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医楼梦 第六回 有病发汗 淋漓伤阴 无疾施灸 温热助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7 17: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南京陈斌|张鸣钟教授|威望由 0 增加至 1|原创,佳作。|1226552013][这个贴子最后由张鸣钟教授在 2008/11/07 05:23pm 第 1 次编辑]

            医楼梦  

第六回   有病发汗   淋漓伤阴
         无疾施灸   温热助阳
随感诗:
    背罢药性背汤头,   千方易得效难求,
    汗法失误伤阴津,   玄府闭塞汗不流。
秋季,新学期刚开始,就有两件事,迅传全班。一件是“小华佗”柳玉琴同学,暑假期间,义务给患者针灸治病,受到患者好评。感谢信、表扬信纷纷寄到学校。另一件是班里有个绰号叫“太平洋上的孤岛”穆德兴同学,返校时,在解放路土产商店,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黑磁碗,被店主发现,送到学校。这好、丑两件事,使钟正再次想起去年鲁老师讲的“校徽”故事。深深感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荣辱,更重要地是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啊!
这学期,又开了两门中医基础课《方剂学》和《针灸学》。《方剂学》仍由班主任楚老师讲,他说:“方剂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后,选择相应的药味,按照病邪的深浅、轻重,确定适应量,从而作出有法度、有比例的配伍组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剂。因此,可以说‘方剂’是理、法、方、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而《方剂学》则是阐明方剂运用规律的一门学问。”
经过一年的学习,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不像过去听课就如听“天书”,莫名其妙,现在个个全神贯注。钟正听老师讲的,有些在教材的“前言”中有,就用红笔不停的划着。
楚老师看看大家,说:“有人认为讲中药的临证应用时,要提到方剂,讲方剂的组成配伍时,要再说中药。为避免重复,主张将中药和方剂合为一门《中医方药学》。从理论和愿望上说,是个好主意,但从实际和学习来说,还值得商榷。因为方剂和中药的内容非常丰富,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若合在一起讲,在有限的学时内,初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不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以,我认为还是分讲、分学为好。”
关于方药分合的利弊,初学方剂的同学们,还没有多深的体会。楚老师看着大家茫然的表情说:“这个学术问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你们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在讲到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时,他说:“教材的总论部分,简介了方剂的组成、变化、七方、十剂、剂型、用法及剂量演变等知识。各论按解表、涌吐、泻下、和解等二十类,分别介绍著名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等内容。”
在谈到如何学习方剂时,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临证体会,说:“下功夫熟背方剂歌诀,是记住主要名方的捷径。在学好方剂教材的基础上,再选读一些古代方剂名著。歌诀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背汪昂的《汤头歌诀》、严苍山的《汤头歌诀正续集》、王旭高的《王旭高医书六种》中的‘方歌’及教材后面附的‘方剂歌诀’等。名著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读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及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等。汪氏之书,对于每方的病源、脉候、经络、药性、治法等,搜集较备,切合实用,影响很大。吴氏之书,是在明代吴崑《医方考》和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的基础上增辑扩充,方多论广,更加变通适用。张氏之书,由博返约,有歌诀,有方论,简明扼要,极便记诵。罗氏之书,选辑临证常用名方150余首,历代名医方论200余则,读之可知各家精论,开阔视野。”钟正边听边记,边在心里感叹:“学习中医,真是背不完的歌诀,读不完的古书啊!”不过,他虽这样想,实际对中医越来越喜欢了。
钟正感冒了,恶寒、发热、头痛、身困,请楚老师诊治。老师诊后说:“润州属丘陵地貌,紧靠江边,夏秋湿热,冬春湿冷。现在是初冬季节,感冒者,多是内有郁热,外感风寒湿邪。由于个体差异,尚分别兼有阴、阳、气、血之虚。从你的脉证看,正虚之象不甚明显,当以去邪为主。”说罢,提笔开了“苏羌达表汤”加连翘,两剂,水煎服。钟正服药后,不久即感觉周身烦热如蒸,但不出汗,异常难受。急教杨简去询问楚老师,师曰:“可仿桂枝汤用法,饮温开水一杯,以助药力。”钟正遵之,须臾,大汗出,热渐退而乏力。杨简高兴地说:“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果不其然!”沈经纶则说:“服解表药,须遍身渍渍微似有汗者佳。今大汗淋漓,恐邪去阴津亦伤。”钟正说:“你们说的都对,只是这出汗的程度,自己无法调控啊!”杨简亦是初学,无法回答。沈经纶虽有一些中医基础,因无实践经验,亦回答不了。
钟正病愈后,为加深对方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立即温习方剂教材。“苏羌达表汤”,在方剂教材中,是辛温解表剂中“九味羌活汤”的附方,原方出自清代医家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由苏叶、防风、杏仁、羌活、白芷、橘红、生姜、浙苓皮组成。水煎服,治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痛、无汗而喘、胸痞恶心;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而滑。为弄清俞氏制方之意,钟正又到学校图书馆,借了本《通俗伤寒论》。俞氏云:“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夹湿。故予于辛温中佐以淡渗者,防其停湿也。湖南高燥,凡伤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温中佐以甘润者,防其化燥也。辛温发汗法虽同,而佐使之法则异。治正伤寒证,每以代麻桂二汤,辄效。”钟正见俞氏之说与楚老师的分析是一致的,因自己内有郁热,故加连翘以清解内热,透热达表。方药对证,故“辄效”。虽然服后,汗出“如水淋漓”,没有造成“病必不除”。遗憾地是,不仅过汗伤阴,还影响了玄府的开合功能。以致若非很热,钟正则很少出汗,这是后话。
杨简亦病了,近来茶饭不思,闷闷不乐。本来就瘦,显得越来越瘦。钟正说:“杨兄,有病为何不请老师看看?”杨简苦笑着说:“我这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钟正说:“那就是心病了。咱们相处一年多了,无话不谈。能否说说,让我给你排解排解。常言道:‘高兴的事,说给别人听听,能得到两个高兴;苦恼的事,说给别人听听,能去掉一半苦恼’ 嘛!”
杨简犹豫再三才说:“此事说来话长。我与陈小香,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后来同考到医专,又分到一个班。我一直很喜欢她,在医专这一年多里,曾多次间接地向她表白过。可她清高的很,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有时热,有时凉,有时远,有时近,似是而非。让我欲罢不能,苦恼的很。夜里梦遗,白天看到她,甚至听到她的声音,亦会滑精。”
钟正想不到杨简的单相思,竟这么严重。就安慰说:“这事我早就看出来了,去年在解放路上,你兴致勃勃地夸奖她;上学期她当选学习委员,你又热情的去祝贺她。想不到的是,你为此事竟陷的这么深,不能自拔,还影响了身体健康。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亦是人之常情。但喜欢和恋爱是两码事,虽然喜欢可以发展到恋爱,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就像公园的花卉,你可以喜欢、欣赏,但不能采折,更不能搬回家。恋爱是两厢情愿的事,缺一不可。既不能单相思,亦不能强求。就拿咱们班上的文体委员陆小芳说吧,形象可人,能歌善舞,很多男生都喜欢她。总不能因为人家不愿和咱谈恋爱,而自寻烦恼吧。”
杨简无奈的说:“道理我也懂,就是想不开呀!”钟正说:“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吧。你只要一直对她好,说不定哪天能感动她呢!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杨简信心不足地说:“但愿如此。”
随感诗:
    小小毫针治百病,    简便验廉显神通,
    胆大好比循虎尾,    心小犹如履薄冰。
针灸的神奇疗效,同学们早就耳闻目睹。学习针灸,大家兴致高、兴趣浓。讲针灸课的俞海容老师,出身中医世家,善长针灸。在他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
俞老师讲课,是一节讲针灸理论,一节演示实际操作。他说:“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外治方法。它治病广泛,疗效显著,简便易行。这门课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很强,学习时,边听讲、边观看、边动手,则学的快,记的牢。教材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经络、腧穴和治疗三部分。在熟悉、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首先要熟背一些主要的针灸歌赋。”大家一听,又要背许多歌诀,便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俞老师看看大家,笑着说:“学习中医的每门课,都要背歌诀,这是执简御繁、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就针灸来说,据我的学习体会,经络部分,就背《灵枢》十四经脉循行的原文。背熟了,不仅能指导针灸的辨证施治,还有利于中医其他各科的经络辨证,这是一举多得啊!”大家一听这话,来了精神。他说:“腧穴部分,有两个歌诀必须背熟。一是江苏中医学校编著的《针灸学》中的‘十四经腧穴歌’;二是陆瘦燕、朱汝功主编的《经络学图说》中的‘各经经穴歌’。前者能牢记十四经腧穴的分寸,后者可知道十四经脉的穴名。治疗部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的针灸疗法,以后慢慢介绍。”
在谈到怎样才能不断提高针灸学术水平时,他说:“在祖国医学史上,针灸学术有三次大的整理。第一次是《灵枢经》,它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说。学习、注释《灵枢》的古代名著,上学期《内经》老师已介绍过,不再重复。我另推荐一本明代医家马莳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供大家选读。由于马氏擅长针灸,有着丰富地针灸临证经验,故其书中的注释,多能密切结合临证以阐发。第二次是晋代医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他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学说。本书取材於《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经典,使事类相从,并删繁就简,择其精要而成。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书,从而为后世针灸学建立了规范。此书发明了‘分部依线检穴法’。给初学针灸者,取穴带来了方便。第三次是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全书以《内经》、《难经》为源,历代诸家之说为流。在杨氏家传的基础上,又汇辑了二十余种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丰富的针灸实践经验及医案编纂而成。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经验和成就,内容丰富系统,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针灸学专著。”钟正至此才明白,去年在解放路碰到柳玉琴买的《针灸大成》时,沈经纶说“针灸大成,大成针灸”的涵义。
博览群书的俞老师意犹未尽的说:“喜欢针灸和将来愿作专职针灸医生的同学,我再给你们介绍两本针灸名著。一本是宋代医家王执中撰著的《针灸资生经》,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因病配穴,罗列详细;二是论述灸法,极为详尽。另一本是明代医家高武纂集的《针灸聚英》,此书综合介绍针灸学知识,以《素问》、《灵枢》、《难经》为宗,聚集明代以前各家针灸文献精华,采取按语形式,阐发自己的独到见解。”钟正对针灸有浓厚的兴趣,他把老师讲的临证经验,针灸名著的名称和特点,都详细地记在课堂笔记里。
第二节课点穴,俞老师让郑小雨当“模特”,站在讲台的前面。他先用教鞭指着墙上的针灸挂图,指一个穴,讲一个穴。再在郑小雨身上点,详细介绍取穴的方法。然后让同学们互相点。这种用眼看、用心记、用手点,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在点穴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同学,嘻嘻哈哈,不太认真,就严肃地说:“针灸是在人身上施术,人命关天,不能有半点马虎和丝毫差错。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既要胆大,又要心小,如循虎尾,如履薄冰。这些要从初学时做起,将来临证时,才能避免医疗事故。”
俞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习的实际效果,而不看重考试成绩。他说:“书读的再多,穴背的再熟,分考的再高,就是不会针灸治病,那有何用?”期终考试前,别的老师出了许多复习题,划了许多重点,俞老师却没那样做。在同学们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出了五道复习题。大家一看都笑了,说:“太少了!”他亦笑着说:“嫌少?就这五道题,你们能答全吗?”
俞老师平时讲课,很少板书,偶尔板书,字写的很大。考试那天,俞老师的字写的特别大,才写四道题,黑板就写满了,第五道题只好用小字写在黑板的右上角。等第五道题写完,大家不约而同地笑起来,五道考试题,就是先前出的那五道复习题。俞老师严肃地说:“别笑了,静下心答题吧。”
考试时间刚过半,郑小雨就第一个交卷。俞老师接过卷子看了看,说:“答好了?”郑小雨说:“答好了。”老师说:“答全了?”郑小雨挠了挠头,说:“差不多吧?”老师又说:“还有补充的吗?”郑小雨肯定地说:“没有了。”
考试结束后,俞老师问郑小雨:“你答了几道题?”郑小雨一怔,想了想,说:“四道呀!”俞老师看了看郑小雨,说:“你呀你!”说完,摇摇头走了。原来一向马马虎虎、毛手毛脚的郑小雨,竟漏答了写在黑板右上角的第五道题。
学习针灸以来,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每人用纱布裹棉花,做了一个方形练针包,就像电影里的“炸药包”一样。课余,拿在手里,用毫针在上面练习捻、转、提、插等针刺手法。胆大的同学,在自身的合谷、足三里穴上练,或互相针刺。另外,还买了些艾条,在学过的常用穴上,练习艾灸方法。体会“温和灸法”、“雀啄灸法”及“熨热灸法”的不同感觉。
俞老师除了在第二节点穴课上,具体指导外,还让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分别到附属医院针灸科见习和观察。由于理论能密切联系实际,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不仅很高涨,学习效果亦很好。
周末晚上,钟正住的宿舍里,烟气缭绕,艾味扑鼻。大家根据课本上说的气海、关元、足三里是强壮穴,具有扶正培元、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祛邪防病的作用。针灸各有补泻,针偏于泻而灸偏于补,就用艾条在各自的穴上施灸。
王玉瑞住在上铺,被烟薰的直咳嗽,流眼泪。杨简在下铺,幸灾乐祸地引用经文说:“这叫‘清气上升’嘛!”话刚说完,突然,王玉瑞放了个响屁,臭的杨简直捂鼻子。王玉瑞见状,反唇相讥,亦引用经文,说:“这叫‘浊气下降’嘛!”大家听了,捧腹大笑。笑过之后,钟正文诌诌地说:“经旨用此,虽不甚雅,颇切实也!”大家一听,又笑起来。
夜里,大家感到燥热难眠,翻来覆去,睡的很不安稳。次日早晨,个个面色潮红,口干舌燥。沈经纶深有感触地说:“老师说‘艾火虽小,内攻有力。’真是阅历之言啊!”杨简悄悄对钟正说:“昨夜,我又‘跑马’了。”钟正轻声感叹的说:“无病施灸,温热助阳啊!”
2006.12.27——2007.1.1      初稿
2008.10.2——10.6           修订
2
发表于 2008-11-19 19:0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医楼梦 第六回 有病发汗 淋漓伤阴 无疾施灸 温热助阳

好文章!循循善诱勉后学,孜孜不倦乐笔耕,德高身正称师范,勤求博采集众长.非常感谢张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42 , Processed in 0.0497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