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7:58:44 | 只看该作者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干姜在临床中灵活应用的体会
   【作者中文名】 陈赛章; 邱平;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省邮电门诊部;
【文献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编辑部邮箱 1999年 10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干姜; 温中回阳; 温肺化饮; 温经止血;
【摘要】 干姜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经止血三大功效,在临床中若运用得当,常可收到显著疗效。现举例如下:1 温中回阳本药大辛大热能走能守,能温里散寒,助阳通脉。用之加入炙甘草汤中去生姜治疗频发室早、房早疗效显著。患者张某,男,65岁,以胸闷、心慌为主诉,于1995年10月5日求诊,询问病情时患者除了上述不适外尚有畏寒、疲乏无力,望之面色白,闻之声音低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两便尚正常,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早、房早。据此以养血助阳通脉治之。处方:炙甘草15g,党参30g,桂枝9g,干姜6g,麦冬9g,生地30g,阿胶(另炖)10g,酸枣仁12g,麻仁12g,加枳壳15g,薤白15g。先嘱其服5剂,5剂服完患者自诉胸闷、心慌有所缓和。即复查心电图转为偶发早搏之征。后来医者嘱病人每次服此方5剂,每个月1次,作为保健治疗,坚持至今,病者的上述症状再无加剧。方中干姜除了助阳通脉尚可引血药入血分,以可达到养血通脉的目的。因此得到经验,只要属阳虚型的心脏病在方中加入干姜取效更快。利用干姜的温中散寒功能治疗因起居不慎,饮冷受寒等所致的急性胃肠炎也有特效。如患者林某,男,20岁,于1996年8月某日以腹痛腹泄水样便来诊,询问过程得知此...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8:06:59 | 只看该作者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上火不能乱用败火产品 (转帖)



  上火是咱中国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当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脸上长痘、便秘、咽喉肿痛等诸多不适时,很多人便会说上火了,就要吃败火的食物、服败火的药。
  “败火”成商家流行语
  近两年,商家也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大打“败火牌”,甚至连火锅也推出了“吃了不上火的健康火锅”。这些宣传不仅吸引人的眼球,也吸引人的钱包。在人们周围,各种有败火功能的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从商家的凉茶到自制的绿豆汤,全都可以败火。而很多人一旦有了上火症状时,也会吃些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中药败火。
  败火产品多是祛实火
  “事实上,上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实火是指阴正常但阳过亢;而虚火是指阳正常但阴偏少,也会表现出阳过亢。不过,两种阳过亢表现不一样。”中医师说。
  “如果有上火症状的同时,又有腰膝酸软、易疲倦等症状,就可能是虚火。市场上的大多数败火产品是性味苦寒的中药和食物,这些产品对去实火有作用,但对虚火只会越败越旺。而且滥用苦寒药物还有可能伤害阳气,可能人体在短时间之内无明显不适,但长期服用身体就会受到伤害。”专家说。
  一种药物“压”不了所有的火
  就算是实火,对不同的实火也要应用不同的药物,一种药物“压”不了所有的火。中医师说,心火可以用导赤散、黄连上清丸,胃火或肺火可以服牛黄解毒丸,而龙胆泻肝丸祛肝火……自己滥用,如果不对证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专家向大家建议,如果感觉自己上火了,最好还是找中医师为自己诊断和对证用药。    (壹  名)

23
发表于 2008-7-25 14:58:28 | 只看该作者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周齐娜  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内耳性眩晕
24
发表于 2008-8-5 18:24:56 | 只看该作者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1 温补培元治法的提出
    新安自明.汪机始,出现了一批善用“温补培元”方药的医家群体,吴锦洪教授称之为“培元派”,因汪副护号“培元”而得名。这些医家或有师传授受关系,或有私淑,或受其影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皆为新安人,皆善用这一治法。这一治法的核心是以参芪为主药,重在补益后天之本脾,兼及先天肾。众所周知,中医学术史上曾出现了以江浙医家为代表的“温补”派,对新安“温补培元”医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他们著作皆有大量的体现。但新安医家这一治法在学术上与“温补”派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温补”法重肾阴肾阳,重先天之本,用药多在六味、八味之间;新安“温补培元”法却重后天之本脾,兼顾先天之肾,用药多参芪,辅以附子、干姜之品,因而在治法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提出“温补培元”治法,是有别于“温补”治法。
    2 温补培元医家医案的确定
    新安温补培元医家,从明代汪机始,其弟子有程明卿、汪副护、黄古潭,再传弟子孙一奎,明尚有江民莹、江应宿、吴洋、江少微;清有郑重光、程茂先、方肇权、吴澄、汪文绮、程杏轩、吴楚等,这些医家在新安医学乃至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中有些医家,如自号“培元”的汪副护,就未留下著作;有些医家虽有医著但不是医案专作,其中或有医案,却不很完整,如汪文绮《杂证心会录》、吴澄《不居集》、方肇权《方氏脉症正宗》等。因此我们选择8位有代表性医家共7部医案著作,即汪机《汪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吴楚《医验录》、汪民莹《名医类案》(江氏父子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素圃医案》、《程茂先医案》进行分析统计。它们共载医案1 400余例,运用温补培元治法者共653例,占总数的47%。各家所选案数按顺序排列为:吴楚162,孙文垣132,郑素圃121,汪机108,程杏轩42,程茂先35,江应宿27,汪民莹26。
    3 温补培元方的设计
    3.1 设计的背景 新安培元医家从汪机始在临床上虽然皆遵循温补培元的治法,但在遣方用药却难以找到一个代表方剂,即未能如薛己等“温补”派以“六味”、“八味”等为代表方剂。开山祖汪机医案中以人参、黄芪等为主,配以白术、当归、甘草、白芍、麦冬、黄芩等;其弟子吴洋,与其一脉相承,重用参、芪,剂量可用到50~150g(1~3两);但其再传弟子孙一奎,所创的“壮元方”,除参、芪、苓、术等健脾益气药外,还增加了温里补阳药,如附子、肉桂、补骨脂等;至清吴楚在孙氏之上又喜用干姜,可见各家用药组方有一定的变化。所以在研究这类医家时,提出温补培元治法,当有该法的主方,以代表各家用药共性。
    3.2 计算机统计 为了寻找这一治法的用药规律,试图总结出反映这一治法的代表组方,我们将653案输入到由Foxpro编制的程序,利用其统计功能对其案用药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发现:653案中共用药物248味,使用总频次7 420次。这些药物功效上,涉及20多类,其中补气、温里、补阳、滋阴、理气、活血、利湿、清热等8类药共123味使用频次最高,为6 632次,占总频次89.38%。其中人参602次,白术490次,甘草489次,茯苓408次,当归367次,黄芪313次,陈皮310次,干姜73次,附子68次,白芍223次;总计用药频次3 743次,占总频次50.4%,可见这10味药物为各位温补医家首选药物,可认为是“核心药物”。其它125味药,因兼证不同及各家用药差异,只占总频次10%,可忽略不计。
    3.3 设计方法 新安医家虽然在临床上用方不同,但其规律还是显而易见的,即主要集中在上述8大类123味常用药进行的配伍,即以补气药、温里药为君,臣以补阳、滋阴药,佐以活血、渗湿药,清热为反佐等为总体原则。其它类药物,皆因兼证的不同,或医家人为差异所致,不能作为共性药物选用,如从其统计资料来看,近100味药用药频次在1~2次之间,表明这些药物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所以我们设计“温补培元方”时根据2条原则:①以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当归、黄芪、陈皮、干姜、附子、白芍等首选药为基础,这10味药中,补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黄芪4味,温里有附子、干姜2味,滋阴药有当归、白芍2味,理气药陈皮、渗湿药茯苓各1味。这说明653案主要选用上述5类,以补气、温里为主,选药基本集中在上述几味药。②考虑到上述5类药,尚不能完整的反映各家的组方时的思路,如各家大量的使用补肾药,但用药不如上述5类药集中,有一定的分散性,有用山茱萸,有用补骨脂,有用杜仲等;活血药,有善用川芎,有善用丹皮;另外,反佐药对制约参、芪、附、姜的温燥非常重要,各家有用黄芩,有用黄连,有用黄柏。不过这些药虽没有上述首选药使用集中,但几味分散药物合计后,其使用频率也较高,因而对上述3类药物也适当加以选用,才能形成较完整的组方。
    4 温补培元方的组成与功用
    组成:人参(红参)、生黄芪、炒白术、炙甘草、茯苓、制附子、川芎、炒白芍、当归、黄柏、干姜、山茱萸、陈皮。配伍原则:君药为人参、附子,其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附子大辛大热以峻补元阳。臣药为黄芪、白芍、当归、山茱萸,其中黄芪甘温辅助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白芍、当归等养阴益血之品,体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佐药为川芎、陈皮、茯苓、干姜、黄柏。其中以川芎、陈皮行气活血,以防补气养血易致瘀滞之弊;茯苓甘渗脾湿,以体现“补中有泻”;干姜可助温阳、化水之功;黄柏为反佐药,可制参、附过于温燥。使以炙甘草,甘温调中。功用:补气健脾,温补肾阳。主治:脾肾两虚。证见面色萎黄,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纳差食少,脘腹胀满,肠鸣泄泻,吐逆,下肢浮肿,心悸怔忡,舌淡苔白,脉虚软等。
    温补培元方组成还可以看出,该方包涵许多名方,尤其是仲景的理中汤、四逆汤、四逆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以及后世的四君子汤等皆蕴含其中。可见温补培元医家用方皆是从仲景方中化裁而来。
    总之新安“温补培元方”设计是利用文献与计算机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古代医家临床经验进行分析的一次尝试。其依据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医案资料、用药规律、配伍原则、临床实际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既有客观依据,又有研究者的思路,体现出“方”中有“圆”的意义。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95-2-11)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作者简介:童光东,男,36岁,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8-12-03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25
发表于 2008-8-5 18:29:01 | 只看该作者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川产为佳



中文名称: 控制单味干姜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
英文名称: 无英文名称
学位类型: 博士毕业论文
作者: 林渊;
导师: 邓中甲;
毕业学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业: 方剂学
毕业年份: 2006
关键字: 干姜 功效发挥 方证对应 配伍环境

摘要: 中文摘要: 目的:发掘历代医家控制干姜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方法与使用技巧,总结分析历代名方中干姜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正确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为进一步阐释其减毒增效机理及开展相关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方法:以《方剂大辞典》为据,收集含干姜的方剂1366首,采用归类统计的方法,总结干姜配伍环境、剂型、用法、炮制、道地药材等因素对控制其功效发挥方向的作用。 结果:方证对应为控制干姜功效发挥确立了目标,干姜配伍和炮制是实现控制发挥方向的手段,用法和剂量是完善手段的重要因素,剂型是是控制发挥方向的载体,道地药材实现控制干姜发挥方向的基础。 结论:干姜在复方中功效发挥受上述诸因素综合控制,其中方证对应、配伍环境最为重要。
英文摘要: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method of orienting efficacy exertions and usage skills of Dried ginger that has been seen in complex prescriptions that doctors had involved in it in the past dynasties. Summarizing the common compatibility laws of Dried ginger that originate from famous formulae in the past dynasties, correctly guiding the clinical use and offering thoughts for further clearing the mechanisms of attenuation synergism and implementing the relatively modern researches. Methods: 1366 pieces of f...
目录:摘要 2-3
ABSTRACT 3
1 前言 7-8
2 研究目的 8
3 研究意义 8
4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现状 8-14
    4.1 方剂配伍的理论研究 9-11
    4.2 方剂配伍的实验研究 11-12
    4.3 方剂配伍的临床研究 12-14
    4.4 中药新药研究 14
5 干姜应用历史沿革简述 14-18
    5.1 汉魏六朝时期 14
    5.2 唐宋时期 14-15
    5.3 金元时期 15-16
    5.4 明清时期 16-17
    5.5 小结 17-18
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8-19
    6.1 资料收集 18
    6.2 排除标准 18
    6.3 资料规范 18
    6.4 资料统计 18-19
7 研究结果 19-29
    7.1 各历史时期含干姜方剂分布情况 19-20
    7.2 各历史时期主要引用文献统计 20
    7.3 各历中时期干姜功效使用情况 20-21
    7.4 方证对应与干姜功效发挥方向的关系统计表 21
    7.5 配伍干姜方剂的组方药类统计 21-22
    7.6 与干姜配伍使用20次以上的药物统计 22-24
    7.7 用药频次前30位药物的功效归类统计 24-25
    7.8 与干姜相配常用的补益药统计 25
    7.9 与干姜相配常用的温里药统计 25
    7.10 与干姜相配常用清热药统计 25-26
    7.11 与干姜相配常用活血化瘀统计 26
    7.12 与干姜相配常用行气药统计 26
    7.13 与干姜相配常用祛风湿药统计 26
    7.14 与干姜相配常用收涩药药统计 26
    7.15 与干姜相配常用解表药统计 26-27
    7.16 与干姜相配其它药统计 27
    7.17 与干姜相配化痰止咳药统计 27
    7.18 历代干姜剂量与其功效发挥方向的关系统计 27
    7.19 含干姜方剂的剂型分类统计 27-28
    7.20 剂型对干姜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28
    7.21 用法对干姜功效发挥的影响 28
    7.22 各历史时期干姜炮制使用情况 28
    7.23 炮制对干姜功效发挥的影响 28-29
讨论 29-52
    上篇 古代篇———宏观控制 29-43
        1 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宏观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 29-42
            1.1 各历史时期含干姜方剂分布及干姜功效发挥方向结果分析 29-30
            1.2 方证对应与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分析 30-31
            1.3 配伍环境与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31-38
            1.4 剂量与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38
            1.5 剂型与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38-39
            1.7 用法与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39-40
            1.6 炮制与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研究结果分析 40-41
            1.8 道地药材与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关系讨论 41-42
        2 总结 42-43
            2.1 结论一 42-43
            2.2 结论二 43
    下篇 现代篇———宏观、微观结合控制 43-52
        1 宏观、微观结合控制干姜功效发挥方向研究思路探讨 43-52
            1.1 引言 43-44
            1.2 结合控制思路 44-46
            1.3 道地药材 46-49
            1.4 炮制 49-50
            1.5 剂型 50
            1.6 关于剂量、用法 50
            1.7 总结 50-52
后记 52-53
参考文献 53-57
致谢 57-58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58-59
声明 5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5:30 , Processed in 0.0486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