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症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9 07: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症赋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呜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恍恍,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进。 耳门丝竹空,蛀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喎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承浆泻牙痛而即移。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以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协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胸协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胶宜征。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宜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眩兮颧胶大迎。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痛剌而即轻。 梦魇不安,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易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命,痰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风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 湿寒湿热下胶定,厥寒厥热涌泉清。 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谙,烦心呕吐,幽门闭彻玉堂明。 行间涌泉去消渴之肾竭,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程。 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 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剌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 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觅,胃冷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 鼻痔必取龈交,瘿气须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症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至阴屋翳,疗痒疾之疼多,肩隅阳溪,清阴中之热极, 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肩井乳痈而极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 寒疟兮商阳太溪验,眩癖兮冲门血海强。 夫医乃人之司命,非志立士莫为,针乃理之渊征,须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复考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方知玄理之玄,始达妙中之妙,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2
发表于 2009-4-19 07:23:05 | 只看该作者

百症赋

出《针灸聚英》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9日 07:47am 时添加 -=-=-=-=-
 本赋作者不详,首载于明-高武《针灸聚英》。阐述了百病的治疗法则和配穴规律的经验。从头面五官、颈项、躯干、四肢全身自上而下顺序编写,涉及外感、神志、内科、外科、妇科等病症。共列举各部各科病症96个,用穴156个,所采用腧穴大多偏重于五输穴、募穴、郄穴、络穴等特定穴,并列举多种配穴方法,是针灸歌赋中较重要的一篇,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唐汉中医药网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7:29:18 | 只看该作者

百症赋

渔翁先生真是博学也,吾辈学习之楷模啊!
4
发表于 2009-4-19 07:29:45 | 只看该作者

百症赋

网络释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ae8610100c6fi.html
俞穴:《素问·气穴论》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按:流通处日俞、孔隙日穴、一指性质、一指部位,古书多析为两事,后人则合为一名.
头风:头痛之作止不常,有触即发者。此证由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所致,甚则幕昏紧小,二便秘涩。
面肿虚浮;此指头面浮肿之症,多因脾肾气虚,肺气失于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以致水气不行而致。
耳为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窍于耳,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少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人体精明之气,多走此窍,而听觉生矣,然苟一经一络有虚实失调,亦足以乱此窍之精明,或鸣或痒,以至于聋聩。
面上虫行:是形容脸上痒麻有如虫子爬行的感觉。
攀睛:此证由于阳跷受邪所致,内眦即生赤脉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锐眦亦然。
雀目:雀目障即雀目,两目至日暮即无所见也。此证由肝热肾虚所致,乃阴微阳盛之候。故两非藉日光,不能见物。
转筋:筋脉跳动牵制也。《灵抠·阴阳二十五人篇》血气皆少,则善转筋。《本输篇》转筋者,立而取之。《四时气篇》转筋于阳、治其阳,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嗫嚅:形容语言不爽,似说又停的样子。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9日 07:33am 时添加 -=-=-=-=-
噎塞:阳气不得出者叫塞;阴气不得下降者叫噎。饮食入咽,阻碍不下的病症称为噎塞。
目瞬:即眼睑颤动之症。
纸:《素问·五常政大论》赫义之纪,其病纸。按:即痉也。古书多用纸字,今人多作痉字。或谓纸,恶也;痉强直也。
脐风;又称摄口,即新生儿破伤风。
魇:在梦中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住不能动叫厌,或魇梦。
怔忡《素问·玄机原病式》说 心中躁动谓之怔忡;属心悸一类,跳动往往上至心胸,
下达脐腹。是由心阴虚损,心阳不足所致。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9日 07:37am 时添加 -=-=-=-=-
几热时行;指一年中的某些季节发生的时令性热病而言,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
湿寒;是指素有湿邪而复感风寒之症,证见肢肿腰酸、大便泄泻。
湿热:此证因内热郁遏,不能宣行水道以致停滞而生湿。形盛气弱之人最多患之。
厥寒厥热:厥寒即寒厥,因阳气虚微而引起。《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证见神倦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厥热即热厥,由于邪热过盛,津液受伤所致。证见胸腹灼热、面赤、烦躁、尿赤、便秘、舌苔黄等。
寒慄:又称振寒、寒战。自觉发冷且并有躯体颤抖;多见于热病,是因里热炽盛,阳气不得外越所致。
烦心;是指心神不定,心烦意乱之症。
消渴;泛指口渴、多饮、多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根据其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传尸劳;劳虫传染之病,虚劳证中之最剧者。都由精气内伤或临尸哭泣,以致邪虫传染,侵人五脏。
肠风下血:由风热客于肠胃,或湿热蕴积于肠,损伤阴络而致大便带有鲜血之症叫肠风下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19日 07:41am 时添加 -=-=-=-=-
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的一种症状,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鼻痔;此证由肺经风湿热郁凝滞而成。生于鼻内,形如石榴子,渐大下垂,色紫微硬;  撑塞鼻孔,碍人气息、难通。
瘿:此证因外感六邪荣卫气血之凝郁,或内伤七情怒气湿痰之停滞,或山风水气偏胜,致气血凝聚而成。多生于肩项等处,色红突出,皮宽而不急,蒂小而下垂,属阳证。
疬疮:多发生在颈项部,大小不等,其结块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甚至十余个,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若破溃后脓稀薄,久不收口,名疬疮,又名鼠疮。
瘾风之热极:瘾,是瘾疹,即寻麻疹。“风之热极”,乃指瘾疹之病因属于风热者,此症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成块成片,疹色鲜红、剧痒,灼热。
寒疟;因寒气内伏,秋凉再感疟邪叫寒疟。症见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汗、脉弦紧。
5
发表于 2009-4-19 07:38:40 | 只看该作者

百症赋

下面引用由千古医帝2009/04/19 07:29am 发表的内容:
渔翁先生真是博学也,吾辈学习之楷模啊!
过奖!勤搜索而已!
6
发表于 2009-4-19 07:58:27 | 只看该作者

百症赋

瘾,是瘾疹,即寻麻疹。此解释恐不妥。似乎应该属于荨麻疹。可商榷。
瘾疹  【概念】
  瘾疹(unicada)是以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块、成片状风团为主症的疾病,因其时隐时起,遇风易发,故名“瘾疹”,又称为“风疹块”“荨麻疹”。本病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荨麻疹,认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机体敏感性增强,皮肤真皮表面毛细血管炎性变,出现渗出、出血和水肿所致。
  --------------------------------------------------------------------------------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肌肤腠理,多与风邪侵袭,或胃肠积热有关。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营卫不和,或素有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均可使病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为本病。
  --------------------------------------------------------------------------------
  【辨证】
  主症 发病时在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成块或成片,高起皮肤,边界清楚,有如蚊虫叮咬之疙瘩,其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发病迅速,消退亦快,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兼见发作与天气变化有明显关系,或疹块以露出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或兼有外感表证者,为风邪袭表;发作与饮食因素有明显关系,伴有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有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肠积热;病久不愈,热伤阴血,可导致血虚风燥之证。
  --------------------------------------------------------------------------------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束表或湿邪较重者可灸,血虚风燥者只针不灸。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故凡瘾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肠胃蕴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取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毫针刺,中强度刺激,耳尖、耳背静脉可点刺出血。
  (2)拔罐法 在神阙穴拔火罐,留罐5分钟,取下再拔罐留5分钟,如此3次为1次治疗,每日治疗1次。
  瘾疹的辨证分析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人体,可致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骤起骤消。而风邪每多挟热邪或寒邪以袭人,内蕴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而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者,则因气虚卫外不固,或因血虚生风,或因冲任不调,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祛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治疗。
  瘾疹的辨证论治
  风热型【证见】 风团色红,遇热则发作或加重,触之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或见咽干、心烦。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蝉蜕各9克,牛蒡子、黄芩、浮萍各12克,鱼腥草30克,芦根18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寒型【证见】 风团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发作或加重,得暖可缓解。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 祛风散寒。
  【方药】
  主方荆防败毒散(虞搏《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防风12克,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当归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黄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湿热型【证见】 皮肤出现风团,伴有脘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表里双解,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 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升降散(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加减
  处方:茵陈15克,大黄12克(后下),栀子、防风各12克,僵蚕、蝉蜕各9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泄泻者,去大黄,可加春砂仁6克(后下)。脘腹胀痛或恶心呕吐者,加枳壳12克、厚朴9克(后下)。
  2.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卫外不固型【证见】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劳则汗出,风团发作时每觉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
  【治法】 固卫和营祛风。
  【方药】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黄芪25克,炒白术、防风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8枚,煅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血虚生风型 【证见】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纳呆,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或濡细。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1.主方 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18克,防风、赤芍、白鲜皮、柴胡各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鲜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冲任不调型【证见】 见于女性患者。风团的发生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数日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多伴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
  【治法】 调摄冲任。
  【方药】
  主方二仙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仙茅、淫羊藿、知母、黄柏、川芎各9克,当归15克,巴戟天、赤芍,菟丝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兼血瘀者(可见经来量少,色紫黑而有块,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9克)。
  血瘀型【证见】 风团反复发作,缠绵日久,疹色黯红,或风团主要见于腰围、表带等受压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黯红或紫、或舌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佐以祛风。
  【方药】
  主方通经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地龙干、赤芍、柴胡、防风各12克,桃仁、红花、蝉蜕、皂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参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如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兼风寒者,加桂枝9克、麻黄6克。
  瘾疹的外治法
  风团泛发全身者,用中草药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中草药:稀莶草、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苍耳子、苦参、紫苏叶、土荆芥、如意草、毛麝香、大叶桉叶、苦楝树叶、飞扬草、黑面神等,选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肤外洗一方。
  瘾疹的其他疗法
  体针治疗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尺泽;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发于全身者还应选配风市、风池、大椎、百会、大肠俞、委中等。每次选取2~6个穴位,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耳针治疗常取穴肺区、脾区、肝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风溪等,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但部分慢性发作者较难根除。
  2.注意避风寒,忌食鱼虾等食物,远离过敏源。
  3.皮肤瘙痒症亦可参考本病进行针灸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31 , Processed in 0.0525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