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古代名医临证用姜选议:张仲景“经方”姜溢香
鲜姜延缓衰老 干姜治疗肾虚
男子吃姜要吃“对”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中医科 王珏
中医认为,姜是助阳之品,所以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而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因此,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
鲜姜:增强食欲,延缓衰老
中老年男性常会因胃寒、食欲不振导致身体虚弱,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鲜姜又不如干姜有强烈的燥性,滋润而不伤阴,每天切四五薄片鲜生姜,早上起来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干姜:治疗肾虚阳痿
取雄鲤鱼1尾(约500克),干姜、枸杞子各10克。取鲤鱼肚内之鱼臛(雄鱼腹中白色果冻样物质,为雄鱼精囊腺),加入干姜、枸杞子同煎。煮开,加料酒、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空腹时服食,隔日吃1次,连服5日。
干姜温中散寒,健胃活血,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此药膳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畏寒肢冷、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
不过,姜性辛温,只能在受寒情况下应用,且用量大了很可能破血伤阴。如果有喉痛、喉干、大便干燥等阴虚火旺症状,就不适宜用姜了。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 在 2009年10月15日 10:48pm 时添加 -=-=-=-=-
三仁汤加干姜治疗发热不退2例徐世刚
安徽省毫州市城里第二卫生院,236800
文章主题:三仁汤 干姜 发热 中医药疗法 文章内容:208?三仁汤加干姜治疗发热不退2例徐世刚安徽省亳州市城里第二卫生院236800关键词三仁汤干姜发热三仁汤是吴鞠通治疗湿温的代表方剂,笔者常用此方加于姜为基础方剂治疗发热不退疑难病症,有效率高,现举2例,求证同道.朱某,13岁,亳州一中学生,1996年6月12日就诊.因过食生冷感冒,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前往某医院治疗半个月,一直不效;又转某分院治疗2周未愈.当时就诊时,脉细濡数,面黄,舌苔白滑而腻,腹胀,口渴而不欲饮,胸闷欲吐,饮食不佳,病情没有好转.笔者诊断为湿温症,为误用寒凉之品,伤及脾阳,证属涅重于热,宜温中宣化,清利涅热,拟方:杏仁6,滑石12,通草3,竹叶3,厚朴5,白蔻仁4,半夏8,炒薏苡仁15,干姜3.服2剂后,病情向愈,又诊嘱其禁食寒冷,以小麦面之食调养.袁某,男,2周岁,住亳州市古泉路,1998年7月2日就诊.已发热数天,经某医院医治,发热不降反升,体温39℃阻上,家庭多处求医不效.症状:神志不清,目闭不言,面色淡黄,苔白腻,不饥不渴,腹胀,无大小便,指纹青紫已过气关,情况十分危急.笔者诊断为湿温证,圆误下寒凉伤脾阳,脾阳被遏,湿邪乘热由渍,又目食垮粽子而更发.证属标热本寒,故投:杏仁2,白蔻仁2,炒薏苡仁5,厚朴2,半夏2001年6月第13卷第32,滑石6,竹叶1.5,通草1.5,干姜1,台保和丸,嘱其少服多饮.缓慢细服1荆后,大小便通畅,排出粘液,形如鱼冻.湿邪已去,热退目睁,能饮面汤.又诊去保和丸,加青蒿,地骨皮之类搜其余热而获愈.体会湿为阴寒之邪,非温而不化,又有无寒不生湿之说,其性粘滞,是万病之源.三仁汤是芳化利湿的常用方剂,加于姜增强温化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阳气和协,湿邪得祛,万物得安.于姜其性温中散寒,温补脾阳,特别是对误下寒凉之疾有独到的疗效.杏仁苦温,开上焦肺气.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纵观全方,杏仁是君中之君药,又有提壶揭盖之功;白蔻仁芳香醒脾,宣中焦,脾健则清利,湿自去;炒薏苡仁甘淡利水掺湿,输导下焦.三者柏伍,宣上畅中清下,祛湿而不助热,是方中圣药.气畅湿行,湿化热清,脾气健旺,三焦畅通,诸证自除.辅以半夏,厚朴宣化中焦而利气机,除湿而治胸闷;竹叶清心利尿,解热除烦;滑石,通草渗利下焦湿热,使上下分利,三焦宣畅,湿热自去.筒言之,干姜之"温",杏仁之"宣",厚朴,半夏,白蔻仁之"化",竹叶,滑石之"清",合通草,薏苡仁之"利",共达祛湿清热,宣遗渗湿的目的.本人习用三仁汤加于姜治误下寒凉引起的发热,不用退热药而热自退,其奥妙在于利小便化湿.小便利,病邪有出路,而病自解,屡用之,见效甚速.收稿日期:2601—03—19本方药物组成非常精练,全方以12味药组成,计量大小亦较为严谨,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芳香开郁,透邪外这之功.然就其药理分析,其功效并有通行经络,解痉止痛之力.可见本方不仅局限于厥证,又可广泛用于临床其他疑难的功能性和实质性病证.例如方中多半为清肝泄热和醒脑开窍之品,而巧用麝香,冰片以取走而不守之力,以协同诸药,共这病所,合凑全功.今就本文所列举的例证,取用一个成方.治疗几种不同的疾病,而收到同样的效果,显然关键在于辨证.以上4例,归纳起来均属内伤案证,为郁热性疾病,一为热厥,二属湿热,三为狂证,四属郁证,其病名虽为不同,而病因病机皆有责于肝.案例3,案例4所出现的体征,实由情志所伤,致使肝失条达,抑郁生火,上扰于心,二火相搏,神志受扰,而出现恼怒惊恐,忧郁不安等症情;例2虽属湿热,病在脾胃,但也由土虚术侮,肝郁化火,湿邪热化,产生内热,然取安宫(牛黄丸)意在芳香化浊,清热解毒.用之应效,功在变通.可见"郁"之为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正如元代王履所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说明郁证尽管表现往往不一,各有差异,但"郁"之产生在肝,肝主条达,主司疏泄,一旦失其所常,则出现忧郁;郁之为热,上忧于心,或及其他,诸证峰起.所以治郁当先从肝,使肝气条达,则他疾随之则和.收稿日期:2601—04一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