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5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7 13:4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 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这种朴素的观点被引入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理、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方面,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生理上,认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类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病因方面,有六淫之气;病理方面,有正气、邪气等;诊断方面,有各种气的病证;药物方面,有四气五味;治疗方面,有调气、补气等等。可见,中医学中的气,名目繁多,范围极广。
中医学中的气,尽管有不同的名称和含义,但其基本含义,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所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是流动着的细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转化为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能量,表现为所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分别具有该脏腑组织的生理特点。如五脏之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和经络之气等。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中,气泛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即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精、血、津液等均由气所化生,是气的不同形态。气的存在,除了直观感知的气,如 空气、谷气等之外,主要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出来。人们对“气” 的认识是“不见气事而见气功。”(《荀子·天论》)
人体内存在着一个由各种不同的气所构成的庞大的气的体系。尽管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复杂,但只要掌握以下两个基本观点,就能抓住气的本质了。
第一,首先认为一种功能活动是由一种气所产生的。当这种功能活动异常时,就是这种气发生了病变。如推动无力为气虚,运行不畅是气滞,由气滞而血瘀。而能消除这种病理变化,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治法和药物,则分别是补气法和补气药,理气化瘀法和理气化瘀药。这是气学理论解释生理、病理、治法和用药方面问题的基本模式。
第二,弄清各种气的概念和明确其特定的含义。如肺气是生理学的概念,指肺的生理而言。而肺气不宣、肺气上逆则属病理学的概念,是指肺气不能宣发和肃降而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某气”,既是生理学名词又是病理学名词,如肝气,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二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理变化,即所谓肝气横逆。只要我们弄清在什么条件下是指生理而言,在什么情况下又是指病理所说,就不至于感到概念不清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3:47: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在人体中,各种不同的气,其来源和生成虽然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由肾中的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个方面所组成。
(一)肾中之精气 肾中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贮藏于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称为“先天之气” 。
(二)水谷之精气 水谷之气是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的水谷精微,是“后天之气” 。故曰:“谷气通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之所受之气,谷也。”(《灵枢·玉版篇》)水谷之气是人出生之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其他各种气的物质基础。故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篇》)
(三)吸入的清气 又称天气,是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有喉而先入肺。”(《类经》)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体内之气在肺内不断地交换,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吸入的是自然界的清气。
由此可见,气的生成,一是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清气的充足;二是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正常。由于气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尤其重要的是脾、肺两脏,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3:49: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人体中的气,虽然名称不同,分布各异,功能也各有特点,但其基本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均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气的这种推动作用,使一切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气的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组织的功能亦随之减退,甚至发生血行停滞,水液潴留等病理现象。
(二)温煦作用 “气主煦之”,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现象。
(三)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抵抗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流失。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滑精和早泄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既能行血又能摄血,这样血液方能正常运行。气也能对津液的分泌和排泄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作用的过程,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脏腑的某些功能活动,如肾的气化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节,膀胱气化是指对尿液的调节等。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3:49: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组成与分布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可见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因此,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脏腑,外达肌肤,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2.主要功能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1.组成与分布 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和衰少。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
2.主要功能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以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三)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1.组成与分布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2.主要功能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微部分,是营气的主要部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四)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组成与分布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的特性是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2.主要功能 卫气的生理功能有三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它属于人体元气的一部分,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中医学里,气的名称还有很多。例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的物质,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有作为“物质”,有作为“功能”,也有作为“气候”等。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5
发表于 2004-12-21 15:02: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我想问一个中医方面令人困惑的问题.我是长年胃病患者.脾胃虚弱,但又腹胀如鼓,严重时
胀得象皮球一样.时常服用中药,当其中有党参,黄芪等补气类药时,就感到越发胀满,医生就又
加入一些行气类药,如:厚朴,枳壳,木香.这里就产生了几个问题:
  1:我翻过一些中医学方面的书籍,上面说,党参,黄芪之类的药,补的是人的元气。为什么补的
气进入了胃肠道? 有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有一个人身体不好,体质虚,别人告诉他一个方子,
用人参炖鸡汤,是大补的。于是他就买了半两人参,炖了一锅鸡汤,把汤都喝了,后来肚子胀
得像个皮球,两天才消!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迷惑:补元气,怎么补到肠道里去了?
  2:党参,黄芪补的应是元气,而厚朴,枳壳,木香行的应是胃肠道的积气.这
两种气应是毫不相干,为什么又说行气的药用过了会伤元气.
6
发表于 2005-1-18 11:16: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您可能对中医不太了解,中医讲的气正如楼主上面所论述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什么气体,你腹胀这就提示有气滞的情况,而黄芪、人参之类都是补气之品,你本来已经气滞,应该理气顺气为主,你却补气,就象一根水管一样,本来已堵了,出了一个疙瘩你不去蔬通,还 往里冲水,那疙瘩会更厉害一样。中医是一门系统科学,不是知道一鳞半爪就能理解的。
7
发表于 2005-1-19 11:03: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王唯工博士「气的乐章」一书
为中医的气作了近乎完美的「现代」解释
可加深对气的了解
8
匿名  发表于 2005-2-2 16:40:53

中医对于”气“的认识

很好,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1:47 , Processed in 0.0568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