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本草汇言》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7 23: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草汇言》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特色
《本草汇言》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月朋的《本草蒙筌》、仲淳的《本草经疏》,并称四大本草名著。又云:世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得其详,而《本草汇言》得其要.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采集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资料编纂而成,在明代属首创十分罕见的,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可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本草汇言》73。9万字
内容提要
《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倪朱谟,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据载倪氏“少沉默好古,治桐君、歧伯家言,得其间奥。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则怨”(《浙江通志》)。倪氏在广泛收集本草文献资料的同时,又“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凡例),编为《本草汇言》。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四十余种,还汇集了采访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本草汇言》前十九卷为各论,共收集药物五八一种,分草、木、服器、金、石、谷、果苹虫、禽、兽、鳞、介、人等十四部,沿袭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部方式,但排列次序有所变更。与一般本草书不同的是,该书把总论部分放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列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药学专题二十三项,内容亦多采自《本草纲目》。全书共有药图五三○幅(以图名为计算依据),分别集中附在各卷之前。这些药图中有约一八○幅为药材图(如条黄芩、片黄芩等),有的药材图与明·李中立《本草原始》二六二一年)有相似之处。书中第十八卷记载了药图的绘制时间和绘图者..一万历庚申(一六二○年)萧山庠士汤国华太素甫绘图,钱塘处士翁立贤恒玉甫勒象”。该书各论的药物条文内容一般按以下体例予以介绍..药名之下记有性味、阴阳、归经等,然后用小字注明产地和药物的形态。此后集录诸家论药之言。最后附有相关方剂。各方剂之旁用小字注明来源。《本草汇言》最大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它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处州山农人工种植获苓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到晋(今山西)、蜀(今四川)山谷中访问龙骨产区的所见所闻。由于《本草汇言》新内容多,编排得体,故书成之后,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倪元璐序中评曰..“(此书)与李濒湖之《纲目》、陈月朋之《蒙筌》、仲淳之《经疏》,角立并峙。于以羽翼前人,启迪来者,厥功懋焉”。另《浙江通志》也称赞说..“世谓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本草汇言》得其要,可并埒云”。《本草汇言》在明末清初刊行以来,有数种清前期的木刻本,但此后一直未得到重刊。今据清大成斋刻本影印,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影印本。该书的重新问世,必将为当代中医药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草汇言》
内容提要《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倪朱谟,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据载倪氏“少沉默好古,治桐君、歧伯家言,得其间奥。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则怨”(《浙江通志》)。倪氏在广泛收集本草文献资料的同时,又“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凡例),编为《本草汇言》。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四十余种,还汇集了采访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本草汇言》前十九卷为各论,共收集药物五八一种,分草、木、服器、金、石、谷、果苹虫、禽、兽、鳞、介、人等十四部,沿袭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部方式,但排列次序有所变更。与一般本草书不同的是,该书把总论部分放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列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药学专题二十三项,内容亦多采自《本草纲目》。全书共有药图五三○幅(以图名为计算依据),分别集中附在各卷之前。这些药图中有约一八○幅为药材图(如条黄芩、片黄芩等),有的药材图与明·李中立《本草原始》二六二一年)有相似之处。书中第十八卷记载了药图的绘制时间和绘图者..一万历庚申(一六二○年)萧山庠士汤国华太素甫绘图,钱塘处士翁立贤恒玉甫勒象”。该书各论的药物条文内容一般按以下体例予以介绍..药名之下记有性味、阴阳、归经等,然后用小字注明产地和药物的形态。此后集录诸家论药之言。最后附有相关方剂。各方剂之旁用小字注明来源。《本草汇言》最大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它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处州山农人工种植获苓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到晋(今山西)、蜀(今四川)山谷中访问龙骨产区的所见所闻。由于《本草汇言》新内容多,编排得体,故书成之后,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倪元璐序中评曰..“(此书)与李濒湖之《纲目》、陈月朋之《蒙筌》、仲淳之《经疏》,角立并峙。于以羽翼前人,启迪来者,厥功懋焉”。另《浙江通志》也称赞说..“世谓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本草汇言》得其要,可并埒云”。《本草汇言》在明末清初刊行以来,有数种清前期的木刻本,但此后一直未得到重刊。今据清大成斋刻本影印,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影印本。该书的重新问世,必将为当代中医药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录

师资姓氏
同社姓氏
凡例八则
本草汇言卷之一
草部 山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二
草部 芳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三
草部 隰草类上
本草汇言卷之四
草部 隰草类下
本草汇言卷之五
草部 毒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六
草部 蔓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七
草部 水草类
草部 藤草类
草部 石草类
草部 苔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八
木部 香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九
木部 乔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
木部 灌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一
木部 寓木类
木部 苞木类
木部 杂木类
服器部 服帛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二
金石部 金类
玉石类
金石类
土石类
水石类
火石类
毒石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三
石部 卤石类
土部 火土类
土部 水土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四
谷部 麻、麦、稷、粟类
谷部 菽豆类
谷部 造酿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五
果部 果类
果部 夷果类
果部 味果类
果部 瓜果类
果部 水果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六
菜部 荤菜类
菜部 柔滑类
菜部 瓜菜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七
虫部 卵生类
虫部 化生类
虫部 湿性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八
禽部 水禽类
禽部 原禽类
兽部 野兽类
鳞部 龙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九
鳞部 鱼类
介部 甲虫类
人部
本草汇言卷之二十
索引

1。巴豆(《本经》)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野、丘陵地,或栽培于房屋旁。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霜冻,喜阳光,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热。有火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临床用名有生巴豆,巴豆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徵瘕,结坚积聚,留饮痰澼,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杀虫鱼。
《名医别录》: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
《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间腹内热如火,痢出恶物,虽痢不虚。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弃之。
《药性论》:使。中其毒,用黄连汁,大豆汁解之,忌芦笋酱豉冷水,得火良,杀斑猫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能落胎。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开宝本草》: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猫毒。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健脾开胃。
易老云:斩关夺门之将,大宜详悉,不可轻用。
《珍》云:去胃中寒湿。
《本草衍义补遗》: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洁古云: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去藏府停寒二,消化寒凉及生冷硬所伤三也。又云:巴豆辛,阳。去胃中寒积。
《本草纲目》: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上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热有毒。
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苛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埚,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本草经疏》:巴豆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故味辛气温,得火烈刚猛之气,故其性有大毒。《别录》言生温、熟寒,恐熟亦不甚寒。气薄味厚,降也,阳中阴也。入手足阳明经。其主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鬼毒蛊疰邪物,女人月闭者,皆肠胃所治之位,中有实邪留滞,致主诸病。故肠胃有病,则五脏六腑闭塞不通,此药禀火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散,入肠胃而能荡涤一切有形积滞之物,则闭塞开,水谷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蛊疰邪物悉为之驱逐矣。温疟者,亦暑湿之气入于肠胃也。肠胃既清,则温疟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烂胎,及去恶肉。性热有大毒,则必有损于阴,故不利丈夫阴。《本经》又主伤寒寒热,及《别录》炼饵之法,悉非所宜。岂有辛热大毒之物,而能治伤寒寒热,及益血脉,好颜色之理哉?
简误: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通肠胃郁结耳。第郁结虽开,而血液随亡,真阴亏损。从正曰:伤寒、风温、小儿痘疮、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巴豆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有不灼烂者。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出一泡,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真阴,而腑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证,欲借其开通道路之力,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分许即止,不得多用。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生温熟寒,性烈。浮也,阳中之阳。气薄味厚,体重而降。有大毒。反牵牛,恶?草,忌芦笋酱豉冷水,畏大黄藜芦黄连。得火为良,芫花为使。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去净皮心膜油生用;缓治为消摩坚积之剂,炒令烟尽黄黑熟加。一说:炒令黄黑似为太过,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虽可通肠,亦堪止泻,世所不能知也。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忌之。《本经》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鼠食三载,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巴,蛇名。许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溃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谓巴豆之荡练藏府,开通闭塞,毒烈之性相类尔。故可对待阴凝至坚,结聚留癖。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药性解》: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虫。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冷水。杀斑蝥蛇虺毒。
按: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则云劫剂,废阁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张飞一虎将也,顾人用之何如耳?可概弃哉!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药鉴》:味辛,性热,有大毒。可升可降。善开关窍,破癥坚积聚,逐痰饮,杀诸恶毒虫毒蛊毒,通秘结,消宿食,攻脏腑停寒,生冷壅滞,心腹疼痛,泻痢惊痫,诸水气癥气,下活胎死胎,逐瘀血血积,及消痈疡疔毒恶疮,去息肉恶肉腐肉,排脓消肿,喉痹牙疼诸证。然其性刚气烈,无处不到,故称为斩关夺门之将,若误用之,则有推墙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则有戡乱调中之妙,用者所当慎察。
《本草汇言》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特色
《本草汇言》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月朋的《本草蒙筌》、仲淳的《本草经疏》,并称四大本草名著。又云:世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得其详,而《本草汇言》得其要.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采集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资料编纂而成,在明代属首创十分罕见的,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可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本草汇言》73。9万字
内容提要
《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倪朱谟,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据载倪氏“少沉默好古,治桐君、歧伯家言,得其间奥。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则怨”(《浙江通志》)。倪氏在广泛收集本草文献资料的同时,又“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凡例),编为《本草汇言》。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四十余种,还汇集了采访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本草汇言》前十九卷为各论,共收集药物五八一种,分草、木、服器、金、石、谷、果苹虫、禽、兽、鳞、介、人等十四部,沿袭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部方式,但排列次序有所变更。与一般本草书不同的是,该书把总论部分放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列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药学专题二十三项,内容亦多采自《本草纲目》。全书共有药图五三○幅(以图名为计算依据),分别集中附在各卷之前。这些药图中有约一八○幅为药材图(如条黄芩、片黄芩等),有的药材图与明·李中立《本草原始》二六二一年)有相似之处。书中第十八卷记载了药图的绘制时间和绘图者..一万历庚申(一六二○年)萧山庠士汤国华太素甫绘图,钱塘处士翁立贤恒玉甫勒象”。该书各论的药物条文内容一般按以下体例予以介绍..药名之下记有性味、阴阳、归经等,然后用小字注明产地和药物的形态。此后集录诸家论药之言。最后附有相关方剂。各方剂之旁用小字注明来源。《本草汇言》最大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它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处州山农人工种植获苓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到晋(今山西)、蜀(今四川)山谷中访问龙骨产区的所见所闻。由于《本草汇言》新内容多,编排得体,故书成之后,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倪元璐序中评曰..“(此书)与李濒湖之《纲目》、陈月朋之《蒙筌》、仲淳之《经疏》,角立并峙。于以羽翼前人,启迪来者,厥功懋焉”。另《浙江通志》也称赞说..“世谓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本草汇言》得其要,可并埒云”。《本草汇言》在明末清初刊行以来,有数种清前期的木刻本,但此后一直未得到重刊。今据清大成斋刻本影印,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影印本。该书的重新问世,必将为当代中医药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草汇言》
内容提要《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倪朱谟,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据载倪氏“少沉默好古,治桐君、歧伯家言,得其间奥。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则怨”(《浙江通志》)。倪氏在广泛收集本草文献资料的同时,又“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凡例),编为《本草汇言》。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四十余种,还汇集了采访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本草汇言》前十九卷为各论,共收集药物五八一种,分草、木、服器、金、石、谷、果苹虫、禽、兽、鳞、介、人等十四部,沿袭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部方式,但排列次序有所变更。与一般本草书不同的是,该书把总论部分放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列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药学专题二十三项,内容亦多采自《本草纲目》。全书共有药图五三○幅(以图名为计算依据),分别集中附在各卷之前。这些药图中有约一八○幅为药材图(如条黄芩、片黄芩等),有的药材图与明·李中立《本草原始》二六二一年)有相似之处。书中第十八卷记载了药图的绘制时间和绘图者..一万历庚申(一六二○年)萧山庠士汤国华太素甫绘图,钱塘处士翁立贤恒玉甫勒象”。该书各论的药物条文内容一般按以下体例予以介绍..药名之下记有性味、阴阳、归经等,然后用小字注明产地和药物的形态。此后集录诸家论药之言。最后附有相关方剂。各方剂之旁用小字注明来源。《本草汇言》最大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它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处州山农人工种植获苓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到晋(今山西)、蜀(今四川)山谷中访问龙骨产区的所见所闻。由于《本草汇言》新内容多,编排得体,故书成之后,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倪元璐序中评曰..“(此书)与李濒湖之《纲目》、陈月朋之《蒙筌》、仲淳之《经疏》,角立并峙。于以羽翼前人,启迪来者,厥功懋焉”。另《浙江通志》也称赞说..“世谓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本草汇言》得其要,可并埒云”。《本草汇言》在明末清初刊行以来,有数种清前期的木刻本,但此后一直未得到重刊。今据清大成斋刻本影印,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影印本。该书的重新问世,必将为当代中医药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录

师资姓氏
同社姓氏
凡例八则
本草汇言卷之一
草部 山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二
草部 芳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三
草部 隰草类上
本草汇言卷之四
草部 隰草类下
本草汇言卷之五
草部 毒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六
草部 蔓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七
草部 水草类
草部 藤草类
草部 石草类
草部 苔草类
本草汇言卷之八
木部 香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九
木部 乔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
木部 灌木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一
木部 寓木类
木部 苞木类
木部 杂木类
服器部 服帛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二
金石部 金类
玉石类
金石类
土石类
水石类
火石类
毒石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三
石部 卤石类
土部 火土类
土部 水土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四
谷部 麻、麦、稷、粟类
谷部 菽豆类
谷部 造酿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五
果部 果类
果部 夷果类
果部 味果类
果部 瓜果类
果部 水果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六
菜部 荤菜类
菜部 柔滑类
菜部 瓜菜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七
虫部 卵生类
虫部 化生类
虫部 湿性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八
禽部 水禽类
禽部 原禽类
兽部 野兽类
鳞部 龙类
本草汇言卷之十九
鳞部 鱼类
介部 甲虫类
人部
本草汇言卷之二十
索引

1。巴豆(《本经》)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西、贵州、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野、丘陵地,或栽培于房屋旁。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霜冻,喜阳光,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热。有火毒。归胃、大肠经。功效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临床用名有生巴豆,巴豆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徵瘕,结坚积聚,留饮痰澼,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杀虫鱼。
《名医别录》: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
《本草拾遗》:主癥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间腹内热如火,痢出恶物,虽痢不虚。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弃之。
《药性论》:使。中其毒,用黄连汁,大豆汁解之,忌芦笋酱豉冷水,得火良,杀斑猫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能落胎。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开宝本草》: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猫毒。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生温熟寒,有大毒。
《本草》云: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健脾开胃。
易老云:斩关夺门之将,大宜详悉,不可轻用。
《珍》云:去胃中寒湿。
《本草衍义补遗》: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洁古云:性热味苦,气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气消积一,去藏府停寒二,消化寒凉及生冷硬所伤三也。又云:巴豆辛,阳。去胃中寒积。
《本草纲目》: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上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热有毒。
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苛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埚,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本草经疏》:巴豆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故味辛气温,得火烈刚猛之气,故其性有大毒。《别录》言生温、熟寒,恐熟亦不甚寒。气薄味厚,降也,阳中阴也。入手足阳明经。其主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鬼毒蛊疰邪物,女人月闭者,皆肠胃所治之位,中有实邪留滞,致主诸病。故肠胃有病,则五脏六腑闭塞不通,此药禀火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散,入肠胃而能荡涤一切有形积滞之物,则闭塞开,水谷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蛊疰邪物悉为之驱逐矣。温疟者,亦暑湿之气入于肠胃也。肠胃既清,则温疟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烂胎,及去恶肉。性热有大毒,则必有损于阴,故不利丈夫阴。《本经》又主伤寒寒热,及《别录》炼饵之法,悉非所宜。岂有辛热大毒之物,而能治伤寒寒热,及益血脉,好颜色之理哉?
简误: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通肠胃郁结耳。第郁结虽开,而血液随亡,真阴亏损。从正曰:伤寒、风温、小儿痘疮、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巴豆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有不灼烂者。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出一泡,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真阴,而腑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证,欲借其开通道路之力,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分许即止,不得多用。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生温熟寒,性烈。浮也,阳中之阳。气薄味厚,体重而降。有大毒。反牵牛,恶?草,忌芦笋酱豉冷水,畏大黄藜芦黄连。得火为良,芫花为使。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去净皮心膜油生用;缓治为消摩坚积之剂,炒令烟尽黄黑熟加。一说:炒令黄黑似为太过,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虽可通肠,亦堪止泻,世所不能知也。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忌之。《本经》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鼠食三载,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巴,蛇名。许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溃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谓巴豆之荡练藏府,开通闭塞,毒烈之性相类尔。故可对待阴凝至坚,结聚留癖。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药性解》: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削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虫。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冷水。杀斑蝥蛇虺毒。
按: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则云劫剂,废阁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张飞一虎将也,顾人用之何如耳?可概弃哉!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药鉴》:味辛,性热,有大毒。可升可降。善开关窍,破癥坚积聚,逐痰饮,杀诸恶毒虫毒蛊毒,通秘结,消宿食,攻脏腑停寒,生冷壅滞,心腹疼痛,泻痢惊痫,诸水气癥气,下活胎死胎,逐瘀血血积,及消痈疡疔毒恶疮,去息肉恶肉腐肉,排脓消肿,喉痹牙疼诸证。然其性刚气烈,无处不到,故称为斩关夺门之将,若误用之,则有推墙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则有戡乱调中之妙,用者所当慎察。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0:37: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本草汇言》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知母(《本经》)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栽培或野生。主产生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南、山东、陕西、广东等地。原植物喜生于向阳干燥山坡、丘陵草丛、或平原地带、常成群生长。耐旱、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和生长壤土最宜生长。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临床用名有知母、盐知母。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名医别录》:主治伤寒久疟烦热,肋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热劳,传尸,主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正惊悸。
《开宝本草》: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
《药类法象》:泻足阳明经火热圣药也。大寒,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用之如神。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
《汤液本草》:气寒,味大辛。苦寒,味厚,阴也,降也。苦,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阳明经,手太阴、肾经本药。
《象》云:泻足阳明经火热,补益肾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心》云:泻肾中火,苦寒,凉心去热。
《珍》云:凉肾,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皆须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
东垣云:入足阳明、手太阴,味苦,寒润。治有汗骨蒸,肾经气劳。泻心。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者,肺也;躁者,肾也。以石膏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热里寒者,白虎汤主之。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里寒,何也?答曰:成无已注云:即伤寒邪之毒为热病也。读者要逆识之,如《论语》言:乱臣十人,书言唯以乱民,其能而乱四方。乱,皆治也,乃治乱者也。故云乱民,乱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举其初而言之,热病在其中矣。若以“寒”为寒冷之寒,无复用苦寒之剂。兼言白虎证“脉尺寸俱长”,则热可知矣。
《本草衍义补遗》:阴中微阳,肾经之本药。主消渴、热中,下水、补不足,益气,骨热劳,传尸疰病,产后蓐劳,消痰,止嗽。虚人口干加而用之。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去热。
洁古云:知母治足阳明大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三:泄肾经之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肾经本药。苦欲上头引经,皆须用酒炒。
《本草经疏》:知母禀天地至阴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药性论》兼平,日华子兼甘,皆应有之。入手太阴、足少阴经。苦寒能除烦热,至阴能入骨,故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脾肾俱虚则湿热客之,而成肢体浮肿,肺为水之上源,肾属水,清热滋肺金,益水脏,则水自下矣。补不足者,清热以滋金水之阴,故补不足。热散阴生,故益气。苦寒至阴之性,烦热得之即解,故疗伤寒,久疟烦热,及胁下邪气。凡言邪者,皆热也。膈中恶,即邪恶之气中于膈中也。风汗者,热则生风,而汗自出也。内疸者,即女劳色疸也。热火既散,阴气即生,故主上来诸证也。多服令人泄者,阴寒之物,其味复苦,则必伤脾胃生发之气,故作泄也。
简误: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乃足少阴本药,而又入足阳明、入手太阴也。补肾气,泻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小便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热痨,疗往来传尸疰病。润燥解渴,患人虚热口干,宜倍用之。止咳消痰。久服不宜,令人作泻。
谟按:东垣云: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盖烦者肺,躁者肾,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躁。缓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表热里寒者白虎汤。瓜蒂、知母味皆苦寒,何谓治胸中寒也?曰:读者当逆识之,如言乱臣十人,乱当作治,仲景言寒,举其效言之,热在其中矣。若果为寒,安得复用苦寒之剂?且白虎汤证,脉尺寸俱长,其热明矣。岂可因其辞而害其意乎?
《本草乘雅》:知母,天一所生,水德体用具备者也。故主濡润澡涸,对待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润下水道者也。设舍肺金之母气,难以游溢转输矣。何也,母气之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乃能游溢通调,转输决渎耳。盖益气者,亦母益子气;补不足者,亦母能令子实也。原夫金为水母,知母者,如子知有母也。
《药性解》:知母,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滑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源阴生。勿犯铁器,犯之损肾。
按:知母入肾,为生水之剂,水盛则火熄,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口渴干嗽,眼花目眩,便赤腰痛,褥劳,烦躁不眠,此皆阳盛阴衰之症,服之皆愈。若肺家寒嗽及肾气虚脱无火者,禁用。
《药鉴》:气寒,味苦,气味俱厚,阳中阴也。主滋阴降火,或肾虚火动,而消渴烦渴者,皆当用之。补肾水,泻无根火邪。消浮肿,为利水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又治骨蒸劳热,及虚火干肺而咳嗽者,或肺中停痰而咳嗽者。此足少阴本药,而又入足阳明手太阴也。若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不宜用之。引下盐炒,引上酒浸。忌铁。
《景岳全书》:味苦,寒,阴也。其性沉中有浮,浮则入手太阴、手少阴,沉则入足阳明、足厥阴、足少阴也。故其在上,则能清肺止渴,却头痛,润心肺,解虚烦喘嗽,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则能退胃火,平消瘅;在下则能利小水,润大便,去膀胱肝肾湿热,腰脚肿痛,并治劳瘵内热,退阴火,解热淋崩浊。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药也。继自丹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第其阴柔巽顺,似乎有德,倘元气既亏,犹欲藉此以望补益,是亦犹小人在朝,而国家元气日受其削,有阴移焉而莫之觉者,是不可不见之真而辨之早也。
《本草备要》:泻火补水,润燥滑肠。
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泻火,泻胃热,膀胱邪热,肾命相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消痰定嗽,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治伤寒烦热,蓐劳产劳。骨蒸,退有汗之骨蒸。燥渴虚烦,久疟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热也;退骨蒸者,泻肾火也。利二便,消浮肿。小便利则肿消。东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渗湿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热不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下运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昂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独便秘也。然苦寒伤胃而滑肠,多服令人泻。李士材曰:苦寒肃杀,非长养万物者也。世以其滋阴,施之虚损之人,则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为戒。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盐水拌。忌铁。
《本经逢原》:知母沉降,入足少阴气分,及足阳明、手足太阴。能泻有余相火,理消渴烦蒸,仲景白虎汤、酸枣汤皆用之。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热而降烦。但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近世误为滋阴上剂,劳瘵神丹,因而夭枉者多矣。《本经》言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湿热水气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补不足益气,乃湿热相火有余。烁灼精气之候。故用此清热养阴,邪热去则正气复矣。
《本草崇原》:知母质性滋润,得寒水之精,故气味苦寒,有地参,水参之名。又名连母、蚳母者,皮有毛而肉白色,禀秋金清肃之气,得寒水之精,而禀秋金之气,须知水之有母也。禀寒水之精,故主治消渴热中。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厚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者,补肾水之不足。益气者,益肺气之内虚。夫金生其水,故补肾水之不足。土生其金,故益肺气也。
《本草求真》:知母专入肺、兼入肾。辛苦微滑,能佐黄柏以治膀胱热邪。缘人水肿癃闭,本有属血属气之分,肺伏热邪,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便秘而渴,此当清肺以利水者也。热结膀胱,真阴干涸,阳无以化,便秘不渴,此当清膀胱以导湿者也。黄柏气味纯寒,虽能下行以除膀胱湿热,但肺金不肃,则化源无滋,又安能上达于肺而得气分俱肃乎。知母味辛而苦,沉中有浮,降中有升,既能下佐黄柏以泄肾水,复能上行以润心肺,汪昂曰:黄柏入二经血分,故二药必相须而行。俾气清肺肃,而湿热得解。是以昔人有云,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诚以见其金水同源,子母一义,不可或离之义。震亨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不运而津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则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故书皆言用此在上则能清肺止渴,却头痛,润心肺,解虚烦喘嗽,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则能退胃火,平消瘅;在下则能利小水,润大肠,去膀胱肝肾湿热,腰脚肿痛,并治痨瘵内热,阴火热淋崩渴等症,若谓力能补阴,则大谬参矣。补阴惟地黄为首。景岳谓此性最沉寒,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的解。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第其阴柔巽顺,似乎有德,犹之小人在朝,国家元气受其剥削,而有阴移而莫之觉者,是不可不见之真而辨之早也。读此可为妄用知母、黄柏一箴。
《得配本草》:得黄柏及酒良。
辛、苦,寒。入足少阴、手太阴经气分。泻肾火,除骨蒸,退邪热,滋化源。疗初痢脐痛。治久疟酷热,消痰定嗽,止渴除烦。
得人参,治子烦;得地黄,润肾燥;得莱菔子、杏仁,治久嗽气急。配麦冬,清肺火。
拣肥润里白者去毛,铜刀切片,犯铁器,损肾。欲上行,酒拌焙燥;欲下行,盐水润焙。
肠胃滑泄,虚损发热,二者禁用。
邪热伏于肺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秘塞不通。用知母清金,而泉源滋长,此所以有知母补阴之谓。若真水不足,膀胱失气化之司,速当补肾,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便自通也。知母苦寒,大伤肾水,尤宜禁用。
《本草经解》:知母气秉天冬寒水之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消渴;火薰五内,则病热中,其主之者,苦清心火,寒滋肾水也。
除邪气者,苦寒之味,能除燥火之邪气也。热胜则浮,火胜则肿,苦能退火,寒能退热,故主肢体浮肿也。肾者水脏,其性恶燥,燥则开阖不利,而水反蓄矣,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也。
补不足者,苦寒补寒水之不足也。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
《神农本草经读》:《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体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
《本经疏证》:知母形似菖薄根白色,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已,则其具金之色,秉至阴之性,与土极相浃者。惟其具金质而与土浃,故阴气有余,遂能生水,此其入肺肾胃二脏一腑为不可易矣。味甘而苦,苦复兼辛,虽苦居其胜,然以甘始,以辛终,且其四月花则气畅于火,八月实则气孕于金,是不谓其入肺胃气分不可也。予按主消渴,此其入肺也;热中,此其入胃也。夫然故阳明火刑太阴,大热烦渴者,在所必需,第消渴之病,小便少者,古人谓之消渴,小便多者,谓之渴利。消渴者多用知母而兼行水,渴利者多不用知母而兼温通。盖小便少者多由胃热,胃热则下焦反无阳,不能化水,小便多者多由肾热,肾热则吸引水精直达于下脏,摄其气府,泻其质为至速矣。两者审证之权卫,用药之精理也。
知母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则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学多不明其故。盖水能为患,正以火用不宣也。火用不宣,更用知母,是以水济水,益增泛滥矣。不知病变之极,难以常理论也。夫人之所恃以为生者曰气血,所以播迁鼓舞,使气血互相生化者曰阴阳,阴阳之徵兆曰水火,无火则水汪洋四射,无水则烁石流金者,其常也。然不有火盛水反不流者乎?每土泣溽暑大雨时行之际,沟浍多盈,及清风戒寒,水遂以涸。夫人岂无因热而渴,因渴而引饮,因饮多水不化而肿者,故千金外台两书,用知母治水气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少劳苦,足胫即肿,少饮食便气急,此终身之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药,则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参独活秦艽海藻也。外台曰:古今录验泽漆汤,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吹,脉浮数者,其所用药,则泽泻知母海藻茯苓丹参秦艽防己猪苓大黄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风湿利小便,曰疗寒热当风,饮多暴肿,可见本经所著下水之效,见于除肢体浮肿,而知母所治之肢体浮肿,乃邪气肢体浮肿,非泛常体浮肿比矣。正以寒热外盛,邪火内著,渴而引饮,火气不能化水,水遂泛滥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饮,水遂无继,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
于此见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四肢细,即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亦其一也。金匮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气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发散不为功,阻于中者,非渗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匮方所以用麻黄附子防风。然其本则均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枝知母则同也。桂术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见矣。
《本草新编》: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沉而降,阴也,无毒。入足少阴、阳明,又入手太阴。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解渴止热,亦治久疟。止物止可暂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暂服,以泻肾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长服也。近世竟加知母、黄柏,谓是退阴虚火热之圣方,令人经年长用,以致脾胃虚寒,不能饮食,成痨成瘵者,不知几千万人矣。幸薛立斋、赵养葵论知母过寒,切戒久食,实见到之语,有功于世。总之,此物暂用,以泻胃中之火,实可夺命;久用,以补肾中之水,亦能促命。谓知母竟可杀人,固非立论之纯,谓知母全可活人,亦非持说之正也。
或问知母泻肾,肾有补而无泻,不可用知母,宜也。若用之以泻胃,似可常用,何吾子亦谓止可暂用乎?曰:胃火又何可常泻也,五脏六腑皆仰藉于胃,胃气存则生,胃气亡则死。胃中火盛,恐其消烁津液,用石膏、知母以救胃,非泻胃也。然而石膏过于峻削,知母过于寒凉,胃火虽救,而胃土必伤,故亦宜暂用以解氛,断不宜常用以损气也。
或问知母古人皆言是补肾滋阴妙药,吾子乃言是泻火之味,此余所以疑也。不知母疑也。天下味温者能益人,未闻苦寒者而亦益也。知母苦而大寒,其无益于脾胃,又何必辨。惟是既无益于脾胃,何以泻胃中之火,能夺命于须臾乎。似乎泻即补之之义也。然而暂用何以相宜,久用何以甚恶?是泻火止可言救肾,而终不可言补肾也。
或问知母性过寒凉,久服损胃,何不改用他药以救胃,而白虎汤中必用知母,以佐石膏之横,不以寒济寒乎?嗟乎。何问之善也。夫白虎汤,乃治胃火之初起,单用石膏以救胃,犹恐不胜,故又加知母,以止其肾中之火,使胃火之不增焰也。若胃火已炽之后与将衰之时,知母原不必加入之也。或去和母,而易之天冬、元参之味,亦未为不可也。
或问知母、黄柏用之于六味丸中,朱丹溪之意以治阴虚火动也,是岂无见者乎?嗟乎。阴虚火动,六味汤治之足矣,何必又用知母、黄柏以泻火乎。夫火之有余,因水之不足也,补其水,则火自息矣。丹溪徒知阴虚火动之义,而加入二味,使后人胶执而专用之,或致丧亡,非所以救天下也。
或问知母既不宜轻用,何不竟删去之,乃既称其功,又辟其过耶?嗟乎。吾言因丹溪而发,岂谓知母之等于鸠毒哉。盖知母止可用之以泻胃火之有余,而不可用之以泻肾火之不足,故泻胃火则救人,而泻肾火则杀人也。丹溪止主泻肾,而不主泻胃,此生死之大关,不可不辨也。
或问李时珍发明知母是气分之药,黄柏是血分之药。黄柏入肾,而不入肺;知母下润肾,而上清肺金,二药必相须而行,譬之虾之不能离水母也。是黄柏、知母,必须同用为佳,而吾子谓二药不可共用,得毋时珍非欤?曰:时珍殆读书而执者也。不知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入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不可即此而悟哉。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入肺肾二经气分。泻膀胱邪热、下焦有余之火,使相火不炎,肺金清肃,兼泻胃热,润燥滋阴,利二便,滑肠,伤胃。
《本草思辨录》:知母为肺胃肾三经清气热之药,洁古、东垣、丹溪,咸以知母与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视为补剂。知母之润,虽不似黄柏之燥,然寒滑下行,使热去而阴生则有之,究无补性能益阴之不足。即以泻邪火,亦当适可而止。否则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诚有如李濒湖所言者。
知母《本经》主消渴,《千金》、《外台》固恒用之,仲圣则更有精焉。止渴如五苓散、猪苓汤、文蛤散皆无知母,白虎汤有知母而无渴证,加人参乃始治渴。盖以阳明热盛,清热诚要;然膏知无益阴生津之能,于清热之中再加以人参,则病去而正即复,其用意之周匝,《千金》、《外台》且逊之,况他人乎?
桂枝芍药知母汤,仲圣之用知母,即《本经》所谓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者。邹氏解之,但以知母为治火阻于下,则未免肤浅。试历引他说以补之;张隐庵云:知母皮外有毛,故除皮毛之邪气;肉厚皮黄,兼得土气,故治肢体浮肿。张石顽云:除邪气肢体浮肿,是指温热水气而言。叶香岩云:肾恶燥,燥则开阖不利而水反蓄,知母寒滑,滑利关门而水自下。合观三说,而此方之用知母,可晓然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性寒,液浓而滑。其色在黄、白之间,故能入胃以清外感之热,伍以石膏可名白虎(二药再加甘草、粳米和之,名白虎汤,治伤寒温病热入阳明)。入肺以润肺金之燥,而肺为肾之上源,伍以黄柏兼能滋肾(二药少加肉桂向导,名滋肾丸),治阴虚不能化阳,小便不利。为其寒而多液故能壮水以制火,治骨蒸劳热,目病努肉遮掩白睛。为其液寒而滑,有流通之性,故能消疮疡热毒肿疼。《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
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
【现代药理研究】
1.知母有抗菌作用,知母煎剂对多种球菌、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堇色毛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从知母中提取的水溶性皂甙、黄酮晶体可以抑制结核杆菌。
2.知母对血糖水平有影响。知母水浸液提取物能降低家兔的血糖水平,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兔作用更为明显,知母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家兔产生暂时性的血糖升高。知母水浸液提取物对病鼠血糖无显著作用,但可明显减少尿糖排出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动物异常升高的肝精氨酸酶活力,对小鼠糖尿病时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异常变化具有纠正效果。知母多糖小鼠灌胃,能使血糖肝糖元含量明显降低,腹腔给药也可降低血糖活性。
3.知母有解热作用。知母浸膏皮下注射,能防治大肠杆菌所致兔发热,且作用持久。
4.知母对皮质醇激素有影响,知母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既有协同作用,亦有相反的拮抗作用,即有离解作用。
5.知母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影响。兔静注知母浸膏可使呼吸中枢抑制,血压下降,大剂量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知母甲醇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6.知母对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
7.知母有抗肿瘤作用。
8.知母有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9.知母有“滋阴”作用。“甲亢”呈阴虚阳亢表现,给大鼠造成实验性“甲亢”模型,此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升高,而知母水体液可抑制“甲亢”动物模型的环磷酸腺苷系统的反应性,此种作用是其滋阴作用的机制之一。知母有抑制钠泵作用。知母菝葜皂甙元体外对组织切片的耗氧率,对提纯的兔肾钠泵、对红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细胞中耗氧量最多的是钠泵,红细胞钠泵活性在阴虚体质中呈增高趋势,提示知母抑制钠泵的作用是其滋阴作用的另一机制。
10.知母所含芒果甙有利尿、利胆、抗精神抑郁、镇咳、祛痰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5:23 , Processed in 3.6723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