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怎样辨证施治--刘韵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20 15: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样辨证施治

刘韵远

临床怎样辨证施治?刘老有以下见解和看法:
(一)什么叫辨证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二)什么是施治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三)怎样辨证施治
1、辨病位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因、病位,同时要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例如病位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实际上就是辨病位之所在。《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
2、辨病因
(1)因寒而病之寒证。
(2)因热而病之热证。例如痰热蕴肺、痰热阴肺,病机不同,病位机同。
(3)因虚而病之虚证,如脾虚作泻与湿热伤脾,亦为病因不同而病位相同。
(4)因实而病之实证,如阳明病之实证,与胃肠积滞,病因病位同。 《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病因疗法。 中医学的病因、病位,实际上是指机体内,特别是脏腑的病理变化的综合反应。关于病位,并非专指某个局部出现的症状,而是指某一症候群的综合反应。如血虚头晕,病位在头,病因并不在头,而在血虚。又如表虚自汗怕冷,病位在表,病因不在表,而在气虚。此外,还有相同的病因病位,如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
3、辨病机
例:肺—宣发:向上、向外、主升、主散。 肃降:向下、向内、主降、主敛。 清肃:清气、肃降。 清润: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举例: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 上自鼻喉,下至肺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法有宣肺闭、降肺气、清肺热、泻肺实、润肺燥、温肺寒、敛肺阴、补肺虚等等,归纳之,不外乎辨虚、实二证。 肺实证: 邪气盛则实,实则有邪。
(1)风寒闭肺:
风是病因,寒是病性,闭是病机,肺是病位。 主证:发热或无热,怕冷或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咯痰稀白或泡沫,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寒邪束表,肺失宣透。
治法:散寒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
方解:通过宣降肺气,补泻同用,标本兼治,来扶正祛邪。 苏叶加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散风寒,化痰止咳;前胡加桔梗:宣肺止咳;枳壳加杏仁:降气止咳;茯苓、化红、半夏:利湿化痰,佐以健脾;甘草与大枣:健脾和中。 刘老临床常用:荆芥加防风:祛风解表;杏仁加桔梗:宣降肺气:干姜加细辛:温散肺胃;苏子加白芥子:降气化痰。
(2)痰热蕴肺(或肺胃热盛)
主证:发热汗出热不解,咳嗽较重,伴喘促发憋,鼻翼煽动,痰黄粘稠,或流黄涕,口渴咽干,尿赤便干。咽喉肿痛,舌质红,舌尖边红,苔黄略厚,脉滑数(或洪大数)。
辨证:
痰热蕴肺,肺清失肃。
治则:清泻肺胃,止咳平喘化痰。
方剂: 轻型:桑菊饮加减。
重型:麻杏石甘汤加贝母瓜蒌散。 肺胃热盛明显者可用小承气汤。 热重伴咽喉肿痛,肺胃热盛,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00:08 , Processed in 0.0784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