纹变化来推测吉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高低、手法轻重,龟甲质量等,其裂纹形态千变万化,一卜一象,万卜万象,无法重复,只能是卜一次说一次,不能与以后的龟卜比较,其间无法组成系统,故甲骨虽成千上万,亦只是庞杂无绪之一堆,不能成书。”
        “我好象还听说有的少数民族有动物内脏卜,情况大概与龟卜类似,也难成书。看来还是筮占工具选得好,以至别的卜占法多消声匿迹了,筮占还存在到现在。”
       “可这又引出了问题,”张老师接着说:“由于可以反复方便的的索引验证,早晚不免发现事实与筮占的预测并不一致, 筮占言凶而未必凶,言吉也未必吉。”
        “那么占卜的人如何自圆其说呢?”
        “于是有些机灵的筮者测事时,往往不再死扣卦象,而是更多地结合事理来加以灵活的解释。即使占得吉卦,也不能简单地断为吉,或许还要对当事者加以告诫。”
        “还有这等事?”青禾感到新奇。
      “当然有。如据《左传》记载,鲁国季氏的家臣南蒯,想要背叛季氏,心里没底,求助于卦,结果占得了个坤卦,卦词为:‘黄裳元吉’,以为大吉,然未敢信,隐匿其事而仅以此卦请教筮占专家伯惠。这伯惠是机灵人,观其似有所隐,料非善事,不敢苟同。告诫南蒯‘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又将此四字分割开来,颇为繁琐地曲解了一通,说了百余字,来论证其告诫有理。 这与其是说卦,无宁说是借说卦来劝其勿行非忠信之事。”
        “那这《易经》岂不是由测事工具变成了说理依据了?”
        “是这样。”张老师点头,“筮者参考事理和当时的情势,采用任意断句,曲解词意,望文生意、析字谐音等方法,对卦之结果进行曲解或引伸, 实行共产主义原则,各取其所需,讲自己的一套。这种态度及手法,到了数百年后的《易传》,达到了极致,由对个别卦象之曲解附说,发展到对整个《易经》的曲解附说,由就事论事,发展到用以表达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易传》实为一种系统地‘援易以为说’的作品。后世往往将《易经》易传合编为一书,你以为《易经》是哲学著作的原因大概就在此。”
       “噢,原来如此,”青禾手抚着胸前,“我的心痛又轻一些,十去其半。”
       “由于是援引《易经》说自已的一套,所以《易传》对《易经》并不恭敬,屡行曲解之事。例如《易经》随卦为‘随元亨利贞无咎。’按对卦爻本身排比归纳,加以甲骨卜辞佐证,应当断为:“随:元亨,利贞。无咎。”意为有利于占筮或占筮者。而《易传》硬断为‘随,元,亨,利,贞。’而加以曲解。”
      青禾笑道:“那这作者必定是伯惠的亲传弟子,两人手法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也。”
       “不管是亲传再传三传以至于N传,伯惠的弟子可不止一个两个,”张老师说:“ 《易传》此例一开,效法者蜂涌而起,你《易传》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套上《易经》外套,那么我又何妨将我的想法用《易经》装扮,于是亦援易以为说。另有许多人出于对易之过于崇拜,对易求之过深,将许多后世才可能产生之思想向《易经》附会,自觉不自觉借古以说今。由于卦象体系并不确定,卦词晦涩含糊,卦象示象而意义活络,以致后人对两者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使得《易经》象一空套子,几乎任何层出不穷的事物都可以套,哲学可套,电脑可套,系统论可套,数学可套,中医更可套。而且对其五花八门,彼此对立的解释都能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并大有继续收纳的潜力,此即所谓‘易道之大,无所不包’之原因所在。这种无所不包又反过来强化了促进了这种研究,形成循环,而自已还不知道。”
        “照老师这么说,对《易经》的研究已超越了彻底的程度,而达到了透底的程度。”
      “这透底的窟窿还不小,以至于透过这窟窿能看到不少东西,于是将看到的东西都算作《易经》所包含的。”
      “这倒是挺有趣的,又是‘易道之大,无所不包’的原因之一。”
      “由于此类研究焦点与重点并不是老老实实集中于《易经》,而是借说经而说己,以道古而言今,取其所需,搞‘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那一套,故其研究者不免分宗分派,互为攻击,此类著作亦不免洋洋大观,连篇累牍,据有人统计,前人存留下来的研究《易经》的书达到3千多种。并随时代进展而层出不穷,与时俱进,愈说愈繁,愈繁愈乱。”
        “听老师的意思,《易经》岂不是并没有什么价值,搞易研究岂不是也没什么意义了吗。”
        “价值与意义至少不象某些易学家所说的那么大。对《易经》的研究少数人搞就行了,没有必要象文革中全民学哲学那样,大轰大嗡,以致于发热,引得中医学也来凑热闹。”
        “我看过一些文章,说《易经》高深得很,可以读经开智,若真如此,全民学学,又有何妨。”
       “鲁树人当年出于狭隘的个人恩怨,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所指对象虽不对,但此语确实精彩,将此语移用于大吹《易经》的人比较恰当。”
         “那就是将句中的‘中医”二字换为‘大吹《易经》的人’。”      
        “先说无意的骗子,这类人出于崇经心理,对《易经》求之过深,在此心理状态的作用下,将大量《易经》原本没有的东西附会于《易经》而不自知,而晦涩的卦辞,富有象征意味的卦象恰又提供了这种便利。”
        “老师,这点我还不太明白,您再深入讲讲。”
       “用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这卦辞、卦象意思含糊,不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确定,所以相当于接受美学的‘未定点’。而对未定点的理解,接受美学认为,不决定于作者,不取决于原意,而取决于理解者的‘期待视野’,理解者有什么样的心理期待,就可有什么样的视野。”
        “您刚才提到鲁迅,这倒让我想起他的一段关于《红楼梦》主题的名言--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者见排满,流言家见宫阁秘事。’这‘读者的眼光’就相当于‘期待视野’吧。”
       “你这段话引得恰当,可见红楼梦的主题不决定于雪芹的命意,而决定于读者的眼光。要是接受美学的提倡者姚斯知道鲁迅这段话,就可能拿来说明接受者的差异导致理解的差异。”        
        “反过来,要是鲁迅地下有知,也可能会接受接受美学的理论,用来解释红楼梦主题不确定的原因。”青禾说。
        “你来看,”张老师用笔在一个信封的背面画着,说:“这个图象什么?”
        青禾看见一个圆圈,里面不规则地点了一些点。
        “显微镜下的细菌吧?”
        “你的身份是学医的,‘期待视野’可能在医学的圈子里,在这圈子中找与此图相似的事物合乎情理。如果是一个天文学爱好者来看,说是天文望远镜中的星星,也不见得说不通吧?”
       “嚯,同一个图象,老师一下子从微观升到宏观。那我就从高雅降到平俗--这是烧饼和上面的芝麻。”
       “那些无意的骗子并不明白这些道理,读经时疑神有神,疑鬼现鬼,疑圣出圣。总是将烧饼上的芝麻理解为天体,而加以崇拜,无非是自欺欺人而不自知。”
        “那么有意有骗子就是明知是芝麻而硬说成天体的人。他们为何要如此呢?”     
        “说成芝麻平淡无奇,说成天体则可以借以吓人,抬高自己。是寻宝心理在作怪。”
        “寻宝心理?这是什么心理?”
        “假如你在一堆废墟或垃圾中寻宝,找呀,探呀,扒呀,翻呀,折腾了一辈子,相当于有人皓首穷经,结果并没有寻到什么宝,当你准备费力地直起腰时,你可能面临两种选择,你这一生的价值的高低就决定在这两个选择上。一个是认输认栽,承认自己白干,而这样自己一生的价值随之要大打折扣,落个无名无利;一个是故作神秘,你可以拿着废墟中一块上面有模糊痕迹的砖头或石头,宣布自己寻到了宝,这痕迹就是什么经什么论,微言大义,高深得很,只有你这样长期在此搞研究的人才能看懂一部分。如此一来,就使不明底里者不敢小觑,抬高了自己的价值,可以当当专家,而名利双收。一般来说,作第一个选择总是艰难的。”
        “别说一生了,就是一会儿也是这样。”青禾说,“我跟我妈上街,她是总好买布头,我在边看着她们一群妇女围着一大堆布头埋头紧翻,我妈总是要非翻出一块中意的才罢休,不甘心白花功夫后空手离开,而这些布头真买回家后也常派不上什么用场。我还发现,翻得时间越长,买的布头越没有用。”
         “类似你母亲的行为还可以用经济学上的‘沉淀成本’来解释。 ”
         “噢?”青禾颇感新奇。     
        “如果同样的这一块布头,整齐的挂在竿上,一望而知,你母亲可能就未必要买。而这块布头如果是花时间,费精力翻出来的,那就可能要买,这是由于为了这块布头,她付出了时间、精力的成本,而这成本是再也不会回来了,沉淀在那里了,于是空手而去,于心不甘,只有买下这块布头,才对得起这‘ 沉淀成本’,而翻得时间越长,成本越高,越不甘心。”
       “经老师这么一分析,我对我妈买布头的行为理解了,同样,对这类人的有意行为也可以理解了--名利二字毕竟难以看淡嘛。”
       “可以理解不等于可以支持,更不等于可以听任其在中医界泛滥。”
        “老师您写文章吧,我精心作成PP,让你的发言效果更好。”青禾已经跃跃欲试。
       “看来你的心已经不痛了。”
       “您老连下‘接受美学’、‘寻宝心理’、‘沉淀成本’三味良药,恰对其症,焉能不效。”
2
发表于 2008-9-20 22:16: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章回小说--《小说中医》第六回(上)

从‘接受美学’、‘寻宝心理’、‘沉淀成本’来探讨医易关系有点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0:05 , Processed in 0.0535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